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不愛說話,原因有很多,大部分是因為個體發育差異,不必過於擔心。極少數是因為病理性的原因導致不會學說話,這種情況應及早就醫。另外超過兩歲的寶寶不會說話也有必要去諮詢專業醫生。今天我們要探討的是剩下的一個很重要的影響因素——父母。看看父母的什麼行為會導致寶寶說話晚呢?
一、 父母太過“善解人意”
孩子一個動作一個眼神就知道孩子想表達什麼想要什麼,還不等孩子思考怎麼表達就已經把願望達成了,恰恰是這樣的“善解人意”,導致孩子不需要費力去思考自己要如何表達自己的意願,達成自己的目的。缺乏內在的學習動力,孩子自然說話就晚了。
二、 父母缺乏足夠的語言“輸入”
有很大比例的父母,以為說話是項“被動技能”,到時間自動觸發,不需要刻意去教。曾經有個同事在我朋友圈裡評論留言,問我為什麼他家寶寶2歲半了還只會叫“爸爸,媽媽”其他的都不會說,我詳細地給他解釋完以後,他驚訝地感嘆道,“孩子說話還需要教啊?!”
孩子學習語言是先從聽和模仿開始的,父母需要對孩子一直說,不斷地進行語言輸入,當孩子接收到的資訊累積到一定程度時,才會開始對外進行語言的輸出,也就是我們俗稱的“學會說話”。在孩子真正學會說話之前,輸出和輸入是完全不對等的。沒有足夠的輸入,是絕對不可能有輸出的,語言不存在“無中生有”。
三、 父母要求高施加太大壓力
與第二種“心大”的父母不同,這一類的父母往往對孩子的教育非常上心,對自家寶寶的要求也是頗高,忽略兒童的自然發展規律,俗稱“雞血爸媽”,意思是指每日跟打了雞血一樣焦慮於孩子的教育。孩子剛想開口學說話,想自主探索一下這個世界,這種爸媽跟在後面不停地糾正,讓孩子不知所措失去自信心,每當孩子有了一點進步,爸媽也不會鼓勵,而是覺得還應該做得更好,提出更高的要求,久而久之,孩子只感受到了壓力而沒有鼓勵,自然也失去了進步的動力。
這幾種典型的父母行為都不可取。那麼想讓孩子早一點學會說話的話,我們父母到底應該怎麼做呢?針對上面講過的三種類型,我們應該這樣改進。
一、太過善解人意的父母,以後要學會適當的“裝傻”。
當寶貝想要一個蘋果的時候,父母要鼓勵他說出這個詞。小一點月齡的時候,媽媽可以說,“你是不是想要這個蘋果呀?”或者給他2選1, 3選1的選項,“你想要這個蘋果還是梨呢”?等到寶貝再長大一點,就要等他自主說出“蘋果”這個詞以後,父母再滿足他的要求。當孩子想出去玩的時候,如果只是努一努嘴或者轉轉眼睛,家長可不能滿足他的要求。要循序漸進地鼓勵他表達,剛開始可以說“玩”,到後來要“出去玩”,然後變成一個句子,“我想出去玩”。如果寶貝發現不能正確地表達自己的意思,就達不到自己的目的,這樣會有效地促進小寶寶們學會如何表達自己。
二、缺乏有效輸入的父母,就要增加對孩子的高效陪伴。
可能日常有很多父母因為要上班,所以交由老人或保姆來帶孩子。那麼在父母下班以後,就要儘量多抽出時間來陪伴孩子。我們這裡所說的“高效陪伴”,不是指你待在孩子身邊玩手機看電視就可以了,而是指真正高效的親子陪伴。很多說話早的孩子都有一個“話癆爸爸”或者“話癆媽媽”,不停地“嘮叨”著這是什麼那是什麼,為什麼這樣為什麼那樣,日常生活中見到的一切事物都願意解釋給孩子聽。另外,親子共讀是一項非常好的陪伴。為孩子讀繪本,讀的不僅是書,更是愛。很多不知道怎麼陪孩子的爸媽,不妨試著從陪孩子看書開始。
三、至於太過焦慮的父母,要學會放鬆。
放鬆自己的心情,放寬給孩子的環境,不要給孩子施加太大的壓力,要允許孩子在安全的範圍內自主探索這個世界,要理解孩子就是由咿呀學語到妙語連珠,不可能一蹴而就。當孩子有意識地說出一句話的時候,要予以肯定和鼓勵,不要一直不停的糾錯,讓孩子失去信心,害怕開口。當孩子獲得一點點進步的時候,要予以鼓勵。鼓勵並不會使孩子驕傲,而是讓前進的腳步更加輕快。
做父母不易,孩子的每一項發育每一個技能都牽動著爸媽的心。如果我們已經排除了孩子身體因素的問題,也自信給了孩子足夠多的語言輸入,那麼晚說話的寶寶多半是因為正常的個體發育差異,那麼不要擔心,只需靜待花開。
寶寶不愛說話,原因有很多,大部分是因為個體發育差異,不必過於擔心。極少數是因為病理性的原因導致不會學說話,這種情況應及早就醫。另外超過兩歲的寶寶不會說話也有必要去諮詢專業醫生。今天我們要探討的是剩下的一個很重要的影響因素——父母。看看父母的什麼行為會導致寶寶說話晚呢?
