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個多年的林海樂迷,說說我對他的印象。音樂天賦極高:音樂聽覺好:幼年時就被父親(也是作曲家)發現有聽辨絕對音高的能力(有一次小林海和父親去買西瓜,說,敲熟西瓜是某某調的,敲生西瓜是某某調的)。而哪怕是學音樂的人當中,有“絕對音準”的耳朵的人也很少。另外據他自己說,中學時代他扒帶子研究爵士樂,爵士樂的節奏調性和聲往往變換隨性複雜,可見他聽力果真不錯。鋼琴演奏天分:他讀中央音樂學院(不知道念附中的時候是不是這樣)的時候是出了名的偷懶不練琴,老師都說他“最有天分卻最不用功”。但是大學時為了參加範克萊本鋼琴大賽,他僅練了一個月的鋼琴,就入圍準決賽。當然也可以說這是因為他童子功好,但不是有句老話說麼,“一天不練手腳慢,兩天不練丟一半,三天不練門外漢,四天不練瞪眼看”,何況參賽曲目技巧極高難度極大,平常偷懶臨陣磨槍就能入圍國際鋼琴賽事準決賽可不是童子功可以完全解釋得了的。即興創作天分:林海六歲時便嘗試創作曲子(他履歷上寫的)。十二歲接觸爵士樂,讀音樂附中時自己鑽研爵士樂,同時也搞一些創作,經常“引來周圍同學的一陣讚歎”。大學時參加樂隊擔綱鍵盤手,到處跑場子做即興演奏或伴奏。他主修的是鋼琴專業,即興演奏並非主幹課程,對於一般鋼琴專業的人來說難度不小,他能憑自己對爵士樂的領悟就練到了可以用即興伴奏賺錢的地步,只能說更多是天分所致。僅憑天分和學院背景,林海怕是要被埋沒的,是他的聰明機警幫助他在保證生存的同時盡情揮灑他的才華。他在大學畢業前一直走純正的學院派路線(從中央音樂學院附小讀到中央音樂學院),但是音樂天賦基本上都揮灑在個人興趣[爵士樂/(即興)創作和表演]上,玩票之餘還不忘以此營生——中學時代開始賺錢,富到可以支付假期往返機票(當時是八十年代,對於一個十幾歲的學生來說應該算很能賺錢了吧),大學時便是“比較有錢的大學生”。他被李谷一看中,大學畢業後被分配到中國輕音樂團,但立刻發現凡體制內都講究論資排輩,即便自己有很好的學院背景也無處施展才華,於是他工作一年後就立刻辭職,下海。那是93年左右的事,捨得如此讓人羨慕的鐵飯碗,可見他是很有主見和魄力,也對自己的專業能力和音樂市場很有把握。 下海後林海雖然默默無聞了十幾年,但也做出很多明智的選擇:維繫內地音樂圈的業內口碑和同儕關係。從九十年代初期開始和內地音樂人合作,負責歌曲的編曲和作曲。直到九十年代末林海給《大明宮詞》做配樂,算是開闢了自己的影視配樂事業,並且一發不可收拾。林海在內地音樂圈很受歡迎,加上編、作、制、錄、混、鍵盤樣樣精通,所以好機會一直有。內地音樂圈相當於維持他生存的根本保障。很多樂迷是從他的影視配樂認識林海的。和臺灣唱片公司合作(BMG和風潮),轉型New Age,出道早期便在臺灣音樂市場擁有一定的知名度和好評。我們現在看到有關林海風格氣質的描述都出自BMG的樂評人以及風潮唱片企劃之手筆,這兩個公司對他的定位或多或少也左右了林海日後的創作風格以及樂迷印象。臺灣唱片行業比內地要景氣,從策劃到製作到宣傳都很到位也算得上是精良,即便帶有商業氣息。林海目前的個人專輯中,除了近幾年的影視配樂,都是臺灣唱片公司出版發行的。和臺灣唱片公司合作,林海發揮才華創意的自由度相對大一些;大膽假設,若無這兩個公司的定位包裝,他的音樂形象也不會如此完整立體深入人心。
