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喵喵喵143165118

    終於有機會回答一次。簡單地說一下

    星光其實非常暗淡,如果放大倍數不夠,你看到的就是一個亮點,那就沒有意義。如果去放大觀測,那麼就非常暗!普通的星空攝影和包括哈勃望遠鏡的攝影,其實都是用“光積累”的原理,透過對準一個天體或者一片天空的長時間拍攝,將一個時間段(可能是幾分鐘到幾個小時以上)的星光積累起來,才能看到明顯的星空或者天體照片。甚至大多數時候都必須用軟體後期處理,消除雜光,提高亮度,甚至增加顏色。還有很常見的星空攝影后期處理是把對一個星體或者方向拍攝的很多張長時曝光的照片再次全部疊加起來才能獲得該拍攝物件的明顯影象。對於在地球上的拍攝者來說,幾分鐘以上的長時間曝光會受到地球自轉的嚴重干擾,拍出來的星星不是一個個點而是一條條弧線。這就還得用到赤道儀來掛著相機,並按照地球自轉方向的反向旋轉。所以總結地說,星空攝影都是長時間曝光的產物,哈勃望遠鏡也一個道理。所以人類是不可能用望遠鏡實時看到星光照片的效果的。因為星光太暗太暗太暗了。不過有些大的景觀還是能看,比如在光汙染很少的地方看銀河,這個是可以看到的。但是你想看到長時曝光照片裡那種絢爛的場景是完全不可能的。肉眼看銀河也只是濛濛的一層霧一樣,能看到就不錯了。星空攝影非常燒錢,跟玩兒單反一樣,你能做的除了出去拍,就是買裝置。而且這東西沒有盡頭,你就算把哈勃買下來,其實還是有太遠的你不能拍的天體。

    說句玩笑話,一次深空攝影,終生戒深空攝影,為了大家的人身和財產安全,請遠離深空攝影,嘻嘻

    親們看完了下面哈勃拍的照片,來告訴我,心癢了嗎?要不要來一套深空攝影十萬元入門裝置套裝?

    哈哈我不是賣裝置的,只是調侃一下

  • 2 # 深空電報

    自1990年4月24日升空以來,哈勃望遠鏡已經拍攝了無數張迷人的星空圖片,在2016年3月4日,哈勃還拍到了134億光年之外的古老星系,重新整理了人類觀測距離的記錄。

    哈勃望遠鏡能看那麼遠,那直接這樣觀察星球怎麼樣?其實,儘管哈勃望遠鏡效能優越,但拍攝太陽系內的行星衛星並不是它的強項,它在這方面做得還不如近距離掠過的探測器。

    我們以火星為例來進行說明。根據哈勃望遠鏡的解析度(0.05角秒),以及哈勃望遠鏡到火星的距離(取最近的距離5600萬千米),我們可以計算出在哈勃望遠鏡拍出的最清晰的火星圖片中,一個畫素相當於火星上的13公里。這種解析度足以碾壓幾乎所有地球大氣層內部和近地軌道上的望遠鏡,但這相對於火星探測器來說,還是太弱。火星勘測這軌道飛行器距離火星地表只有300千米,在如此近的距離下,它拍攝火星表面的解析度是甩了哈勃望遠鏡好幾條街了。火星勘測這軌道飛行器攜帶的相機的解析度只有0.2角秒,一個畫素對應0.3米,與哈勃望遠鏡差了好幾個數量級,這就是距離的優勢。

    時間進入21世紀的今天,太陽系的八大行星、主要的衛星、各矮行星以及主要的小行星,都已經有探測器環繞拍攝或者近距離掠過拍攝,得到的影象也遠比哈勃望遠鏡拍攝的清晰許多。所以,哈勃望遠鏡在這個領域已經沒有用武之地了。

    川陀太空

    20170824

  • 3 # 令狐迦基

    望遠鏡能看清的最小空間大小,我們稱為角解析度。比如,一架望遠鏡能看清的最小的角度是1度,這就意味著它只能看清遠處垂直方向張角1度的物體。我們在量角器上,看到一度是非常非常小的。但是,如果延伸一下呢?

