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武昌起義後,清朝廷,在北方還有大部分省份在手裡,各省軍隊又很充足。為什麼非要用袁世凱不可呢。問題二。袁世凱那支新軍,清朝廷沒權利調動嗎。清朝廷退位的時候,全國兵權在誰的手裡?
9
回覆列表
  • 1 # 歷史觀

    在清末,清朝軍隊主要為綠營和八旗,而駐防八旗和綠營在太平天國起義中基本被打光,京營八旗腐敗,毫無戰力可言。湘軍和淮軍滅了太平天國後被慈禧解散。到武昌起義時只剩下袁世凱的新軍了。

    袁世凱利用新政時期急劇擴張的軍事政治實力,徹底滲透了整個大清政權,爪牙遍佈。

    袁世凱是北洋新軍的創始人,曾奉清廷的命在天津小站訓練新軍。袁世凱仿照西方國家的軍隊訓練北洋新軍,採用新進的軍事武器、制度和嚴格的准入門檻。在他的訓練下這支新建的軍隊後來居上,成為清廷的大殺器。

    另一方面袁世凱在新軍中大力培植自己的親信勢力,把忠於自己的老部下安插在新軍中;大搞裙帶關係,籠絡新軍中的高階將領。袁世凱把自己的乾女兒嫁給了段祺瑞,把自己的親女兒嫁給了曹錕的兒子,讓自己的兒子娶了黎元洪的女兒。北洋新軍中的高階將領大部分都跟袁世凱存在親戚關係。

    對新軍士兵,袁世凱雙管齊下。在物質上給與士兵豐厚的待遇,新軍士兵普遍比其他清朝部隊的工資要高几倍,而且工資是袁世凱這邊直接發而不是軍級長官。在精神上袁世凱對他們灌輸絕對服從自己的思想,“士兵只知袁宮保,不知大清朝”。

    透過如此手段,袁世凱從上而下的把北洋新軍訓練成了“袁家軍”,以至於辛亥革命時,清廷根本無法調動這支軍隊去攻打革命軍!

    武昌起義時,清廷派宗室蔭昌統領新軍,但新軍軍根本不聽指揮,拒不出發,可笑這蔭昌竟然還是陸軍大臣,最後不得不請袁世凱出山。當時新軍威名在外,清廷內又沒有能抗衡袁世凱的大臣,加上初期南方革命軍群龍無首,趁著這千載難逢的機會,袁世凱逼清帝退位,竊取革命果實。

  • 2 # 澤安君

      我們先來看看晚清的軍事力量構成,在鴉片戰爭時期大清軍隊仍然是老套路,綠營+八旗,綠營大概有六十多萬,滿蒙漢八旗總數約二十萬,其中八旗約一半兵力駐紮在京師附近,另四分之一駐紮關外。

    等到天平天國時期,綠營在南方是一觸即潰毫無戰鬥力,太平天國短期內就奪得江南大片領土,於是這時候曾國藩團練起家的湘軍就走上了歷史舞臺,成為清軍主力,人數將近三十萬,湘軍攻破天京,滅亡太平天國後,曾國藩為了免受猜忌,隨即解散了湘軍。而八旗軍最後的精銳-僧哥李沁的滿蒙八旗則在第二次鴉片戰爭中在八里橋被英法聯軍團滅。

    但是帝國還需要軍隊來維持怎麼辦呢?從湘軍脫胎出的淮軍在李鴻章的控制下成了1860到九十年代的大清主力軍,李鴻章將洋務運動的成果重金花費打造這隻軍隊上面,讓其裝備近代武器。沒想到到了1894-95年,淮軍在甲午戰爭中的表現可以說是糟糕透頂,中看不中用,被日軍吊打。

    淮軍的失敗讓清廷意識到,軍隊不是僅僅換條槍就能提升戰鬥力的,必須對軍制進行改革,於是開始探索新軍之路,起初只是小規模的試驗。

      1894年底,清政府接受李鴻章的德國軍事顧問建議,在天津小站編練一支新式陸軍,稱“定武軍”,後由袁世凱接管定武軍,並加募步兵2000人,騎兵250人,將其擴充到7000人,改名為“新建陸軍”,完全依照德國營制、操典進行訓練,聘用德國軍官充任教習。這股軍隊後來發展成為北洋六鎮(北洋新軍),為清末陸軍主力。

     1904年,清政府為進一步統一軍制,將全國劃分為三十六鎮(軍區),將軍隊編為常備軍、續備軍、後備軍。後因武昌起義爆發,只成立了二十六鎮,總共兵力十六萬,

    這二十六鎮裡面只有袁世凱的北洋六鎮建制完整,兵力約12萬,除此以外湖北新軍約有兩萬人。其他都是有名無實。

    由於袁世凱一直以來擔任新軍督辦。主要軍官都是袁世凱一手帶上來的,而且多為袁世凱親友、北洋武備學堂畢業生,都是其心腹,唯袁世凱馬首是瞻。

    所以造成了湖北新軍發動武昌起義的時候,北洋新軍作為清朝主力一家獨大,新軍還不聽中央調遣,不得不請袁世凱出山。

     

  • 3 # 愛看愛思考

    袁世凱。掌握著清政府的唯一的一支近現代化的軍隊!這支軍隊就是北洋軍。這個是袁世凱在天津小站,親自訓練出來的隊伍。也是袁世凱最大的依仗。就是憑藉著北洋軍,清朝政府連想幹掉袁世凱都沒有可能。只能說他袁世凱的腳有病,放回老家修養身體。北洋軍?就是袁世凱的私人的軍隊。這樣的結果?清朝政府也是無能為力的。只能是聽之任之,最後,這支北洋軍最終成為了,大清王朝的掘墓人。

  • 4 # 清水空流

    這個問題得從光緒開始說起。首先要說的是,清廷的地方部隊在各個地方的督撫手裡,新軍實際在袁世凱的手裡,清廷實際已經沒有本身掌控的軍隊了。

    甲午戰敗以後,慈禧有感於軍隊的疲弱和腐敗。所以讓袁世凱組建新式陸軍(但他成為清朝的掘墓人}袁世凱按德國標準編練新軍,聘期德國教官,大概總兵力7000多人,他們日後基本成為北洋時期的風雲人物。包括北洋三傑,王世珍。段祺瑞,馮國璋。曹錕、盧永祥、王佔元、段芝貴、李純等都是一時風雲人物,但隨著清廷對國家掌控的減弱,和地方政府的脫離清廷的管制,慈禧再也沒有曾左彭胡那樣的人物。

    與其說新軍是清廷的新式陸軍,不如是袁世凱的私家軍,北洋六鎮只知有袁世凱,而不知有朝廷。隨著時間的推移,袁世凱徹底掌握了這支清廷最強大的軍隊,只不過慈禧未死,袁世凱還得隱忍。慈禧也覺察到了這一點,讓袁世凱入軍機。但已經晚了。不過袁世凱也不敢太放肆,隨著慈禧 的去世,再也沒有能夠制約袁世凱的人了。載灃一上臺,第一件是就是以袁世凱足疾嚴重罷免一切職務,回家養老(在載灃看來,沒有宰了袁世凱以是法外開恩)但載灃不想想,以慈禧的威望和權力都不敢罷免袁世凱,你載灃就行?

