首頁>Club>
疑惑
18
回覆列表
  • 1 # 六子134443005

    在中國的傳統觀念中,萬事萬物均有陰陽兩面,一天之中的陰陽為白晝和黑夜,一年之中的陰陽以夏至、冬至為期。夏至日至冬至日為陰,冬至日至夏至日為陽。夏至開始夜漸長,晝漸短,象徵陰期開始,冬至過後白晝漸長,寒夜漸短,天氣間的陽氣開始上升。在傳統的農耕社會中太陽意味著生機,冬至則寓意著陰極陽升、萬物生長,因此無論是官方還是民間,都對冬至十分重視,從漢代開始,冬至成為國家的重大節日之一,《清嘉錄》中甚至有‘冬至大如年’的說法”。

    漢代時期冬至又稱“冬節”,官府舉行要“賀冬”儀式,社會上流行“拜冬”之禮。《後漢書》記載:“冬至前後,君子安身靜體,百官絕事,不聽政,擇吉辰而後省事。”所以這一天官方例行放假,商旅停業,舉國休息。明太祖朱元璋在位時,百廢待舉,政務繁冗,規定一年只有三天假期,分別為元旦,皇帝的生日(萬壽節),還有冬至,並稱三大節,冬至日的意義可見一斑。

    冬至祭天之前,要進行大量的準備工作,涉及到封建王朝的各個部門,內容主要包括擇日、齋戒、習儀、省牲器、告廟、有司陳設等。《左傳》記載:“禮,不卜常祀,而卜其牲日。牛卜日曰牲。牲成而卜郊。”古代祭祀日期的選擇一般有專門的機構負責,明代則由欽天監選定,並製作成冊,交由太常寺卿於上一年十二月朔日上奏皇帝,再由皇帝遍告有司及天下百姓。《禮記》有言:“三月系,七日戒,三日宿”,即是指祭祀之前的齋戒活動。齋戒主要包括沐浴更衣、出宿外舍、不飲酒、不食葷腥、不弔喪、不聽樂、不理刑名等。習儀是正式舉行祭禮前的排練,一般於正祭前三日或二日舉行。有司陳設是指郊祀前的祭祀用品準備及陳設等,如籩、豆、簠、簋、爵、祝版、犧牲等。省牲器是由皇帝或相關部門官員在祭祀前檢查祭祀犧牲及器物準備情況的儀式。明初規定,大祀前一月朔日,由皇帝親自到犧牲所省牲,而後每天都派大臣前往視察,中小祀則由禮部或太常寺等官員代為行禮。

    進入工業文明後,節氣的意義日漸淡薄,但在中國傳統社會中,節氣日形成了眾多慶賀禮俗,而其中最高的祈禱儀式則是天子舉行的祭天禮,於每年冬至日舉行,由皇帝代表萬民蒼生向上天祈求天下安泰、萬物豐收。

  • 2 # 可洛加冰

     溯源:冬至到來意味陽氣漸長

      冬至是二十四節氣之一。顧名思義,“冬至”即意味著冬天真正來臨。“小雪封地,大雪封河,冬至進九”,這句民諺形象的說明了冬至以後,天氣的變化情況。中國古人則將冬至分為三候:“一候蚯蚓結;二候麋角解;三候水泉動。”

      “冬至是先民在觀察天時方面最早的一個發現。”高巍介紹,由於冬至白晝達到極短值、晝夜溫差大,人們以此為依據確定了二十四節氣的縱軸,進而確立春分秋分。併產生了很多與農事活動有關的諺語、詩詞。

