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老張說電影
-
2 # 韓浩月
剛剛看完《雄獅》,與它所獲得高評價一樣,影片講了一個不錯的故事,傳遞了一種深刻的寓意,很值得去影院,靜靜地觀賞並體會。
電影被命名為《雄獅》,大概想要表達一種“獅子回家,不可阻擋”的意圖。電影省略了薩羅在澳洲的成長過程,青年薩羅在一次朋友聚會中,偶然知道透過谷歌地球可以尋找家鄉、看到屋頂,便啟動了他的追尋之旅。尋親本能讓他與女友的感情面臨考驗,養母的失落也沒法讓他收心。這構成了影片的核心表達點——薩羅本可以在澳洲安逸地度過一生,為何如此魂不守舍?
這個問題是複雜的。最簡單的解答是,血緣關係是深埋於人性內裡的動力,當薩羅成長為大人時,律動的血緣在不停促使他想要回到親生母親身邊;更進一步的解答是,母親的愛,童年與哥哥在一起玩耍的美好回憶,以及一家人貧窮但卻親密的生活,成為薩羅無法抹掉的記憶,而他當下的生活愈是優渥,過去的日子就會愈加頑強地在腦海中浮現,他沒法忍受自己享受城市生活,而母親與哥哥仍然在印度鄉下受苦。
《雄獅》告訴觀眾,全球並非同此涼熱。這是一個價值多元、紛亂的時代。但總有一些超乎人想象之外的情感,在撫慰著那些不該發生的傷痛。最有代表性的一個例子,就是妮可·基德曼飾演的養母,在與薩羅的一次對話中,她坦言了自己的內心世界:本來她可以生育,但還是採取了收養的方式,來滿足自己當母親的願望。養母不願意生孩子的原因是:這個世界上的人已經太多了。這個說法聽上去有點兒匪夷所思,但從簡單的角度去理解,養母或許覺得這個世界上苦難太多,不願意再生一個來承擔,而更想把現有的苦難分擔一些。無論怎樣,養母的情感,是無私且偉大的。
飾演薩羅童年的演員名字叫桑尼·帕沃,他是劇組在孟買貧民窟裡發現的小演員,《雄獅》的前半部分,幾乎是靠這名小演員支撐起來的,他出色的表演,也為後來的故事積蓄了飽滿的情感。影片的後半部分,表演與故事已經退居幕後,電影設定的議題,開始起到感染觀眾的作用。觀眾在揪心於薩羅尋親過程是否順利的同時,也被另外一種情緒不斷地影響著,這種情緒用我們熟悉的說法應該叫“鄉愁”。薩羅像困獸一樣把自己鎖在房間裡,日夜不斷地透過谷歌地球搜尋著家鄉的位置,驅動他不停這麼做的動力,便是“鄉愁”產生的。
在包括谷歌地球這樣的新技術覆蓋人類生活的時候,在“地球村”由設想變為真的現實的時候,“鄉愁”慢慢也成為一個落伍的詞。影片電話可以瞬間接通,看到遠在天邊親人的面龐,坐上飛機用不了多久就能與想見的人見面,分散的個體生活方式,成為各國年輕人的追求……“國際化”愈流行,“鄉愁”便愈淡化。有人說,新一代人的“鄉愁”是誕生在互聯網裡的。在這樣的背景下,《雄獅》對於人類尋找本能以及對“鄉愁”的刻畫,會有催人深思的效果。人們掌握的知識與資訊太多,多到過剩,可非但沒能獲得通透、睿智的生活,反而墮入了更深的困惑當中,這難道不是與尋找本能的喪失與“鄉愁”的泯滅有關嗎?