    1米外,1度對應的物體是1.7釐米大小,1千米外,1度對應的物體就要有17米大小。也就是差不多6層樓那麼高。

    如果是太陽到地球那麼遠,1度對應的大小是多少呢?那就是兩個太陽直徑那麼大。

    所以,我們量角器上看到的那麼小的一度,放在空間中就非常大了。

    事實上,望遠鏡的角解析度跟口徑有關。望遠鏡口徑越大,最小分辨角度也就越小。這個數值跟進入望遠鏡的光的波長也有關係。波長越小,分辨的角度也越小。用我們人類眼睛最敏感的黃綠光(440奈米波長),觀測的時候,如果是我們普通業餘的8釐米口徑望遠鏡,那麼我們能看到最小的角解析度是1.75個角秒。一個角秒有多大呢?就是量角器上1度,分成3600份。用這樣的望遠鏡,看太陽,可以看清楚太陽表面千分之一大小的細節。

    回到哈勃空間望遠鏡,它的直徑是2.4米,換算成最小角解析度為應該為0.06個角秒。因為光學設計等綜合原因,哈勃空間望遠鏡,最後的空間解析度是控制在0.1角秒左右。而冥王星,如果我們用量角器量,對應有多少度呢?0.08個角秒。也就是,在控制的非常非常好的情況下,哈勃望遠鏡才正好看到一點冥王星的影象。事實上,在哈勃望遠鏡的圖片上,冥王星也就幾個畫素。

    而更遠處的各類星星,在哈勃望遠鏡裡,就只剩下了一個點。

  • 4 # DEADMANWALKING

    哈勃看太陽會燒鏡片,看陽面地球會燒鏡片,看陽面月球也會燒鏡片。哈勃極度精密,看視星等太高的物體會燒鏡片...

  • 5 # 菌菇世家

    哈勃望遠鏡

    早年被米帝國偷偷向地球面觀測,蘇聯暴怒,發射鐳射燒蝕了些零部件,導致無法面向地球觀測。米帝國吃了暗虧,修了好幾次只能向外太空觀測

  • 6 # 鍵聖

    一葉障目,哈勃看到的都是很模糊的光芒,清晰度差的很。比如說用它看月亮,從望遠鏡到月球,距離非常遠,中間有很多細小的粉塵和顆粒,這些粉塵疊加到一起,就像給照片加了一層霧化一樣,解析度很低。更不要說遠的多的太空。太空裡很多光芒和星雲都是粉塵反射的,真正的星球什麼樣我們根本看不到。

  • 7 # haibaraemily

    如果題主說的“星球”是指太陽系中的行星和各種天體的話……誰說哈勃望遠鏡不能直接觀測這些天體的?有圖有真相:

    ↓火星及其衛星

    ↓木星的極光

    ↓ 木衛三的極光

    ↓天王星的環和衛星

    ↓ 海王星上的暗點

    只不過,由於人類目前的技術已經完全可以允許我們透過發射探測器來更精細更多元地探測太陽系中的各種天體了,所以探測器能夠觀測到更多而已。不僅是各種波段的光學觀測,探測器還會攜帶各種科學儀器,更有針對性、更加全方位地觀測這些太陽系天體。

    例如木星探測器朱諾號,就攜帶了重力測量裝置、磁場測量儀器、等離子體和帶電粒子測量儀器等各種儀器。

    (圖:朱諾號搭載的科學儀器。

    再比如火星探測器好奇號,不僅攜帶了多個高解析度相機,可以直接在火星表面上近距離拍攝,還攜帶了可以直接在火星上分析礦物成分的化學儀器(ChemCam),想知道這塊石頭什麼成分?直接鐳射打過去測一下就好,光譜馬上就出來了……

    (圖:好奇號的化學相機ChemCam。

    總結:哈勃望遠鏡當然可以觀測太陽系中的各個天體,只是針對每個具體的天體,探測器的探測更有針對性、更加全面、而且有時候精度更高而已。即便如此,哈勃望遠鏡以及許多天文望遠鏡也依然是我們觀測研究太陽系內天體時的重要輔助手段。至於太陽系以外的、更遠的星球和天體……太遠了,拍不了那麼清楚……

