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丶偏執的左邊
-
2 # 行好事就莫問前程
個人感覺現在的智慧手機已經有了很大的發展了,並不僅僅是噱頭。想當初我們拿著那些支援java 的手機,下著十塊錢一個卻只有三五百KB的單機遊戲軟體。後來的塞班系統,爾後的常青藤安卓。還有蘋果家的iOS 都讓手機往人工智慧領域邁進了一大步。從最初的只有電話功能的大哥大,到如今擁有支付功能,定位功能,實時分享功能,網購功能,還有智慧家居功能,還有好多我列不完。這一系列功能都是建立在手機足夠只能的基礎上,所以說智慧手機人工智慧化程序是毋庸置疑的。噱頭,我真覺得沒有多少。
-
3 # 機器之心Pro
11月9日,facebook宣佈他們把深度學習的神經網路塞進了手機app中,可以離線進行影片風格轉換。也就是用人工智慧讓照片或者影片可以實時轉化成名畫裡的各種風格,這種深度學習系統被稱為Caffe2Go。
facebook的實驗團隊表示,他們的目標是創造能夠執行新的、更小的、更高效的模型的風格遷移應用——能夠在 iPhone 6s 或以上的手機上不掉幀地提供 20 FPS 的高質量影片。
隨著影片通話逐漸成為人們交流的主要方式,Facebook 希望創造最新的影片創意工具來幫助人們表達自我。最近,他們在手機 app 中測試了新的相機應用,實時在影片中新增藝術元素。這項技術被稱為「風格轉換」。它可以將一張圖片中的藝術風格,例如梵高的畫作,加入普通的圖片或影片中去。這是以往技術上難以實現的事,通常這需要將參考圖和要處理的資料傳送到資料中心,透過大型伺服器進行處理。Facebook 最新開發的移動端深度學習平臺第一次擺脫了訊號塔的束縛,可以實時捕捉、分析和處理影象,將最新技術放進人們的手中。這一新程式被稱為 Caffe2Go,是一個完整的深度學習系統,它的架構已經嵌入手機 app 中。透過將處理圖片和影片的人工智慧模型壓縮至百分之一大小,Facebook 現在已經可以在 iOS 和安卓系統中高效執行深度學習網路。最終,Facebook 公司的應用可以在部分手機中以不到 50 毫秒的速度完成人工智慧任務的處理,而人眨眼需要的時間大約需要 300 毫秒。
為了減小該模型的尺寸,賈揚清等人應用了 3 種主要的方法:優化了卷積層的數量(這是處理中最耗時間的部分)、優化了每一層的寬度、以及調整了處理過程中的空間解析度(spatial resolution)。卷積層的數量和寬度是可用於調整處理時間的單獨指標——即調整影象有哪些方面需要處理,或調整一個單獨的處理過程需要多少時間。對於空間解析度,可以調整中間層中影象實際被處理的大小。透過較早地使用池化(pooling,縮小正被處理的影象的大小),可以加速處理時間,因為系統不再需要處理那麼多的資料了。我們還發現,使用這些技術,可以極大地減少該網路的寬度和深度,同時還能保持合理的質量。
Caffe2go,加上 Torch 這樣的研究工具鏈,是 Facebook 的機器學習產品的核心。因為其在大小、速度和靈活性上的優勢,我們正在將 Caffe2go 推廣到整個 Facebook 的 stack 中。
目前就是這樣,移動計算裝置想跑機器學習的應用還得靠大牛們的完美最佳化,所以嘛...
參考:https://code.facebook.com/posts/196146247499076/delivering-real-time-ai-in-the-palm-of-your-hand/
-
4 # 坤鵬論
還記得有位人工智慧領域專家對於當下網際網路界的人工智慧熱評價:
在人工智慧這劑春藥的加持下,大佬們紛紛把自己滿肚子的網際網路思維嘔吐出來,擺出一副智慧仁波切的嘴臉,像念“嗡嘛呢叭咪吽”那樣把“人工智慧、深度學習、機器人、無人駕駛”等詞彙擺在嘴邊,並且具備了時刻達到高潮的能力。我曾經有幸聽過幾位大佬有關人工智慧的論述和演講,據說他們都已經成為人工智慧先驅者一個多禮拜了。就內容而言,有一種郭德綱做政府工作報告的莫名喜感,只不過沒有那麼密集的包袱罷了。最近,在羅輯思維羅老師的跨年演講帶動下,好多人甚至認為大資料就是人工智慧的核心,大資料現在如此發達,那麼我們離人工智慧也就不遠了。
要研究人工智慧必須需要深刻認知自由意識,在思想和演算法上進行突破。而大資料的極限是最佳化型的機械智慧(比如微信的社交歷程、支付寶的賬單、網易雲音樂的音樂日曆等等),如果這些就讓你興奮了,那你就已經一眼望到老了,祝好~正如在蘋果和谷歌實驗室的任何一款產品,都不會是由已知資料直觀推斷出來的,甚至下一個蒼老師,都有可能是冒險和冒進的嘗試,或者是複合因素的結果!
所以現在許多人對於人工智慧手機的描繪還侷限於機械智慧。
前一段時間,華為餘承東說:“智慧手機加人工智慧,就是華為的智慧手機。基於人工智慧技術研發的智慧手機,將結合機器語音、機器視覺、先進演算法、大資料、雲服務、更多的感測器等技術,成為一種沒有長胳膊和腿的機器人,更加聰明的個人助理。”
據稱,華為將未來手機定義為“智慧手機”,藉助先進的感測器和智慧聲音識別系統,智慧手機不僅將具備“看”和“聽”的能力,更能深度“理解”周圍的環境,分辨不同聲源,並以此與使用者進行主動互動,而不是被動,或是機械式的執行使用者的命令。
據瞭解,華為將會在2020年推出專注於人工智慧的“超級手機”,而諸多研發佈局也因此展開,包括語音技術。
確實,人工智慧最基本的突破是讓機器聽得懂,也就是語音技術,只有這個關口突破了,後面的可能才會成為可能。
你看,連華為也不敢叫人工智慧手機,而是選擇了智慧手機這個絕對難以成為熱點的名字。
回覆列表
我們現在用的手機不能稱之為智慧手機,要不電腦早就稱之為智慧電腦了!現在的智慧手機可以稱為移動電腦電話機!智慧二字只能有望於人工智慧質(智)的飛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