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致力精誠
-
2 # 每日讀書A
第一朱熹註解說:命,就是令。性,就是理。所以,天命就是上天的命令,天性就是天理。朱熹說:天以陰陽五行變化生萬物,萬物稟受天地之靈氣以各成其形,而內在的理,也賦予它了,這就像上天的命令一樣。所以,人或萬物之生長,因為各有其得自於上天之理,各順其德,這就是性。率性之謂道呢?率,是遵循。你遵循這天命、天性,就是大道。張居正說:人和萬事萬物,各自遵循其性之自然,其日用常行,各有當行的道路。仁為父子之親,義為君臣之分,禮為恭敬辭讓之節,智為是非邪正之辯,其應事接物待人,無不依循那性中本有的。所以說,率性之謂道。這裡要特別注意,率性而為,不是我們平時說的任性而為。朱熹不是說性就是理嗎,率性而為,就是一切依天理而為,合乎人之理、夫妻之理、父子之理、兄弟之理、君臣之禮、朋友之理、社會之理、自然之理、天地之理,這就是道了。第二《中庸》開篇就講“率性”,這個要記住,因為最後結束總結的時候會講“儘性”——盡己之性,盡人之性,盡萬物之性。中庸之道修成了,你就能讓自己,讓他人,讓萬事萬物的天性,都得到最充分的發揮,成就自己,成就他人,成就世界。從率性到儘性,就是中庸之道,這話頭先留在這裡,讀完這本書你就明白了。修道之謂教。張居正講解說:性、道雖然都相同,但是,人的氣稟有差異,就是我們前面講的,人秉氣而生,但各人所得的氣清濁不一樣,再加上“性相近,習相遠”,後天習染,也容易學壞,所以不能盡率其性。於是呢,聖人就因其當行之道,給大家定規矩,以為法於天下,節之以禮,和之以樂,齊之以政,禁之以刑,使人皆遵道而行,以復其性。這也是恢復他本來就有的東西罷了,不增不減,而不是有所加損。所以說,修道之謂教。第三用王陽明的話說,也就是恢復他的良知罷了。記住這個率性而為,不是自己任性,是率人性、自然之性、社會之性。能率性而為,你就得道了。所以率性而為,是聖人的至高要求。為什麼人們會把率性而為,理解為自己瀟灑,不循規蹈矩呢?因為人們讀書,都很容易朝自己舒服的方向理解。率性而為是無拘無束的,但這是“從心所欲不逾矩”的無拘無束,是守規矩,卻不覺得規矩讓自己不舒服的無拘無束。率性之謂道。一般人只認識到自己的性,不能認識物之性、自然之性、他人之性、社會之性。事實上他連自己的性也認識不到,只認識自己的欲。於是聖人要修道,修道之謂教,就是禮、樂、刑、政等,立規矩,施教化。所以,知天命者,方能率性而為;不知天命者,需循規蹈矩。聖人立天性以為規矩,率性而為,就是循規蹈矩。
-
3 # 日月悟ZD
此乃中華民族文化之經典,家喻戶曉、婦孺皆知,上千年流傳不衰之典範。
現闡述一下個人小小之見解,望各位同仁不吝斧正。
原文如下:
【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
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
此中關鍵之詞語為“命”,為“性”,為“道”。
“命”即生命、壽命,大凡指活著。
“性”即先天帶來的無需後天教育便會的能力。性是根本的不變的東西,情是表面的善變狀態。性命相依,命中有性。
“道”與(道可道,非常道)意思相同。為太極、太一,一陰一陽之謂道便指此道,是個大範圍。本處之道是遵循人性自然之道,是特指。
“戒”不犯,去掉,改掉。
“恐”害怕,驚慌。
1、天命之謂性:是說,人性是上天所賦予的。天命,天賦。性,即人性。
2、率性之謂道:率,遵循。道,指事物運動變化所遵循的普遍規律。人道即人所應遵循的生命準則,實行人道當遵循人性之自然。
3、修道之謂教:意為人們按照正統的原則來修養自身即所謂教化。修道,按照道德的原則來修養自身。教,教化。
4、須臾:片刻,一會兒。
5、戒慎乎其所不睹:意為即使在人看不到的地方,君子也要警惕謹慎地按照道的要求去做。戒慎,警戒謹慎。睹,看見。
6、莫見乎隱:莫,無,沒有。見,同“現”,表現,呈現。隱,隱蔽的地方,暗處。這裡指心中的微妙變化
7、莫顯乎微:顯,顯著,顯露。微,細微的地方,小事。這裡指一般人覺察不到的事情。