並非專業,只說說我對林海作品的感受。個人專輯:《城南舊事》《日月西東》《貓》這三張專輯是林海的早期作品,都帶有很濃厚的學院派色彩,一板一眼,中規中矩,動機發展起伏得當,編曲卻不失爵士化的靈動和古典的優雅,有點專業學生交作業的感覺。尤其是《日月西東》,的的確確配得上樂評人的“左手西方,右手東方”,一支曲子能從民歌小調過渡至似曾相識的古典復調,不露痕跡亦不突兀,可見他對音樂的理解與把玩實在了得。可這三張專輯是樂迷評分最低的三張專輯,我想大概是因為很多樂迷嫌它們不夠豐富不夠“洋氣”不夠抒情。但這三張專輯恰恰是我特別偏愛的。我認為這三張專輯蘊藉了林海最樸素的音樂靈感與情感,雖是狀物寫景(《貓》這張專輯也多為記敘咪咪的情狀),所呈現的生動的畫面感和敘事感,以及音樂中自然流露的情緒,都是渾然天成的。林海在2000年後出版的專輯中,製作與編曲技巧日臻成熟,我最喜歡《流動的城市》和《愛情風華》。《流動的城市》算是林海用純鋼琴描繪風景的頂峰了,色彩紛呈,畫面感極好,編曲相較前三張專輯更自如些,每個樂句都穩紮穩打毫不含糊。《愛情風華》為抒情和追憶,個人認為是林海的編曲頂峰,絃樂和鋼琴配合恰到好處,其他評價和《流動的城市》基本相同。《蝶舞》也是我偏愛的一張專輯,作曲很美別具風情,編曲也精緻,林海改良了揚琴音色,也很值得品味。實在不明白為什麼《琵琶相》是林海的最受好評專輯,這個大拼貼在我看來實在是太糊弄了,編曲大都很浮躁,僅一點簡單旋律靠一堆樂器人聲撐著,或者靠midi營造效果,除了《歡沁》和《聲聲思》還不錯。心靈鋼琴系列的《月光邊境》和《遠方的寂靜》,林海自稱是偏商業的風格。意境營造很好,有的曲子很別緻,自在隨意。我的感覺是,這兩張專輯更多像隨性而作,林海沒有全心全意投入到這兩張專輯創作中,無論是心還是技巧。影視配樂:《大明宮詞》是林海最初的配樂作品,也是最好的。林海的編曲才能在此發揮到極致。配樂其實只有幾段旋律,同樣一段旋律在他手中可以變換出各種各樣的畫面、甚至相互對立情緒,從哀傷到喜悅,從沉寂到壯烈。《大明宮詞》以後的林海影視配樂也留意過一些,沒有太多驚喜,但總歸是林海式的,平靜的旋律中浮現些許靈巧。最讓我失望的要數《我的青春誰做主》了,幾乎完全沿用《遠方的寂靜》旋律,編曲更是乏善可陳。歌曲編曲和作曲:聽的不多,但凡是聽過的差不多都是驚喜。我一直覺得林海的編曲才能絕對是他吃飯的本錢,他自己也說,歌曲的作曲很簡單,他一天能做十幾首,但編曲才是一首歌成敗的關鍵(大意),而且編曲絕對要有專業功底。林海的歌曲編曲很精緻很見功力,不是簡單的和絃重複,如果你仔細聽,有的樂句幾乎可以獨立於歌者的演唱而自成曲子了;可妙就妙在林海的編曲並不喧賓奪主,而是很懂得協同延伸歌曲的意旨,彌補作曲的不足。即便是處於次要地位的歌曲配樂,他一點也不含糊,絃樂的層次感非常好,鋼琴也很有古典或爵士況味。很喜歡他給丁薇編的《那一片花》(作曲是林海,編曲和演奏是畢曉笛)《隨意》,劉沁《新年》,尚雯婕《小快樂》,當然了,還有眾所周知的他前妻王蘭演唱的《長相守》。