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051698

    毛文龍是明未抗後金將領,曾開創了軍事重鎮東江鎮,在與後金的戰爭中頗有戰功,但為人驕恣,所上事多浮誇,索餉過多,工科給事中潘士聞彈劾毛文龍浪費軍餉濫殺俘虜和殺良冒功的罪行,尚寶卿董茂忠請求撤了毛文龍的兵。 袁崇煥出任薊遼督師後心裡對毛文龍不高興,認為毛文龍所起牽制後金作用有限,但索響過多且不服節制,曾上書請求派部臣到毛文龍處清理糧餉。毛文龍討厭有文臣在身邊牽制,上書反駁,後被袁崇煥“矯詔”所斬。

    從上所述,毛文龍在遠離明朝後方的情況下建立了東江根據地,以游擊戰術騷擾後金,在後金創立之初實力尚小之時起到一定的牽制作用,皇太級繼位後製訂了先解決蒙古和北韓威脅再全力對付明朝的戰略方針。在進攻北韓時隨便打了毛文龍,毛文龍大敗,軍民共死傷十餘萬人。隨著後金實力逐漸強大,毛文龍所起的牽制作用越來越小。綜述,毛文龍這個人有一定的組織能力和軍事能力,以游擊戰術騷擾牽制後金多年,但他在與後金的戰鬥中並沒有什麼象樣的戰績,碰上後金主力作戰時一觸即潰,說明其練兵能力較差。另外也沒有制訂什麼戰略規劃或平遼方略,政治上也很弱智。所以毛文龍只是一個將才而非帥才,如讓他出任薊遼督師肩負平遼重任象袁崇煥一樣三次以少量兵力對抗後金舉國之兵,實行正面攻防戰,毛文龍贏的可能性並不大。毛文龍根本無法象袁崇煥一樣打造“固若金湯”的關寧錦防線,更別說平遼了。總之,毛文龍與袁崇煥並非一個級別。

  • 2 # 覃仕勇說史

    問:如果任命毛文龍為兵部尚書、薊遼督師,能打贏後金嗎?

    答:首先,以毛文龍的身份,是絕不可能擔任兵部尚書、薊遼督師的。

    其次,退一萬步說,毛文龍真的擔任了兵部尚書、薊遼督師,以當時的形勢論,還真贏不了後金。不過,以毛文龍的戰略見識,如果山海關一線守法得當,而東江鎮守衛有人,滿清是沒法入關的。即大明朝一方,守有餘,攻不足。在守住關口、穩定遼東的前提下,由楊嗣昌、孫傳庭、洪承疇、盧象升等能臣逐一平定西北流賊,挺過了小冰河期難關,大明王朝不至於那麼早滅亡。

    下面就這幾點簡單談談。

    明朝軍事制度承襲宋朝,以文制武,文官帶兵。

    軍人專權,藩鎮割據,導致唐朝陷入了長達一百五十年的軍閥混戰之中。

    宋太祖趙匡胤黃袍加身,深味其中的利害,採取與士大夫共治天下的方針,在政治上抬高讀書人的地位,賦予文臣相應的財權、人事權、兵馬調撥權,以文制武,打壓武將勢力。

    明朝得國最正,以武功開國,一開始,實施“專征”制度,每有戰事,即由各衛所出兵,組成軍隊,再由功勳卓著的功臣,如徐達,李文忠,藍玉等人掛帥出征。但到了永樂年間,邱福統兵十萬專征討韃靼全軍覆沒。次後五次北征,永樂皇帝自己一手包攬。永樂帝自己有將帥之材,親征沒有問題,到了明英宗,初次親征,土木堡數十萬大軍全軍覆沒,勳臣集團被瓦剌人作一鍋端,明英宗本人也當了俘虜。也是從這個時候開始,于謙大力推行“以文制武”理念,文官勢力迅速壯大,不但執掌了兵權,還控制住了武科舉的考評權和武將選拔權。