-
3 # 木易電影
先說結論:值得去電影院觀看,但前提是,你得有一定的耐心,以及一顆易於被感動的內心。
這部香港譯為《漫漫回家路》的電影,講述了一個幼年時不慎走失的兒童,在被人領養25年之後,踏上回家之路的故事。
該片由加斯·戴維斯執導,戴夫·帕特爾、妮可·基德曼、魯妮·瑪拉等人主演,於2016年11月在北美上映。在年初的第89屆奧斯卡頒獎禮上,《雄獅》雖不是什麼話題性很強的熱門電影,但也收穫了多個獎項提名。
這部電影聚焦“印度兒童失蹤問題”,具有公益性,更具有社會意義,很有價值。
據一份資料顯示,在印度,每年有超過10萬的兒童失蹤。這些失蹤的孩子,有的被找回,有的淪為流浪者,有的,則直接銷聲匿跡,不知生死。幸運的,會被一些公益組織收留,或者被一些好心人收養。
電影《雄獅》的主人公,就是在走失之後被一對澳洲夫婦收養,成年後不遠萬里,回到家鄉尋找親人。這是一個真實的故事,改編自暢銷書《漫漫尋家路》,是作者薩羅.布萊爾利個人的一段真實經歷。
5歲那年,薩羅在印度走失,幾經輾轉,被人領養。25年後,成年的薩羅對家鄉、對親人念念不忘,鄉愁和思念讓他陷入難以言喻的痛苦。他想找回自己的家,想見自己的親生母親,養父母同意並支援他。他最終回到了記憶中模糊的家鄉,也見到了早已年邁的生母。
影片最值得人關注的地方,不是鏡頭下澳洲的美麗景緻,也不是妮可·基德曼、魯尼·瑪拉的個人魅力,而是它關注印度兒童失蹤現象所體現出來的人道主義精神。
該片基於真實事件來喚醒觀眾對社會問題的關注,又在這種嚴肅的關注裡,融入觸人心絃的情感表達,令觀眾收穫對兒童保護的重視之餘,還能收穫滿滿的感動。
它不是一部重情節的電影,老實講,影片的故事講得有些平淡,許多部分甚至顯得有些多餘。沒有耐心的觀眾可能會覺得索然無味,但一旦你靜下心來細細體會,就會發現,這是一部重情感、重人物情緒的電影。
走失的孩童在多年以後對家人的思念以及內心深處的歉疚,讓整部電影充滿了鄉愁與傷感。 主人公回到家見到自己家人的那一刻,無疑是本片的高潮點,令人淚目。
影片的攝影也是一大亮點,前半段講述印度的部分,被拍得十分有質感,如同一部紀錄片那樣,呈現了一個真實的印度。
出演過《貧民窟百萬富翁》的印度演員戴夫·帕特爾飾演了成年後開始試圖尋找家鄉的薩羅,其紮實的表演讓他收穫了許多好評。
在《龍紋身的女孩》、《卡羅爾》等電影裡有過驚豔表現的魯妮·瑪拉,出演了片中男主角的女友,但就是顯得可有可無,存在感不強。
妮可·基德曼在片中飾演了薩羅的養母,她的表現堪稱不俗,獲得了金球獎和奧斯卡最佳女配角的提名。
看完這部電影,觀眾會因此產生一些思考,也會多加一些關注,如果聯想起國內出現的一些兒童拐賣問題,難免會陷入一種沉重。
-
4 # 雲飛揚看電影
