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4
回覆列表
  • 1 # 藍色夢想之夢想

    我是60後,我覺得70歲後,要是身體好,生活能自理的話,還是在家養老,為什麼呢,因為好的養老院,錢多進不起,便宜的養老院,飯菜不好,服務不好,又好又便宜的沒有,所以只要能動,就居家養老,只能這樣,目前只能這樣,希望政府有好的養老方式,我們這代人是否能趕上。

  • 2 # 劉啟鴻

    不管是50.60.70後,進養老院的首先要有錢。因為他們的退休金有限所以想去也去不了,而那些能拿高退休金的寧可僱住家保姆也不會進養老院。因為畢竟一對一的照顧總比一對幾個的照顧要強的多,最重要的一點兒孫們還能經常見到。

  • 3 # 最美家鄉崇明島張小寶

    進養老院其實都是不得已,當不得已來到時候,談進不進養老院不是你接受不接受的問題,而是必須接受如何適應的問題

  • 4 # 慧海2012

    不是你能不能接受的問題,要看兒女的,到時候不能動了,還要聽兒女的,就是說再不願意去,但是在家能餓死,能怎麼弄

  • 5 # 董福臣2

    個人60後,現在讓70後談這個問題是不是有點早?個人認為人老人分兩種情況,一是生活能自理,就居家養老,只要條件允許就不要和兒女在一起,能在兒女附近住應該是最佳的選擇,二是生活不能自理,就根據自己的條件去相應的養老院,如何不願意喘那口沒有什麼意義的氣,就提前做好準備,到時一了百了,因為莊子早就說過"壽則辱"。

  • 6 # 苗條彌勒1

    我不明白你說的70後是上世紀70年代生的還是年滿70後。我屬年滿70後,也就三十五、六。我去年就進了養老院。自己行動不能自如,是聽人家還是聽自己的?不存在你接不接受的問題,這種情況下,可能自有資金不多,要人全護理,眼下確實付不起。我採取的辦法:能動,能自己煮飯菜就少去養老院住,可省錢。因為我錢少,還能動,就不去想那些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好日子。我很自我:人活著不能動是白活。你明白我嗎?。在養老院要交可以同路散步的朋友,關心要走的朋友,更重要的是人一生不是貪圖享受,而是在社會付出才有價值,人不要地球蛀蟲。

  • 7 # 千絲萬縷陽光入心

    我本人去養老院陪養老院老人聊過天,瞭解過一些情況也不全面。進養老院的老人,有幾種情況,第一,家庭不接受老人,覺得是累贅;第二,兒女工作較遠,離老人居住地也遠,不方便照顧老人,老人又不願意住兒女家;第三,家中沒有子女,老人沒有依靠;第四,老人自理能力基本快喪失或是沒有;第五,老人大腦有痴呆症狀在家不安全;第六,兒女出國,老人無法隨遷基本沒有依靠;等等。總結一下就是去養老院對老人是比較負責的,到點有飯吃,身體不適有人給叫醫生。但是99%的老人都不希望進養老院,因為只要意識清楚,就想感受到親情的溫暖,感受子女的照顧,正是由於親情難遇割捨,所以在無奈之下為了家庭,為了子女,為了自身,還要去養老院,這也是偉大的父愛和母愛,願天下每個老人都有幸福的晚年!

  • 8 # 珍惜6618943923108

    50,60,70後能進養老院的不多,經濟能力有限。20年12月去問了幾家養老院,費用比退休金高很多,望而卻步。不是接受不接受的問題而是自身經濟能力的問題,希望政府瞭解這個情況。當初計劃生育,只生一個好,現在才知道生一個好。

  • 9 # 漢關駝鈴

    這個可以肯定的回答,70後沒有多少人願意老了進養老院。現代很多年輕人都自以為,有沒孩子養老都不重要,只要有錢,老了進養老院。其實不是迫不得及,沒有幾個人願意進養老院。

    不說有沒錢的問題,養老院最大的問題就是失去了自由。進了養老院,你就只能在院內活動,絕對不允許出院子,院子的大門永遠是鎖著的,所以說養老院象個大監獄也不為過。因此只要是腿腳靈便的人,還會作飯吃的,都不願意進養老院。

    筆者曾去養老院瞭解過,被送去住養老院的有以下幾種人,一是老伴死了,剩下一個人,而且身體不太好,兒女又不孝順,被送進養老院。這類人以孤寡老頭居多,很多不會作飯,子女或遠在外地,或工作忙,沒有人願意天天為他作飯。也有個別老太婆,大都是歲數比較大,生活不能自理,沒人願意管。