    于謙之後,執掌兵權、擔任三邊總制的王越、楊一清、曾銑等等都是清一色的文臣。

    戚繼光、俞大猷等名將雖在抗倭戰爭中大放光彩,但擔任浙直總督、領導他們的卻是文臣胡宗憲與譚綸。

    此外,平定播州的是文官梁夢龍;為明朝最終鼎定抗日援朝戰爭勝利的是文官刑階……明清戰爭中先後總攬戰事的楊鎬、熊廷弼、袁應泰、孫承宗、袁崇煥、洪承疇、孫傳庭、盧象升等等,也全是文官。

    所謂“國初兵事專任武臣,後曾以文臣監督,文臣重者曰總督,次曰巡撫”是也。

    從明朝中葉始,純粹職業武將的最高官職就是總兵。

    毛文龍是浙江杭州人,早年葬父,寄居舅舅沈光祚家中,“為人落拓不治生產,好談兵”,生得“有英氣,虯髯”。曾有相士看了他的面相,說他“鐵面銀牙,髯虯而熊虎威,他日當立功萬里外,霍嫖姚、班定遠之流也。”說他是霍去病、班超一類的英雄人物。

    毛文龍伯父毛得春世襲海州衛百戶之職,膝下無子,而毛文龍“好孫吳兵法”、“善騎射”,二十五歲出遼繼承該職。並於該年參加了遼東武舉考試,“列名第六”。被任命為安山百戶,不久又升千總。

    努爾哈赤破遼瀋,悉據遼河之東,圖謀進取廣寧,分兵侵佔遼東半島。

    金、復、海、蓋四衛望風款附。

    遼東大地,風聲鶴唳。

    當此之時,毛文龍自告奮勇,向遼東巡撫王化貞請命,率領毛承祿、尤景和、王輔、陳忠等一百九十七名勇士“從東渡江,偵探奴之訊息,招集豪傑,計撓賊酋之尾”。

    這,是毛文龍步入輝煌的起點。

    毛文龍帶領這一百九十七名勇士,橫跨海峽,深入敵後,先收復了豬島、海洋島、長山島、廣鹿島等二千餘里沿海島嶼,擒綁後金守島軍官胡可賓、任光先、何國用等人,進而襲取鎮江堡,取得了震赫一時的“鎮江大捷”。

    隨後,毛文龍在東江開鎮,很好地執行了“招集豪傑,計撓賊酋之尾”的戰略設想,成為了後金的附骨之蛆、瘡疥之患。

    袁崇煥能取得“寧遠大捷”、“寧錦大捷”,毛文龍在後金後方的牽制功不可沒。

    毛文龍也因此得任平遼總兵。

    這,已是他人生中所能達到的最高官職了。

    薊遼督師的全稱是督師薊、遼、天津、登、萊軍務,明代兵部尚書相當於現在的軍委副主席,國防部長,總參謀長和後勤部長的總稱。

    任兵部尚書、薊遼督師,即身負薊、遼、天津、登、萊地區的總軍務,全面負責抵禦後金軍隊南進,守衛山海關,保衛北京城。

    毛文龍屬於純武將身份,是不可能擔任此要職的。

    但是,客觀地說,若由毛文龍來擔任兵部尚書、薊遼督師,效果應該比袁崇煥好。

    袁崇煥任此要職的理由,當時的朝臣是有共識的,主要三條:一、“不怕死”,二、“不愛錢”,三“曾經打過”。

    憑心而論,如果只有這三條,別說“五年平遼”,就是五十年、一百年也平不了。

    不怕死,僅僅是一時血氣之勇,並非成大事的決定因素。袁崇煥早年在遼東經略王在晉手下擔任兵備僉事,常常以不怕死自詡,動輒就來一句“我不惜命”。王在晉忍無可忍,訓斥他道:“性命與封疆孰重?!”