《愛情風華》至今,林海有近八年沒有出個人專輯了,影視配樂倒是如火如荼地做著並計劃出版著。他自己上傳的近期製作的配樂片斷幾乎沒再給過我驚喜。有點擔心他是不是靈感用盡,只剩下編曲技術了。作為老樂迷,難免失望。當然,他的兒子快上學了,謀生很重要。內地唱片業一直不景氣,即便樂迷樂迷眾多,也難保都買他專輯。年初,林海透過微博透露,《琵琶語》的女聲和音是龔琳娜,於是那條微博被轉發上千次,受到的關注遠遠超過他的其他微博。許多樂迷驚歎不已,都說沒想到這樣特立獨行的龔琳娜居然和他們最喜歡的《琵琶語》有交集!我只好苦笑。這種驚訝恰恰反映了林海的很多樂迷壓根就沒買過他的CD,這些資訊在CD文案上都寫得很明白啊。
也覺得悲哀,若不是做過影視配樂,林海的才華恐怕永遠默默無聞。他的微博自我介紹也是強調配樂作品,是這些作品讓他聞名於眾的。他吃盡了唱片業沒落的苦和盜版音樂的苦,影視配樂算是最給他實實在在的希望的事業吧。
霑叔 如果他早生幾十年,他就是教科書上贊舉的民國大師了。雖然我覺得他fashion得不得了,不古,但舉手投足殘留著舊時代的氣息。很傳奇的一個人,甚至比金老還要有故事。那股獨有的時代氣質,止於霑叔。
之前是手機碼字,佈局有點亂。用電腦重新調整。
我很期待香港人來分享一下看法。我覺得,無論很熟悉霑叔的,或者對他鮮有所聞的,很容易給他定下刻板印象,這當然包括我自己。如果要談這個人,也許跳出來,不計較他的成就,可能會更有意義。畢竟,無出其右這類詞,就是為霑叔等人發明的。說點例項。自小家裡就喜愛播放香港音樂錄音帶,有多少是霑叔的作品,小時候根本沒去留意,甚至很多歌詞都辨不出是什麼字(如我的中國心梗)。直到稍長點年歲,才對這個老頭多了點不同的感官。
第一次在電視上,長時間看他出現,是九幾年TVB的一檔830節目,好像叫城市追擊,意在對碰亞視的今日睇真D,霑叔是主持人之一。當時感覺是這個阿伯做這主持好不搭,又不帥,他雖然聲音洪亮妙語連連有點盞鬼,但做這麼一檔類新聞節目還是有點說不出的奇怪(後來才懂,不文霑真的不該這麼嚴肅)。其後,漸漸對霑叔多了認知,在諸多晚會、娛樂節目裡看到他的事,以及年輕一輩甚至是樂壇前輩對他的推崇,就知道他很不簡單。尤其是一次他和顧嘉輝的音樂會,我是第一次較為全面地知道,香港樂壇有多少首繞不開的經典出自他的筆下。到了霑叔仙遊那時,香港媒體拿出多少版面、時段來追憶這位大師,我對他的過往就有了更多的、表面的瞭解。為什麼這麼說?因為我去看不文集和霑叔的論文《粵語流行曲的發展與興衰:香港流行音樂研究》了。說起不文集,是霑叔早期的作品,這本充滿黃段子的小黃本,真的讓人看得無語。一是想不出這個大詞人原來這麼黃暴三俗,而且視世俗如糞土,不屑一顧,換句話說,這老頭好可愛;一是多少經典段子被抄襲改頭換面,此刻有點溯源正本的感覺;一是他談到娛樂圈那麼多事,他本來就是率性張揚的人,該是得罪過多少人,受了多少冤屈?多少前輩、大佬是受不了他的性格但礙於情面和名氣對他假意逢迎客套?可很少看到他抱怨,天大的事撒泡尿再說。而看書時全程自帶BGM,霑叔的招牌笑聲,相當鬼畜。