      同時,高巍介紹,人們還把對天象、節氣的認識上升到哲學層面,“古人認為,在冬至這天,陽氣開始上升,陰陽關係的反應很突出,因此有了‘冬至大如年’的說法”。

      如高巍所說,古代,周曆的正月為夏曆的十一月,直到漢武帝採用夏曆後,才把正月和冬至分開,“所以那時‘拜歲’和‘賀冬’沒有太大區別”。

      “古人認為自冬至起,天地陽氣開始興作漸強,代表下一個迴圈開始,是大吉之日。因此,後來一般春節期間的祭祖、家庭聚餐等習俗,也往往出現在冬至。”高巍表示。

      儀式:周代已有祭祀活動 皇帝舉行祭天典禮

      或許正是因為冬至的重要性,古人將其視為一個特別重要的節氣。高巍介紹,過去尤其在宮廷之中,對冬至比較重視,從周代起即有祭祀活動。

      最初,人們過冬至節是為了慶祝新的一年的到來。《漢書》中即有“冬至陽氣起,君道長,故賀”的記載。高巍介紹,漢代稱冬至為冬節,在這一天要舉行皇帝祭天的盛大典禮。

      “當時,官府要舉行祝賀儀式稱為‘賀冬’,官方例行放假,流行互賀的‘拜冬’禮俗。”高巍介紹道,放假也是為了便於準備祭天,“比如皇帝,在頭天晚上還必須沐浴更衣,以示鄭重”。

      到了魏晉六朝,冬至愈加受到重視;宋朝以後,冬至則逐漸成為祭祀祖先和神靈的節慶活動。至於明清,皇帝仍然會舉行祭天大典,謂之“冬至郊天”。宮內有百官向皇帝呈遞賀表的儀式,而且還要互相投刺祝賀;民間也有應時應景的活動。

      “當然,過去是農耕社會,對天時十分重視。冬至的種種習俗,都是為了祈求風調雨順,衣食充足。”高巍笑稱。

  • 3 # 瘋哥哥5

    冬至是二十四節氣之一,也就意味著冬天的來臨。

    在傳統的農耕社會中,太陽意味著生機,冬至寓意陰極陽生,萬物生長,所以無論在民間還是在官方,都對冬至特別重視,特別是從漢代開始,冬至就成為了重大節日之一。

    漢代時期冬至又稱“冬節”,官府舉行要“賀冬”儀式,社會上流行“拜冬”之禮。

    《後漢書》記載:“冬至前後,君子安身靜體,百官絕事,不聽政,擇吉辰而後省事。”

    所以這一天官方例行放假,商旅停業,舉國休息。

    明太祖朱元璋在位時,百廢待舉,政務繁冗,規定一年只有三天假期,分別為元旦,皇帝的生日(萬壽節),還有冬至,並稱三大節,冬至日的意義可見一斑。在中國傳統社會中,節氣日形成了眾多慶賀禮俗,而其中最高的祈禱儀式則是天子舉行的祭天禮,於每年冬至日舉行,由皇帝代表萬民蒼生向上天祈求天下安泰、萬物豐收。

    在這之前,天子祭天會有大量工作。

    內容主要包括擇日、齋戒、習儀、省牲器、告廟、有司陳設等。《左傳》記載:“禮,不卜常祀,而卜其牲日。牛卜日曰牲。牲成而卜郊。”古代祭祀日期的選擇一般有專門的機構負責,明代則由欽天監選定,並製作成冊,交由太常寺卿於上一年十二月朔日上奏皇帝,再由皇帝遍告有司及天下百姓。《禮記》有言:“三月系,七日戒,三日宿”,即是指祭祀之前的齋戒活動。齋戒主要包括沐浴更衣、出宿外舍、不飲酒、不食葷腥、不弔喪、不聽樂、不理刑名等。

    古代皇帝祭天禮非常重要,第一步就是迎神,表達了將人間敬天之意傳於上天的寓意。皇帝在天帝牌位前行跪拜之禮,後至祖宗配位前上香,叩拜。回拜位後,對諸神行三跪九拜禮。

    冬至祭天盛行在唐朝,明清的時候就更為被推崇,逐漸的流傳到民間,演變成冬至祭祖的習俗,古代,無論是官方祭天,還是民間祭祖都是向上天表達希望後面日子風調雨順,豐衣足食。

    查了很多資料,對於這個問題我也收穫很多,大概就是這個原因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你聽過的最好聽的影視配樂是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