    載灃以為罷免袁世凱的職務。就能夠是掌控北洋六鎮新軍,但養軍隊不是養孩子,你養孩子最多養一窩,軍隊是以萬為單位,一個高階軍官的不是你任命就可以掌控的。需要資歷。水平,能力。等等的綜合素質。袁世凱雖然回到河南漳河老家,但在加了架了6部電臺遙控北洋新軍。這一切載灃居然不知道。武昌起義爆發當天,載灃立即以宣統的名義釋出聖旨。任命袁世凱為湖光總督剿滅革命軍,袁世凱立即上表,足疾未愈,袁世凱這四個字懟的載灃啞口無言。當初你藉口我足疾免官,今天我就來個足疾沒有好。

    載灃只好讓大清陸軍大臣陰昌(德國軍校畢業)帶北洋新軍平叛,讓大清外交大臣梁敦彥(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畢業)誰說大清沒有人才。大清的外長都是哥大畢業的。但奇怪的是,陰昌出兵第一件事 到河南去拜望袁世凱,梁敦彥與英國駐華公使朱爾典商量如何讓袁世凱儘快面組閣。大清的氣數真的完了。

    馮國璋帶兵武昌城下,打的革命軍抱頭鼠竄,立即收復漢口,漢陽。袁世凱立即讓馮國璋停止進攻,轉而讓段祺瑞帶兵堅守不戰,從而拉來南北和談與清廷退位的序幕。

  • 5 # 花生米174209361

    武昌起義後,雖然諸多省份獨立,但起義軍不足以讓能力讓清朝滅亡。南方軍也不是孫先生自己訓練出來的,沒法做到他完全指揮,打下去軍餉馬上就會有問題。如何短時間結束清王朝?這種情況下就需要瓦解清王朝,讓王朝內部的權貴反對王朝,贊成共和;代價就是總統之位虛位以待!但孫先生放棄了總統之位後想強化國會的力量,約束總統。王朝裡抽大煙,遛鳥的皇族早已沒有任何能力反抗,只能委託袁世凱帶兵討伐南方軍。危難之際,袁世凱腦洞大開,兩邊要價,不做清王朝走狗和良弓,與南方軍議合,不但要把握自己的命運,還要登峰造極。這是南方軍困難和清王朝內的非皇族實力派共同在那個時間段達成的不要繼續流血,對雙方都有利的結果。如果是王朝的皇族當權,就不是議和了,只能打的你死我活見分曉。

  • 6 # 腦洞大開的歷史

    回答這個問題,把袁世凱和曾國藩對比起來看,也許就更清楚了。

    當年,清廷對曾國藩是既用又限,掣肘比較多,好幾次把老曾惹得很生氣,差點甩手不幹。清廷之所以這樣用曾國藩,原因之一是除了曾國藩,還有其他人可用,而且湘軍也不是清政府唯一依靠的軍隊。到了武昌起義的時候就不同了,清政府幾乎只有北洋軍隊可用,而且也只有袁世凱一人可用。

    當年,彭玉麟等曾勸曾國藩做皇帝,說出了“東南半壁無主,老師豈有意乎”之類的話,但曾國藩拒絕了,還把湘軍裁撤了不少,以示對朝廷沒有二心。老曾之所以“自廢武功”,與他讀書太多有很大關係,已經被洗腦了,忠君思想深入骨髓。但袁世凱不同,不喜歡讀書,被強迫讀書也讀得不好,腦子裡更多是實用主義。所以,同樣是對清廷,袁世凱在戊戌變法的時候出賣了譚嗣同,在武昌起義後卻殺死了清廷,就是因為自己實力膨脹了,而清政府則衰微了。

    儘管當年袁世凱站在了慈禧那邊,但也看出清廷已經步入暮年,所以在小站練兵的時候,非常注重培養個人勢力。在教育官兵時,經常灌輸這樣的思想:是他袁世凱給了大家飯吃,以後大家都要為自己賣命。在這一點上,袁世凱比曾國藩和李鴻章走得更遠。對袁世凱的野心,清廷不是沒有覺察,比如攝政王載灃就發現了,並且把袁世凱貶出朝廷,企圖隔斷其與軍權的聯絡。

    武昌起義後,袁世凱在小站練兵時對軍隊的私有化教育開始發揮作用。馮國璋率兵南下,專門去河南拜會了袁世凱,得到6個字的指示:“慢慢走,等等看。”結果統帥蔭昌根本指揮不動北洋軍,迫使清政府起用袁世凱擔任副統帥。袁世凱知道清廷在讓步,但不滿足於做副手,於是與徐世昌合作了一場雙簧戲,讓老徐傳話給清廷:還是叫蔭督師趕快赴前線吧,沒有袁世凱不見得就不能打仗。

    這簡直是赤裸裸的要挾,但清廷忍了,沒辦法,得解決燃眉之急,把湖北的革命火焰撲滅再說。可以想見,如果袁世凱一鼓作氣把湖北革命軍滅了,下一個被滅的就輪到他自己。所以,他利用革命黨為籌碼一步步把清廷逼到牆角的做法完全可以理解,否則不是清廷死,就是他袁世凱死。

  • 7 # 凌凌漆國產

    1899年,袁世凱在鎮壓

    義和團

    時趁機擴大實力。1901年,

    張之洞

    在南京編練的自強軍又被袁世凱收入囊中,成為了後來北洋軍的一部分,到了1905年,袁世凱編練出了六鎮北洋新軍,這是清政府精銳中的精銳,其人數為7萬餘人,這些人成為了後來北洋軍的基礎。滿清軍隊基本都是垃圾,除袁世凱的北洋軍隊擁有現代化建設。格式步槍,火炮齊全。可惜了都是袁世凱手下。滿清已經沒有可用之將之兵,整個朝廷除袁世凱再也沒有一個可以領兵之人。