而《粵語流行曲的發展與興衰:香港流行音樂研究》,我自認沒啥學術水平,但這篇論文我可謂跪著看完的(第一次是大學時看的,做記者後又看了一次,兩次的姿態和準備不同,收穫都甚豐)。什麼是嚴謹、博學、尖銳、遊刃有餘,這篇論文就是典範。作為社會名人,貴人事多,他竟然還有時間精力完成這一嚴肅的研究,不得不佩服他的專注。霑叔精通音律、寫詞精妙豪邁就不多說,寫劇本做編劇監製都是手到拿來。同時代的蔡瀾倪匡有多大的影響力,霑叔就有不亞於他們的。但霑叔的成就不限於熒幕舞臺,很多人會忘記他是廣告人出身。他的那句“人頭馬一開,好事自然來”有多經典和霸道,恐怕也是廣告界無法繞開的一筆濃墨。光憑這句話,無人不識人頭馬,據聞當時這句文案價值百萬港元,我覺得翻幾倍也不為過。
陳勳奇
作為一個懂功夫的導演,他反對拍警匪片,認為古惑仔的犯罪行為會給青少年錯誤的引導。所以,陳勳奇這種思想是難能可貴的。陳勳奇是公認的香港電影全才,他是香港導演裡最出色的配樂,配樂裡最出色的製片,製片裡最出色的飛車指導,飛車指導裡最出色的編劇,編劇裡最著名的演員之一,演員裡最成功的導演之一。和陳勳奇拍戲是順水順舟,得心應手,非常默契。
記憶中香港電影中的諸多配樂全出自胡偉立之首,特別是武俠劇中的配樂
他的配樂聽的時候就有一種畫面感,彷彿置身江湖中,豪情萬丈,笑傲江湖琴簫合奏、黃飛鴻的配樂,嗩吶聲真的太好聽了,還有雪千尋,醉拳配樂,九品芝麻官的配樂,隨便拿出一首就可以吊打現在的電視劇配樂
如何評價胡偉立在配樂界的地位?能否稱之為國內第一人?
胡偉立先生給人的感覺是,一點兒不顯老,動作敏捷、思維靈動,看得出,心很年輕;屬於人們願意與之坐下來喝咖啡聊天的那種人。年已7旬的他,曾創作過很多音樂作品,包括電影和電視劇插曲,他曾為數千集電視劇和百部電影作曲配樂,他是香港流行音樂的傑出代表,為香港電影電視事業的發展做出了突出的貢獻,曾多次獲得香港流行音樂和電影音樂獎。.許多香港著名歌手如劉德華、郭富誠、林憶蓮、李克勤等都演唱過他創作的歌曲。尤其那支《一起走過的日子》更是膾炙人口,耳熟能詳,走紅大江南北。其實胡偉立的音樂成就遠不止這些。作為一個作曲家,胡偉立始終在幕後做著辛苦的奉獻,人們大多知道劉德華、郭富城,《來生緣》、《一起走過的日子》等著名歌曲和歌星,一提胡偉立,大多不太清楚是誰,但這對他並不重要,重要的是把自己的事做好。胡偉立退休後便淡出香港音樂圈兒,移民加拿大、定居多倫多,從此過著恬淡休閒的晚年光景。他興趣廣泛,什麼都想試一把,有點“人老雄心在”的樣子。與胡先生接觸後發現,我們不能迴避他的年齡卻又很難拿年齡跟他“說事兒”,年齡跟他那顆被音樂染紅的心比起來,實在微不足道。古人云:“莫道桑榆晚,為霞尚滿天”,此話用到胡先生頭上又差矣,因為只要他還在音樂裡,就永遠不老。是的,他真的與音樂一起行走而且永不分離。
至於誰對世界音樂影響最大?這個真心不好講。