    二是老倆口雙方身體都不太好,需要人照顧,但子女都顧不上,沒人願意照顧。三是很了偏癱,半身不遂的,家中沒人願意長期照顧的。

    這些人進養老院都很無奈,大部分都不是自己掏錢進的,都是兒女為了甩包袱,每月掏點錢往養老院一送了之。問他們最大的願望是什麼,都說是能回家看看。有些兒女還每個月去看望一次,有的送進去一年才會去看一次,一般情況下媳婦、女婿不會主動去。好一點的過年時兒女會接回去過,差一點的根本沒人接,一直到得病。

    養老院一般不管治病看醫,老人有病都是通知家屬來接去醫院看病,治好後再送回,藥也是屬買,養老院不負責,也怕擔責任。除非是條件非常好的養老院具備醫護功能,但收費相當高。養老院最怕的是老人偷跑,所看的都比較緊,絕不允許老人亂跑出院。

    老人最渴望的是親情,最怕的是孤獨。而且老年人的脾氣都很古怪,很容易發脾氣,因此在養老院裡很多老人會因一言不合就鬧矛盾的,而且不依不饒,還容易記仇。所以有的人和別人合不來,經常需要換房間。有的老人一看到別的老人子女來探望,就會哭,甚至還會嫉妒,搶東西。

    所以說,別以為有錢進養老院就是天堂,當你不能自理時到哪裡都是多餘的。

  • 10 # 錢塘美霄

    我是50後,不是錢的問題,是養老院讓人害怕,孤獨、寂寞不說,是護理人員不專業,職業道德不行。從報道上看到,一個76歲大爺,住進了全市最高階養老院,每個月9000元費用,兒子以為爸爸會在養老院生活的很快樂,想不到護工每天晚上都用繩子把大爺捆起來,目的生怕大爺起床摔傷,自己要負責,結果大爺每晚都尿在褲子裡,又沒人給他換褲子。毎次兒子來看爸爸,爸爸都是眼淚汪汪,不敢說,就是要求回家。半年後,每次爸爸都是哭,都是要求回家,最後兒子還是把爸爸接回家了。

    我也害怕養老院,不敢去,以後還是居家養老,絕對不去養老院!

  • 11 # 波士財經

    70後有的過了50歲,有的接近了50歲,想想怎麼養老也是需要的。

    有這個想法的70後應當不多。

    從現在的人看 沒有到萬不得已,走不動或者需要全天護理的,一般也不會去養老院。養老院應當是實在沒辦法了,才會進去的。

    70後有多少人可以接受進養老院,查了一下,應該沒有這樣的一個專項調查。但是從邏輯上推理,應該想去養老院的70後並不多。

    人們還是希望多建高水平的公立養老院。

    目前養老產業的發展水平並不高,人們對高水平的公立養老院期待很多、期待很高。現在私立養老院整個水平高的價格也是驚人的,沒有一定的經濟實力也是承受不起的。

    公立的養老院價格公平,但是目前的建設水平還有待提高。人們期待公立養老院能成為養老產業中的主力軍,這個行業的過度商業化,人們並不期待。

    醫養結合目前的價格太高了。

    醫院和養老院的結合,確實對養老產業的升級有極大的推力。現在很多壽險公司也在介入這個領域,他們推出的服務確實有較好的口碑,但是價格絕對不菲。

    70後的經濟實力一般還可以,房地產高速發展的20年間他們都經歷了,有的人也因此實現了財富自由,住上較為高階的養老院也是有可能的,也是有實力的。

    總之,在未來的10年,70後們一般也希望養老產業有飛躍的發展,也希望自己能賺到更多的錢,這樣在未來養老模式的選擇上更為從容,養老的質量也會更高。

  • 12 # 春風秋月小樓東風

    我來回答這個問題。

    本人就是一名七零後,正處在題主所說的敏感年齡,而且家中只有一女,朋友們想一想,我們老倆口的養老之路在哪裡?

