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歷史U意思
-
2 # 明月清風閣
一個是武帝,一個武宗。一字之差,天壤之別。
螢火怎能與皓月爭輝?兩人完全不能同日而語,如果硬要找出明武宗能和漢武帝對比的地方,應該就是都養男寵吧! 漢武帝 明武宗
漢武帝是劉徹,劉徹的廟號是漢世宗。諡號為孝武皇帝。
明武宗是朱厚照,廟號就是明武宗,諡號是毅皇帝。也就是說可以稱為明毅帝。
漢朝的時候重新恢復了秦朝廢掉的諡號,所以漢朝之後皇帝都會被追加諡。隋朝之前廟號不是每個皇帝都有的,必須是有大功的先皇才有廟號。唐之後,基本上每個皇帝都能獲得一個諡號了。
如果說一個皇帝死後諡號被尊為武或文,那這位皇帝生前一定很有作為,列如漢文帝劉恆(漢太宗)、漢武帝劉徹、晉武帝司馬炎等。如果說一個皇帝死後廟號被追加為武或文,那這個皇帝就很一般甚至有些荒誕了。
我們就拿明武宗來說,在廟號中武不是一個好字,有明褒暗貶的含義。在看歷史上的武宗,有唐武宗、元武宗和明武宗。這三位皇帝生前並不是毫無作為,甚至可以說頗有一番作為,列如一生痛恨佛教的唐武宗李炎,在位期間還開創了會昌中興,元武宗孛兒只斤·海山也曾大力推行改革,明武宗朱厚照雖然荒誕異常,但在位期間誅滅劉瑾,平定安化王和寧王的叛亂,大敗蒙古小王子,多次賑災減免百姓賦稅。
那為什麼後世皇帝還給他們上廟號為武呢?
原因就是他們死後都不是自己的子嗣繼位,不是弟弟就是堂弟,本文的主人公之一明武宗朱厚照就是因為年輕暴斃無子嗣,他的堂弟也就是明世宗朱厚熜(cōng)繼承的皇位,朱厚熜為了突出他的聖明讓編撰人員在《明實錄》裡多錄明武宗的惡行,甚至胡編亂造,把八虎的惡行也算在他這位哥哥頭上。所以《明實錄》裡關於明武宗朱厚照的生平簡直慘目忍睹!後朝編撰《明史》時對明武宗進行了一些洗白,總體評價還是十分客觀的:
明自正統以來,國勢浸弱。毅皇手除逆瑾,躬御邊寇,奮然欲以武功自雄。…假使承孝宗之遺澤,制節謹度,有中主之操,則國泰而名完,豈至重後人之訾議哉!—《明史·本紀第十六·武宗》。即便如此,明武宗朱厚照對比漢武帝劉徹也是小巫見大巫。說漢武帝劉徹是西漢王朝最有作為的一位皇帝也不過分,在位期間推行推恩令、加強中央集權、打擊商賈、振興農業、改革幣制、開創絲綢之路、創立年號、興立太學、東並北韓、南吞百越、西征大宛、北破匈奴等。即使晚年昏聵(巫蠱之亂)。但在這些功績面前也不過是白玉上的一點瑕疵罷了,可能因為窮兵黷武導致人口減少才是漢武帝最大的汙點。
孝武初立,卓然罷黜百家,表章六經,遂疇諮海內,舉其俊茂,與之立功。興太學,修郊祀,改正朔,定歷數,協音律,作詩樂,建封禪,禮百神,紹周後,號令文章,煥然可述,後嗣得遵洪業,而有三代之風。如武帝之雄才大略,不改文景之恭儉以濟斯民,雖詩書所稱,何有加焉。”——《漢書》
唐太宗李世民評價:近代平一天下,拓定邊方者,惟秦皇、漢武。
孫中山評價:秦皇漢武、元世祖、拿破崙,或數百年,數十年而斬,亦可謂有志之士矣。拿破崙興法典,漢武帝紀贊,不言武功,又有千年之志者。
毛澤東評價:漢武帝雄才大略,開拓劉邦的業績,晚年自知奢侈、黷武、方士之弊,下了罪己詔,不失為鼎盛之世。
這樣的漢武帝你讓明武宗哪什麼比?
-
3 # 明月輕倚深秋
一個是武帝,一個武宗。一字之差,天壤之別。
螢火怎能與皓月爭輝?兩人完全不能同日而語,如果硬要找出明武宗能和漢武帝對比的地方,應該就是都養男寵吧!