來自澳洲的電影新秀——加斯·戴維斯師從金棕櫚獎折桂女導演簡·坎皮恩,後者憑藉充滿女性主義抒情和自反式詩意寫作的《鋼琴課》,與華語電影《霸王別姬》一道共同登頂1993年戛納最佳影片,成為世界上屈指可數的頂級女導演。2013年師徒二人合作拍攝了六小時迷你電視劇集《謎湖之巔》,加斯·戴維斯從片場學到了寶貴的執導經驗,簡·坎皮恩捕捉人性之光的獨特風格在戴維斯身上得以承襲。2016年,加斯·戴維斯獨立執導《Lion》(譯名:《雄獅》),影片真摯動人的情感表達讓這個“漫漫歸家路,尋找人生起點”的故事打動了奧斯卡評委,獲得了包括“最佳影片”在內的6項提名。作為一個新人導演,加斯·戴維斯在進入導演之初就獲得了一個絕好的劇本,《Lion》改編自世界級暢銷小說《漫漫尋家路》,小說作者薩羅·布萊爾利將自己的親生經歷化成了精神之源的回溯與朝聖,儘管幼年就已遠離家鄉,但故鄉的風物和人情就像基因一樣,一旦在身上留下記憶,就再也無法消除。
《Lion》以主人公薩羅走失到被澳洲的父母領養為敘事分界點,構建了截然不同的兩個電影空間。前者是赤貧的童年回憶,但是留下了愛與親情的種子,後者是富足健康的青春期,主人公成長為西方社會中的中產階級。但是因為一次偶然的同學聚會,薩羅見到了藏在記憶深處,關於親情和童年標記——“糖耳朵”,霎時間往事湧上心頭,他開始意識到自我的主體性,想要回溯自己的過去,找到出生的起點,尋找回歸母體的那份安全感。《Lion》的前半部分用移動攝影和快速剪輯還原出主人公生活在貧民窟裡的生活狀態,遵循現實主義原則的道具置景和美術設計讓整部影片散發出強烈的人道主義氣息,薩羅一家為了活下去而建立的親情關係超越了物質的束縛,獲得了精神上的永恆自由。
《Lion》影片後半部分,薩羅被澳洲的父母收養,奧斯卡影后妮可·基德曼作為一個主動選擇不生育的母親,將全部的愛都給了這個飽受命運折磨印度小孩兒,貢獻了非常動人的表演。薩羅成年以後又遇到了自己的精神伴侶,由戛納影后魯妮·瑪拉傾情扮演,給敏感的薩羅帶來愛和自由。儘管《Lion》的拍攝橫跨兩大洲,但是薩羅尋找精神起點、生命原點的溫情故事還是超越了空間的阻隔和時間的慣性遺忘,最終抵達了彼岸。
佛家留下因果輪迴的偈語,從出生到死亡,一個人一定要經歷生離死別,四季變遷,日月更替,在無邊的時間和虛妄中找尋靈魂寄託,對於絕大多數人來說,這個世界上可以稱得上永恆的東西就是無私的親情。薩羅儘管在成年之後獲得了富足的生活保障,但是靈魂深處他無法治癒自己“走失”的心理創傷。那些與月光為伴,從人販子手中死裡逃生的白天和夜晚並不完全是可以轉化成精神財富的苦難,相反它們是薩羅失去故鄉的徵兆,只有赤裸裸不加掩飾的面對過往的時候,他才有可能解脫出來。加斯·戴維斯敏銳地抓住了角色流動的情緒,他沒有神化親情,沒有矮化醜惡,用一種十分巧妙的煽情術,讓觀眾默默流淚,默默為主人公遠渡重洋,尋找生命原點的勇氣落淚鼓掌。
哲學三大基本問題“我是誰?”、“我從哪裡來?”、“我往哪裡去?”不僅是探尋世界真相的秘鑰,更是失去故鄉,失去精神家園的異鄉人的精神詠歎調,漫漫人生,不要急著趕路,有時候需要停下回到生命原點。過去不僅是記憶之源,它也昭示著明天的太陽會從哪裡升起。
-
5 # 毒舌影視
《雄獅》是一部值得觀看的好萊塢劇情片佳作!