    不愛錢,只是一個人的道德操守,也不是疆場制勝的必殺技。另外,袁崇煥雖然不愛錢,但為打造關寧防線,築大小淩河三城,浪擲耗費了大量錢糧,搞得明朝民窮財困。

    曾經打過,袁崇煥的“打過”,用他的話來說,是“憑堅城,用大炮”,再傻的人聽了這話,都會想得到,“憑堅城,用大炮”只能用來防守,怎麼可能收復失地?

    上面也提到過,其實,袁崇煥所取得的“寧遠大捷”、“寧錦大捷”,都險過剃頭,關鍵時刻,是毛文龍出兵襲擊後金老巢,逼迫後金倉皇退兵,才成就“孺子大名”。

    在寧錦大戰中堪堪躲過一劫的袁崇煥也因此對毛文龍感激萬分,上表替毛文龍請功,不絕口地狂贊:“孰知毛文龍徑襲遼陽,旋兵相應,使非毛帥搗虛,錦寧又受敵矣!毛帥雖被創兵折,然數年牽制之功,此為最烈!”

    一句話,袁崇煥既無戰略遠見,又乏兩軍疆場取勝的相應戰術。

    相較之下,毛文龍的遊擊之奇、牽制之效、往返襲擊之術,都打得有板有眼、有聲有色。而在雲從島與後金悍將阿敏所領十萬大軍的正面交鋒中也絲毫不落下風,雙方反覆搏殺,反覆較量,最終以阿敏引退而結束。其後,毛文龍引孤軍進入北韓半島,打響了中國歷史上抗日援朝、抗美援朝之外的抗金援朝,讓目睹此役的義大利傳教士衛匡國失口驚呼:“此次戰役之激烈為中國所未曾見!”又稱:“抗拒韃靼人最有力的要數英勇蓋世的大將毛文龍。”

    在晚明眾多大牛中,如果把熊廷弼的戰略遠見歸入一流之列,相信不會有太多人反對。

    熊廷弼第二次經略遼東,沈遼已失,河西一帶的百姓驚慌逃竄,自塔山至閭陽二百餘里,煙火斷絕。

    熊廷弼認為,遼瀋已經失陷,不應再去死守遼東大地互無聯絡的城池據點,而使自己陷於被動。

    為此,他想出了一個“三方佈置”的方案即:“增登萊、津門兵,而重兵屯山海關,待各鎮兵馬大集,登、萊策應齊備,然後三方大舉進兵”。

    “三方”,即是指登萊、天津和山海關。

    也就是說,他打算棄守關外,將重兵屯在登萊、天津和山海關三個方位。

    公元1580年到1644年的近64年時間屬於“小冰河期”,氣溫偏低,極地冰川增加,降雨量減少,內陸乾旱,作物歉收,大明帝國財政捉襟見肘,最好的辦法,就是收縮防線,關門靜養,等災變過去,錢糧充足,才從三方出動,齊頭並進,把自己失去的要回來。

    不過,遼東巡撫王化貞死守住了廣寧(今遼寧北鎮縣),得到了朝廷上下的交口稱讚,熊廷弼感深感自己這個方案在此情況下提出,勢必會遭到眾口一詞的反對,於是,他給朝廷提交了另一份保守的“三方佈置”為:“廣寧用騎步對壘於河上,以形勢格之而綴其全力;海上督舟師,乘虛入南衛,以風聲下之而動其人心;奴必反顧,而亟歸巢穴,則遼陽可復。於是議登萊、天津並設撫鎮,山海適中之地特設經略,節制三方,以一事權”。

    即以廣寧、登萊、天津為三方佈置,由山海關居中節制。

    毛文龍遠在東江,知道了熊廷弼這個“三方佈置”方案,大不以為然,上奏章向天啟帝建議說:“三方佈置,昔以廣寧為正,登津為奇。今則山海宜守,登津宜戰。若就登津量,則津兵當以應援山海,而登萊時聯旅順,密邇北韓。”

    毛文龍的意思是說,不能廣寧把當成“三方”之一,而應該把山海關當作登、津的後援,聯結旅順,交好北韓。

    也就是說,毛文龍所說,恰恰就是熊廷弼“三方佈置”原版!

