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倍思校庫網
-
2 # 李錳看教育
高申,意即美國私立高中申請,是中國富裕階層繼移民熱潮之後又一呈爆發趨勢的家庭計劃。近四五年來,高申人數呈幾何增長,2016年度,赴美讀高中的中國學生人數已經超過了五萬人。美國284所寄宿學校協會(TABS)會員學校中,在冊的學生中27%來自中國,而在十年前只有1%....
當然,因為不適應迴流的規模也在急劇增加。我個人就小留學生迴流問題先後接受過新京報和少年商學院的採訪。
回來的孩子並非是所謂的“混不下去” 這麼簡單,迴流生源中成績卓越者大有人在,回國的原因極其複雜和多樣。這種現象多年前就開始了,人數少不明顯。現在每年成千上萬的去,基數太大了,自然感覺迴流的絕對數量直線上升。
哀鴻遍野
多個留學中介機構用“哀鴻遍野”這個詞來形容今年的高申結果。高申,意即美國私立高中申請。美國的私立高中入學申請,是由筆試、面試、自薦、老師推薦、家長陳述、校園參觀等一系列因素構成的系統工程。
3月9、10兩日,是私立中學發榜日。國內幾千名考生會在這兩天得到美國學校的decision letter。幾個月甚至長達一兩年的心血在此開花結果或者顆粒無收。無疑,今年是最為慘烈的一年。
近四五年來,高申人數呈幾何增長,由最初的幾百人增至目前的近萬人。而美國優質私立高中的海外招生人數一直飽和,並沒有增加,故而造成今天的局面。“去年一個成績不錯的考生,能拿到三四個滿意的錄取通知。今年,能保到一個滿意的就算萬幸。”一家教育諮詢機構的負責人說。
去年SSAT90%以上,託福上了100分的學生,基本都被美國頂尖中學錄取。今年同樣的分,一個錄取也拿不到的學生比比皆是。一位拿過國際數學比賽大獎的男生,據信是SSAT中國考區第一名,還是冰球運動員,一共報名7所學校,除了只有一個錄取外,其餘6個志願全部落空。那些成績尚好,不願去排名靠後學校的考生,高不成低不就,被全部拒錄的大有人在。
不誇張地說,高申,是中國富裕階層繼移民熱潮之後又一呈爆發趨勢的家庭計劃。申請者則不計其數。今年的確是個新高潮。
不歸路
Lakeville 是紐約州的一個偏遠小鎮,考生寄送材料時都需另付偏遠地區投遞費。鎮上只有一家小旅店。因為鎮外有一家非常著名的中學,中國新年那幾天,小旅店裡住滿了來自中國的考生,成了當地的大新聞。焦慮的家長和孩子交流後得出共同結論:高申是條不歸路。
目前,申請美國著名高中的孩子往往都是學校裡的佼佼者,對出國留學充滿嚮往,付出很多勞動。但成年人一心一意做事尚不能保證成功,孩子更不可能在高申和學校兩頭兼顧。
決定高申的學生,很容易放鬆學校的學習,因為必須投入大量精力在外語和申請程式上,而且這些訊息又必須報告給學校,以取得學校的各種推薦信和成績證明。所以一旦未被美國高中錄取,孩子們會覺得心血白費,臉面盡失,而且需要更加努力才能在激烈的中考中勝出。挫折感可想而知。
有些家庭更早就打定主意出國留學,及早轉入國際學校。但國際學校的教育體制與公立學校截然不同,一旦進入國際學校後,孩子在國內的中考和高考之門也隨之關閉。
還有家長打的算盤是,大學之前的教育全部在國內進行,高三時考國外的大學。但越來越多的跡象表明,以後國內學生考國外大學,最危險的競爭對手,將是高申黨這批在中國受過完整的初等教育,然後在美國又受過完整的四年高中教育的中國學生。
為了避免這種百裡挑一的局面,實際上已經有大批中國學生早早離家,在初中階段即進入美國的初中,目的就是順利進入美國名牌高中,再進一步進入美國名牌大學。
產業鏈
高申已經形成一條產業鏈。很多機構並不以中介自居,而是以諮詢面目出現。
在國外,教育諮詢是個體面的行當,通常是給中產及以上家庭的子女升學出謀劃策,雖然專業性不如律師、會計師、醫師那麼強,但因事關家庭的核心利益,還是很能獲得人們的尊重。他們既瞭解學校,又與僱主家庭保持長期的密切聯絡,對孩子的性格、愛好、能力瞭如指掌,是一種精細的作坊式服務。
而在中國,真正瞭解國外學校真實狀況的從業人員極少,考生想獲得貼心的個性化服務非常難。記者曾經到訪過不少機構,接待人員都自稱“老師”,其實不過是銷售人員,主要負責推銷自家的英語培訓專案。而真正幫助選校、文書寫作、面試培訓的都是不同團隊的流水線作業。
做高申諮詢需要的不是大資金,而是細緻和耐心,更重要的是對美國的深入理解。目前的高申中活躍著另一批諮詢者,就是那些家庭主婦,特別是已經把自家孩子送進美國高中的媽媽們。
這些人的共同特點是有實戰經驗,有切身體會。兩個媽媽共同以“平章”為署名,所做的大量諮詢在網上廣泛流傳,並且從中國家長的角度,將美國私立寄宿中學進行排名,這個“平氏排名”流傳非常廣泛。但媽媽個體戶有時對全域性的把握比較侷限。
還有一類從業者,則結合了機構的規模化和個人的精細化特點。這類人瞭解美國教育體制和思維方式,又瞭解中國家庭的需要,最重要的,是能籌得大筆款額,從而完成前瞻性的工作。比如購買美國當地學校培訓中國學生,為名牌高中輸送生源等。在教育資源豐富的美國東西兩岸,這種學校不難找到。
和國內的補習學校不同,這些預科學校更注重美國文化的薰陶,如禮儀禮貌,學習如何感恩,如何承擔責任,書寫與打字,簽字與起英文名等。校長吳曉蕙說:“美國教育的重點在培養學生對於知識的興趣和學習知識的能力,目標是培養出能夠獨立思考的多樣化人才,可能這就是所說的素質教育。
回覆列表
低齡留學莫跟風,先搞清楚利與弊!