首先,影片的題材十分新鮮,聚焦不為人知的印度社會問題——兒童走失,本片就是根據暢銷書《漫漫回家路》原著作者的真實經歷改編,結尾還專門打出字幕,告訴觀眾“印度每年失蹤兒童高達8萬人”,還呼籲公眾與相關公益組織一起努力解決這一問題,所以《雄獅》也就給自身打上了鮮明的“公益電影”標籤,體現出影片主創的社會責任感。但影片又絕非是一部揭露印度社會問題和陰暗面的批判影片,而是藉由影片主人公薩羅在孩童時期走失,後來被好心的澳洲夫婦收養,成年後踏上尋親之旅這樣的故事,展現薩羅對於母親和哥哥的刻骨思念之情,以及澳洲夫婦對薩羅視如己出的養育之恩,這讓影片的情感色彩十分飽滿,親情能量十分強大,情感色彩比較類似前幾年票房火爆的華語情感片《親愛的》和《失孤》。而且影片展現的印度社會風貌以及濃濃親情,在文化方面也會讓中國普通觀眾更有親近感,不會像其他大部分好萊塢劇情片那樣,讓中國普通觀眾感覺陌生和疏離,所以《雄獅》也是一部適合中國觀眾闔家觀賞的好萊塢影片。
除了故事吸引人,本片在角色塑造和演員表演方面也足夠強大,戴夫·帕特爾、魯妮·瑪拉、妮可·基德曼、大衛·文翰、桑尼·帕沃等主演的精彩演繹,也是影片的看點所在。桑尼·帕沃扮演童年時期的主人公薩羅,這是繼奧斯卡最佳影片《貧民窟的百萬富翁》在印度貧民窟裡找到幾位天才小演員之後,好萊塢影片在貧民窟裡找到的又一個演戲小天才。這個小孩雖然臉色、服裝和髮型都透著貧民窟出身的底層氣質,但大大的眼睛透著靈氣,愛笑的神情又十分討喜,很容易就能俘獲觀眾的心。所以當劇情展現出薩羅跟家人走失,獨自一人在大城市加爾各答流浪,大眼睛失去靈氣充滿迷茫,臉上不見笑容透著愁苦,觀眾就無法不為之感到心碎。直到薩羅被善良溫柔的澳洲白人夫婦收養,給予他滿滿的愛與關懷,薩羅和觀眾心中的憂傷才一掃而空。小童星桑尼·帕沃此前雖然毫無影視經驗,但在本片中的表演卻極為生動自然,很容易就將觀眾帶入劇情中,跟他一起感受流浪生活中的酸甜苦辣。
回覆列表
近期商業大片扎堆,從“異形”到“木乃伊”到“神奇女俠”到“加勒比海盜”,這些大片的每一個毛孔都伸向大場面、大製作、大感官刺激。
這樣的背景下聽到“雄獅”這個名字,立刻產生了“澳洲亂世情”的即視感。看完影片發現:這部名為“雄獅”的電影,恰恰講的是人類的渺小和孤獨。
(就像流落在深夜街頭的這個小男孩,人類其實是渺小而孤獨的)
影片的前30分鐘,展示了一幅貧窮的印度圖景。
(印度邊遠地區的貧窮場景)
在這個落後地區的貧窮家庭裡,單親媽媽帶著3個孩子相依為命,媽媽要去山上背石頭做苦工養活孩子,大哥夜裡要去火車站幫人幹苦力活,老二也時不時跟著大哥跳上火車偷點煤球補貼家用,最小的女兒則無人照看。
好在兄弟兩還算懂事,一家子人相依為命平淡地度日。
但天有不測風雲,大哥晚上上班的時候,帶著弟弟薩羅去了火車站,而薩羅走丟了。因為印度混亂的交通管理秩序,只有幾歲的小男孩薩羅稀裡糊塗上了一列火車,並被火車拉到了1200公里之外的陌生城市。
(來到了陌生城市的薩羅孤獨而無助)
小男孩薩羅一下子陷入危機四伏的境地:沒有食物,語言不通,陌生人沒有絲毫善意;更可怕的:他時時面對著各種人販子的抓捕。
好在薩羅還算機警,幾次三番逃脫人販子魔爪後,終於進入了印度的兒童福利機構。
(薩羅在兒童福利院跟同伴聊天)