  • 8 # 小能普通俠

    題目部分描述是錯誤的。

    實際不存在看得遠的說法。

    蝙蝠發聲波,聲波反射,蝙蝠接受,這裡面有蝙蝠看多遠的說法。

    而天文觀察,沒有我們發出探測資訊這個步驟。

    我們只能接受自然傳播到我們望遠鏡接收器的資訊。這些資訊一直持續的傳來。

    這就是說,我們實際上能"看"無限遠。

    睜開眼,就有無數年前無限遠的物體發出的資訊,剛好傳到你的眼中。

    問題是有無限多的不同距離的資訊,同時到達。望遠鏡的作用是收集資訊,然後由計算機做更重要的資訊分離工作。只提取我們想要的資訊。

    越遠的資訊越微弱,需要更強大的資訊收集器望遠鏡。需要更強大的計算機提取微弱的資訊,加工成我們想要的結果。

    我們不可能看到更遠的物體的即時資訊,資訊傳播需要時間。我們看到的太陽,是8分鐘前的太陽。

    所以我們最多隻能透過望遠鏡加上計算機整理出來的過去的錄象。

    越大變化越慢的物體錄影會優先被看到。遠方物體微小的快速變化的細節更難被整理出來看到。

    說個大家可能無法接受,卻又欣然接受了的事實。我們甚至看不到近在眼前的物體的變化錄影。專家說了可能永遠看不到。這就是量子力學說的不確定性原理,只要嘗試去看,被看的物體就會變化,給你想看的結果,它真實的情形永遠不能被知道。

    那麼我們哪裡有可能看到遠方微小物體的真實情況。

    好在,我不信專家胡說八道,隨著技術發展,我們會看到更多細節的。

  • 9 # ≒蕜傷→洎欺

    終於有機會回答一次。簡單地說一下

    星光其實非常暗淡,如果放大倍數不夠,你看到的就是一個亮點,那就沒有意義。如果去放大觀測,那麼就非常暗!普通的星空攝影和包括哈勃望遠鏡的攝影,其實都是用“光積累”的原理,透過對準一個天體或者一片天空的長時間拍攝,將一個時間段(可能是幾分鐘到幾個小時以上)的星光積累起來,才能看到明顯的星空或者天體照片。甚至大多數時候都必須用軟體後期處理,消除雜光,提高亮度,甚至增加顏色。還有很常見的星空攝影后期處理是把對一個星體或者方向拍攝的很多張長時曝光的照片再次全部疊加起來才能獲得該拍攝物件的明顯影象。對於在地球上的拍攝者來說,幾分鐘以上的長時間曝光會受到地球自轉的嚴重干擾,拍出來的星星不是一個個點而是一條條弧線。這就還得用到赤道儀來掛著相機,並按照地球自轉方向的反向旋轉。所以總結地說,星空攝影都是長時間曝光的產物,哈勃望遠鏡也一個道理。所以人類是不可能用望遠鏡實時看到星光照片的效果的。因為星光太暗太暗太暗了。不過有些大的景觀還是能看,比如在光汙染很少的地方看銀河,這個是可以看到的。但是你想看到長時曝光照片裡那種絢爛的場景是完全不可能的。肉眼看銀河也只是濛濛的一層霧一樣,能看到就不錯了。星空攝影非常燒錢,跟玩兒單反一樣,你能做的除了出去拍,就是買裝置。而且這東西沒有盡頭,你就算把哈勃買下來,其實還是有太遠的你不能拍的天體。

    說句玩笑話,一次深空攝影,終生戒深空攝影,為了大家的人身和財產安全,請遠離深空攝影,嘻嘻

    親們看完了下面哈勃拍的照片,來告訴我,心癢了嗎?要不要來一套深空攝影十萬元入門裝置套裝?

