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據經濟之聲《央廣財經評論》報道,吸引社會資金參與文物修繕,今後將成為我國文保領域的常態。這樣做會不會引起混亂?
4
回覆列表
  • 1 # 鄲續力

    明朝的城牆,引進了社會資本。城牆被修復了,但是又新開了一些洞。做為商鋪。並且在牆外上打洞掛廣告牌。社會資本不是哪裡都能引進的,沒有良好的管理制度。引進越多,貪得越多。最終古蹟不像古蹟。會成為一些不法份子的斂財工具。內外勾結。導致文物流失。社會資本應做為文物古蹟保護的補充。而不是主體。不然,會培養貪婪的人的。

  • 2 # 靈魂的脈搏

    首先要確定,文物是中國歷史上文化的澱積,透過文物,我們可以瞭解歷史的厚重,保持原貌,復原歷史,是文物保護工作的要點,引進社會資本,資本是逐利的,是商業行為。將文物的原貌,歷史文化加雜這現代商業,是在保護還是在破壞?文物的保護,國家有財政撥款,國家有義務有責任保護,引進逐利資本,對文物的破壞更大

  • 3 # 亦文亦物

    本來是國家所有的文物,現在引入社會資本參與,是好事還是壞事?

    肯定是好事,但需要有限度的開放,必須要有嚴格的監管制度,否則又會成為某些人的資本遊戲。而這一次,資本的槍口對準的可不是房地產和股票,而是中華民族的精華文化遺存。

    筆者查了一下,發現社會資本進入到文物保護範圍來,截止到2017年4月份,有3種可行的辦法:

    第一:大財團參與珍貴館藏文物的修繕

    2012年,上海博物館收藏的一件春秋戰國時期的青銅鑑(大型青銅儲水器)面臨修復,但資金不足,到了修復的關鍵時刻,美資銀行美銀美林向上海博物館注入了一筆資金,專門用於這件青銅交龍紋鑑的修復工作,如購買微波微雕裝置、赴國外鑑定、延請國內外專家等,是第一次允許社會資本參與到館藏文物修復中來。

    第二:企業出資金,博物館出文物,一起開發文創產品。

    2014年,福建廈門召開博博會,故宮捧出一尊明朝德化窯的《達摩渡江》瓷器,按照1:1的比例原樣複製了9999件仿品出售,製作的費用就是民間資本投入,最後賣完了兩家分錢,就相當於是品牌資源和資本資源的五五分成合作,如同做買賣一樣。

    這種情況比較簡單,你有好的展品,我有閒置資金,咱倆開發文創紀念品,事後分賬。

    第三:民間資本參與古建築“認領”,可以改建文化場所,如博物館、紀念館、茶館、基地等。

    第三種情況比較特殊,目前僅僅是山西在做。

    2017年3月21日,山西省公佈《山西省動員社會力量參與文物保護利用“文明守望工程”實施方案》,是國內第一次有省級政府提出此類設想。

    作為古建築大省,山西提出的這個方案就是“認養”:只要你出錢,有的古建築你就可以認領了,文物所有權還是國家的,但是你可以修好後做文化旅遊、文化教育、文化產業等場所,算是藉助民間資本把沒條件修繕的古建先修復起來,然後適度經營。

    對於地上文物第一大省來講,倒也不失為一種有力的舉措,畢竟國家修繕文物的資金有限,不少古建又確實面臨坍塌風險。如果嚴格監管的話,也是個不錯的保護參與方式,希望大家也多到山西來認養古建築。

    目前,開發的主要是遺址類,說白了就是一塊空地的那種,你掏錢自己建。

  • 4 # 挖啥呢

    是的,文物保護的社會參與,確實是這些年國家文物局在推行的政策。它是現在文物保護局面的大勢所趨,主要有這麼幾點必要性:

    一是文物數目眾多,僅靠國家保護力不從心。大家可能覺得,我們納了稅,文物保護就應該國家負責。是的,對於文物保護單位(國家級、省級、市縣級),乃至一些沒有被確定為文物保護單位的不可移動文物,國家現在都在保護。但這並不意味著這些就是不可移動文物的全部。在文物的概念越發擴大,有“文物泛化”趨勢的大背景下,對於這些廣佈在中國土地上的相對“普通”的文物,當務之急就是發動起廣大人民群眾的積極性。即便是那些有文物保護級別的不可移動文物,激起其所有者、使用者以及社群、遊客的保護熱情,也會是對國家保護非常有益的支援。

    二是文物保護不是靜態的,比如建築,它的使用傳統、文化意義,也是它價值的一部分,這和建築的物質形態一樣,都是有保護必要的。即便有些不可移動文物改變了使用方式,但透過現代化的、對文物價值並無太大損害的使用,讓公眾認識文物、瞭解文物的價值,讓文物對當今社會的發展有所裨益,這也正是保護文物真正的意義。那種將文物當做博物館中永恆不變的陳列的觀點,是要摒棄了。

    三是發動社會力量保護文物,是與這屆政府“簡政放權”“放管服”等政策相配合的。中國政府確實是一個包辦一切的碩大政府,不利於民眾權利的實現、社會活力的激發。我們可以看到,很多地方的文物保護公益組織,對於保護當地文物熱情極其高漲,這是他們在合法地踐行他們的文化權利。我們不僅要尊重還要鼓勵這種社會上的文物保護熱情,不能以“你不專業”為由將這些好心人拒之門外,讓文物保護成為某些人的禁臠。

    當然,發動社會力量保護文物,加強專業指導和監督也確實是非常重要的,因為“保護性破壞”有時確實比無意的破壞還可怕。這中間的機制建設等等課題,都亟待研究。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何看待小米雷軍深入三四級城市看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