加之長得聰明可愛,薩羅很快被一家澳洲人收養。在澳洲的新家裡,薩羅無憂無慮地成長,並最終在墨爾本一所大學獲得了酒店管理專業的學位。同時,有了一個漂亮的女朋友,郎才女貌地過著幸福的生活。
(長成一枚大帥哥的薩羅和女朋友露西)
表面看來:薩羅的人生就這樣幸福美滿、了無遺憾地度過了。
但事實上:鄉愁是人類揮之不去的情愫,古今中外一概如此。薩羅也不能例外。
二十多年來,薩羅一直惦記著印度的親生母親、哥哥、妹妹,以及那個貧窮的家,他不知道他們過得怎麼樣,也不知道他們找自己找得有多著急。
影片中有一個特別感人的情節:在去朋友家參加聚會時,薩羅在朋友的廚房看到了一盤“糖耳朵”(印度小吃,在食品界的地位相當於我們這裡的烤冷麵),她想起了小時候跟哥哥一起在大街上見到的糖耳朵,哥哥答應給他買糖耳朵吃,但一直沒有實現。
(印度街頭小食“糖耳朵”,美食控可以去發掘)
這樣一種充滿了鄉愁記憶的食物令薩羅下定決心要尋找自己的故鄉。
於是,薩羅開始憑藉著二十年前的記憶,結合Google的實景地圖技術(這裡是個廣告),開始尋找故鄉。
(薩羅與女朋友分手,把自己關在屋子裡瘋狂地尋找家鄉)
感謝高科技,感謝那種強大的鄉愁寄託,薩羅最終找到了自己的故鄉,不遠萬里回到小時候熟悉的村子裡。
她的哥哥已經去世,就是自己丟失的當晚被火車撞死,但母親堅信他會回來,所以母親和妹妹還留在那個村子裡。
(跨越萬里,薩羅最終跟媽媽團聚)
這部電影根據暢銷書《漫漫尋家路》改編而來,故事也是作者薩羅·布萊爾利的真人真事。
最後,薩羅的生母和養母跨過大洋相見,兩家人真情相擁,故事也劃上了一個溫情的句號。
為什麼說在這個尋親的故事裡,看到人類的渺小和孤獨?
因為所有的相遇和離別,都只是一個又一個不可控的意外。而要克服由意外帶來的傷痛則萬分艱難。
影片一開始,就是很長一段俯視大地的鏡頭,不管是大地、河流還是小孩,在空間裡都顯得渺小而孤獨。
(鏡頭下渺小而獨孤的兄弟倆)
而薩羅的人生,一直活在一種苦難中。小時候走丟後,要對付來自於險惡世界的危險,要逃脫陌生的人迫害,長大後還要忍受思念親人的痛苦,他孤獨而頑強。
好在:薩羅機警地躲避捕獵,並逐漸長大,長大後歷盡千辛萬苦找到了自己的家。
影片取名為“雄獅”,大概也有著躲避獵捕逐漸長大,並最終戰勝千難萬險回到故鄉的意思——獅子這種族群式的哺乳動物,就是在這樣的環境中長大。
(男主人公的髮型和氣質,也確實有獅子的感覺)
值得說道的還有本片的演員陣容。
妮可·基德曼。
妮可飾演薩羅的澳洲母親,正是她的領養促成了這段故事。她有一個獨特的“領養哲學”:世上的人已經夠多了,多生一個並不能保證世界的美好,幫你們(孤兒)融入反而更好。
再就是本片的主角戴夫·帕特爾。
這名有著法國帥哥氣質的印度孩子,正是《貧民窟的百萬富翁》的主角,是新千年以後印度電影進入中國並引起巨大反響的關鍵人物。
最後要說說小演員桑尼·帕沃。
(桑尼·帕沃飾演的小薩羅趴在哥哥背上)
桑尼·帕沃是《雄獅》劇組到孟買貧民窟裡發現的小演員,為這部片子添彩不少,他讓我想起了奧斯卡佳片《房間》裡的那個小演員,是天生要做這一行並在這一行裡完成建樹的料子,祝福他。
電影《雄獅》,值得去電影院看。
至少4顆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