上天所賦予人的品德叫做“性”,遵循人性的自然就叫做“道”,按照道德的原則來修養自身就叫做“教”。道是不可片刻離開的,可以片刻離開的就不是道了。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在沒有人看到的地方也要小心謹慎,在沒有人聽到的地方也要小心謹慎。不要在隱蔽的地方呈現出離道的表現,也不要在細微小事上呈現出離道的表現,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在獨處時也要十分謹慎。
回覆列表
一、天命之謂性“天,造字本義:名詞,人的頭頂上方的無邊蒼穹。”——《象形字典》
人頭頂以上的都是天,可以理解為:大氣層的絕大部分及地球外的整個宇宙。
“神,造字本義:古人祭拜的天公,萬物的創造者和掌控者。”——《象形字典》透過神的字義,我們知道在古人的認知裡,天是萬物的創造者和掌控者,所以,天,就代表著至高無上的權威。
“命,造字本義:動詞,上級向下級開口發話,作出權威性指示。”——《象形字典》“命,使也” ——《說文解字》命,是命令、指使、指揮的意思。
天命,就是上天的指示、指使。在古人的認知裡,天是萬物的創造者和掌控者,沒有天命,人和萬物就不可能產生和存在,更談不上發展壯大。
我們知道,大自然產生了人和萬物,人和萬物也必須順應、遵循大自然的規律,才能存在、發展。
所以,天命中在絕大部分語境中,可以指代大自然及其規律。
“性”,金文由心+生構成。
“心,人心,土藏,在身之中”——《說文解字》“生,造字本義:草木破土萌發”——《象形字典》性是發自中心的、內在的(物事),性是發端於內在的自然屬性。性有內在的根源,也有外在的屬性、作用,性還預示著需求、趨勢。
“天命之謂性”,就是說上天(對人、對物)的指示、指使就叫做性。換句話說,“性”是由上天的命令、指使、指揮而產生的,是上天賦予的。這裡強調了,“性”是自然產生的,是不受人的主觀意識控制的。
人的一切行為根源於性,根據“天命之謂性”,人離開天命是做不了任何事情的,人離開了天命,也就意味著生命的結束。如果把天命換做大自然及其規律,這句話也是行得通的。
現代人經常說要遵循大自然的規律,不遵循會怎麼怎麼樣。事實上,人的一切生命活動,從不曾違背大自然的規律,人也不可能違背大自然的規律。
人在大自然面前,實在是渺小、普通,人的“生老病死”、物的“生住異滅”,在大自然面前根本不算什麼,也不具有什麼特別的意義,以至於“老子”發出來“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的感慨。
違背自然規律會受到懲罰,根源於人們喜生惡死、趨吉避凶的需求。人們對人的生命活動,以其對人們帶來的“或生或死”、“或吉或兇”的結果為標準,進行了“或符合或不符合”自然規律的劃分、界定。這種劃分、界定的結果就是,有利於人們生存、發展,給人們帶來福祉的行為,被界定為符合自然規律的,反之則被界定為不符合自然規律的。
所以,我們看到,在儒家的重要概念中,都包含著遵從自然規律、給人和人類社會帶來福祉兩個因素,比如“德”、“孝”、“仁”、 “禮” 等等。
“天命之謂性”是對人和自然的關係的客觀描述,至於人應該怎樣去趨吉避凶、給自己和人類社會帶來福祉,則是下一句“率性之謂道”的事情了。
二、率性之謂道“率,造字本義:動詞,用纖繩在河岸拉船”——《象形字典》率,有牽引、帶領、控制之義。
“率性”就是要引導、控制自性,作為人,“率性”還包括引導、控制他人他物的自性。
性即是天命,性可以展現自身的屬性、作用,還預示著需求、趨勢。人的“生老病死”,物的“生住異滅”都在天命中,天(大自然)並沒有給人、物以更多的關照,但人甚至是物,都有喜生惡死、趨吉避凶的需求。
“率性”就是選擇性地順從、利用大自然的規律,引導、控制自性,及自身的生命活動,引導、控制他人他物,去趨吉避凶、給自己和人類社會帶來福祉。
儒家對“率性”是十分重視的。
“孝”既是天命,又是自性,是大自然規律和人的自性的完美結合,所以“孝”是天經地義的。
“禮”,作為行為規範,是用來引導、約束人的自性和行為的,目的是實現人與人的和諧相處和社會的長治久安。
“樂”,則重在引導,目的和“禮”是一樣的。
“義”,則強調了人具有引導、約束他人去遵從“禮”的義務,是人義不容辭的責任。