    由此可見,毛文龍的軍事謀略水平實堪與熊廷弼平分秋色。

    所以,真讓毛文龍來擔任兵部尚書、薊遼督師,而東江又有毛文龍的腹心親將牽制後金,雖然不能輕言必贏,但必使後金不敢西向輕犯,也難於西向輕犯,則大明王朝的歷史就不會這樣匆匆結束。

  • 3 # 傲視群雄NO1

    首先感謝邀請。一、毛文龍在天啟年間,袁可立手下當兵,屢立戰功,從小小練兵遊擊,打出皮島一鎮,雖然是在北韓被後金打得無處可藏,甚至北韓怕引禍上身,驅逐他,而被迫上皮島,但他的確以少打多,其勇武是肯定的。正是如此,天啟也命他設鎮島上,使命有三。一、聯絡北韓,共同擾敵。二、聯絡旅順、天津、登萊水軍,護衛海上安全,防護北平。三、與遼東相呼應守土復遼。後來遼東局勢在不足十年間迅速惡化,以為可以速戰速決的賀世賢野戰被殲,渾河一役,秦邦屏的白桿兵,戚金的戚家軍全部覆滅,遼瀋失陷。再是由於北韓被後金攻擊,毛文龍座擁皮島卻只因朝庭一再催促,派遺百十人象徵式救援,朝鮮也歸付後金,旅順一再失卻,致崇禎初,皮島四周己無友軍,也無力復土殺敵,雖吹捧擁二十萬兵,實則不足三萬,且分散諸島嶼。有因島上無法耕種,收留災民數十萬,全靠朝庭水軍衝破敵人防區接濟。其人開始走私販倒人參、鹿茸、貂皮等,與後金、北韓、甚至暹羅走私,又與海盜、土匪毛鬍子強盜合迸,每年十多萬兩全入帳下,袁督師雖親自上島說服,無耐毛已成一軍閥,不聽號令,無耐殺之。工科給事中潘士聞彈劾毛文龍浪費軍餉濫殺俘虜的罪行,尚寶卿董茂忠請求撤了毛文龍的兵,專門整治山海關、寧遠的軍隊。 袁崇煥同他商量更改營制,設立監司,毛文龍很不高興。袁崇煥用離職返鄉"勸說他,毛文龍回答說:“以前有這個意思,但現在只有我瞭解東部戰事,等東部戰爭完畢,北韓衰弱,可以一舉而佔有。” 鐵山一戰敗北,喪師不計其數,卻掩敗為功【虛報戰功】

    金州一役張盤雖勝卻完全無保過復土之算,唯有放棄後平民被報復,死傷無數……

  • 4 # 使用者11916655178

    武將上臺肯定比那些啥也不會就會修城池的文官強多了!明朝讓文官管軍事,結果在東北修拉好多的防禦工事,這些廢物就是怕死!修城堡就是為了貪汙!士兵不敢打仗,躲在城市裡防守,這些文官也就這點本事!袁崇煥也是一樣,什麼憑堅城靠大炮,好像明朝這麼多土地都是靠這個得來的?躲在城市裡?

