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青年史學家

    這的確是值得華人自豪的一件事情,從夏商周、至春秋戰國、再到唐宋元明清,中華文明自成一脈,源遠流長至今。那麼中華文明源遠流長至今的原因是什麼?

    “四大文明古國” 四去三

    發源於長江、黃河流域的中華文明與發源於印度河、恆河的印度文明、兩河流域的古巴比倫文明、尼羅河的古埃及文明併成為四大文明,其各自建立的國家並稱為四大文明古國。其中古埃及文明、古巴比倫文明、古印度文明均在外族的入侵中中斷了文明的發展歷程,而中國作為一個統一的中央集權國家(歷史上曾經出現過的秦朝、漢朝、唐宋元明清等)對於地域外族的侵略,保護本民族文明起了重大的作用,一方面與地緣政治相關,中國位於東亞地區,新疆與西藏的地理狀況起了一個很好的屏障作用,另一方面農耕文明的強盛為中華文明找到了堅實的根基,中華文明不僅沒有在外族入侵中被中斷改變,反而從古至今憑藉著自身文化的影響力以及朝貢體系的權威不斷地輸出自身的文化影響力,這是中華文明被很好儲存的重要原因。

    文字的傳承作用

    除了以上原因,另一方面文字的文明的傳遞過程中起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古埃及的象形文字、古巴比倫的楔形文字在今天很大程度上成為了死文字,而中國的小篆、隸書等依然為我們提供著史料的借鑑,是中華文明稱成至今的重要紐帶。以及中國從古至今對史書的重視,這是留給後人寶貴的歷史財富。

  • 2 # 羅無聲永不落幕名博彙

    用中國文化的“兩面性”來解讀中華文明。

    首先取決於中國的保守封建文化,是中華文明延續傳承數千年的主要原因之一。中國文化,帶有鮮明的保守主義特色,閉關鎖國是中國文化與中華文明的主基調,最具鮮明特徵的詞彙,就是:人不犯我,我不犯人。傳子不傳女,傳裡不傳外,和為貴,忍為高,骨子裡有一種“雞犬之聲相聞,老死不相往來”的小國寡民意識,小心駛得萬年船,正是這種保守思想,使得中華文明得以很好地保護延續和傳承。

    其次是人類社會漫長的農耕時代所致。中華文明是典型的農耕文明,而且這種文化和文明十分成熟,十分精準地服務於農耕經濟,並且創造了較為完善的系統科學,對於人類社會的原始生活提供了有效有力保障,告訴和創造了一個能使人類安居樂業的良好生活環境。明確的界定了日月年,精準地制訂了“二十四節氣”,定位了“中”爾後有四面八方春夏秋冬,找到了“天人合一”的道德法則,注入了中華文明強大的生命力。這種自然生態農耕文明的偉大文化力量,使得中華文明立於永遠不敗之地。

    第三應歸功於中華先祖的偉大智慧創造。這裡是一片充滿苦難的土地,沒有智慧就無法生存。中國先民開始了自己不屈不撓的偉大實踐,為了求取生存而進行不懈的努力,不斷地進行民族大融合,文明的足跡遍佈萬水千山,先民們順流而下,常年跋涉遷徙,四處尋找可安身立命之處所,與洪水猛獸做殊死的拼搏廝殺,經歷無數艱險,創造了燦爛的中華文明,找到了自己的安身之地,實現了中華民族的延續與繁榮。沒有中華先祖的偉大文化文明創造,就不可能有中華文明數千年的延續與傳承。

  • 3 # 閒看秋風999

    有一張“三老圖”最能夠說明問題。此圖中間是佛祖,左右兩側分別是孔子和老子,非常形象的向人們展示了“儒釋道”三家合一,互相補充,共同發展的願景。

    中華文明傳承數千年,一直未曾中斷,當然有各種各樣的理由,林林總總的解釋,如:地理因素,人文因素,等等不一而足。不過 最重要的是“人”的因素,是浸潤在儒釋道三家文化中人的因素使得中華文明傳承至今。

    儒釋道三老圖的核心就是包容性。佛教發端於古印度文明,然而來自中亞的雅利安人到達印度後,也帶去了種姓制度,加之印度教的興起使得佛教在印度徹底沒了蹤影。當佛教東傳到了中國,和道教一番較量後,沒有發生你死我活的結局,卻誕生出有“中國特色的”禪宗。佛教的繪畫,雕塑等藝術形式也留存了下來,極大的豐富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形式和內容。

