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一念奶爸
-
2 # 記者王冠
英語儼然已經成為全世界通用語。是全球商務語言,全球媒體語言,全球國際機構的語言。不會英語在國際上寸步難行。我想跟大家分享一下自己同其他英語國家互動的心得。我們向英美學習的同事,也要從身邊的新加坡、菲律賓、印度、巴基斯坦人的英語學起。
我身邊的新加坡朋友和印度受過良好教育的朋友英文素養驚人,他們可以用特別流利的英語不間斷的表達自己的思路。GRE單詞脫口而出。精準度令人歎為觀止。這真的是我們身邊的榜樣。他們表達思路的流利度不亞於英語母語的人,由於他們還精通另外一門母語比如普通話或者印度語,他們反而將英文表達本土化,更有本地風味 。這不僅體現在發音上。
巴基斯坦和印度由於都是英國殖民地,他們的英語積澱很深。去巴基斯坦看那裡的英文報紙真的是一種享受,語言犀利、用詞地道。
英語是剛需,但我的擔心是我們國家的英語基礎教育存在重大偏差。語言不能以考試為目的。在打基礎的學語法階段或許可以,但之後要以實用和創造性實用為目的,各個學院可以採取這樣的辦法:每學期期中和期末舉行英語演講和辯論比賽,或者圍繞自己感興趣的話題用英語調研然後寫論文發表。成績好的可以在期末適當加分。目前我們的英語教學太死板,太應試化,世界上倒數吧。讓人著急。
我們要多加強同外國的學生交流。讓學生用英文學一些課程,而不是僅僅把英語當做一門課程來學。比如一些國家政治、歷史的課程可以設立一門中文歷史課,一門國際歷史(英文授課)。把中國學生從學英語變成用英語學東西。這是我們需要努力的方向。
明確說:對於個人不是剛需。
只是一門語言而已。從語言角度說 聽、說、讀、寫,四個基本要素。多學一門語言對個人還是有些好處的,從經濟與科技文化角度看還是剛需的。
世界通用語,因為經濟是推手因為美國過去百年經濟一直髮展的不錯,不斷向海外投資。本質上人家也是為了去欠發達國家掙錢,肯定不是去扶貧去了。因經濟原因大家都開始用英語,就是作為一種工具方便溝通而已。簡單看我朝周邊國家中文也是比較通用的,畢竟需要和中國有些簡單的邊境貿易。誰見過那種落後國家的語言成了世界通用的語言了。這個估計真的很不現實。跟隨中國的經濟發展,也許有一天中文就可以變成通用語了。
科技文化還是美帝的科技一直比較領先全球,很多學術上的報告都是英文撰寫的。需要看懂需要有些英語功底。不是等著一個翻譯給你翻譯出來,有些專業內的詞彙不是一個翻譯能輕易給你翻譯好的。
文化上也同理,最近幾年國內熱銷的書一大部分是美帝的科技大牛或學術大牛們撰寫的,雖然,稍等時日可以看到譯文版,但畢竟譯文版的不能跟原版比較。譯文這東西要考慮東方文化氛圍和西方文化氛圍差異性。一部分東西跟原著翻譯上會有不少出入。不過外文原著版東西確實不便宜。還是我們的書便宜。
總結,這個完全看個人需要,不存在剛需否的說法,如果需要看原著可以訓練個人的閱讀能力,需要溝通那就加強聽、說能力。一切都源於個人需求。當然不需要這些也可以完全不學。關於說多學會一種語言多一種思維模式的說法,可能會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