作為一個多年的林海樂迷,說說我對他的印象。音樂天賦極高:音樂聽覺好:幼年時就被父親(也是作曲家)發現有聽辨絕對音高的能力(有一次小林海和父親去買西瓜,說,敲熟西瓜是某某調的,敲生西瓜是某某調的)。而哪怕是學音樂的人當中,有“絕對音準”的耳朵的人也很少。另外據他自己說,中學時代他扒帶子研究爵士樂,爵士樂的節奏調性和聲往往變換隨性複雜,可見他聽力果真不錯。鋼琴演奏天分:他讀中央音樂學院(不知道念附中的時候是不是這樣)的時候是出了名的偷懶不練琴,老師都說他“最有天分卻最不用功”。但是大學時為了參加範克萊本鋼琴大賽,他僅練了一個月的鋼琴,就入圍準決賽。當然也可以說這是因為他童子功好,但不是有句老話說麼,“一天不練手腳慢,兩天不練丟一半,三天不練門外漢,四天不練瞪眼看”,何況參賽曲目技巧極高難度極大,平常偷懶臨陣磨槍就能入圍國際鋼琴賽事準決賽可不是童子功可以完全解釋得了的。即興創作天分:林海六歲時便嘗試創作曲子(他履歷上寫的)。十二歲接觸爵士樂,讀音樂附中時自己鑽研爵士樂,同時也搞一些創作,經常“引來周圍同學的一陣讚歎”。大學時參加樂隊擔綱鍵盤手,到處跑場子做即興演奏或伴奏。他主修的是鋼琴專業,即興演奏並非主幹課程,對於一般鋼琴專業的人來說難度不小,他能憑自己對爵士樂的領悟就練到了可以用即興伴奏賺錢的地步,只能說更多是天分所致。僅憑天分和學院背景,林海怕是要被埋沒的,是他的聰明機警幫助他在保證生存的同時盡情揮灑他的才華。他在大學畢業前一直走純正的學院派路線(從中央音樂學院附小讀到中央音樂學院),但是音樂天賦基本上都揮灑在個人興趣[爵士樂/(即興)創作和表演]上,玩票之餘還不忘以此營生——中學時代開始賺錢,富到可以支付假期往返機票(當時是八十年代,對於一個十幾歲的學生來說應該算很能賺錢了吧),大學時便是“比較有錢的大學生”。他被李谷一看中,大學畢業後被分配到中國輕音樂團,但立刻發現凡體制內都講究論資排輩,即便自己有很好的學院背景也無處施展才華,於是他工作一年後就立刻辭職,下海。那是93年左右的事,捨得如此讓人羨慕的鐵飯碗,可見他是很有主見和魄力,也對自己的專業能力和音樂市場很有把握。 下海後林海雖然默默無聞了十幾年,但也做出很多明智的選擇:維繫內地音樂圈的業內口碑和同儕關係。從九十年代初期開始和內地音樂人合作,負責歌曲的編曲和作曲。直到九十年代末林海給《大明宮詞》做配樂,算是開闢了自己的影視配樂事業,並且一發不可收拾。林海在內地音樂圈很受歡迎,加上編、作、制、錄、混、鍵盤樣樣精通,所以好機會一直有。內地音樂圈相當於維持他生存的根本保障。很多樂迷是從他的影視配樂認識林海的。和臺灣唱片公司合作(BMG和風潮),轉型New Age,出道早期便在臺灣音樂市場擁有一定的知名度和好評。我們現在看到有關林海風格氣質的描述都出自BMG的樂評人以及風潮唱片企劃之手筆,這兩個公司對他的定位或多或少也左右了林海日後的創作風格以及樂迷印象。臺灣唱片行業比內地要景氣,從策劃到製作到宣傳都很到位也算得上是精良,即便帶有商業氣息。林海目前的個人專輯中,除了近幾年的影視配樂,都是臺灣唱片公司出版發行的。和臺灣唱片公司合作,林海發揮才華創意的自由度相對大一些;大膽假設,若無這兩個公司的定位包裝,他的音樂形象也不會如此完整立體深入人心。
