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近現代史愛好者

    清朝是個多民族王朝,清帝是五大民族漢,滿,蒙,回,藏共同的君主,北魏是北方的鮮卑族族建立的政權,疆域只是長城以南,長江以北一小片,在漢族傳統區域內,所以漢化比例比較大。清朝是不存在你說的那個如果。放在今天也一樣,今天的中國是從清朝發展過來的,民族政策是區域自治,各民族共同繁榮。不能也不會全盤漢化。

  • 2 # 宋安之

    北魏是南北朝時代鮮卑族拓跋珪建立的北方政權,鼎盛時期一度統一中國北方,佔據半壁江山。

    同為少數民族,北魏鮮卑族本著更加強大的想法,選擇了當時更加先進的漢文化,進化漢化;清朝皇帝本著統治更加穩固的想法,選擇了入關後對漢族剃髮易服,進化滿化,當然最後也逐漸被漢化。

    如果這東西假設歷史本就不現實,但是透過這兩朝的的作為,還是可以知道其態度的,北魏的漢化就好比戰國時趙武靈王胡服騎射一般,面對其他民族的先進之處可以借鑑學習甚至全盤接受;清朝皇帝面對人口龐大的漢族,先進的漢文化,的確學了不少先進之處,但是為了統治穩固性先是剃髮易服行滿化之道,後是閉關鎖國,這一對比,高下立分。

    有清一代,前期滿化漢族,中後期又不可避免的被漢化,但是骨子裡的自封還是改不了的,也是照貓畫虎學不像,早在兩千多年前趙武靈王面對強大的遊牧民族就知道進行胡服騎射的改革,清朝在第一次鴉片戰爭與第二次鴉片戰爭中間二十年無所作為,在現代看來第一次鴉片戰爭無比重要,在當時清朝舉國上下卻沒有多少震動,最後被攻進帝都,間接導致咸豐帝自暴自棄死了以後,才開始洋務運動,不過也是學不像,甲午戰爭中一敗塗地。

    如果清朝如北魏一般,最起碼代表著對於先進文明積極學習的態度,有這種不自封的精神,或許日後也沒有那麼多的百年國恥了。

    不過可惜歷史沒有如果啊…

  • 3 # 青年史學家

    清朝和北魏的情況不一樣,北魏的時候北朝雖然在武力上有騎兵的優勢,但是在文物制度上還是南朝佔據優勢,因此漢化是必然的選擇。但是在清朝時期,真正優秀的其實不是漢文化,漢文化當然是比滿清文化優秀,但是相比於西學卻不足,所以全盤的漢化不如全盤的西化,所以對於滿清政府來說,西化才是他們真正的選擇。

    而且清朝的漢化政策並非是不如北魏,當然北魏的漢化政策雖然是比遼金元先進,但還是存在著很多問題。北魏文明皇太后和孝文帝改革之後,迅速的漢化,也迅速的激化了漢族官僚和鮮卑貴族之間的矛盾,計劃了洛陽新都和北魏六鎮之間的矛盾,使得皇帝和太子之間出現矛盾影響統治集團之間的團結。尤其是北魏迅速的漢化也沾染上漢族的文化病,迅速的腐化,加上六鎮起義,使得北魏雖然有百年國運,但是也很快的分裂為東魏西魏,很快的滅亡。

    清朝在這一點上所使用的策略更加的高明,清朝統治者清晰的認識到,不漢化是萬萬不能的,因為漢化雖然不如西化,但是比滿化還是要好很多,也是當時唯一正確的選擇,因為天下士大夫信仰的還是文化。但是在漢化的同時,還要保持滿洲特性,需要保持滿語和騎射,這是滿洲人真正立足,不至於沾染文化並,實行強有力統治的基礎。所以如果清朝當時全盤的漢化恐怕滅亡的更快。

  • 4 # 遠處吹來陣風

    到清末時期什麼化都不如近現代化,漢化並不是一劑治國濟世的良藥,東鄰的日本捨棄了儒家漢文化選擇了脫亞入歐,結果就是暴打固守儒家漢文化的滿清,洋務運動其實也是滿清不情不願的近現代化。再說北魏全盤漢化的下場是什麼?是六鎮之亂!北魏覆滅的教訓從清初就為滿清皇帝汲取,所以才有雍正乾隆對滿洲貴族千叮萬囑的國本。然而幾十萬滿洲和幾億漢人的比例,漢化趨勢豈能是滿清皇帝能阻擋?乾隆年間不少滿洲貴族連本族語言都說不順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有什麼女追男的小說推薦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