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歷史研習社

    《佈列斯特條約》全稱《佈列斯特——立托夫斯克和約》,是新生的蘇維埃俄國與德國及其同盟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簽署的條約。和約由14條正文、5個附件和7項補充條約組成,其主要內容為:蘇俄與德國及其盟國停戰;俄國放棄對波蘭、立陶宛、庫爾蘭、利夫蘭和愛斯特蘭的管轄與主權;俄國承認烏克蘭、芬蘭獨立,立即從芬蘭、烏克蘭和奧蘭群島撤軍,保證同烏克蘭立即簽訂和約並承認烏克蘭同德、奧、保、土之間的和約;俄國付給德國60億馬克的戰爭賠款。《佈列斯特條約》給蘇俄帶來了25%的國土,44%的人口,27%的財政收入以及大量的產業損失,可謂是喪權辱國到了極點。那麼標榜著解放全俄華人民的蘇維埃政權為何要簽下這一屈辱的條約呢?

    原因一:俄軍戰鬥力低下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俄國加入英法為首的協約國與以德奧為首的同盟國作戰。俄軍雖然人數非常多,但無奈戰鬥力實在低下,在與同盟國的戰鬥中兵敗如山倒,沒能佔領多少別人土地,反倒是自己的國土被同盟國佔領了一大片。在列寧建立蘇俄時,蘇俄的軍隊根本無法再與同盟國戰鬥下去。

    原因二:人民反對戰爭

    當時的俄華人民迫切希望停止對外戰爭。列寧為首的布林什維克正是利用了民眾對於戰爭的不滿奪取了政權。因此蘇維埃政權建立之後,必須要向民眾兌現自己停止戰爭的承諾。因此無論同盟國開怎樣的條件,蘇俄都要接受。

    原因三:國內叛亂四起

    雖然透過十月革命,布林什維克奪取了政權,但國內仍有不少反對勢力在各地發動反對蘇維埃政權的叛亂。蘇俄顧此失彼,因此非常迫切地希望把在前線與同盟國作戰的軍隊調回國內鎮壓叛亂。(簽署《佈列斯特條約》時的場景)

    1918年的上半年對於列寧領導的布林什維克來說是異常艱難的一年。蘇維埃政權必須要迅速與同盟國和解才能保證政權的延續。1918年3月,蘇維埃內部最終以微弱優勢,通過了接受《佈列斯特條約》的決議。列寧透過割地賠款的形式為蘇維埃政權贏得了喘息之機,從前線調來大量軍隊來鎮壓國內的動亂,民眾也因為對外戰爭的結束站在了蘇維埃一邊。1918年11月,德國戰敗投降,之後蘇俄立即宣佈《佈列斯特條約》作廢,使得該條約的內容成了一紙空文,德國並未從中獲得多少好處。

    (蘇維埃透過列寧的提議,簽署《佈列斯特條約》,為蘇俄爭取到了時間)

  • 2 # 神酷酷155362604

    當時其實德國要蘇聯籤是相當於一個和平保障,因為德國需要東線戰場的大量兵員,而蘇聯布林什維克政府為了鞏固統治也需要大量士兵,蘇聯不籤亡國,德國不籤最多少一些兵員西線壓力巨大。

  • 3 # 立志成蟲

    為了獲得喘息的機會。蘇俄建國之初,是沙俄留下的一個千瘡百孔經濟崩潰的爛攤子,各地的蘇維埃工農政權正在建設中,根本談不上穩定和鞏固,社會秩序同樣混亂動盪,沙俄時代的舊勢力在全國不少地方紛紛叛亂,甚至與西方勢力勾結。新生的蘇維埃政權面臨嚴重的威脅,必須要平定內亂,恢復經濟和社會秩序。蘇俄雖然宣佈退出一戰,垂死掙扎的德國卻還在咄咄逼人,為了獲得鞏固政權建設國家的安全的外部環境,蘇俄不得不做出重大妥協,簽訂了屈辱的《佈列斯特》條約

  • 4 # 廣未央

    數個簽下這個合約是為了退出世界大戰,休養生息。

    但是蘇俄是抱著要履行的心理的,準備隨時撕毀的。

    個人見解,不喜勿噴。

  • 5 # 瀛史拾貝

    那時沙俄西部各少數民族,如波蘭,波羅的海三國,烏克蘭,白俄羅斯,在德國支援下紛紛掀起獨立運動。布林什維克奪權之初,立足未穩,尤其是強制解散立憲會議,大失民心,激起全國白衛軍反抗。列寧此舉也不過是做個順水人情,承認波蘭芬蘭等地獨立建國的事實罷了。反正臥薪嚐膽,以後說不定還能拿回來。後來果然就以蘇聯加盟共和國的名義,重新吞併了烏克蘭白俄羅斯摩爾多瓦波羅的海三國,只有西波蘭和芬蘭永久獨立了。這叫君子報仇,十年不晚。