  • 8 # 頓河之水

    看了一些網友的評論,覺得這原因己經被說清了,再說,就是畫蛇添足了。但既然受邀,不說一點似乎不妥,因此說一點吧。我以為清廷非用老袁不可的原因,簡言之共三點:一是別無選擇,綠營、八旗不行,只能用老袁練的兵。二是"二害相權取其輕",載灃不會不清楚用老袁,對自己是個麻煩,但比起革命黨這個大麻煩,老袁畢竟是個小麻煩。三是老袁的兵放到檯面上說,到底還是清廷的兵,用老袁去對付革命黨也說得過去。三個原因換一種說法,清廷或載灃明知下面是萬丈深淵,也只能閉著眼睛往下跳,跳下去掛在樹枝上不死,那是運氣,到地面,那就是死路一條。而老天無情,大清到底沒有掛到樹上,而是摔得再也爬不起來了。

  • 9 # 瑜丞

    蜀中無大將,廖化作先鋒。清廷在風雨飄搖時已無可用之帥。八旗子弟均不堪大用,袁世凱承李鴻章衣缽,引德國軍制,建北洋六鎮,打造中國近代化軍隊,為國內軍事集團之翹楚。北洋新軍要衝皆為袁之親信,上下惟袁氏馬首是贍,已儼然東漢之董卓。且袁世凱工於心計老謀深算,以退為進見機行事,清廷上下忌憚袁氏而無他力可憑恃,只可利用袁氏解燃眉之急,待事平之後徐圖之。怎奈道高一尺魔高一丈,最後逼幼主溥儀遜位者,卻是袁某人。真是人算不如天算。

  • 10 # 日月明5948292471

    辛亥革命前夕,中國各種社會矛盾交織,革命黨人於1911年10月10日乘湖北清軍空虛之際發動武昌起義。起義勢如破竹,節節勝利,全國震動,清庭更是熱鍋上的螞蟻惶恐不安。派出八旗和綠營的官兵征討,不堪抵擋,清朝危若累卵。在此節骨眼上,新軍也不斷有人加入到革命軍中去。當年的新軍是由袁世凱一手操練的,袁世凱為了個人目的,把新軍培養教育成忠於自已的軍隊,清廷其他官員根本指揮不動。為了鎮壓人民起義,維護清朝的統治,清廷明知道袁世凱有野心,是自已的敵人,但只有袁世凱能統一和指揮新軍,唯有袁世凱領導新軍才能抵擋革命黨人的猛烈進攻。因此,被逼無奈,不得不違心啟用袁世凱。

  • 11 # 歷史神秘人

    所謂英雄造時勢,時勢造英雄,袁世凱得以出山除了當時的歷史條件下,還有就是袁世凱的為出山充分準備著。上天總是眷顧時刻準備著的人,在清政府和袁世凱之間可謂是經過了很多鬥爭的。

    1908年慈禧太后和光緒死了,年幼的溥儀做皇帝,他的父親載灃當攝政王,可以說載灃是清朝的實際權力的第一人了。年輕氣盛的載灃就想殺了當時的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袁世凱。當時清政府是不相信那些漢族的權臣,想把兵權抓在皇族的手裡。載灃就想出了一個計策,以召袁世凱進宮見駕,讓袁世凱坐上早已經做了手腳的椅子上,讓袁世凱出醜,然後以君前失禮的藉口誅殺袁世凱。當他這個幼稚的想法在皇族人員內閣會議提出的時候,所有人都反對,殺一個大臣,會導致兵變,誰能保證不出事啊!無奈的載灃只好放棄這個想法,隨後他以袁世凱有足疾的理由,把袁世凱革職趕回老家河南養老去,其實袁世凱腿腳是有點痛風病,也沒有做不了官的地步,說白了載灃就是找個藉口讓袁世凱淨身出戶,趕出權力的中心。

    袁世凱之所以讓載灃忌憚又不敢直接殺他,就是因為袁世凱一手訓練出來的北洋新軍。清政府中日甲午海戰過後,開始建立新式的陸軍。袁世凱從1895年到1905年這十年間,袁世凱在天津小站為清政府培養了六個鎮的北洋新軍,而袁世凱用各種的手段讓新軍的將領都變成了袁世凱的心腹,新軍只聽袁世凱的命令不聽清政府的命令,剛好在1905年的漳德操演的過程中,扮演北洋軍隊對手的剛好是武昌起義的那支湖北新軍,北洋新軍在演習中大勝,被譽為中國最強軍隊。

    回到河南養病的袁世凱並沒有淡出政治活動,他用老家設計的電臺和自己的親信電報來往,很多朝廷的人包括革命黨人去探望過袁世凱呢,其中就有宋教仁。袁世凱在他們離開的時候都會送錢或者金條給他們。在這三年的養病中,袁世凱可以說並沒有離開權利中心。

    1911年十月十號武昌革命起義,各地紛紛爆發革命起義,各個省份相繼獨立,清政府的統治已經搖搖欲墜了。既然革命爆發,清政府就派兵鎮壓啊,載灃當然想到了這個事情,他找來找去,才在皇族的人員中找到唯一一個懂軍事的人就是陸軍大臣蔭昌。找的軍隊只能是北洋新軍了,因為整個清政府,能打仗的只有北洋新軍了,什麼八旗軍隊如同廢物,根本靠不住。蔭昌堅決不去,因為北洋新軍自己指揮不動,只有袁世凱才能指揮啊。再者這個時候內閣總理大臣奕劻也全力勸說要啟用袁世凱,因為奕劻早已經被袁世凱用十萬兩白銀收買了。到了這個時候,載灃沒有辦法,只好給袁世凱發去一封任命電報,委任袁世凱為湖廣總督立刻上任去剿匪,不得推辭。袁世凱一看,就一個湖廣總督,什麼權利也沒有,這是求人的態度嗎?袁世凱以養病的理由堅決不去。載灃很無奈,只好請袁世凱的好友徐世昌去勸說袁世凱出山。袁世凱和徐世昌密談三天,合計算計了載灃,徐世昌拿著袁世凱開出的六個條件回到北京,載灃看了條件氣瘋了,他本想不答應,但有什麼辦法呢,大勢所趨,情勢所逼,載灃已經沒有了談判的籌碼了,清政府不被袁世凱所滅就是被革命黨人所滅,只好啟用袁世凱了,希望袁世凱的人品能好一點吧!終於載灃任命袁世凱為欽差大臣全權統領所有前線的軍隊和政務。袁世凱在1911年十月三十號正式出山,去到前線的袁世凱並沒有用心用力去打革命軍,而是個革命軍聯絡了起來,最後和南方的革命政府來個南北議和,最終把清朝埋葬在歷史的塵埃中。

    其實清政府任用袁世凱,那是必然的結果,除了袁世凱的能力和手段之外,清政府自己不爭氣,遍觀那些滿清皇族人員有哪個是有出息的,不是溜鷹逗狗,就是好吃懶做,腐敗無能,這樣的人能幹出事情啊,自己無能就不要怪別人啊!歷史的風雲變幻總是留給那些有能力和時刻準備的人啊!