  • 5 # 袁愛說中華真歷史解密

    毛文龍沒有大局觀,他以自我為中心,打仗的指揮能力不高,皮島地方不大,沒有大的防禦城牆,沒有防禦縱深,沒有戰略要點可據守,皮島的防禦要靠皮島旁邊的城鎮防禦,如果皮島周邊的城鎮被攻陷,皮島也很快會被攻陷,皮島能起的作用相對小一點。當時毛文龍領兵進駐皮島,他當時在和努爾哈赤對戰,但是很快他計程車兵敗退,他只帶了十幾名士兵逃跑到皮島,其他士兵有的逃到袁崇煥那說毛文龍亂指揮,毛文龍計程車兵屬於散兵遊勇之流,碰到強悍的敵軍,他們就做鳥獸散,很少有正規強力的抵抗,後來毛文龍又對不聽他指揮計程車兵隨便殺害,邊關抗敵計程車兵也很少從心裡服從他,他們服從的是袁崇煥派遣他們來幫明朝、幫毛文龍抵抗後金,毛文龍帶十幾名士兵逃到皮島以後,袁崇煥派了幾千士兵到皮島去佈防,抵抗後金的侵略,後來毛文龍又私自招募士兵,他私自招募計程車兵又很少組織訓練,報了名額,卻不訓練,抗敵能力太弱,他們打不贏就跑的人,沒有抗敵的意志,毛文龍也不監督,虛報士兵數量,貪汙軍餉,抗敵時不參戰,參戰時逃跑的多,還亂殺投訴他計程車兵、領兵,並殺過總兵,袁崇煥對他這樣的指揮官,視察過,勸說過,後來毛文龍又殺了幾個袁崇煥非常信任的領兵,對於亂殺領兵又不詢問戰場總指揮指揮的毛文龍,擁有明思宗(明順帝),崇禎帝兩朝皇帝御賜的尚方寶劍的袁崇煥將軍,戰場總指揮袁崇煥將軍只有用尚方寶劍將毛文龍陣法。

  • 6 # 歷史學家100

    打不贏的,明朝末年唯一能制服女真的只有以下幾個人,他們就是有明末三大軍事家之稱的熊廷弼袁崇煥孫承宗,毛文龍有點像吳三桂,對明朝的忠心並不堅定,其次以自己得才能也不足以制服女真,其實明朝末年並不是沒有人才,明朝末年缺的是一個好皇帝,但這幾個人的結局都以悲劇而告終,這就得出了中國歷史上的一個千古規律,當這個國家多災多難的時候,這個國家的領袖總喜歡殺害忠臣能臣,明末三大軍事家的例子就是,他們任何一個人都能挽救明朝,但他們都不得善終,這既是他們個人的悲劇,也是明朝的悲劇,也是整個漢民族的悲劇。

    明朝正確的做法是讓孫承宗當內閣首輔,讓熊廷弼在內鎮壓農民起義,讓袁崇煥守遼東,這個兵部尚書就是相當於現在的國防部長,薊遼督師相當於建國初期的大行政區也就是東北軍區司令員,這個官很大了,管轄的地區也很大,可以這麼說明朝滅亡和毛文龍被殺沒有關係,明朝之所以滅亡是崇禎自己犯了錯誤,崇禎要是執行以下決策明朝是有救的。

    議和

    提到議和很多人不以為然,尤其是在明朝末年,那時候的議和和賣國是沒有區別的,明朝號稱無漢唐之和親兩宋之歲幣,但是這裡面的代價有多大呢,這個代價就是漢人再次集體亡於異族王朝。議和並不可恥,就是當時明朝的情況,政治腐敗,官吏貪汙,武備廢馳,只有休養生息,而休養生息必須要有一個好的環境,而當時一些掌握決策的大臣為了避免擔當賣國的罵名,提到議和就如洪水猛獸,這背後的原因就是為了保全自己。從這裡看也正顯示出袁崇煥的偉大。他不計較個人得失,按實際情況情況提出議和的正確決策。其實說到這裡當時的皇帝要擔當更大的責任,因為皇帝為了自己的面子也視議和為洪水猛獸,皇帝到後來想議和但是為了自己的面子卻不承認,他想大臣自己提出來,但是那些大臣怕擔當賣國的罵名就是不提出來,因為這些人知道,到時候一旦有人反對,皇帝又要拿這些人做替罪羊,其實說到這裡已經很明確了,這江山是你自己的,你自己為了面子把面子看的比國家還重要,從這裡也顯示出袁崇煥的偉大,他即使擔當罵名也不怕,因為他心裡只有一個念頭,他要拯救這個國家。他要對皇帝對國家對百姓負責!