並非專業,只說說我對林海作品的感受。個人專輯:《城南舊事》《日月西東》《貓》這三張專輯是林海的早期作品,都帶有很濃厚的學院派色彩,一板一眼,中規中矩,動機發展起伏得當,編曲卻不失爵士化的靈動和古典的優雅,有點專業學生交作業的感覺。尤其是《日月西東》,的的確確配得上樂評人的“左手西方,右手東方”,一支曲子能從民歌小調過渡至似曾相識的古典復調,不露痕跡亦不突兀,可見他對音樂的理解與把玩實在了得。可這三張專輯是樂迷評分最低的三張專輯,我想大概是因為很多樂迷嫌它們不夠豐富不夠“洋氣”不夠抒情。但這三張專輯恰恰是我特別偏愛的。我認為這三張專輯蘊藉了林海最樸素的音樂靈感與情感,雖是狀物寫景(《貓》這張專輯也多為記敘咪咪的情狀),所呈現的生動的畫面感和敘事感,以及音樂中自然流露的情緒,都是渾然天成的。林海在2000年後出版的專輯中,製作與編曲技巧日臻成熟,我最喜歡《流動的城市》和《愛情風華》。《流動的城市》算是林海用純鋼琴描繪風景的頂峰了,色彩紛呈,畫面感極好,編曲相較前三張專輯更自如些,每個樂句都穩紮穩打毫不含糊。《愛情風華》為抒情和追憶,個人認為是林海的編曲頂峰,絃樂和鋼琴配合恰到好處,其他評價和《流動的城市》基本相同。《蝶舞》也是我偏愛的一張專輯,作曲很美別具風情,編曲也精緻,林海改良了揚琴音色,也很值得品味。實在不明白為什麼《琵琶相》是林海的最受好評專輯,這個大拼貼在我看來實在是太糊弄了,編曲大都很浮躁,僅一點簡單旋律靠一堆樂器人聲撐著,或者靠midi營造效果,除了《歡沁》和《聲聲思》還不錯。心靈鋼琴系列的《月光邊境》和《遠方的寂靜》,林海自稱是偏商業的風格。意境營造很好,有的曲子很別緻,自在隨意。我的感覺是,這兩張專輯更多像隨性而作,林海沒有全心全意投入到這兩張專輯創作中,無論是心還是技巧。影視配樂:《大明宮詞》是林海最初的配樂作品,也是最好的。林海的編曲才能在此發揮到極致。配樂其實只有幾段旋律,同樣一段旋律在他手中可以變換出各種各樣的畫面、甚至相互對立情緒,從哀傷到喜悅,從沉寂到壯烈。《大明宮詞》以後的林海影視配樂也留意過一些,沒有太多驚喜,但總歸是林海式的,平靜的旋律中浮現些許靈巧。最讓我失望的要數《我的青春誰做主》了,幾乎完全沿用《遠方的寂靜》旋律,編曲更是乏善可陳。歌曲編曲和作曲:聽的不多,但凡是聽過的差不多都是驚喜。我一直覺得林海的編曲才能絕對是他吃飯的本錢,他自己也說,歌曲的作曲很簡單,他一天能做十幾首,但編曲才是一首歌成敗的關鍵(大意),而且編曲絕對要有專業功底。林海的歌曲編曲很精緻很見功力,不是簡單的和絃重複,如果你仔細聽,有的樂句幾乎可以獨立於歌者的演唱而自成曲子了;可妙就妙在林海的編曲並不喧賓奪主,而是很懂得協同延伸歌曲的意旨,彌補作曲的不足。即便是處於次要地位的歌曲配樂,他一點也不含糊,絃樂的層次感非常好,鋼琴也很有古典或爵士況味。很喜歡他給丁薇編的《那一片花》(作曲是林海,編曲和演奏是畢曉笛)《隨意》,劉沁《新年》,尚雯婕《小快樂》,當然了,還有眾所周知的他前妻王蘭演唱的《長相守》。《愛情風華》至今,林海有近八年沒有出個人專輯了,影視配樂倒是如火如荼地做著並計劃出版著。他自己上傳的近期製作的配樂片斷幾乎沒再給過我驚喜。有點擔心他是不是靈感用盡,只剩下編曲技術了。作為老樂迷,難免失望。當然,他的兒子快上學了,謀生很重要。內地唱片業一直不景氣,即便樂迷樂迷眾多,也難保都買他專輯。年初,林海透過微博透露,《琵琶語》的女聲和音是龔琳娜,於是那條微博被轉發上千次,受到的關注遠遠超過他的其他微博。許多樂迷驚歎不已,都說沒想到這樣特立獨行的龔琳娜居然和他們最喜歡的《琵琶語》有交集!我只好苦笑。這種驚訝恰恰反映了林海的很多樂迷壓根就沒買過他的CD,這些資訊在CD文案上都寫得很明白啊。