“仁”,重在自性的選擇性修養,目的和“禮”也是一樣的。
“克己”,是要引導、控制,自性和行為,對那些不符合“禮”的部分進行剔除。
……
“道,金文為(行,四通的大路)+(首,代表觀察、思考、選擇)+(止,行走),有的金文加“又”(抓),表示拉住迷路者的手引路。有的金文則加“又”加“爪”,同時加“曰”(說明),表示領路者且牽且講,幫助迷路者弄清方向。” ——《象形字典》“道,所行道也。”——《說文解字》“道”是可以走到目的地的路,人要想達到目的地,需要主動地思考,並根據自己的實際來選擇前進的道路,必要的時候還需要別人的指引,才不至於迷路。
“道”是可以走到目的地的路。在中國的傳統文化中,引申出了存在、規律、本源等意思。
人要想實現趨吉避凶、給自己和人類社會帶來福祉,“道”是必經之路。離開了“道”,人是無法走到目的地的(實現目的)。事實上,人的一切生命活動都離不開“道”,離開了“道”,人的一切生命活動就失去了路徑和目的地。所以,《禮記.中庸》在後面說:“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
從人的層面上講,人的一切生命活動都是在引導、控制、利用自己、他人他物的“性”,而人的一切生命活動都在“道”上進行。
“率性之謂道”,意思是:引導、控制、利用自己、他人他物的“性”,就是行“道”。之所以加上一個“行”,是基於“道是可以走到目的地的路”的概念,事實上,“道”本身也有引導、做嚮導的意思。三、 修道之謂教“修 ,造字本義:從容裝飾,精心美化。”——《象形字典》“修,飾也。”——《說文解字》“修”,本義是裝飾、精心美化,引申為改造、整治、學習、追求、完善。
雖然改造、整治裡可以面有“剔除無用之物”的含義,但在本人看來,“修”的篆文影象更像是“人用手把樹枝的小枝條去掉,把它做成一條堪用的木棍”。
“修道”,即是完善、疏通、改造可以走到目的地的路。
這個路是可以延伸到人的生命中的,“修道”也包括對他人生命中阻礙道路通達的因素進行完善、疏通、改造,具體體現在可以透過外力改變的生命活動上。
“率性之謂道”,修道,修的也是“率”的方式。
“教,(爻,算籌)+(子,孩童)+(攴,手持鞭子、棍杖),造字本義:用體罰手段訓導孩子作算術。”——《象形字典》根據“教”的結構,這裡解釋為:教導孩子做算術,必要時進行體罰。
“修道之謂教”,意思是完善、疏通、改造孩子(他人)可以走到目的地的路,就叫做教。
“教”,不是對他人自性的直接修改,事實上,人的自性與天命相合,是不能透過外力直接修改的。教是透過完善、疏通、改造他人向善的道路,來引導、鞭策他行在這條路上,透過他人生命活動的改變,來改變他人的生命結構,自然而然地使他人自性得到變化。
“教”的最終結果,是改變了人的天命(前提是後者要學習、要行在教的道上)。
人常說的命的好與不好,從理論上講,一切都是天命,這是對的,但一個人不努力到最後(無法改變的地步),是根本不知道自己的天命所在的。況且,人的天命是伴隨著萬物的執行和自身的生命歷程而變化的,非常顯明的證據是,人會生老病死,也就是說如果天命是恆定的,人是不應該有生老病死的。
大自然自有其存在的意義和執行的規律。所謂天命,只是大自然自我執行的微不足道的需求與實現,它僅僅是大自然執行在人的生命中的體現,並不能代表大自然的本在。
大自然沒有對任何人或物進行特殊的關照,也不會刻意對哪個人、哪個物進行特別的限制,人的生老病死、喜怒哀樂,於人而言是意義重大的,但於大自然而言,卻未必有什麼意義。
所以,天命,從來都不是一個人不努力、自我放棄的藉口。
“修道之謂教”,道出了“教”的根本方式,即完善、疏通、改造孩子(他人)可以走到目的地的路,來引導、鞭策他行在這條路上,也道出了“教”的根本目標,即透過他人生命活動的改變,來改變他人的生命結構,自然而然地使他人自性得到變化(改變天命),從而實現人與人、人與萬物的和諧相處及社會的長治久安。孔子是中國古代偉大的教育家,在《論語》中,他雖然未對“教”有太多的論述,但對“教”這個活動的另一面“學”,卻有大量的論述。所以,“教”在儒學中,同樣有著重要的論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