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5
回覆列表
  • 1 # 職場吐槽君

    記得自己之前也是被“脂肪”這個詞圍困的病急亂投醫,又懶得去運動健身,更是控制不住自己的嘴,所以就去藥店買了兩種酵素,一種是鳳梨酵素,一種是青梅酵素。藥店的人也信誓旦旦的說可以促進排便排毒減脂,自己也就信了,一次性買了好幾盒。現在回想一下都覺得當初的自己是多麼傻叉

    而那種酵素沖劑中實際上糖分也不少

    現在給大家科普下

    什麼是酵素?

    對於業內人士來說, 酵素根本不是新鮮東西, 一點都不神秘, 酵素就是“酶”, 只是不同的語種對它的成為不同。在日本酶被稱為酵素, 後來又傳到臺灣地區, 所以當初水果酵素等類似商品都出自日本和臺灣地區。

    酶與生俱來, 每天都在人體內進行上千種化學反應, 對人體的新陳代謝有促進作用, 而且根據其特異性催化作用, 分為不同的酶, 並作用於人體不同的代謝過程。酶就像人體內各種勤務兵一樣, 有的作用於消化過程, 有的作用於抗氧化作用。雖然它們在人體內作用的過程不為我們察覺, 但確實是人體不可缺少的元素, 在人的唾液、胃液、肝臟、胰臟、腸道內都廣泛分佈。

    對於健康的人體來說, 體內的各種酶是必需的, 同時保持著一種科學的平衡。比如有的人體內缺少胰蛋白酶, 會導致肝炎、肝硬化、肝癌、肺氣腫等病變;有的人則缺少脂肪酶, 常常會消化不好, 脾胃虛弱, 但這些病症都不是簡單的補充酶就能解決的, 需要系統的醫學治療。還有的人一喝酒就容易面紅, 那是體內缺少分解酒精的酶, 這些都是先天代謝機能的差異化表現, 一般不會進行後期干預也很難干預。還有的人在發燒時沒有食慾, 最根本的原因是消化酶的催化作用需要適宜的p H值和溫度, 體溫升高後, 消化酶活性也會受到抑制。

    想讓身體不缺少酶, 最好的方法是不要缺乏維生素。因為維生素就是以酶的形式參與代謝的, 是製造酶的原材料, 身體裡有時因缺某種酶而發生疾病, 就是維生素缺乏引起的。

    而且酶其實就是一種蛋白質分子,經過人的口腔,食道,胃,這些蛋白質分子就被分解成氨基酸……學過生物的人應該就清楚是怎麼回事兒了吧?!

    曾經熱銷的多數水果酵素, 其實就是水果加上糖, 密封自然發酵後得到的產物。“這樣的製作過程, 和我們中傳統制作米酒、醃菜都是異曲同工。就是將水果中攜帶的各種細菌, 以糖水為營養基質生長繁殖, 最後代謝轉化成酒、乳酸、醋酸等物質以及各種各樣的酶。這其中, 因為水果所攜帶的細菌既有有益菌, 也有有害菌, 所以水果發酵產生的酶也各不相同, 甚至無法準確判斷檢測這裡面的酶還剩下多少, 因為很多微生物也愛吃酶。再加上製作過程中, 如果水果本身已經變質腐敗, 或沒有徹底清洗, 殘留農藥, 那麼製作出來的酶不但不具有保健作用, 反而會攜帶病菌及毒素, 增加健康風險。

    酵素經受不起消化系統的考驗

    按照合肥市第三人民醫院消化科副主任醫師孫飛的說法, 酶大多數由蛋白質組成 (少數為核糖體) , 不可能在體內轉化而來, 只能透過活細胞產生, 所以即使從食物中獲得, 也會被消化系統破壞, 比如強大的胃酸就會殺滅很多活菌。對於大部分人來說, 只有一種情況下有可能需要額外透過口服補充酶, 那就是大家常常在大餐後因為油膩引起的消化不良, 需要口服酵母片, 幫助緩解消化不良。因此, 除了消化酶任何酶都無法從消化道被吸收, 因為人體會把它們消化成不具酶的特性的物質。

    同時, 美國普度大學食品工程博士提醒, 能夠導致酶變性的因素非常多, 比如溫度、酸度、鹽濃度等。“而那些作為減肥或者美容產品的酵素, 居然是口服的。即使是它們在天然構型下具有燃燒脂肪的作用, 吃到肚子裡也就完全是另一回事了。”他解釋說, 首先, 人的胃是酸性的, 而燃燒脂肪的線粒體環境是接近中性的。也就是說, 這些酵素首先要經過酸的考驗。然後, 它們進入胃腸, 接受消化液的洗禮。消化液中的蛋白酶可以攻擊任何蛋白質, 把它們切成小片段。絕大多數的蛋白質或多或少都會被切開, 直至成為碎片。切開的蛋白質自然無法保留空間構型, 也就不再具有活性。

    中國農業大學食品學院營養與食品安全系副教授範志紅也表示, “酵素就是酶, 酶就是蛋白質, 蛋白質能排毒嗎?說酵素能排毒、清宿便是沒有意義的。”同時, 她也對“酵素”這個稱呼表達了不滿, “日本人把酶叫做酵素, 華人聽了覺得比較時髦, 比較唬人, 所以很多保健品喜歡用這個詞彙, 最可惡的是把酶叫做酵素, 然後賣產品忽悠人”。

