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大郎說歷史

    1. 葡萄缺鐵黃葉病發生的原因

    葡萄缺鐵黃化生理病害主要表現在剛剛發出的嫩梢上,新梢先端葉片呈鮮黃色,葉脈兩側呈綠色脈帶。嚴重時,葉片變成黃白色或淡黃色,葉尖葉緣發生不規則的壞死斑。受害新梢生長量小,花穗變黃色,坐果率低,有時花蕾全部脫落,果粒小。引起葡萄缺鐵黃化主要有以下原因。

    (1)氣候原因:寧夏及西北地區,由於氣候乾旱、蒸發量比降水量大幾十倍,甚至更高。土壤水分經常從土壤底層向土壤上層運動,土壤溶液濃度則可高達7~8g/L(一般露地栽培土壤溶液濃度約0.3g/L左右)。土壤內水分沿著毛細管向上運動,水分蒸發後,鹽分殘積在土表,易產生積鹽現象。當有可溶性鹽分(如氯化鈉,碳酸鈉等)的地下水位淺時,含有鹽分的地下水沿著土壤毛細管上升到底表後,鹽分就在地表積累起來,形成了鹽鹼地,易於發生葡萄缺鐵黃化。

    (2)選址不當:一些葡萄園選擇地勢低窪,pH偏高,地下水位高,排水不暢的地段,土壤通透性差,造成土壤耕作層板結鹽漬化,導致葡萄缺鐵黃化。

    (3)栽植密度大:為了充分利用土地面積和防止冬季凍害死亡,普遍採用高密度定植,易於形成鬱閉,使土壤蒸發量減少,且較少受降雨等自然條件的影響,使土壤中的鹽分不能隨水沖刷流失,殘留在土壤耕作層內,是造成土壤鹽漬化的重要原因之一。

    (4)大量使用化肥:由於葡萄生長量大,需肥較多,大量使用化肥,尤其是使用硫酸銨、氯化鉀、硝酸銨、磷酸二氫鉀等化肥,不易被土壤吸附,造成鹽濃度升高,樹體內積累錳、鉛、鉬、鋅、釩等元素,影響鐵的吸收。

    (5)過度灌水:由於葡萄生長量大和蒸發量大,灌水次數增加,致使土壤的團粒結構遭到嚴重破壞,土壤的滲透能力降低,吸附作用下降,水分蒸發使土壤表層鹽分積累增多。

    (6)土壤型別:對於砂質土壤,土壤易鹽漬化,而土壤肥沃,有機質含量高的土壤鹽漬化程度低;鹽鹼重的土壤,可溶性的二價鐵轉化成不可溶的三價鐵,不能被根系吸收利用,表現缺鐵;壤土或黏壤土保水性強,透氣性差,土壤中鎂、錳元素過多,磷元素含量高時與鐵結合成磷酸鐵沉澱,根系呼吸作用弱,樹體內氮元素不足等均能降低樹體對鐵元素的吸收能力,誘導葡萄樹體缺鐵。

    (7)栽培年限:葡萄生長年限越長,其土壤鹽漬化程度越高,是土壤中的碳酸鈉、重碳酸鈉、碳酸鈣以及土壤膠體上Na+含量長時間積累所致。

    2. 葡萄黃葉病防治對策

    (1)合理負載:過多負載是造成釀酒葡萄快速衰弱的重要因素,樹勢衰弱會直接影響葡萄根系對養分的吸收功能,葡萄黃葉病主要發生在開春葡萄枝蔓快速生長和開花時期,上年主蔓和根系養分積累不足將嚴重影響根系對鐵的吸收,有效控制負載是減少葡萄黃葉病發生的技術之一。

    (2)增施高鐵酸化有機肥:先將有機肥按重量摻入3%~5%的硫酸亞鐵,隨即噴灑適量10%~20%稀硫酸液或檸檬酸溶液酸化有機肥,再新增適量磷酸銨或過磷酸鈣,上下反覆倒勻,覆蓋棚膜在高溫下發酵7~10天,腐熟後開溝施入土壤中,施用時間,可在4~6月份,也可在秋季9~10月份,可有效解決葡萄的缺鐵等生理病害問題。

    (3)葉面噴施硫酸亞鐵:葡萄發生幼葉黃化時,用0.2%的硫酸亞鐵加0.3%的尿素液進行葉面噴施,每5~7天噴施一次,連噴2~3次即可使葉片由黃變綠,也可採用葉面噴施氨基酸鐵或螯合鐵肥,獲得良好效果。

    (4)深翻摻土:結合整地深翻,沙地適量摻入黏壤土,黏壤土適量摻沙,改善土壤的物理性狀,降低地下水位,增強土壤的通透性。

    (5)增施有機肥:寧夏及西北地區土壤普遍偏鹼,葡萄易於缺鐵黃化,透過增施腐熟的有機肥,改善土壤的理化性質,增加土壤有機質含量,增強土壤通透性,對預防葡萄缺鐵黃化效果尤為明顯。

    ( 6)深挖排水溝:對於地下水位較高的園區,在園區外圍深挖排水溝,排水溝寬8m、深3m、底寬1.5m,降低地下水位,提高土壤通透性,減輕葡萄缺鐵黃化。

    (7)合理使用化肥:科學合理使用化肥是避免葡萄缺鐵黃化的有效措施,儘量減少或不施硫酸鹽、氯化物、硝酸鹽化肥,選用磷酸類化肥,如磷酸二銨、磷酸二氫鉀、硫酸鉀等,氮肥以尿素為主。在施肥中切忌偏施氮肥,要施多元素複合肥,最好為配方施肥。

    (8)灌水洗鹽:在葡萄埋土防寒前,灌足防凍水,特別對於採用滴灌的葡萄園十分有效,可有效降低土壤含鹽量,減輕鹽害,避免葡萄缺鐵黃化。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全球變暖對我們生活有多大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