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嘿哲學
-
2 # 一三七九號
多謝邀請,我對這個問題也並不是完全瞭解,儘自己所知回答吧。哲學英文為“philosophy”,源自希臘語“愛智慧”,在近代時才由日本人翻譯為“哲學”後傳入中國,因為“哲”在漢語中就是“智慧”的意思。應該是柏拉圖說的吧,“智慧這個詞太大了,只有神可以享有,我們凡人無限去熱愛,去趨近它。”好像是亞里士多德說,哲學源自於“閒暇”和“驚異”。所以當時哲學家和科學家大多數都是貴族,不必為生活所操勞。哲學與科學在西方都是一起出現的,都在一起彼此之間區分不大,都是對“智慧”追逐的成果。近代之後,各個學科逐漸發展成熟,自成體系後,便都從哲學中分離了出去。哲學自身便就只剩下了那些更加抽象,遠離經驗的內容了。有人說“科學的盡頭便是哲學起點”,有點道理。我覺得如今哲學與科學之間的關係就是互為依存,相互促進發展的關係。哲學作為前提批判,能為具體科學提供方法論和價值方向;科學的發展又可以不斷地為哲學提出新的要求,促進哲學的發展。這在近代時期,哲學因為科學的發展而從本體論轉向認識論以後,大概就是這麼個情況吧。哎,所知有限,便說這麼多吧。
-
3 # 望遠欣蔚
“哲學是自然科學的理論基礎”這句話應當怎樣詮釋?
我的回答是,這句話是錯的。
自然科學和哲學都有從萌芽到成熟的過程。自然科學的最初起步階段,是人類觀察自然,認識自然,與自然交往,繼而誕生了勞動和語言,並且逐步發現,總結,運用自然規律,形成了自己的綜合體系。哲學是利用了自然科學各個層次的成果,作為原材料,在人的思維圈子裡改造,加工,製作出各種抽象的次生品,從而形成了自己的理論體系。
哲學理論的正確性,需要自然科學來支撐,其錯誤性,需要自然科學來批評,這就是“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這句話所闡釋的道理。
當然,自然科學在其自身發展過程中,不是勻速直線運動,哲學會有很多彎道超車的時候,在這種情況下,哲學的某些理論成果也會對自然科學產生指導作用。但不論如何,都不能說哲學是自然科學的理論基礎。
-
4 # 尋找原風景
哲學是一切自然科學的總結和昇華,哲學為具體科學提供方法論的指導,就這樣。可是說到底,哲學終究是模糊的東西,什麼是哲學這個問題都還存在爭論,更別說哲學與其他科學的關係了。
-
5 # 又見知了
為什麼哲學是自然科學的理論基礎?
第一,今日所謂的"科學"——包括一切科學,都是認識事物、認識世界的結果,其本質就是知識。是知識,就無法跳出形學和形上學兩大範疇之外,即都屬於哲學。
常用術語"科學"一詞,英語"science"(拉丁語為scientia),原本就是"knowledge"(知識)的意思。科,會意字,從從;本義:品類,等級。所謂科學,就是以具體品類為研究物件的、關於各種具體品類事物之質地、性狀的學問。換句話講,這不就是認識具體事物嗎?認識具體事物所得的結果,不就是知識嗎?所以,科學就是知識。而知識,無非就是兩類:關於有形事物的知識(形學)和關於無形事物的知識(形上學)。
第二,人類對具體事物的認識一定會走向概括,走向抽象,走向哲學。
世界無邊際,事物無窮盡,人類對事物、對世界的認識最終必然走向概括、走向抽象。否則,一千片樹葉一千個樣子,都存腦子裡著,就是一千個程式碼。人每時每刻看到的事物都是不一樣的,人腦要記住多少事物?暫不論人腦有沒有那麼大的容量,就算看到的事物都記下,如果不能夠總結提煉、歸納概括,對後事毫無意義(因為後面不可能再有一模一樣的事物出現)。所以,人類的認識達到一定程度必然進行抽象概括,必然走入哲學。即從具體事物這概括其本質、其規律,脫離具體事物外貌、形態,提升到抽象狀態、邏輯狀態。
綜上,隨著人類對具體事物的認識廣度和深度達到一定程度,人們在各自科目、品類的研究越走越遠,越走越感到孤獨和恐慌,必然認識到,人類對具體事物本質的認識永無止境,即對真理的追求永無最終答案。那時候,必然回頭重新重視形而上學的作用,以抽象的真理來概括世界、描述世界。那時候,形而上學將重振雄風,並證明:孤立、靜止、脫離實際不是形而上學的固有特徵,而是被錯誤的人錯誤運用的結果,就跟機械唯物主義者運用唯物主義思維所犯的錯誤一樣。分類目的形學(即科學)能解決認識事物的具體問題,但它解決不了概括世界的宏觀問題。所以,人類需要形學,也離不開形而上學。這就是為什麼最偉大的科學家最終都必然向哲學頂端——唯心學(或神學)求得安慰的原因。
回覆列表
這是一句西方世界的定義。古希臘的時候沒有出現細分領域,亞里士多德等被稱為“百科全書派”。那時候的哲學代表了一切智慧的火花,說哲學是自然科學的理論基礎,不如說是自然科學的土壤吧。哲學代表了人類智力的一種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