一、 父母太過“善解人意”
孩子一個動作一個眼神就知道孩子想表達什麼想要什麼,還不等孩子思考怎麼表達就已經把願望達成了,恰恰是這樣的“善解人意”,導致孩子不需要費力去思考自己要如何表達自己的意願,達成自己的目的。缺乏內在的學習動力,孩子自然說話就晚了。
二、 父母缺乏足夠的語言“輸入”
有很大比例的父母,以為說話是項“被動技能”,到時間自動觸發,不需要刻意去教。曾經有個同事在我朋友圈裡評論留言,問我為什麼他家寶寶2歲半了還只會叫“爸爸,媽媽”其他的都不會說,我詳細地給他解釋完以後,他驚訝地感嘆道,“孩子說話還需要教啊?!”
孩子學習語言是先從聽和模仿開始的,父母需要對孩子一直說,不斷地進行語言輸入,當孩子接收到的資訊累積到一定程度時,才會開始對外進行語言的輸出,也就是我們俗稱的“學會說話”。在孩子真正學會說話之前,輸出和輸入是完全不對等的。沒有足夠的輸入,是絕對不可能有輸出的,語言不存在“無中生有”。
三、 父母要求高施加太大壓力
與第二種“心大”的父母不同,這一類的父母往往對孩子的教育非常上心,對自家寶寶的要求也是頗高,忽略兒童的自然發展規律,俗稱“雞血爸媽”,意思是指每日跟打了雞血一樣焦慮於孩子的教育。孩子剛想開口學說話,想自主探索一下這個世界,這種爸媽跟在後面不停地糾正,讓孩子不知所措失去自信心,每當孩子有了一點進步,爸媽也不會鼓勵,而是覺得還應該做得更好,提出更高的要求,久而久之,孩子只感受到了壓力而沒有鼓勵,自然也失去了進步的動力。
這幾種典型的父母行為都不可取。那麼想讓孩子早一點學會說話的話,我們父母到底應該怎麼做呢?針對上面講過的三種類型,我們應該這樣改進。
一、太過善解人意的父母,以後要學會適當的“裝傻”。
當寶貝想要一個蘋果的時候,父母要鼓勵他說出這個詞。小一點月齡的時候,媽媽可以說,“你是不是想要這個蘋果呀?”或者給他2選1, 3選1的選項,“你想要這個蘋果還是梨呢”?等到寶貝再長大一點,就要等他自主說出“蘋果”這個詞以後,父母再滿足他的要求。當孩子想出去玩的時候,如果只是努一努嘴或者轉轉眼睛,家長可不能滿足他的要求。要循序漸進地鼓勵他表達,剛開始可以說“玩”,到後來要“出去玩”,然後變成一個句子,“我想出去玩”。如果寶貝發現不能正確地表達自己的意思,就達不到自己的目的,這樣會有效地促進小寶寶們學會如何表達自己。
二、缺乏有效輸入的父母,就要增加對孩子的高效陪伴。
可能日常有很多父母因為要上班,所以交由老人或保姆來帶孩子。那麼在父母下班以後,就要儘量多抽出時間來陪伴孩子。我們這裡所說的“高效陪伴”,不是指你待在孩子身邊玩手機看電視就可以了,而是指真正高效的親子陪伴。很多說話早的孩子都有一個“話癆爸爸”或者“話癆媽媽”,不停地“嘮叨”著這是什麼那是什麼,為什麼這樣為什麼那樣,日常生活中見到的一切事物都願意解釋給孩子聽。另外,親子共讀是一項非常好的陪伴。為孩子讀繪本,讀的不僅是書,更是愛。很多不知道怎麼陪孩子的爸媽,不妨試著從陪孩子看書開始。
三、至於太過焦慮的父母,要學會放鬆。
放鬆自己的心情,放寬給孩子的環境,不要給孩子施加太大的壓力,要允許孩子在安全的範圍內自主探索這個世界,要理解孩子就是由咿呀學語到妙語連珠,不可能一蹴而就。當孩子有意識地說出一句話的時候,要予以肯定和鼓勵,不要一直不停的糾錯,讓孩子失去信心,害怕開口。當孩子獲得一點點進步的時候,要予以鼓勵。鼓勵並不會使孩子驕傲,而是讓前進的腳步更加輕快。
做父母不易,孩子的每一項發育每一個技能都牽動著爸媽的心。如果我們已經排除了孩子身體因素的問題,也自信給了孩子足夠多的語言輸入,那麼晚說話的寶寶多半是因為正常的個體發育差異,那麼不要擔心,只需靜待花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