    遷都

    要是遷都的話明朝也不會滅亡,最壞的結果也就是偏安江南,與異族南北對峙,相比於被異族入侵的東晉和南宋你們可以發現他們和明朝最大的一個不同點是他們南遷以後都有一個統一的領導統一的政府統一的旗幟。你反觀明朝今天這個監國明天那個稱帝在大敵當前還在自相殘殺進行內鬥,這樣的國家焉有不亡之理。但是要是當初崇禎自己直接遷都的話局勢怎麼會有這麼混亂。崇禎想遷都自己又不願意提出來,但那些早已對明朝失望透頂的大臣仍然在唱高調,遷都就是逃跑,南遷就是賣國,出現這種奇怪的原因是崇禎自己要面子,又不願意承擔責任,一旦被發現就拿那些提出正確意見的大臣開刀,天下是自己的,自己又不願承擔罵名,國家焉能不亡。

    從這地方可以看出袁崇煥的性格,敢冒天下之大不韙,他的膽子真的很大,有點像三國時候的姜維,明知道北伐會遭致眾人的攻擊仍然義無反顧。袁督師知道議和是上策,知道議和會被別人非議,知道議和會掉腦袋,但他仍然勇往無前,因為他知道這是拯救國家百姓唯一的出路,他早已把個人的命運置之於度外了,這在明朝末年所有的大臣裡是絕無僅有是難能可貴的。在明末你可以翻出很多人物,盧象升孫傳庭洪承疇吳三桂左良玉曹文詔,這些人都是有才能的人,但是他們和袁督師最大的不同就是缺少了那種以身殉道的精神。那麼議和是不是正確的,你可以參考盧象升臨終的一句話就知道了!

    總之崇禎是一個好人但不是一個好皇帝!

    袁崇煥是明朝最後的救星!

    毛文龍是一個有點才能的投機者!

    吳三桂就是一個小人!

  • 7 # 懷疑探索者

    歷史上的毛文龍,沒有網路上吹噓的那樣偉大。真實的毛文龍,是一個貪暴的壞人,對大明有貢獻,但危害更大幾百倍。如果真的讓毛文龍做督師,事情可就很不妙了,恐怕大明亡國至少要提前五年。

    毛文龍控制了一個小小的皮島的時候,只有3萬的兵馬,就敢對朝廷謊稱有30萬兵馬,朝廷當然只好給他撥30萬人的糧餉,多餘的27萬,自然落入這個大蛀蟲的腰包。那麼,朝廷是不是不去調查呢?當然調查了。朝廷派去調查的人,不明不白的就失蹤了,活不見人死不見屍。只有兩個兵部的主事活著回到了京城,稟報說出實情,原來,他們在皮島遭遇了威脅。這個毛文龍可壞了,在島上就是一個土皇帝,不但侵吞糧餉,還敢跑到人參界去敲詐勒索,當面威脅人參界的國王。

    這還算是小惡,當毛文龍得知崇禎為了開源節流在全國調查的時候,他知道自己肯定是死罪,居然動起了歪腦筋,打算投靠後金國。毛文龍提出,皮島仿照人參界搞獨立,後金國王不同意,要他全島歸順,就這樣,雙方來來回回的討價還價。價錢還沒有來得及談妥,訊息被袁崇煥知道了。為了避免皮島投敵,袁崇煥當機立斷,祭出尚方寶劍,果斷的斬殺了毛文龍。毛文龍被殺之後,皮島的將領表示堅決擁護袁崇煥大人的決定,沒有一個表示出對毛文龍的同情,甚至包括毛文龍的岳父。可見,毛文龍在皮島是多少的不得人心。

    這樣的一個投敵分子,如果讓他做到袁崇煥的位置上去,那還得了,恐怕毛文龍提前就做了吳三桂了。這樣人品卑劣的人,要是他不投敵,太陽就會從西邊出來。再說,即使毛文龍沒有投敵,他也阻止不了後金入關。後金崛起是歷史的必然趨勢,袁崇煥都阻止不了,毛文龍才幹遠遜袁崇煥,他更加組織不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從零開始的異世界生活》沒有像《進擊的巨人》那樣衝出宅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