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翡翠講堂
-
2 # 新格物小站
藝嶼EYESVOT|曾梵志
屬於這個時代的藝術家改革開放之後,才幾年,
華人現代藝術的種子,愈發茁壯。
我在想世上的現代藝術家也夠多了吧。
然而,
然而,曾梵志絕對是是個“異類”。
經典的藝術,時間會檢驗。
有些事是不能做的,有些話是不能說的。
藝術的語言是要用“心”感受的。
天價拍賣《最後的晚餐》2001年完成後,被著名收藏家尤倫斯夫婦收藏。
是曾梵志“面具系列”中最具代表性的巨幅作品,
與達芬奇的著名壁畫作品同名。
當代藝術家曾梵志2001年油畫《最後的晚餐》,5日晚間以1.8億港幣成交,創下亞洲當代藝術品紀錄。
好與壞不能評判一件藝術品的價值。
早在2001年,
大陸當代藝術家曾梵志畫作《最後的晚餐》,
創亞洲當代藝術品最高成交價,
其中的隱喻,以現代藝術的表達展現,
顯然是站在西方價值觀的基礎上,審視我們自己。
有人說,諷喻性質強烈,向經典致敬的再創作,也是比較流行的藝術創作形式。
有人說,從整個《面具系列》去賞析,才比較全面。
有人說,可以說這是史上政治性諷喻最強的油畫作品。
也有人說,曾梵志先生這幅折射中國物化時代的作品,誰放在美術館或家裡都是找抽啊,尤其是要對著官員炫耀式展覽一定不受待見。
……
要了解它“好”在哪一定離不開,對“面具系列”的解讀了。
《最後的晚餐》將所有的宗教人物換了,
而原作中的猶大,則由戴金黃色西式領帶的人物飾演。
曾梵志曾表示,“打領帶1980年代開始在大陸普及,而金色領帶代表金錢、代表西方資本主義。”
金色領帶無疑是社會變革的訊號;
《最後的晚餐》暗喻了1990年代中國經濟改革時期的變革。
最後,回到你的問題,藝術本無“好”與“壞”,如果我有錢我也要買一幅來收藏。
-
3 # 賈金山2
作者試圖透過借用“最後的晚餐”來演易中國小孩的教育與成長,把畫中13個人物換成了帶紅領巾的小學生,他們好像是小學畢業了,大隊長招集幾個隊員一起最後聚聚,吃頓晚飯就各奔東西,到不同的中學去了。中國的小孩過得很像大人,從小就加入“少先隊”,開始接觸政治,到小學畢業時思想都比較成熟了,有些人已經懂得阿諛奉承,拉關係,拉一派,打一派等等。畫中可以看到他們的各種表情,各懷心事,他們看上去是小孩,其實更像大人。
回覆列表
下面肯定有人會答“洗錢”,也有大批群眾跟著點贊。拍賣這些年被妖魔化得太嚴重。一是因為中國的一級市場發展不均,二是畫廊交易私密,不知道交易價格,但拍賣的數字是公開的,高價很扎眼。其實拍賣場天價的誕生,比如齊白石的4億,一口加價達到1千萬時,其實也沒什麼感覺了。而這個1.8億更多的是數字,大家可能已經見怪不怪了,反正也沒讓你掏錢。
看不懂的天價對於當代藝術品價格,很多人也表示“看不懂”。也有人直接表露,當代藝術家的作品以1.8億港元成交,泡沫太大。大尺幅的作品取得高價是可預見的,但是對於一位在世的年輕畫家,其作品拍出如此高的價格,其中的原因是無法用市場規律得到解釋的。
蘇富比對該件作品解讀為:曾梵志的《最後的晚餐》把所有的宗教人物換成戴上面具的少先隊成員,繫著紅領巾在桌前吃著西瓜。此作是對經濟日益發達的中國的一種隱喻,紅領巾代表共產主義理想。以恢宏的氣勢,捕捉了中國社會在 1990 年代經濟改革時期的面貌改變,是當代中國藝術中極具代表性的一件作品,認為該作完全體現了當代。何來恢宏的氣勢?又怎麼體現了?而一直被詬病的點就是達芬奇《最後的晚餐》的山寨版,12門徒變成了紅領巾少年,畫作沒有任何創造性。
天價與現實的距離當代藝術品邁入億元大門,可以提升從業者的信心。從根源來說,當代藝術品市場需要的是補足大量基本工作,從基礎做起,培養公眾審美能力,培養真正的藏家和消費者,唯有如此,才能建立一個持久健康的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