  • 12 # 國史拾遺

    首先,清末時候,清朝朝廷直接控制不住軍隊了。對清朝最效忠的八旗兵,早就沒有一點戰鬥力了,派到戰場上完全就是送人頭。當年鎮壓太平天國,就只能依靠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等人自辦團練。清政府新辦的新軍、巡防營等,被革命黨人滲透嚴重,已經完全不可靠了。袁世凱的北洋軍,成為了清政府最後的救命稻草。

    武昌起義的時候,袁世凱已經被撤職在家。攝政王載灃想為哥哥光緒報仇,差點殺了他。清朝當然是能夠調動北洋軍的。但問題是,北洋軍是袁世凱一手組建的,各級將領都是袁世凱的人(比如段祺瑞、馮國璋、王士珍等)。讓別人指揮北洋軍,這些將士們會出力嗎?現在大清馬上要亡了,還不是隻能重用袁世凱?

    其實清政府早就失去兵權了。自太平天國之後,兵權就掌握在各地實力派手裡(地方上的總督、巡撫)。像兩江總督、兩廣總督、直隸總督、湖廣總督等地方要職,實權比中央的軍機大臣、內閣大學士等還要大。八國聯軍侵華的時候,地方上的總督、巡撫們就違背慈禧太后的命令,搞了一個“東南互保”。慈禧這麼牛的人,也只能默默接受地方實力派人物的“叛變”。

  • 13 # 鐵馬冰河wu

    北洋六鎮是清廷最早編練的新式陸軍,光緒三十一年(1905)4月,北洋六鎮在天津小站編練成軍時,還沒有其他任何一省組建出一鎮新軍。

    北洋六鎮兵員足額,器械精良,訓練有素,糧餉充足,是當之無愧的天之驕子。之所以能在如此短的時間內編練出一支擁眾7萬餘人的新軍,除袁世凱的個人能力外,全賴清廷不遺餘力的支援。當時的袁世凱位高權重、炙手可熱,除擔任北洋大臣、直隸總督外,還兼參預政務大臣、督辦關內外鐵路大臣、督辦津鎮鐵路大臣、督辦憲政大臣、督辦商務大臣、會辦練兵大臣等本兼8個職銜。袁世凱是彼時滿清漢臣中恩遇最隆,事權最重者,論權勢與聲望,甚至可以和之前的“中興名臣”曾國藩、李鴻章相提並論。

    為了練出一支能征善戰的新軍,清廷是不惜血本的。當時,朝廷為籌措鉅額的庚子賠款,早已是捉襟見肘,十分困窘了,但是為了搜刮供北洋六鎮練兵的軍費,不惜強行攤派,嚴厲催繳,也真是拼了。袁世凱小站練兵,朝廷在財政上全力支援,經費基本上能按時撥付。當然,這筆鉅款都被強行攤派到各省的頭上。有人激於義憤,屢次上疏彈劾袁世凱,朝廷無不大力庇護,寵信如常。

    清王朝不惜工本的投入,終於在京畿之地練成新式陸軍六鎮。宣統帝溥儀即位後,攝政王載灃擔心袁世凱尾大不掉,又想報哥哥光緒被慈禧囚禁瀛臺之仇,暗中準備一舉除掉袁。 後來,他擔心袁手下那幫驕兵悍將發威,遂以“足疾” 為由罷斥了袁世凱。

    武昌起義爆發後,攝政王載灃驚恐萬狀,環視天下,卻發現自己手上幾無可調之兵。南方各省新軍基本都參加了起義,有些還鬧起了獨立,而唯一能依仗、能調動的似乎只有北洋六鎮,由北洋軍才聯想到其首腦袁世凱,於是立即下詔,任袁世凱為湖廣總督,還以半勉勵半威脅的語氣說:“該督世受國恩,自當力顧大局,勉任其難”。

    載灃急難時突然想起袁世凱,似乎忘了當初把他罷黜回籍一事,雖然封了他個湖廣總督的高職,但授權也只是“節制調遣”湖北駐軍與外省援軍,歸陸軍大臣蔭昌以及薩鎮冰統轄,其權力範圍僅僅是“會同調遣”。載灃以為袁世凱會感恩戴德,召之即來,揮之即去。事實證明,他遠遠低估了老謀深算的袁世凱。

    蟄居河南彰德府(安陽)洹上村3年的袁世凱,表面上泛舟垂釣,悠遊林泉,好似再也無意仕途,其實內心無時無刻不在籌謀著如何東山再起。聽到朝廷召喚,他以足疾尚未痊癒為由婉拒出山。很明顯,他在待價而沽,沒有立即應命走馬上任的意思。

    北洋六鎮的官兵們心裡只有袁世凱,對蔭昌等滿族將領陽奉陰違,或根本不聽調遣。辛亥革命的浪潮已經席捲了大半個中國,攝政王載灃急得像熱鍋上的螞蟻一般,他現在才意識到清廷耗費巨資編練出來的北洋六鎮新軍是誰家的了,北洋軍的靈魂與領袖不是朝廷,更不是自己,而是袁世凱,深諳權謀的袁決不是一坨任自己擺弄的軟麵糰。經多次討價還價,載灃被迫答應了袁世凱提出的全部要求:明年召開國會、組織責任內閣、寬容並赦免武昌首義的組織者和參與者、開放報禁、給予自己指揮前線所有軍隊的實權、提供充足糧餉......待一切大權在握、目的達到後,袁世凱9月9日才離京南下督師。兩天後,北洋軍開始大舉進攻,很快就攻佔了漢口......