  • 6 # 亦雨侃世界

    表面上看一個新的政權在建立之初面臨著內憂外患,這種危機下國家沒有強大的物質基礎做支援,必然會在涉及國家某些權益的問題上選擇不得不的讓步,於是所簽訂的條約就“屈辱”了。辛亥革命後孫面對內外壓力,選擇讓位給袁算屈辱嗎?

    至於條約簽訂的原因我認為有如下幾點:

    1.為新生政權留下喘息機會。列寧所在的布黨不是傻子,畢竟活著才有希望,俄羅斯戰鬥民族再勇猛,俄布面臨內部反動勢力勾結國外反共聯盟剿滅的風險,讓一下步,損失一點土地和利益。養足精力後還可以臥薪嚐膽是不是?二戰以及二戰後蘇的行為世人有目共睹,在地緣政治上安全感極度缺乏的毛子對領土的執著與痴迷誰看不見?

    2.人民反戰。新生政權能夠建立,與其承諾密不可分,人民選擇布黨很大程度上也是因為其宣稱的理政方案對自己有利。在戰爭中人民的權益能夠得到保障嗎?性命都堪憂吧?而佈列斯特條約第一條內容是什麼?①締約雙方宣佈停戰。停戰是人民的取向,而客觀情況中俄軍參與戰爭人數雖多,戰鬥力卻極低,物資匱乏、軍械落後,難以給俄方在戰爭中帶來些許利益,誰不怕死?好死不如賴活。

    3.落後就要捱打。和中國近代簽訂的各種條約相似的一點就是其中一締約方國力衰弱,條約的簽訂本非自願,於是屈辱便是必然的。

    ps:對於部分研究者所提出的俄奸的說法,我不持立場,個人是挺敬佩列寧的。

  • 7 # 孫博士侃歷史

    關於這個條約的簽訂有很多有趣的故事。從中我們也可以看到蘇俄簽訂《佈列斯特條約》的必要性。

    1.列寧是力主簽訂條約的唯一一人。當時蘇俄的領導層內部大多都不贊同與德國媾和,他們認為社會主義的國家是不能和帝國主義講和的。包括托洛茨基以及當時還不佔主要地位的斯大林都不同意,列寧幾乎是唯一一個要求媾和的人,但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數人手裡,正是列寧的堅定信念,給蘇俄帶來了寶貴的緩衝時間。

    2.與反對者不同,托洛茨基的態度很有趣,他希望的結果是不佔不和。於是擔任蘇俄代表的托洛茨基每次前往佈列斯特都要長篇大論的給德國軍官上課,告訴他們帝國主義為何會被社會主義的蘇聯所取代,德華人根本聽不懂,但也不知道怎麼打斷滔滔不絕的托洛茨基。而當托洛茨基說完後,德華人問他要不要簽約,托洛茨基就會說要回去問列寧。這樣折騰三兩次之後,在列寧的一再堅持之下,托洛茨基終於倒向了列寧,也促成了條約的簽訂。

    3.《佈列斯特條約》簽訂前,布林什維克搞了他們歷史上的第一次清洗。因為前線的指揮官是主戰派,布林什維克便在軍中策劃了暴動,將主戰派全部殺死,部隊的譁變也促成了簽約。

    4.蘇俄當時的實際出境要求他們必須與德國媾和。十月革命號稱不流血的革命,而這在另一方面卻也反襯出了布林什維克的一個尷尬處境,他們沒有軍隊,難以保衛政權,甚至也無法控制全國。當時的蘇俄制控制了包括莫斯科和彼得格勒兩個主要城市和附近的幾十萬平方公里土地,其他地方,包括佈列斯特都不是他們能夠牢固掌握的。反動勢力隨時可能爆發,在這種內憂之下,若再有德國這個外患,很難想象列寧等人能保護革命的果實。所以,攘外必先安內,那就只能先放棄部分利益與德國媾和了。而在列寧看來,過大的領土反而不利於鞏固新生政權,事實證明他是對的。

    5.一個陰謀論傳聞。因為列寧十月革命接受了德國的資助,因此有傳聞《佈列斯特條約》是列寧對德華人的回報。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倫納德是何許人?他和科比誰厲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