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陪孩子成長的日子

    因為明朝沒有一個公認的敵人,士大夫階層,地主階層沒有同舟共濟的想法,清朝出了一個西方國家這樣的敵人,什麼壞事都可以推到西方身上,士大夫階層更敵視西方。沒有地主們的參與的造反,基本都是失敗的!

  • 2 # 陳夏昕

    不管是崇禎大旱,還是丁戊奇荒,最初的起因都是持續的極端氣候事件,在開始的時候發展趨勢很相似。但是最終前者愈演愈烈成為明朝崩潰的導火索,後者卻逐漸平息並沒有動搖清朝的統治根基。事後可以發現,清朝無論官方或者民間,基於種種理由,對災荒做出了更加合理積極的應對。

    就官方而言,清朝在過去的二十年幾中連續經歷發亂、捻亂、回亂,對於饑民能爆發出的力量深感恐懼,因此做出了大量或積極(比如賣官鬻爵籌錢賑災)或消極(不允許饑民四處遊蕩匯成大股)的努力。明朝直到崇禎之前都沒有經歷過一場席捲全國的農民起義,對於饑民的力量認識不足,因此將饑民視為次一等的威脅,眼光始終盯住關外,對饑民無論賑濟還是鎮撫都不甚得力。

    更大的差異體現在民間。丁戊奇荒期間的災區民間士紳比他們明末的前輩明顯有更加積極的行動,雖然他們的出發點也並不是那麼高尚。災荒剛剛發生時,士紳們並不顯得特別積極。但很快訊息傳來,外國傳教士正在大量賑濟災民、收養棄嬰,災區各省民眾感念而入教者數以萬計。於是,出於一種典型的文化競爭心態,災區士紳互相勉勵,紛紛行動起來,以衛道的決心提供了數量驚人的賑災物品,而且從南方省份獲得了大量募捐。明朝末年的藩王、士紳,遠沒有這樣的緊迫感,在大廈傾倒之前幾乎沒有做出補救的嘗試。

    最後還是要指出,明末的饑荒時間和瘟疫規模比清朝的丁戊奇荒更嚴重,而關外的滿洲入侵和關內的農民起義更是破壞了明朝政府賑災的努力。如果清朝的這場大饑荒發生在1860年,清朝的統治也不見得能延續下去。

  • 3 # 日月乾坤一袖中

    1.明末高產農作物還沒推廣開來,清末已經推廣了。

    2.明末,士大夫,地主階層不在支援明皇室了。清末,被列強欺負慣了,大家同仇敵慨。

    3.清末財政比明末強多了,尤其是海關的設立,英華人赫德掌握的海關,每年為清政府提供了2000萬兩白銀收入,所以自1856年到1868年,清政府有財力賑災。而且災後興起了洋務運動,重新煥發了活力。

    4.清政府是帝國主義列強在華代言人,列強不允許清政府倒臺。

  • 4 # _Smile無傷

    明朝時可以舉國遍地都在鬧災,且時間連續之長前所未有,而且在沒有大規模種植美洲作物卻面臨近兩億人口的壓力,官商勾結逃稅抗稅制造輿論抨擊皇帝收稅,阻塞了國家財政系統,農民起義與後金破壞更加劇了環境惡化。而滿清鬧災時如果是太平天國時,早完了,如果像明末那樣,天下都鬧災,南有天平天國,北有農民起義軍百八十萬人,搞他十幾年,你看看清朝亡不亡,亂不亂。

  • 5 # 戰神蚩尤

    這場饑荒與其說是天災還不如說是人禍,要說天災規模可遠不如1942,何況那時還是日軍侵華時期,但也只有三百多萬人餓死。而這場饑荒有一千多萬人餓死,其原因主要在於即使沒有發生天災,各省也斷糧了。究其原因是滿清為了斂財,強制各地百姓種植鴉片,結果印度來的鴉片當然沒有本地產的成本低。滿清是掙飽了,可原本鴉片是作為舶來品只能在上層流傳,結果成本下降後造成了全國毒品大氾濫,再加上滿清的重稅,大批土地種糧食根本不夠交稅就只能種鴉片,終究造成了這場大饑荒,又因其原因主要非是天災而是人禍,所以才稱“奇荒”。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普通人學醫填志願什麼建議?學校專業相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