    哈哈我不是賣裝置的,只是調侃一下

  • 10 # 太空科學站

    哈勃望遠鏡的目的是儘可能看得遠一點,目前哈勃最遠看到過134億光年外的天體,但是也僅僅是看到而已,哈勃望遠鏡2.4米的口徑其實連月球的細節都看不清,更不要說幾十光年上千萬光年外的天體了。

    哈勃望遠鏡能做到的只是增加星體的亮度,無法呈現出任何細節,而且就算是6.5米的韋伯望遠鏡上天后也同樣無法看到星球的細節,望遠鏡小隻是一方面的原因,根本問題還是天體距離太遠。

    哈勃望遠鏡看4.22光年外的比鄰星就像是從北京看上海的一個蘋果大小的光源,最多隻能看到這個光源,至於這個光是什麼東西發出來的,哈勃望遠鏡是看不到的,哈勃望遠鏡能看到的只是本身就會發光的恆星和巨量恆星構成的星系,對於不發光的行星的觀測能力是非常有限的。

    人類現在的宇宙學觀測主要是可見光波段和不可見光波段,可見光本質上也是電磁波的一種,而可見光波段之外的廣闊電磁波頻段也隱藏著天體的很多資訊,所以單靠哈勃望遠鏡是不行的,射電望遠鏡起到的作用有時比光學望遠鏡更大。

  • 11 # 種星河

    哈勃在觀測行星方面並沒有想象的那麼厲害,細節上看的也不會比地面望遠鏡更清晰,畢竟是上個世紀的產物,放到現在來說已經是有些落後了。

    想要看到宇宙中那些發光的恆星,用普通望遠鏡就可以觀測,雖然看的不是太清楚。

    可如果想要觀察行星表面,那就需要有很高的解析度,這個看的是望遠鏡的口徑,而哈勃的口徑僅僅只有2.4米,這個尺度對於遙遠的宇宙星體來說是不夠看的,哪怕只是太陽系內的行星也不會看的太清楚。

    關於口徑和解析度有一個簡單的公式:

    解析度=1.22*波長/口徑

    我們可以用這個公式來算一下,觀察行星上一些細微的東西需要多大口徑的望遠鏡。

    假如要觀察火星上一個兩米長的物體:

    解析度=長度/距離=1.22*波長/口徑

    口徑=1.22*波長*距離/長度

    波長是指人眼可見光波,就是紅橙黃綠青藍紫,一般波長範圍在400nm-760nm之間,為了使望遠鏡口徑能更小一點,我們按照最短的400nm計算。

    距離是地球到火星的距離,最近大概5500萬千米,最遠則超過了4億千米,我們也按照最近的路程來計算。

    長度指的是兩米的物體,那麼:

    口徑=1.22*4*10^-7*5.5*10^10/2

    口徑=26840/2=13420米

    換算一下大概是27公里,要跑上大半個馬拉松,如果是在城市裡開車,差不多也需要半小時。換成高度的話,更是達到了民航客機的飛行高度。

    這麼大的口徑,以人類目前的技術來看是有點難度的,更何況這也只是看到火星,如果去看木星就又差了點意思。

    當然,如果以哈勃現在的2.4米口徑去觀察太陽系行星,雖然不至於太清楚,但也比地球上同類望遠鏡要強上不少,畢竟少了大氣層的氣流乾擾,接受的光線只會受限於星光的衍射,達到了能觀測的極限。

    而之所以不用哈勃去觀測行星,有兩個方面的原因。

    一是哈勃有自己的任務。大部分望遠鏡都是待在地面上,能上天的不多,而哈勃作為少數能飛出地球的望遠鏡,自然不能只是觀察幾個星球那麼簡單。

    哈勃的任務是對宇宙做更深入的研究,透過觀測更遙遠的星系來追尋宇宙的本源。對於地面的望遠鏡來說,因為會受制於大氣層,會被天氣影響,無法長時間的曝光,所以在遠距離觀測上哈勃有無可比擬的優勢。

    不過由於一些星系極其遙遠,所以哈勃經常會對著某一個區域保持著固定角度,並且會持續很長時間,以積累更多光線。

    比如在2003年9月24日至2004年1月16日,哈勃對著天爐座拍攝了113天,累積了足夠的資料,才拍出了著名的超級深空場,為人類展現出了大概130億年前10000個星系的面貌。