也覺得悲哀,若不是做過影視配樂,林海的才華恐怕永遠默默無聞。他的微博自我介紹也是強調配樂作品,是這些作品讓他聞名於眾的。他吃盡了唱片業沒落的苦和盜版音樂的苦,影視配樂算是最給他實實在在的希望的事業吧。
霑叔 如果他早生幾十年,他就是教科書上贊舉的民國大師了。雖然我覺得他fashion得不得了,不古,但舉手投足殘留著舊時代的氣息。很傳奇的一個人,甚至比金老還要有故事。那股獨有的時代氣質,止於霑叔。
之前是手機碼字,佈局有點亂。用電腦重新調整。
我很期待香港人來分享一下看法。我覺得,無論很熟悉霑叔的,或者對他鮮有所聞的,很容易給他定下刻板印象,這當然包括我自己。如果要談這個人,也許跳出來,不計較他的成就,可能會更有意義。畢竟,無出其右這類詞,就是為霑叔等人發明的。說點例項。自小家裡就喜愛播放香港音樂錄音帶,有多少是霑叔的作品,小時候根本沒去留意,甚至很多歌詞都辨不出是什麼字(如我的中國心梗)。直到稍長點年歲,才對這個老頭多了點不同的感官。
第一次在電視上,長時間看他出現,是九幾年TVB的一檔830節目,好像叫城市追擊,意在對碰亞視的今日睇真D,霑叔是主持人之一。當時感覺是這個阿伯做這主持好不搭,又不帥,他雖然聲音洪亮妙語連連有點盞鬼,但做這麼一檔類新聞節目還是有點說不出的奇怪(後來才懂,不文霑真的不該這麼嚴肅)。其後,漸漸對霑叔多了認知,在諸多晚會、娛樂節目裡看到他的事,以及年輕一輩甚至是樂壇前輩對他的推崇,就知道他很不簡單。尤其是一次他和顧嘉輝的音樂會,我是第一次較為全面地知道,香港樂壇有多少首繞不開的經典出自他的筆下。到了霑叔仙遊那時,香港媒體拿出多少版面、時段來追憶這位大師,我對他的過往就有了更多的、表面的瞭解。為什麼這麼說?因為我去看不文集和霑叔的論文《粵語流行曲的發展與興衰:香港流行音樂研究》了。說起不文集,是霑叔早期的作品,這本充滿黃段子的小黃本,真的讓人看得無語。一是想不出這個大詞人原來這麼黃暴三俗,而且視世俗如糞土,不屑一顧,換句話說,這老頭好可愛;一是多少經典段子被抄襲改頭換面,此刻有點溯源正本的感覺;一是他談到娛樂圈那麼多事,他本來就是率性張揚的人,該是得罪過多少人,受了多少冤屈?多少前輩、大佬是受不了他的性格但礙於情面和名氣對他假意逢迎客套?可很少看到他抱怨,天大的事撒泡尿再說。而看書時全程自帶BGM,霑叔的招牌笑聲,相當鬼畜。而《粵語流行曲的發展與興衰:香港流行音樂研究》,我自認沒啥學術水平,但這篇論文我可謂跪著看完的(第一次是大學時看的,做記者後又看了一次,兩次的姿態和準備不同,收穫都甚豐)。什麼是嚴謹、博學、尖銳、遊刃有餘,這篇論文就是典範。作為社會名人,貴人事多,他竟然還有時間精力完成這一嚴肅的研究,不得不佩服他的專注。霑叔精通音律、寫詞精妙豪邁就不多說,寫劇本做編劇監製都是手到拿來。同時代的蔡瀾倪匡有多大的影響力,霑叔就有不亞於他們的。但霑叔的成就不限於熒幕舞臺,很多人會忘記他是廣告人出身。他的那句“人頭馬一開,好事自然來”有多經典和霸道,恐怕也是廣告界無法繞開的一筆濃墨。光憑這句話,無人不識人頭馬,據聞當時這句文案價值百萬港元,我覺得翻幾倍也不為過。
