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小遠的時光機

    無人應邀 我主動湊來玩~

    首先,小女孩衣服上的這一抹紅在盡是灰暗色的辛德勒眼中引起了他的注意和關注,同時也是辛德勒看到這場酷刑貫穿全“篇”(這裡的“篇”指的是影視作品中的段落,篇章)的視點,其實也就是一個基本的主觀鏡頭。

    其次,小女孩天真爛漫,不懂得戰爭的殘酷與殺戮 ,從小女孩走路步態神情可知她對戰爭或當時的情形並不太清楚明白, 但也感到害怕和恐懼,從我個人情感觀點上,我更願意相信著一抹暗紅也是那個瘋狂和戰亂年代殘存著的一絲善良和童真,因為孩子的世界永遠是最單純最美好的,同時小女孩和她的紅色也代表著在那個灰暗無色的殘酷年代中僅存的一線希望, 而這也是直擊辛德勒內心深處使他開始自省、改變、昇華的最直接元素。所以當辛德勒看到了這場慘無人道的浩劫後久久不能平復,他也重新思考和定位自己以及周遭環境,當他開始審問他自己的同時,也是他開始默默轉變之時;當他開始著手救人,在焚屍場無意間看到了已經離開世界小女孩,這對辛德勒無疑是場災難性的“毀滅”,毀滅了他對世界的希冀,毀滅了他內心的那些黑暗和不光彩。

    隨後, 他在和戈特在夜晚的陽臺上探討“到底什麼才是權力”以及“我們擁有權力時到底要用它做什麼”,以及在party上他偷偷跑到酒窖和女傭海倫討她的主人戈特的暴力行徑,在這裡,其實我們還是可以理解為辛德勒在跟權力的兩個極端對話。辛德勒在這時,已經不是僅僅看重眼前財益的投機商人了,他已經完成了蛻變。

    這看似平淡的一場戲 ,其中蘊含了太多, 也是影片唯一一場隱性高潮點。

    至於為什麼斯皮爾伯格設計讓小女孩死亡,透過上面各方面闡述,已經無關緊要了。但我還要補充一點的是:小女孩的死並不掌握在導演手中,而是被劇情發展所控制。

    為什麼?因為這是我們經常提及的“橋段”。所謂橋段,是譯自英語中的"Bridge Plot"。Bridge 本意是“橋”,引申義指“起橋樑作用的東西”和“過渡”;plot則有“情節”“策劃”等義項。這兩個單詞合起來,表示被借用的(或借鑑的)電影經典情節或精彩片段。

    在影視作品中,我們通常也是指的某一有著因果聯絡的段落,有著承上啟下的過渡作用。具體而言,在《辛德勒的名單》中,當納粹軍士結束了一個白天的屠殺後,並沒有停止,在夜晚他們悄悄潛入猶太人居住的寓所內,讓醫生拿著聽診器來搜尋藏匿的“倖存者”(這一手法的運用也是類似於文學上的“誇張”,以此來顯示納粹分子的極端和殘忍)。

  • 2 # 無心浪味仙

    在一片黑暗的畫面中,一個穿著紅色衣服的女孩,視覺衝擊力特別強。

    當然了,這不僅僅是視覺衝擊的效果,更是一種反差比,勾起觀眾的思考,引發情緒共鳴。

    當一抹紅色出現時,在黑白色之中,更加凸出了現場氛圍。

    那種壓抑,悲哀,沉重之中,紅色衣服的小女孩出現,並不是什麼希望之光,而是更加引人注目。

    或者可是說,這紅色更加刺眼!

    這刺眼的紅色,更能體現出那種悲痛,與生命的踐踏。

    同時,紅色是最接近於血的顏色。

    這本來就是慘絕人寰的處理,黑色壓抑,紅色更接近於血流成河的事實。

    從而更加深刻的表現出了影片中那些被殺害的人們,悲慘的命運。

    穿著紅色衣服的小女孩,又象徵著紅色的熱情,火熱,積極向上。

    而當我們看見小女孩的屍體時,更是扎眼,一條生命就如此結束了。

    生命可貴,卻被無情的摧殘,哪怕是孩子也不會放過。

    人們求生的慾望如火一般熱情,然而一切都是枉然。

    所以,導演用一個穿著紅色衣服的小姑娘,造成了視覺衝擊,引發觀眾的共鳴。

    對於生命、信仰的探索,反思,從刺眼的紅色中折射出來。

    這便是導演手法最厲害的地方。

    曾經有人說,彩色交卷的出現其實是多餘的,因為好的故事並不會因為彩色更加精彩。

    事實證明,好的故事因為有一抹紅色,更加具有視覺衝擊力,也能夠從多方面體現其出現的意義。

    然了,一個小女孩也代表著希望,可是當孩子的屍體出現時,也讓大家知道了,希望破滅了。

    在這一場屠殺中,無人倖免。

    無謂的屠殺,是對生命的踐踏!影片中的人,無法選擇。

    但是對於我們來說,是自由的,所以活著就是最好的。

    即便遇見風浪,那又如何,活著就能解決。

    正所謂“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莊子為什麼被稱作是漆園傲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