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舊地遠方

    但也不是完全沒有標準。最起碼可以看這個作品在多長時間裡,多大的範圍內產生怎樣的影響,這也是一種標準。

    除了這些外在的衡量,我認為一部文學作品的價值在於它對讀者起了什麼樣的作用,好的作品或使讀者獲得審美享受,或給予讀者思想啟迪,甚至對時代發展起到一定的推動作用。當然,對文學自身的發展起到豐富和促進作用也是衡量其價值標準之一。

    用這樣的標準來看你提到的冰心先生的兩部作品,這是寫於上個世紀二十年代的詩集。有她獨特的藝術風格,有深刻的哲理性,主題歌頌母愛親情的,發表當時是產生了很大的影響的,以至於劉大白,葉紹均,宗百華等後來的大家紛紛效仿之,“冰心體”也盛行了好幾年,成為學生多年的課文是有道理的。

    當然她的作品不符合你的口味,那是完全可能也十分正常的。甚至有很多歷史上的名著,也有不少人不喜歡的,但不能因此否認其價值所在。

    當然,文學史上也有一些由於非文學的原因一時轟動,比如純炒作,或者完全服務於意識形態的工具性的作品,另當別論。

  • 2 # 未來趙雲

    路遙創作的《平凡的世界》這部名著,真的很好。我退學後剛參加工作時,有幸閱讀到這部讓人讀來熱血沸騰的小說。

    《追風箏的人》也很好。還有瑪格麗特·杜拉斯《情人》也還不錯。

  • 3 # 上官聽海之

    我想這麼說:包括文學創作在內的幾乎所有的文藝經典,都是好作品!是經過時間,空間和眾多讀者檢驗的,當然也是廣泛認可,追捧的。相信這點,大多數都會認同。但我接著說的這點,就不一定了:優秀作品,卻不一定就能成為經典。那是為什麼呢?

    我認為,一部優秀的作品,首先要摒棄“作者知名”說,並不是所謂名人,大家所著就肯定是優秀作品。我們縱攬橫捋那些中外名著,不難發現它們都有強烈的共性,那也是名著(真正堪稱優秀文學作品)之所以能堂而皇之叫名著的根本原因:1 思想深遠,背景恢宏;2 主題鮮明,立意敦實;3 結構嚴謹,邏輯縝密;4 行文流暢,語言生動;5 形象深刻,個性凸現;6 情景豐沛,變化多端;7 寓意奧妙,影射現實。這是我有限知識和經驗歸納的,簡言之:無論思想,結構,語言,人物……都必須首先要紮根廣沃的現實生活,都必須貼近真實命運!既要摒棄浮躁,又要完美演繹;即要特立獨行,又能迎合廣眾。

    無論洋洋灑灑,氣勢如虹的大部頭著述,還是小家碧玉,玲瓏可愛的小品文。都可以成為優秀作品。但前提是:它們本身,是有著靈魂,有著它們無可替代的藝術魅力!那麼,怎麼做到?用毛主席話講:從生活中來,到生活中去!作為人類藝術重要表現形式的文學,唯有將線條勾勒出的文字,堆砌,編輯成躍然紙上的另一個世界,並賦予那些文字以特殊的使命,永遠的責任,它才能稱之為美文,或著作。否則,為文出發點就不正,或純粹迎合現代“消費”而文,就只能是歷史長河中的文字垃圾,藝術泡沫……

    綜上所述,所謂作家,所謂文學作品,看怎麼“繫結”,看用處,看文字身。即或所謂名家,大師,並非部部大雅,篇篇美文,字字珠璣。而民間群眾,雖因各種原因,不能登堂入室,卻也不乏佳作精品。還有就是:讀者本身素養也決定遇見優秀作品“機率”和樂趣多寡。否則,即或一部優秀作品,擺在那很久,他也會“視而不見”――那不是名著或美文的悲哀,而是命運的註定。

    最想說的是:真正流芳百世,傳詠萬代的名著,佳作,都是孤獨的,冷漠的,它一直都在那裡!