    史上也有不少次的“異族”,“蠻夷”入侵,甚至還有少數民族在中原地區建立了統一的中央政府,如元,清;更不用說還有十六國中少數民族建立的政權以及“遼”,“金”和“西夏”和宋朝並存的朝代了。

    究其原因,還是因為文化的包容;以農耕文明為特點的中原文化接納了遊牧文明;遊牧民族要統治中原地區就必須學習中原文化,完成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的過度。

    而金朝的興亡,是中國整個封建社會發展史上的一個環節。遼、北宋的衰亡是留給金再建的廢墟,而遼、北宋崩潰中孕育著的諸積極因素是金再興的條件和基礎。金朝的崩潰也為元朝的再興孕育著這種條件和基礎。而這些就是歷史發展的聯絡,也就是歷史向前推進的根本原因。歷史的事實證明,一個後進的民族能成為中國的統治民族,首先必須成為當時先進的一員,與漢族一起共同發展和推動歷史的前進,中國也就成為各族的中國,中華也就成為各族的中華。

    就中原人(漢人)來說也是如此。各色人等,各種追求,每個年齡段,人生不同時間都可以從儒釋道中找到精神慰藉。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找孔子;失敗了,失寵了,被貶了找佛祖;想長生不老,得道成仙的找道教。如此,華人就極少走極端,而中國的“中”,不也恰好暗示著“中庸之道”嗎?

  • 4 # 擦肩而過的世界

    中華文明傳承千年,延續至今而未曾中斷的原因首先中華歷史文化傳承,1,所處特殊地理環境,~所處黃河流域,周圍山脈沒有活火山,遠離海岸線不受颱風威脅,大陸板塊穩定不容易發生地震。2,農耕技術,3中醫傳承,其它幾個文明古國缺少上述三個最基本條件而毀滅。

  • 5 # 四都火雞

    如果說西方文明是一場接力跑,那麼代表東方文明的中華文明則是一場馬拉松;中華文明傳承數千年,延續至今而未曾中斷❕中國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在它的長期發展與演進過程中,由於歷代人民群眾社會實踐的推動和思想家們的概括提煉,逐漸發展成為一種高水平的文化形態,它具有文明與文化的一般共性,更具有鮮明的中國特質❕

    今天,要成功地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先進文化,就要對中國先進文化的母體~~中國傳統文化,有一個正確的認識與把握❕從整個世界文明與文化發展的歷史來考察和比較,我們可以發現,在世界文化之林中,代表中華文明的中國傳統文化具有獨特的優勢和強處❕

    這些優勢和強處主要表現為具有頑強的生命力與深遠的凝聚力功能❕

    就世界範圍而論,中國古代文化雖然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化之一,卻不是起源最早的❕但在世界所有古老文化中,只有中華文明是從未間斷過的文化型別,它歷經數千年的內憂外患,一直儲存、延續、發揚光大到今天❕

    在世界文明的發展史上,許多優秀的文明形態因異族的入侵而中斷❕在四大文明古國中,印度文明因雅利安人入侵而雅利安化;希臘、羅馬文明因日耳曼人入侵而中斷沉睡了上千年;埃及文明則因入侵者的變化而不斷改變自己的面貌,曾一度希臘化,後又羅馬化,再後又伊斯蘭化❕

    惟有中華文明生生不息、綿綿不絕,表現出無與倫比的生命延續力❕

  • 6 # 黃鸝鳴翠柳表裡雙清湯

    5000前,我們的祖先和埃及人一樣面對洪水,疏通河流,安撫百姓,為民請命,與民同苦;

    4000前,我們的祖先和巴比倫人一樣煉製青銅,定鼎中原,伐討夷蠻,邦畿千里,維民所止

    3000前,我們的祖先和希臘人一樣思考哲學,民貴君輕,德禮服人,親疏貴賤,一斷於法;

    2000前,我們的祖先和羅馬人一樣南征北戰,統一全國,開疆拓土,驅除匈奴,牧羊蘇武

    1000前,我們的祖先與阿拉伯人一樣富國強民,貞觀之治,開元盛世,富甲天下,疆及波蘭

    現在,經過近兩百年的貧弱,我們再次站起來和世界霸主美利堅一決高下!