    所以哈勃其實挺忙的,一般太陽系內的星球都不太值得去拍,除非是1994年的彗木相撞那樣的大事件。

    不過不用哈勃觀測行星還有另一個原因。

    因為現在隨著科技的提升,人類已經往宇宙中發射了不少探測器,除了旅行者,其它的都是在太陽系內執行著任務。

    這些探測器上也都是攜帶著各種影像裝置,並且由於距離上比哈勃更近,所以在拍攝效果上,哈勃反而不如一些普通的拍攝裝置。

    比如哈勃和朱諾號探測器拍下的木星對比:

    哈勃從1990年發射到現在已經有30年時間,拍下了宇宙中不少的神秘往事,給人類對宇宙的探索立下不小功勞,不過它的年齡確實不小了,這些年裡已經幾次傳出要退役的訊息,恐怕離退休真的不遠了,希望它能有個安好的晚年吧!

  • 12 # 松下聽濤

    1990年4月,美國用太空梭把一個口徑為2~4米的光學望遠鏡送入太空,並以美國著名天文學家哈勃的名字來命名,稱為哈勃空間望遠鏡。為什麼人類要耗資21億美元和長達40多年的時間才建成的望遠鏡發射到太空中呢?

    如果你在地面利用望遠鏡觀測過某些天體,就會知道,不論望遠鏡口徑製作的多大,仍會有許多天體觀測不到。這是因為許多天體發出許多可見光,而且還發出一些我們肉眼看不見的光,如紫外線、紅外線、X射線等,他們闖過地球厚厚的大氣層時,絕大部分被大氣層反射或吸收了,只有可見光。射電波和一小部分紅外線能夠照射到地面,從而使觀測精度都受到影響。

    送入太空的天文望遠鏡所要做的任務是探測、測量遙遠星空中由恆星火星系發出的光。對那些用肉眼看不見的光則用特殊的一起來探測。當哈勃空間望遠鏡的主鏡對準某一發光星球時,來自遙遠星球的光會被聚焦到望遠鏡的各個儀器上,然後將收集到的資料轉換成無線電訊號,並藉助通訊衛星轉發到地球,地球上的計算機再將接收到的訊號還原乘客供天文學家研究的各種影象,從而揭開宇宙的許多秘密。

    目前,宇航員已經給“患了近視的”的哈勃空間望遠鏡矯正了“視力”,現在傳送回地面的影象非常清晰。天文學家把哈勃空間望遠鏡譽為“觀天法寶”,相信有了它人類可以觀測到更遠的天體。

  • 13 # 宇宙探索

    這個問題不能見到以我們的個人感覺去思考,認為哈勃望遠鏡如此精密高階,應該可以看到遙遠的星球。

    但事實上,不管再高階的望遠鏡,原理與普通望遠鏡確實一樣的。

    這裡有個角解析度的概念需要提一下,也就是望遠鏡能看到的最小空間大小,比如說望遠鏡能看到最小的角度為1度,說明它遠處垂直方向張角為1度的東西!

    1度,我們感覺非常小的角度,但是如果距離足夠遠,1度的角度看到的對應物體也足夠大!

    比如說,1米遠處1度對應的物體只有17釐米,而1千米在1度對應的物體達到17米,如果是一億米,一億光年呢?

    而如果是太陽到地球的距離,一度對應大小足足有兩個太陽那麼大,所以理論上如果想看清太陽的細節,比如減小角度,比如但到1角分,甚至1角秒!

    而望遠鏡的口徑與角解析度成反比,也就是口徑越大,角解析度也就越小。用1角秒(1度的3600分之一)的望遠鏡也只能看清太陽的千分之一,遠不能看清太陽的細節!

    而哈勃望遠鏡的口徑是2.4米,對應的角解析度也只有0.1角秒,這樣的角解析度即使看冥王星也只有幾個畫素的大小,想看清細節幾乎不可能!

    所以,動輒上千光年(甚至)更遠的天體,就更不可能看清細節了,理論上如果你有口徑與太陽系一樣大小的超級望遠鏡或許能看清細節,但這現實嗎?

    最後一點,如今我們看到的各種星空和天體影象多半是透過長期觀察然後電腦合成的,並不是星空的真實影象,不是因為哈勃望遠鏡不夠精密,主要是因為天體和星空距離我們是在太遠了,理論上不允許我們看到真實的細節!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飛機晚點多久乘客可以得到賠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