    按照以上專家的說法, 即使酵素真的具有它們宣稱的減肥、養顏、排毒等功效, 它們也會在消化系統內被“消滅”, 以致無法對人體產生影響。更別說酵素本身根本就不具有那麼強大的功效了。

    如果需要透過購買數百上千元的“水果酵素”來起到保健目的, 不如直接食用物美價廉的各種新鮮水果, 透過人體自身攜帶的酶, 進行營養物質的分解轉換比較靠譜。

    自制水果酵素有風險

    水果酵素商品銷售火熱的那段時間也帶火了自制水果酵素, 人們紛紛開始學著自己做水果酵素, 認為這是最天然最健康安全的方式。事實當然不是這麼簡單, 看似簡單易行的操作方法, 其製作過程中也存在很多不可控因素。自制水果酵素是一種發酵方式, 而自然發酵不易控制, 最容易造成雜菌汙染產生毒素, 以及生成其他有害物質。所以, 飲用水果酵素, 反而會增加健康風險。

    雜菌難防

    由於“水果酵素”採用自然發酵, 那麼在發酵過程中菌落的構成受起始條件影響很大。在自然界中, 水果表面的微生物組成是十分多樣的。而除了發酵需要的酵母菌或乳酸菌外, 還有其他包括致病菌在內的微生物在蠢蠢欲動。一旦在製作的過程中稍有不慎, 使得發酵過程中雜菌“佔山為王”, 那麼這樣生產出的“水果酵素”非但不能起到保健作用, 還會對健康造成威脅。

    在雜菌汙染中最需要注意的是黴菌汙染。一些黴菌可以產生稱作展青黴素 (又稱作棒麴黴素) 的物質。展青黴素在動物實驗中表現出神經毒性、胚胎毒性和一定致癌性, 並且會對動物免疫系統具有抑制作用。雖然對於人體的危害尚無明確結論, 但暫定的每日最大攝入量為0.4微克/千克體重, 換句話說, 一名70公斤的成人每天不應攝入多於28微克展青黴素。然而對於被黴菌汙染的水果製品 (尤其是蘋果) 來說, 其展青黴素含量可達每克1微克, 按照“水果酵素”中果、水3:10的比例計算, 每天飲用100毫升就已經接近甚至超過暫定每日最大攝入量了。

    除了要注意黴菌, 還要警惕亞硝酸鹽。亞硝酸鹽就是“水果酵素”發酵過程中產生一種不容小覷的有害物質。由於採用自然發酵, 菌種不易控制, 會產生較多的亞硝酸鹽。在乳酸菌發酵過程中, 亞硝酸鹽呈先上升再下降的變化趨勢, 濃度峰值在1周左右時達到頂峰, 隨後下降。而一週左右是網上一些“水果酵素”推薦的飲用時間。雖然隨著存放時間的延長, 亞硝酸鹽含量會下降, 但增加的發酵時間則會增加其他物質的產生。

    商業營銷助水果酵素走紅

    面對“水果酵素”的火爆, 營養專家、醫學專家指出了其中的不合理性, 商業專家更是準確捕捉到了背後的商業秘密。

    對此, 安徽大學商學院營銷學教授孫國正分析認為, 如今微信朋友圈裡有關養生、健康的帖子愈發增多, 一方面是緣於公眾健康意識的提高, 但也同時被不少商家捕捉利用, 利用公眾恐懼死亡、疾病的心理來製造噱頭, 傳播“偽科學”或錯誤的健康知識, 掩蓋背後真實的商業利益, 博取點擊出售廣告, 甚至直接推銷產品。所以, 有不少消費者都感慨, 分子、奈米、基因、生物電……現代人要買個東西, 不讀三五個博士學位甚至都看不懂廣告宣傳了。這些一般統稱為“商業偽概念”。

    這種突然之間對於某種新鮮事物的狂熱膜拜, 總是讓人感到似曾相識, 但每每分析其緊隨而來的市場現象, 就會發現總是和商業營銷脫不了干係。無論當年紅遍大江南北的“紅茶菌”, 還是褒貶不一的“中華鱉精”, 或是還在銷售中的“孕婦防輻射服”“高考健腦功能飲料”等等, 這些配合著產品銷售而流傳甚廣的“健康雞湯”, 背後真正的根源有很多都是產品製造者或推廣者製造的噱頭而已。消費者尤其需要具備一些基本的科學素養, 不能迷信一些功效過於萬能的保健品。

  • 2 # ___Mary

    隨著健康理念的增強,一些市民既想讓自己保持性感苗條的身材,又不想在健身房裡流汗。於是,一些減肥產品得到了這些人的青睞。這其中,“水果酵素”、“酵素梅”、“酵素粉”等酵素類食品越來越受到這部分人群的追捧。那麼,這些聽起來貌似“高大上”的酵素,真的有那麼神奇嗎?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40歲中年男人,沒有正式工作,怎麼養家餬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