    . 【寫作不易 剽竊必究】【插圖源自網路】

  • 14 # 布夫舟

    很多人都認為在武昌起義之後清廷是非用袁世凱不可的,雖然袁世凱本身實力很強,但是實際上清廷內部並非一開始就主張用袁世凱的,他的出山也是破費一番周折的。歷史上的具體情況,請聽我一一說來。

    武昌起義之前,其實清廷並沒有感到危機的來臨。即使是在起義的當天,也就是10月10日,湖廣總督還給朝廷寫了一封電報保平安,具體內容如下:

    “ 現在武昌、漢口地方一律安謐,商民並無驚擾,租 界、教堂均已嚴飭保護,堪以上慰宸廑。”

    不過湖廣總督運氣不好,剛剛給朝廷報了平安,不到半天就發生了武昌起義,他自己的都署都被佔領了,無奈之中也只能躲在漢口。同時,趕緊給朝廷發了封加急的電報,要朝廷派兵來鎮壓。

    清廷在一天之中同時看到這兩封完全不同的電報,我想他們肯定是懵逼的。不過隨著各地相同的電報不斷的到達北京城,清廷自然明白這次攤上大事了。

    清廷趕緊召開了會議,這個湖廣總督肯定是要被撤掉的,同時朝廷還想了一些對策。清廷將湖廣總督革職,準其戴罪立功,另外派陸軍兩鎮去湖北剿滅起義。同時還海軍以及長江水師立即前往湖北支援。這個時候是跟袁世凱沒什麼關係。

    當然,當時還是有很多大臣決定起用袁世凱的,不過當時的攝政王載灃並不同意。這其實是很好理解的,載灃是年輕的親貴,為了盡收兵權和財權,三年前無緣無故把袁世凱給撤了。

    到今天這種局面,這些掌握財權和兵權的清廷皇室親貴對武漢的起義卻是束手無策的。最後載灃還是無奈之中起用了袁世凱。

    為什麼最後還是要用袁世凱呢?

    第一,這就不得不提袁世凱的北洋六鎮了,在當時國內這可是最強的軍事力量。同時袁世凱這個人有著豐富的實戰經驗,在當時武昌首義爆發以後,他的去向可是全華人民所關心的。

    第二,袁世凱這個人的是有著雄厚的政治和經濟實力。比如朝廷的奕劻、那桐、徐世昌等人都是和他關係不錯的,即使他下野了,朝廷的任何風吹草動都能夠知道。。同時他自己還能開場設礦、控制當時鐵路修築等等。這使得自己把朝廷的北洋新軍完全變成了他個人的私人武裝。

    第三,北洋派積極為袁世凱鋪路。袁世凱雖然歸隱了,並且同時表示不再回歸政事,但是實際上他手底下的北洋徒子徒孫還是不斷為袁世凱造勢的。比如收買當時的報紙,為他復出造出呼聲。甚至門生故吏不惜鉅款來賄賂當時的親貴,以讓其復出。比如載灃最後起用袁世凱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在於他當時無力對抗奕劻這些主張起用袁世凱的人。

    第四,袁世凱和西方列強關係很好,深得西方列強信任。袁世凱是非常重視外交的,無論是當時教案,還是義和團運動,他和洋人交涉都是非常讓西方滿意的。在武昌起義爆發以後,西方列強自然站出來給袁世凱站臺。比如英國公使率先支援他,同時美國公使也像清廷發出類似的倡議。要知道清廷可是非常害怕外國列強的,他們的意見是不得不考慮的。

    對此問題你有什麼不同的見解呢?

    更多精彩請關注歷史是什麼!

  • 15 # 民國年間那些事

    慈禧太后和光緒皇帝去世後,小皇帝溥儀即位,溥儀生父、光緒弟弟載灃以攝政王身份主持朝廷政務。朝野傳言維新變法時袁世凱曾經出賣了光緒皇帝,所以載灃對袁世凱恨之入骨,必欲除之而後快。

    擔任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時期的袁世凱

    載灃徵求諸大臣意見,洋務運動領袖之一張之洞等明確發對,認為“國家遭逢大故,不宜誅戮舊臣”;載灃又電詢北洋六鎮統制的看法,這些袁世凱培養的赳赳武夫這樣說:“請將臣等先行革職,以免士卒有變,辜負天恩。”這份回電殺氣騰騰,意思很明確:“要想殺袁,先除掉我們!”

    生長於皇家貴族深宮內苑的載灃還是缺乏魄力,被人一嚇唬手便軟了,最後只是借袁世凱有足疾,命其“回籍養痾”了事。袁世凱撿了一條命,於是急急忙忙回到河南老家,在彰德洹上村閉門隱居。

    隱居河南彰德洹上村的袁世凱

    袁世凱雖然下臺,但他一手訓練出來的北洋新軍依然控制在王士珍、段祺瑞、馮國璋等袁氏舊部手裡。當時清廷的八旗軍、綠營兵都已腐敗不堪,沒有任何戰鬥力,能拿得出手的只有北洋新軍這支部隊。袁世凱的部下和朋友徐世昌、唐紹儀也在朝廷擔任了重要職務,袁世凱在洹上村架設了數架電臺,與這些老友舊部保持著密切聯絡。下野隱居的袁世凱看似是個不問世事的洹水釣魚翁,其實國內外大事皆在其胸,他在等待時機的到來。

    時機終於來臨了,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義爆發,一時間全國各地特別是南方諸省份紛紛響應,清廷上下惶恐萬分。清廷派馮國璋率北洋新軍南下鎮壓,臨行前馮國璋專門向袁世凱請示方略,袁世凱指點說:“目前形勢還不明朗,送你六個字:慢慢走,等等看。”馮國璋心領神會,辭別而去。

    按照袁世凱的吩咐,馮國璋一拖再拖;清軍總指揮、陸軍部尚書蔭昌已到武漢,但其手下的北洋將領也得了袁世凱吩咐,非常消極,根本不肯出力賣命。這種情況傳到北京載灃那裡,載灃也束手無策。

    蔭昌等清廷大臣根本指揮不動北洋軍這些驕兵悍將,於是向載灃建議啟用袁世凱,指揮南方軍事;與此同時,袁世凱老友、英國駐華公使朱爾典也向清廷施加壓力,說袁是當代中國政治和軍事奇才,北洋新軍由其一手練成,只有重新啟用他,才能指揮自如,扭轉局勢,挽救朝廷命運。

    儘管載灃等清朝權貴一百個不願意,但迫於形勢不得不啟用袁世凱,任命他為湖廣總督,辦理剿撫事宜。孰料袁世凱以退為進,竟致電朝廷稱“足疾未愈”,不肯出山。同時袁密電在武昌前線的北洋舊部繼續消極作戰,並透過徐世昌等人向朝廷提出六項條件:一、召開國會;二、組織責任內閣;三、開放黨禁;四、寬容武漢起事人員;五、授予袁世凱全權指揮前方軍事的權力;六、保證餉糧供應。

    袁世凱一步步登上權力最高峰

    袁世凱這六條意見的核心就是讓清朝權貴交出權力,這時載灃已無計可施,毫無辦法,只好同意袁世凱的意見。10月27日,清廷任命袁世凱為湖廣總督兼欽差大臣,節制湖北前線水陸各軍;同時命令北洋大將馮國璋指揮前線作戰,段祺瑞負責後方接應。至此,袁世凱重新奪回了北洋軍隊的直接指揮權,並一步步迫使攝政王載灃下臺,成立責任內閣;民國以後,又略施小計讓清帝退位,並從孫中山手裡接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登上了權力的的最高峰。

  • 16 # 漩渦鳴人yy

    問題就在於當時武漢也是新軍,他們等級也相當於袁世凱在天津小站練的新軍,只不過問題便在於當時在武漢,哦,不對,應該說是武昌起義的時候,主力是誰?