  • 4 # 彬彬有禮35278711

    我看過古典的,現代的,外國的文學作品,但我從不看當代的。有次看了一個短篇小說,當代的,寫的是一個語文老師在醫院看病,當時我看了點點,非常反感,真的是歪曲事實 ,我每次看病都被敲棒棒,做很多不必要的檢查。

  • 5 # 姚鳳君

    生活中,往往就是這樣:愛屋及烏。比如追星族,不管明星走到那裡都是一片熱烈的掌聲;再如魯迅,集文學、思想、革命三家於一身,且都是偉大,於是前些年他的作品就被捧上了天。……近年來,他又遭受冷遇,其作品都退出了教科書。其實一個人不管是好還是壞,都不可能百分之百。吟詩作文,更是如此。每個作家、詩人都有其處女作,成名作,代表作。其作品並不是同一個等級、同一個水平的,可有些人往往就是不加區分,把一個作家的所有作品等同身尊。這個作家了不起,他的所有作品都了不起;這個作家優秀,他的作品都優秀;這個作家偉大,他的作品全偉大……這是一種認識膚淺的世俗現象,缺乏深刻的思考和冷靜的頭腦。不管是魯迅還是冰心,仰或其他的作家,其個人的專揖作品都是要分出好幾個等級的。尤其思想平庸單純並不怎麼深刻的作家的作品,其前期和後期相比,差別是很大的。你提到冰心的繁星春水,我認為就是這種情況。冰心的作品我是非常喜歡的。如:《小桔燈》《北京效外的國慶前之夜》《六一姊》等等,但繁星春水我不喜歡。也許我們頭腦裡缺少那種哲理方面的欣賞情趣,但蘇軾的廬山詩句我咋有這方面的欣賞情趣呢?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你在提問的描述裡,大膽地提到了繁星春水,我認為勇氣可佳。每個人都要忠實於自己的內心,不要人云亦云,隨波逐流。做人作文,都要有自已獨立的思考……

  • 6 # 馬維

    個人覺得,那些能廣為流傳的、出自名家之手的文學作品,至少就比例而言,肯定還是不錯的。當然,其中也不排除有個別次品,但這畢竟只是極少一部分,並不影響名家作品的總體質量。

    就拿繁星這部作品來說吧, 冰心自己曾經這樣評價兩部小詩集:“我寫《繁星》《春水》並不是詩,至少那時我,不在立意作詩……因為我心裡,實在是有詩的標準的,我認為詩是應該有格律的。音樂性應該比較強,同時情感上也應該有抑揚頓挫。三言兩語就成就一首詩,未免太單薄太草率。” 可見,她自己也並不把這兩部作品當作精品,而更多認為是略顯幼稚的少作,說起來還頗有幾分悔意。說實話,這兩部作品出名,並不能怪作者水平不高,因為冰心後來還寫過很多非常不錯的文學作品,總體文學水準還是蠻高的。只不過,因為這兩部作品被收入了中小學教材,最為人所知,因此就有人把它們當作是冰心著作的最高水平來衡量,其實這對作者來說,是不太公平的。

    這兩部作品的還有一個問題在於,它是出現在新詩於中國剛剛興起的早年,當時能以現代漢語寫詩的人,可以說是鳳毛麟角,冰心作為一名新女性,能夠加入文壇這股前衛的風潮,這件事本身就意義重大。雖然就風格而言,它的確有學習冰心翻譯的泰戈爾的那一面,但須知,任何創新都是從模仿開始的。當時的中國新詩,就像是一個嬰兒,對它要求過高,以成熟之後的標準來了要求它,未免過於苛刻了。至少,它在當時能贏得那麼多具有相當文化素養的讀者的心,就已經很能說明問題了吧。

  • 7 # 老李想剃光頭

    1、文無第一,每一部作品都會有喜歡的受眾。你所看不上的恰好可能是另外一個人的心頭好。

    2、最重要的一點,時間是檢驗作品最好的過濾器。多少紅極一時的作品,在時間的過濾下,已成明日黃花。也有許多作品,多少年後人們才會發現它的價值。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怎樣區分真正的桑蠶絲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