漢武帝 明武宗
漢武帝是劉徹,劉徹的廟號是漢世宗。諡號為孝武皇帝。
明武宗是朱厚照,廟號就是明武宗,諡號是毅皇帝。也就是說可以稱為明毅帝。
漢朝的時候重新恢復了秦朝廢掉的諡號,所以漢朝之後皇帝都會被追加諡。隋朝之前廟號不是每個皇帝都有的,必須是有大功的先皇才有廟號。唐之後,基本上每個皇帝都能獲得一個諡號了。
如果說一個皇帝死後諡號被尊為武或文,那這位皇帝生前一定很有作為,列如漢文帝劉恆(漢太宗)、漢武帝劉徹、晉武帝司馬炎等。如果說一個皇帝死後廟號被追加為武或文,那這個皇帝就很一般甚至有些荒誕了。
我們就拿明武宗來說,在廟號中武不是一個好字,有明褒暗貶的含義。在看歷史上的武宗,有唐武宗、元武宗和明武宗。這三位皇帝生前並不是毫無作為,甚至可以說頗有一番作為,列如一生痛恨佛教的唐武宗李炎,在位期間還開創了會昌中興,元武宗孛兒只斤·海山也曾大力推行改革,明武宗朱厚照雖然荒誕異常,但在位期間誅滅劉瑾,平定安化王和寧王的叛亂,大敗蒙古小王子,多次賑災減免百姓賦稅。
那為什麼後世皇帝還給他們上廟號為武呢?
即便如此,明武宗朱厚照對比漢武帝劉徹也是小巫見大巫。說漢武帝劉徹是西漢王朝最有作為的一位皇帝也不過分,在位期間推行推恩令、加強中央集權、打擊商賈、振興農業、改革幣制、開創絲綢之路、創立年號、興立太學、東並北韓、南吞百越、西征大宛、北破匈奴等。即使晚年昏聵(巫蠱之亂)。但在這些功績面前也不過是白玉上的一點瑕疵罷了,可能因為窮兵黷武導致人口減少才是漢武帝最大的汙點。
孝武初立,卓然罷黜百家,表章六經,遂疇諮海內,舉其俊茂,與之立功。興太學,修郊祀,改正朔,定歷數,協音律,作詩樂,建封禪,禮百神,紹周後,號令文章,煥然可述,後嗣得遵洪業,而有三代之風。如武帝之雄才大略,不改文景之恭儉以濟斯民,雖詩書所稱,何有加焉。”——《漢書》
回覆列表
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先來理清一下漢武帝和明武宗這兩個稱號的區別吧。
”武帝“這個稱號,是劉徹的諡號,而”武宗“則是朱厚照的廟號。在唐朝以前,基本上多數皇帝,我們後世給他們稱呼的都是諡號,比如漢武帝,漢宣帝,魏武帝,晉惠帝,隋煬帝等等。
諡號是一個人死後,後代根據這個人一生的功過評定,給出的一個稱謂。而廟號則起源於商朝,中間被周朝和秦朝廢止,漢朝則重新啟用了廟號評定這一制度。但是漢朝的廟號評定的標準十分嚴格。一般來說,根據“祖有功而宗有德”的標準,因此,在隋朝以前,不是所有的皇帝都擁有廟號的,但是諡號是所有皇帝都有的。比如劉邦,廟號是漢高祖,諡號是高皇帝,所以稱呼劉邦,可以是漢高祖,也可以是漢高帝。到了唐太宗時期,我們稱呼皇帝的開始稱廟號而很少稱呼諡號了,這是什麼原因呢?