    載灃你一開始信誓旦旦,奪了袁世凱的兵權,自己掌握著手底下最精銳的新軍,但是你看看你自己在南方的所做所為,或者看一下南方的這一批新軍幹出什麼傷天害理的事情。不幫忙也就算了,還有一大批人同情革命黨,一起加入革命,一起鬧革命了!當時朝廷上就有很多人就懷疑,你這傢伙到底是不是幫滿清的。

    載灃也感覺自個兒這回有點說不清,然後回過頭來就看著自己手裡邊的軍隊,他突然發現自己手裡面真正能夠撐得起場面的只有北洋軍。

    為什麼?

    清朝一開始的時候,手裡面只有八旗軍,再加上綠營兵,綠營兵是漢人組成的部隊,用完之後立刻就解散了,所以說當時在清朝真正佔據中堅力量的仍然還是八旗子弟組成的八旗兵。

    但是任何精銳的部隊都抵擋不了金錢,美色的腐蝕,曾經驍勇無敵的八旗子弟,最終在北京城裡面喪失了自己,隨著僧格林沁的戰死,八旗貴族徹底退出了軍事組建的舞臺,之後,雖然有相應的軍隊,有八旗子弟組成,但是這樣的軍隊形式大過於實際作用。

    但是慈禧偏偏要插一腳,她搞了一個蘿蔔加大棒的政策,她先養肥了李鴻章的淮軍,然後打壓其他軍閥,最後,李鴻章的淮軍一家獨大,其他的軍閥被擠壓的連生存空間都快沒了,慈禧還是覺得不放心,然後他去打要李鴻章,結果李鴻章被弄的軍隊沒了政權沒了,連自己都身敗名裂了。慈禧心滿意足地從李鴻章手裡摳了一個袁世凱下來。

    最後南方全部叛變了,剩下北方有誰能撐的起場面的就只有袁世凱練的這支軍隊。

    載灃一開始就看到了這個危險,所以在溥儀剛剛登基的時候,他就選擇冒著大不違的風險去打壓袁世凱,讓他放棄軍隊,但是誰想到袁世凱這個人是個老狐狸,軍隊都是從他手裡一個個過下來的軍隊只聽他的命的不聽其他人的命令,載灃一直花了很長的時間都在那兒消除袁世凱對於北洋軍的影響,但是事情還沒做完,南方就鬧革命了

    這一下子問題就來了。如果說載灃繼續在那裡削弱袁世凱對北洋軍的影響力。話北洋軍戰鬥力大打折扣,這是一個問題,萬一再下武漢那樣再鬧一次軍諫?怎麼辦?

    與其冒著這個風險大,還不如讓袁世凱率領自己的部隊跟南方革命軍去打,說不定兩隻狗咬來咬去,最後兩敗俱傷,我能坐收漁翁之利。

    最後搬起石頭砸了自己的腳。

  • 17 # 大將軍威武K

    這得從甲午戰爭後袁世凱的練兵行動說起。

    甲午戰爭時,清軍的精銳部隊——淮軍和北洋海軍都遭到毀滅性打擊。戰後,清廷決定按照西方軍制進行軍事改革,編練新軍。曾經在北韓統兵12年、集外交與軍事於一身的經歷、周旋於西方列強之間遊刃有餘的資歷以及對西方近代軍事制度有著深刻了解的袁世凱,出任新軍總指揮。

    袁世凱透過政治強軍、人才強軍、科技強軍三大手段,在不到一年的時間內就編練出了中國歷史上第一支在作戰理論、訓練方法、組織形式、武器裝備都區別於冷兵器時代的真正意義上的近代化軍隊,袁本人也在該軍中樹立起了絕對威信。後來馳騁20世紀初中國軍閥戰場的徐世昌、段祺瑞、曹琨、馮國璋等13多位總統、總理,30多個大軍區司令當時都站在這支隊伍裡聽袁軍門訓話!

    八國聯軍侵華戰爭前,由於袁世凱時任山東巡撫在協調義和團與德華人關係時給德華人留下好印象並參與了由李鴻章、張之洞主導的東南互保,因此其所屬的新軍並沒有同八國聯軍交戰得以完整儲存。

    八國聯軍侵華戰爭實際上是洋人同滿清朝廷的戰爭,朝廷唯一能控制以滿洲貴族為班底的軍隊基本被打光,戰後的首都北京基本上處於不設防狀態。因此,慈禧太后迴鑾後的第一件事就是重組軍隊。而這個任務又自然非擁有完整班底的袁世凱莫屬。

    1903年,在袁世凱主持下,清政府出臺了組建以鎮為單位、每鎮編制1.2萬人在全國編練36鎮的計劃,其中有6鎮拱衛京畿。由於財政困難,朝廷根本拿不出多少錢,兩年後,全國號稱編練出23鎮、17協(相當於加強旅),但實際上僅有袁世凱主導下的拱衛京畿的北洋6鎮和張之洞主導下的湖北1鎮1協相對完整,其他的大多是烏合之眾。而且因為朝廷拿不出太多的軍費,地方新軍的組建大多是自籌資金,人事任命權自然就掌握在了地方政府手中。這樣一來,很多受革命思想影響的熱血青年紛紛加入地方新軍。比如家喻戶曉的閻錫山、許崇智、蔡鍔、李烈鈞這些人都擔任本地新軍的中基層軍官。

    1908年,慈禧和光緒帝相繼去世,4歲的皇帝溥儀和24歲的攝政王載灃成了當家人。由於載灃和袁世凱矛盾尖銳,袁世凱無奈之下只好告病假回河南老家去了。

    趕走了袁世凱,年輕氣盛的載灃出於掌控政權的需要先從抓軍權動手。在這位公子哥的擺弄下,先是把北洋六鎮中由滿洲貴族統領的一鎮改編為保衛皇室的禁衛軍,由七弟載濤、滿洲貴族良弼擔任總指揮。然後重整了海軍,把甲午戰爭後一直致力於海軍建設、北洋海軍碩果僅存的將領——海軍司令薩鎮冰調走,由六弟載洵擔任。最後由4歲的兒子宣統皇帝擔任海陸軍大元帥,由他自己代為行使權力。