    上下5000年了,我們一直在世界最強者的牌桌上打著麻將,而只是另外幾個玩家都已經不知到哪去了。

    為什麼所有的玩家都不知道哪去了,只有中國始終站在最前面,歷史始終沒有中斷?

    文字統一

    一般認為文字的出現,標誌著文明的起始,夏朝已進入有文字記載的文明時期。但由於中國的區域特徵,各諸侯國文字不統一,漢朝許慎言:“言語異聲、文字異形。”,春秋戰國,諸侯割據,加劇了這一“異聲、異形”的程序。於是在始皇帝統一國家後,採納了李斯的建議,進行文字的統一,下令“書同文字”。統一文字有什麼好處呢,我舉個例子。

    有一次,我跟導師在酒桌上聊天。

    我: 現在英國的學生學拉丁文嗎?

    老闆: 早沒了,60年前才有人學

    我:那學古文嗎? 莎士比亞? 還有更早的?

    老闆:莎士比亞學的,他是16世紀,很古老了,不太好懂。 更早的就是喬叟,但根本看不懂,跟一門外語沒區別。

    我: 我小學三年級就通順地讀14、16世紀的小說了啊 (三國、水滸、西遊)

    老闆: Oh,My God

    我: 我們小學一年級的時候,就學7世紀的一首詩了,然後學8世紀的 (鵝鵝鵝和靜夜思)。

    老闆: Orz

    我: 到了初中就開始學公元前5世紀文章了 (論語,道德經,孟子,莊子),還學了3000年前的詩歌 (詩經)。

    老闆: 請收下我的膝蓋(難以置信的表情).........

    所以,即使歷經千年,我們依然能夠透過方塊字,體會到那時那刻的文化,不曾因為時間的流逝而阻擋我們去了解,去懂得。文字的統一,維護國家統一,形成中華民族統一的文化心理,有難以形容的作用。它不但方便了中國東西南北遼闊疆域之間的溝通,更使得中華文化得以傳播和延續。

    史書典籍

    如果要選一樣來證明中國的歷史悠久,那非史書典籍不可。中國的史書典籍規模之大,存留之豐,為世界所僅有。它是中華文化一脈相傳的重要見證。中國歷史的博大,很大程度上歸功於有著世界前列(是不是第一不知道)的修史傳統。從那些泛黃的、影印得歪歪斜斜模糊不清的故紙堆裡,可以考證出一個又一個鮮活的歷史畫面,復原祖先們一幕又一幕或悲或喜的過往。透過讀史,我們可以預測社會的本質和發展趨勢,避免重蹈覆轍。

    歐洲中世紀的黑暗和知識斷層有密切關係,這種斷層,我想和不尊重知識,不愛護書籍有密切關係。

    民族思想

    國家的統一是形式上的統一,民族心理上的一統才是真正的統一,反過來也能保證國家的統一。而民族心理上的一統就體現為文化的統一。無論是希臘,羅馬還是阿拉伯,他們分裂之後,他們的民族都沒有了國家認同,只有華人,無論多麼分裂,都始終堅持是一個華人,當年,日本打進來後才驚訝地發現,一夜之間,所有的一切都變了,軍閥可以團結一致,黑社會可以潔身自好,文盲不識字,卻也不會做漢奸,怕死百姓,有時候也不怕死。因為,這已經牢牢刻入我們的骨髓:我是一個華人!! 日本人不懂,所以他們失敗了,以前現在將來都依然如此。 從來不需要想起,也絕不會忘記,這是一個偉大民族的天賦。

    中華文化的包容性

    歷史上,有過少數民族統治階段(元,清),也有外域文化(佛教)傳入中國,但最後,無一不被中華文化所融合。中華文化與其他民族的文化能和睦相處,並且能在文化交往中吸收、借鑑其他民族文化中的積極成分。與中華文化的包容性

    息息相關。“夷狄自入華夏,守華夏禮儀,則華夏之。若華夏入夷狄,守夷狄之禮,則夷狄之。”說明華夏種族,認為民族的分別並不在血統上,而在於文化認同,只要認同中華,你們文化的精華我們也會相容並收。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果我是某省直屬機關工作人員,為建設一套資訊化系統,從立項到招標中間需要哪些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