我們來看一下唐太宗的諡號就知道了,唐太宗諡號是”文武大聖大廣孝皇帝“。我們再舉一個諡號的例子:宋太祖趙匡胤的諡號是”啟運立極英武睿文神德聖功至明大孝皇帝“。什麼原因呢?因為唐宋時期,諡法一方面成為封建帝王尊大諡以滿足其虛榮心的工具,同時也成為駕馭群臣的褒貶手段。因此,後代不斷地在給其先祖增加溢美之詞。同時,這個時期的廟號,只根據個人的功績評定單獨的字眼,因此,我們在唐朝以後,稱呼皇帝時都以簡單的廟號來稱呼。
書歸正傳,漢武帝的諡號是”孝武皇帝“,廟號是漢世宗。明武宗的諡號是"承天達道英肅睿哲昭德顯功弘文思孝毅皇帝",簡稱”毅皇帝“,廟號是明武宗。
漢武帝在位期間的功績,隨便列出來一兩條,都稱得上是前無古人。我們只做出來簡單的總結和羅列吧。
一,為加強中央集權,實現順利削藩,漢武帝接受主父偃的建議,頒佈推恩令。允許諸王將自己的封地分給子弟,建立較小的侯國,從此諸侯國越分越小。這簡直就是一個無法破解的陽謀。各諸侯國明知此政策於己不利,卻鮮有人站出來化解。可以這麼說,秦始皇加強中央集權,靠的是極強的政治手段和秦國承自商鞅變法以來上下一體的決心,項羽又將中央集權打散,分封了十九路諸侯,但是沒有中央號召力的各諸侯又開始了不斷的征伐。劉邦則將分封制和中央集權結合,保留中央集權,也分封各路諸侯。漢武帝則是將中央集權又向前推進了一大步,奠定了此後2000多年中國政治的主格局。
二,為了實現全國思想上的統一,漢武帝採用了董仲舒所提出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政策,從此以後,中國歷史上很難再出現百家爭鳴的景象了。漢武帝這樣的做法有好處也有壞處。壞處就是華人的思想開始被禁錮了,開始沒那麼天馬行空了。而好處就是造就了中華文化圈的思想基礎。中華文化圈的根基就此奠定。
三,既然是武帝,總得在武功方面有大的作為。漢武帝任用衛青,霍去病等名將,對威脅中原王朝數百年的匈奴進行了全方位的打擊。使得強盛一時的匈奴發生了分裂,遷移,投降。從此之後,漢匈之間攻守易形。而衛青霍去病也被稱為”帝國雙壁“被後世所景仰。
上面羅列的是漢武帝在歷史上的功績,下面我們來看看明武宗在位時的功績吧。
一,與漢武帝前期一樣,明武宗初年,北方的蒙古部落仍是大明面對的強勁對手。雖然達不到國破家亡的地步,但是蒙古人越過長城對內地洗劫一番的事情還是屢見不鮮。而明武宗私自出了北京城,自封總督軍務威武大將軍總兵官,換名朱壽,親自指揮了一場對蒙古小王子的戰鬥。這就是”應州大捷“。以明軍完勝而結束戰鬥。這應該是明武宗人生最光彩的一瞬間。雖然這場戰鬥被明史抹黑,但是從戰鬥的細節來看,明武宗指揮得當,戰術正確,確實有一定的戰鬥素養。
二,平定寧王叛亂。這個寧王,就是”唐伯虎點秋香“裡面的寧王。密謀發動叛亂以後,明武宗在北京得知訊息,興奮無比,立刻要去前方御駕親征。當然,都沒等明武宗到達南京,寧王叛亂就被王陽明平定。這個功績其實是王陽明個人的功績,只是發生在明武宗朝內,姑且算作他的功績吧。
三,誅殺宦官。劉瑾是前期明武宗任命的”八虎“的頭頭。這些宦官,在得到權勢之後,胡作非為。最後彈指間被明武宗誅殺。當然這算不得什麼功績,一是因為這些宦官是自己任命的,二是誅殺劉瑾之後,還有其他宦官頂了劉瑾的位子,繼續作惡。
《明史》中有這麼一段總評:明自正統以來,國勢浸弱。毅皇手除逆瑾,躬御邊寇,奮然欲以武功自雄。然耽樂嬉遊,暱近群小,至自署官號,冠履之分蕩然矣。猶幸用人之柄躬自操持,而秉鈞諸臣補苴匡救,是以朝綱紊亂,而不底於危亡。假使承孝宗之遺澤,制節謹度,有中主之操,則國泰而名完,豈至重後人之訾議哉!
就是說明武宗這個人,誅殺劉瑾,親自去邊關指揮戰鬥,想要以武功雄霸大明。但是貪玩享樂,寵溺宵小。如果他能繼承他父親明孝宗的品行,就國泰民安而且名聲大好了。
想來,明武宗和漢武帝的區別,就是明武宗想要做漢武帝這樣的君王,卻做不到,只得貪圖享樂,以解憂愁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