    這樣一來,3個20歲出頭的年輕後生掌握了大清帝國的軍權,成為世界軍事史上海陸軍統帥最為年輕的一項記錄。

    但是,掌握一支軍隊的絕對權力首先在於基層,就這個意義而言,載灃三兄弟顯然太嫩。拿拱衛京畿的野戰軍——北洋6鎮來說,除了建軍前有一鎮是絕對的滿洲貴族統領外,其餘五鎮從上到下的軍官都是袁世凱一手提拔的,簡單換掉其統制(總指揮),根本難以撼動根基。相反,載灃這些任人唯親的舉動最終成為壓垮清王朝的最後一根稻草。

    載灃很快就嚐到了苦頭。

    1911年10月10日,原張之洞締造的湖北新軍一部在革命團體領導下在武昌發動起義,革命形勢很快在南方迅猛發展。12日,大清國最高軍事統帥載灃調集四路大軍海陸並進向武昌進攻。第一路是陸軍大臣、滿洲貴族也是袁世凱的老戰友蔭昌率領北洋四鎮,第二路是袁世凱舊部馮國璋率北洋第五鎮,第三路是載濤率領的禁衛軍,第四路是海軍,由薩鎮冰率領十多艘艦艇沿長江而進,配合陸軍作戰。

    這就是當時滿清政府所能掌握的全部軍事力量,兵力兵器無論是數量還是質量對於佔領武昌的革命軍來說都佔有絕對優勢。但是四個指揮官除了載濤外,其他三個都是各有心思。作為主力部隊的統帥蔭昌,壓根指揮不動這支中基層軍官由袁世凱提拔的軍隊,出工不出力。馮國璋不必說,袁世凱的鐵桿,一切看老大的眼色行事。北洋海軍老將薩鎮冰是戰前載灃才想起來臨時頂上,心裡窩著火,而且還不停的受到革命策反。本人雖然不反,但也是磨洋工,最後乾脆撂挑子不幹了。薩鎮冰一走,海軍隨即倒向了革命軍。至於載濤的禁衛軍,作為滿清貴族最後一點家底,臨行前載灃專門交代不到萬不得已不能上戰場。

    就這樣,四路大軍在武昌城外你幹你的我幹我的,誰也不去主動攻擊革命軍。而革命軍一面在武昌與清軍對峙,一面又去策反其他各省的新軍。而前文中提到的擔任地方新軍中基層軍官、受革命思想影響的熱血青年則趁勢而起。在武昌起義後不到一個月的時間裡,南方大部省份和北方一部紛紛宣佈脫離清政府,成立革命軍政府,大清帝國就像一幢腐朽建築一樣塌了一多半。

    眼見多米諾骨牌開始倒塌,最高統帥載灃慌了,最後在老王爺奕誆的勸說下只好派人去請在老家“養病”的袁世凱!

    而袁世凱則以提出並滿足了實際是要向皇室分權的“立憲”為條件後,這才趕往武昌前線,從此牢牢掌控了北洋新軍的絕對權力。

  • 18 # 搞史人

    武昌起義爆發,被罷官的袁世凱東山再起

    當武昌起義的強勁東風吹遍全國的時候,西方帝國主義及其走狗清政府亂作一團。

    他們認為武昌起義的爆發,表明了清政府的極端無能、軟弱和不得人心,為了維持中國半殖民地的統治秩序,必須選擇新的走狗,他們經過精心選擇,看中了1908年被清政府罷官回河南彰德的北洋軍閥頭子袁世凱。(袁世凱)

    西方帝國主義點名讓袁世凱鎮壓武昌起義

    為了使袁世凱出山,武昌起義第二天,帝國主義就大造輿論,說“非衰莫屬”,如果清朝政府獲得像袁世凱那樣“強有力的人的相助,就可以平息武昌起義”。

    美帝國主義更為積極,專門派代表“入宮覲見”,要政府“起用意世凱",並且告知清政府“要給袁世凱一個有很大權力的官職”。

    對於袁世凱,清王朝中的實權派載灃(溥儀生父)一夥是頗有戒心的。

    清王朝貴族政權,在西方帝國主義的威逼下,將國家權力逐漸交給了袁世凱

    (溥儀生父,載灃)

    3年前,載灃為了集權皇族,罷斥了他,如今再起用,從心眼裡很不舒服。

    但他面對革命烈火和洋主子的脅迫,不得不一面派人到河南找袁世凱接頭,一面在10月14日給袁世凱以湖廣總督的重權。

    但是,袁世凱對清政府的這個委任並不感趣。因為他嫌職權太小,袁世凱雖然在老家“養病”,但北洋大新軍仍然在他的心腹爪牙馮國璋、王士珍、段祺瑞的控制之下,部隊每一種動向,他都瞭如指掌。

    別看他經常站在洹水邊上垂樣魚,可是朝廷中的任何一件事都無法瞞過他。他憑著自己的反動政經驗,斷定清政府已經衰弱到非求他出山不能收拾危局的地步,因此,他一面以“足疾未愈”為藉口拒絕出山,一面指使南下的馮國璋要“慢慢走,等等看”,讓革命黨把事鬧大,迫使清政府交出全部權力。

    他暗地裡指使爪牙透信給清政府,必須交出水陸備軍的指揮全權,他方肯出山。他還派心腹去美國駐華使館密謀策劃,企圖依靠美國促使清政府交出實權。

    在帝國主義和國內親袁派的威逼下,載灃只得於10月20日派徐世昌去河南找袁世凱。袁世凱有了帝國主義和部下、故舊的撐腰,更加不可一世。(皇族內閣成員)

    1911年10月30日,載灃下罪已詔,解散皇族內閣,宣佈解除黨禁,命資政院起草憲法,第二天即任命袁世凱為內閣總理大臣,全權籌組新內閣。載灃一夥將權力全部送給了袁世凱。

    武昌起義迅速在各地引起的連鎖反應,早就使袁世凱坐不住了。當時他心目中有一個如意算盤,這就是利用南方革命軍的力量,來迫使清政府交出全部權力,再憑藉北方清朝統治的力量去壓迫南方革命軍投降,以一箭雙鵰來建立起自己的專制獨裁政權。

    如今革命烈火眼看燒到了北京,如果清朝滅亡了,他如意算盤就破滅了。

    於是,就在清政府任命他為內閣總理的當天,他就拔腿奔往湖北孝感,督促馮國璋調動軍隊猛攻漢口,給革命軍以重大打擊。(武昌起義)