陳勳奇
作為一個懂功夫的導演,他反對拍警匪片,認為古惑仔的犯罪行為會給青少年錯誤的引導。所以,陳勳奇這種思想是難能可貴的。陳勳奇是公認的香港電影全才,他是香港導演裡最出色的配樂,配樂裡最出色的製片,製片裡最出色的飛車指導,飛車指導裡最出色的編劇,編劇裡最著名的演員之一,演員裡最成功的導演之一。和陳勳奇拍戲是順水順舟,得心應手,非常默契。
記憶中香港電影中的諸多配樂全出自胡偉立之首,特別是武俠劇中的配樂
他的配樂聽的時候就有一種畫面感,彷彿置身江湖中,豪情萬丈,笑傲江湖琴簫合奏、黃飛鴻的配樂,嗩吶聲真的太好聽了,還有雪千尋,醉拳配樂,九品芝麻官的配樂,隨便拿出一首就可以吊打現在的電視劇配樂
如何評價胡偉立在配樂界的地位?能否稱之為國內第一人?
說說感受。六七年前,除了一生所愛,其他的聽了覺得聲音好奇怪,淺嘗輒止了。最近又聽了,盧冠廷2050演唱會的歌,結果幾乎每一首都要流淚,尤其是他跟李宗盛合唱的歌。不只是那種滄桑沉澱,豁達釋然,只願做自己,更是那種真性情,那種痴,歌聲裡表達得淋漓盡致。去了解下才知道,很多填詞,包括一生所愛的填詞人唐書琛,就是盧太。盧冠廷大叔本名盧國富,名字是盧太改的呢,從這些歌裡也照見二人感情,羨煞旁人。以前不喜歡,現在歌裡的情懷觸動心底,自然就愛上了。像《如風往事》這首,他跟李宗盛最開始唱,跟2050演唱會版本,兩個味道。胡偉立先生給人的感覺是,一點兒不顯老,動作敏捷、思維靈動,看得出,心很年輕;屬於人們願意與之坐下來喝咖啡聊天的那種人。年已7旬的他,曾創作過很多音樂作品,包括電影和電視劇插曲,他曾為數千集電視劇和百部電影作曲配樂,他是香港流行音樂的傑出代表,為香港電影電視事業的發展做出了突出的貢獻,曾多次獲得香港流行音樂和電影音樂獎。.許多香港著名歌手如劉德華、郭富誠、林憶蓮、李克勤等都演唱過他創作的歌曲。尤其那支《一起走過的日子》更是膾炙人口,耳熟能詳,走紅大江南北。其實胡偉立的音樂成就遠不止這些。作為一個作曲家,胡偉立始終在幕後做著辛苦的奉獻,人們大多知道劉德華、郭富城,《來生緣》、《一起走過的日子》等著名歌曲和歌星,一提胡偉立,大多不太清楚是誰,但這對他並不重要,重要的是把自己的事做好。胡偉立退休後便淡出香港音樂圈兒,移民加拿大、定居多倫多,從此過著恬淡休閒的晚年光景。他興趣廣泛,什麼都想試一把,有點“人老雄心在”的樣子。與胡先生接觸後發現,我們不能迴避他的年齡卻又很難拿年齡跟他“說事兒”,年齡跟他那顆被音樂染紅的心比起來,實在微不足道。古人云:“莫道桑榆晚,為霞尚滿天”,此話用到胡先生頭上又差矣,因為只要他還在音樂裡,就永遠不老。是的,他真的與音樂一起行走而且永不分離。
至於誰對世界音樂影響最大?這個真心不好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