由於中小學教育的國際交流日益頻繁,目前出國留學開始呈現一個低齡化的趨勢。
據美國國際教育研究所(IIE)最新發布的研究報告顯示,目前在美國高中就讀的國際學生中,中國學生幾乎佔據了半壁江山。自2013年以來,當南韓、越南、墨西哥等國家的國際生人數與往年大體持平,甚至略有減少時,就讀美國高中的中國學生人數卻猛增了48%,佔到了所有人數的42%。
去美國讀中小學的理由
開闊眼界。
有機會就讀和國內同樣優秀或更好的大學,有更大機會升入世界頂尖大學,接受最好的系統教育。
更直接地過好語言關,為進入美國大學做準備。
迴避國內高考的壓力。
享受發達國家的教育資源。
小班教學,高師生比例,有機會得到因個人而異的指導和關注度。
學習世界上最通用的一種語言與國際並軌。
融入和理解世界多元文化。
在一個有序的社會體系下尋求個體的發展。
很多中學生都有出國讀書的願望,尤其在一些初中生中,一份調查資料顯示,有42.2%的中學生有留學的願望,其中,初中生有留學打算的比例高於高中生的比例,高達47.4%,高中生為42.9%。當然,這些資料只是體現了中學生自己的一種願望,可能這個願望的實現性還不是很高。但低齡留學確實也成為中國目前一個教育熱點問題。那麼到底低齡留學好不好?有哪些利弊呢?
低齡留學的好處
開闊眼界
有句話說,眼界決定境界。以十幾歲的年齡就能走出國門,去看看不同的世界,這對一個人的一生都意義重大。中學時代,正式逐步清晰自己人生目標的時候,瞭解不同的文化,學會用另一種文化思維,看看不同的生存狀態,能幫助學生更好地面對自己,問問自己想要什麼樣的生活,對做出一生的正確選擇有很大幫助。
學習和融入較快
國外中學更鼓勵孩子思考、自主學習,並有著豐富的課外活動,這些都能極大地引發中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慾,幫助中學生更快地適應周圍的環境,迅速提高語言能力、尋找和建立自我。這種較快的融入,為今後在國外繼續求學和生活會打下很好的基礎。
鍛鍊自主能力
“授之以漁,不如授之以魚”。父母終究不能陪孩子一輩子,所以最好的做法是教授和培養他們自己生活的能力。放手單飛是最見效的一個做法。尤其美國文化強調“靠自己雙手掙錢”,父母從小就不溺愛孩子,培養他們獨立生活的能力。生活在這樣一箇中學環境裡,潛移默化的作用,會讓中國孩子重新審視自己,以自己的同學為榜樣,從而更好地適應這個竟爭激烈的社會。
更全面綜合發展
由於中國是應試教育,在國內讀三年高中,往往只是為了應付高考而被動地區學習一些自己沒有興趣的科目,高分低能的例子比比皆是。相比較而言,國外的中學教育更強調聯絡實際,也鼓勵動手實踐。如果在我們良好的基礎教育之上,再去國外的中學學習,無疑是種很好的互補。可以培養和開發多種興趣。
低齡留學可能存在的弊端
“一匹Mustang”
中學生正值青春期和後青春期,這一階段孩子紀律方面的問題主要出現在想迅速長大,想要更大的自由度。這個時候父母的管理工作比較需要技巧,一方面支援孩子的行為方式,另一方面要保證在一種合理、緩進的步伐下,讓孩子形成合力的判斷能力和責任感,而不是不受壓力地、在衝動的驅使下,焦灼胡亂地去成長。
出國前的真空
別說是孩子,即便大人都很容易因生活中的巨大改變而影響心理,打亂舊有的常規生活。而準備出國並不是一兩個月的事情,往往會牽扯一兩年的時間,很多孩子覺得反正要出國了,而且又從種種渠道聽說國外學習壓力小,讀書容易,而全然放棄國內的學習,瘋玩起來,就等出國了。如因種種原因留學不成,白白浪費了一年的青春是非常可惜的。
和父母分開
遠在異國的未成年孩子處身巨大的變化,而孩子面臨的很多情況也是父母十分陌生的,父母難以去了解孩子的學習情況、情感發展,也就更加難以去指導孩子,對孩子的生活、決定施加影響。
失去文化根基
中學到大學,正是世界觀和方法論形成的關鍵時期。對於一個相對成熟的、有自我約束力的學生,如家庭有財力支援,能到美國就讀優秀的寄宿高中,雖然是一筆較大的投資,卻是一筆個人收益也相應豐厚的投資未來的行為。但是沒有一件事情不是因人因事而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