    16日,袁氏內閣成立,內閣成員除了趙秉鈞、王士珍、唐紹儀這樣一些袁的心腹爪牙外,還拉進立憲派頭子梁啟超、張謇等人以裝璜門面。

    隨後,袁世凱又把自己直接統治的拱衛軍調入北京,命令馮國璋統領禁衛軍,掌握了北京的一切要害地方。

    就這樣,袁世凱採用軟硬兼施的手法,掌握了清王朝的全部權力,成為全國反革命勢力的總頭目。

  • 19 # 蘭臺

    武昌起義爆發後,清政府之所以出現了一股“非袁世凱不可”的風潮,就連蔭昌、世續、那桐、錫良這些滿人親貴乃至宗室世襲親王奕劻都呼籲袁世凱出山,奕劻甚至以自己辭職來換取袁世凱出山。

    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當時即使在滿蒙親貴裡存在“新老之爭”,很多滿蒙親貴與其說是支援袁世凱,不如說看不慣載灃兄弟在三年時間裡的所作所為。

    這特別像三國後期的高平陵之變,當時忠於曹魏的蔣濟、陳泰站在司馬懿這一邊,不是因為他們支援司馬懿篡魏,而是他們作為“三朝老臣”,非常討厭把他們架空,大肆任用新人的輔政大臣曹爽。

    自從慈禧去世,載灃成為攝政王之後,載灃執政方針就是重用自己兄弟和年輕宗室子弟,比如他讓自己六弟為海軍大臣、七弟載濤為陸軍大臣,良弼擔任練兵大臣、肅親王耆善擔任警察大臣等,為此,載灃不惜把鐵良這個在北洋軍系統威望最高的滿人將領外放到南京去做江寧將軍,這完全是明升暗降。

    載灃當時才26歲,載洵25歲,載濤22歲,良弼32歲——所以當時就有人稱載灃這個小集團為“少年親貴”。

    與此同時,親慈禧太后的滿人親貴最討厭的就是康有為、梁啟超為首的“保皇黨”,而載灃等人偏偏因為康有為保的是光緒帝,反而與康有為、梁啟超為主的保皇黨往來親近,目前有確切史料可以證明梁啟超等保皇黨深度介入了“貶袁事件”。 載濤還託宗室長福給梁啟超帶話,表示“元兇必去,絕無中變”。

    (22歲的海軍大臣載濤)

    事實上根據現在歷史學家研究,袁世凱真的和光緒帝被囚沒有任何關係,袁世凱向榮祿坦白之前,光緒帝已經被軟禁了,之所以載濤依然把袁世凱稱作“元兇”,與其說他們要為自己大哥光緒帝報仇,不如說他們這些“少年新貴”嫌棄袁世凱“擋路”了,要讓袁世凱“讓路”。

    載灃貶鐵良在前,驅袁世凱在後,種種做法,不但漢人督撫心裡不舒服,就是以奕劻、世續為首的“老”滿人親貴心裡也不舒服。

    在奕劻等人看來,載灃等人一系列行為就是“年輕人等不及,要我們靠邊站”,這對於自認還不老的滿蒙親貴來說,當然對載灃等人一肚子意見。

    而武昌起義爆發給了奕劻等“老”滿人親貴一個非常好的機會趕走載灃這些“少年新貴”,事實上可能在奕劻等人看來,袁世凱才是自己人,載灃等人是他們的政敵。

    所以,從這個角度說,不僅是漢人希望袁世凱出山,奕劻為首的“老”滿蒙親貴同樣希望袁世凱出山,趕走在他們眼中“乳臭未乾,敗壞朝局”的載灃等“少年新貴“。

  • 20 # 歷史的迴圈

    對於滿清來說,對於袁世凱還是非常的恨的,因為如果不是這個大清末代的風雲人物,可能滿清王朝還能苟延殘喘一些時日,但是當年袁世凱的野心實在是太大了,他對於清朝給自己的東西早就已經滿足不了自己的野心了,他的目的就是要把溥儀給弄走,自己來做這個皇上,這在溥儀的眼裡,無論怎麼樣,都是最不能容忍的事了。

    因為作為皇上來說,可以給大臣們很多東西,而如果這個大臣想要取代自己皇上的位置,那可是十惡不赦的大罪了。 而對於袁世凱的野心,其實在當年來說,清朝的上上下下也都是比較的清楚的,對於清朝的調動袁世凱有意拖延,或者乾脆就是不動身,表面上表示自己要把北洋新軍的指揮權放下,但是其實北洋軍除了袁世凱的命令,誰的命令也不會聽,清朝根本就不能指揮動北洋軍隊,這對於清朝來說,是一個非常的致命性的問題,所以,當時清朝的皇族還是非常的恨他袁世凱的。

    而溥儀的父親載灃就曾經想要藉機殺了袁世凱,但是最終還是沒有能成功,這倒並不是說方法不對,也不是說當時的袁世凱已經完全不聽命於皇族了,主要還是因為當時的清朝的反對的人還是有不少的,而且最終反對殺袁世凱的聲音佔了上風,這才使得載灃的計劃根本就沒有能實施。

    而當時的大臣之中反對消滅袁世凱的一個主要的人物就是張之洞了,面對著攝政王等一些皇族一心想要除了袁世凱的想法,張之洞一再的向當時的隆裕太后進言:袁世凱,萬萬殺之不得!張之洞並不是要有意的包庇他袁世凱,他的想法是,如果殺了袁世凱這個人,對於清朝來說,並不是什麼太難的事,但是如果將袁世凱殺了之後,北洋軍就一定會聽清朝的了嗎?這根本就不太可能,北洋軍長期的獨立於清朝的管轄之外,雖然在名義上是屬於清朝的軍隊,但是實際的指揮權早就已經被架空了,在這種情況之下,如果一旦清朝決定將袁世凱除了,那麼北洋軍裡面是不是馬上會冒出第二個袁世凱呢?

    如果真的發生了那樣的事,那清朝是殺還是撫呢?而且如果形成惡性迴圈,這得到什麼時候是個頭呢? 而更可怕的一個後果是,如果清朝將袁世凱一殺,北洋軍一看自己的當家都被上面處決了,那北洋軍會不會直接的反了,要知道,

    當時的清朝的所有的戰力幾乎也不能匹敵北洋軍,如果他們一旦作亂,那麼形勢會馬上的惡化,那時清朝根本就收拾不了殘局了,很有可能會直接的導致清朝的消亡,而這種結局是包括隆裕太后在內的所有的皇族所不能看到的,如果真的發生了那樣的事情的話,他們就是大清的千古罪人了,所以最終在權衡再三之後,清朝對袁世凱的殺機,也就不了了之了。 而且還要繼續用袁世凱。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被娛樂圈耽誤了的“美妝博主”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