    能走能動時,依靠養老金存活,不能走,不能動了,年齡也大了,身邊女兒女婿都有自己的事業,無暇照顧我們。

    為了生活的好一點,為了活得有點尊嚴,只有進入養老院中去養老了。

    很多人都在說養老院內服務人員的服務質量,等我們老倆口到了那個年歲,就顧不上那些了,有口飯吃就行了。

    雖然,我的想法比較另累,但是生活就是這樣。將來孩子們所面臨的問題是上有四至六個老人,下有一至二個孩子,她們哪有那麼多精力顧及我們。

    自己主動進養老院,或自己選擇一塊淨土,隨風而去,追求一片寧靜,這將是我們未來的選擇。

  • 13 # 啟棲網

    如果需要準確的資料的話,目前沒有看到政府單位提供相關資料展示,也沒有看到社會的一些研究機構或者單位做出的民調,所有很難提供到很準確的資料。

    但是我們聊一下自己周邊人的人員的養老院觀念的情況,簡單剖析這個問題,但是我們都是區域性的情況,因為不同圈子的人員會有不同的觀點和思維,所以我們的回答僅作參考。

    我們中國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文化國度,每個行業都有自己的文化標準(不管是法律層面還是道德層面的)去傳承,發揚。而養老行業常見的俗語有: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養兒防老,積穀防饑;臣無祖母,無以至今日;祖母無臣,無以終餘年。祖孫兩人,更相為命;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其實簡單就是,子女照顧年老的父母都是天經地義的事情,這是一種道德標準,也是很多法律的基礎。

    隨著改革開放的推進,中國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現在養老的觀點也發生較大的變化,其實很多人的思維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基本上以50,60後為基線,之前的人都是認知這是子女的事情,養兒防老這類觀點。70後隨著中國社會以國家層面的養老體系慢慢建立和完善,也擺脫了養兒防老作為唯一的養老依靠了,現在有了國家的支援,從70後開始慢慢接受自己可以選擇養老的方式,比如進養老院的模式,雖然不是很多,但是肯定屬於萌芽的一代,慢慢開始接受了這種方式,80後接受的層度大於70後,90後大於80後。

    隨著70後再過十年左右,也開始進入了退休養老的狀態,那麼十年之後隨著國家養老體系的的完善,養老院的硬體設施和軟體設施更加完備,70後的老人願意進入養老院的人數會越來越多。

  • 14 # 津山靜語

    看了幾個回答,大部分人說不接受。但是等你七老八十,生活不能自理了,連頓飯都吃不上,這一代人就一個子女,他還要照看孫輩,或者他自己身體也不好,你怎麼辦,請保姆也要看經濟能力,保姆還要管吃管住,養老院比保姆費用少,所以現在就要說服自己,老了就進養老院吧。中國進入老齡社會,國家對養老很重視,養老院配套設施逐步完善,好多都是醫養結合,護理員也都盡職盡責的。在裡面也許不自由,必須按時起床吃飯,但是規律的作息時間對身體也是有好處的。其實進養老院也是無奈之舉,既然沒有別的選擇那就坦然接受吧,別給子女添麻煩,我接觸養老院一段時間了,別把養老院想像的很可怕,看看老人們的日常活動,都很開心的。

  • 15 # 海霞162518787

    70年的人現在大都接近五十歲了,這個年代的人經歷過小時候的苦,享受過計劃生育獨生子女,還有幸遇到下崗,錯過福利分房。總之好多巧合都能遇到。經過歲月的洗刷,變得很堅強,很有適應能力。孩子有能力的不用啃老,沒能力的我們還的給孩子貼補,小孩上學費用高的出奇,現在房價漲的孩子靠自己恐怕這一輩子也住不上,還的啃老,所以呢,指望孩子給我們養老的希望很渺茫,老了沒人管還的進養老院。估計都有這個想法。有沒有想法不一樣的啊?

  • 16 # 微笑的退休生活

    我是60後,以前也有在班級群募捐帶著孩子們去養老院孤兒院搞過活動,感覺不太適合我。一、住進養老院需要很大的一筆費用

    經濟條件不是很好的老人,如果住進養老院,會有很大的負擔,甚至會拖累兒女,這是很多老人不願意的原因之一。

    二、養老院的環境太壓抑。離開自己的家到陌生的環境裡生活,對老人來說,會有很大的壓力,需要重新適應環境,重新認識不熟悉的人群,老人的內心會有所抗拒。三、對養老院的服務質量不太放心

    養老院的服務質量怎樣,老人心理有疑惑,會不會照顧不周,比如吃飯,養老院因為人多,無法按照每個人的口味實行點餐制,而是大鍋飯、大鍋菜的分餐,這個和老人在家吃飯有很大的差距,特別是一些在家裡就很講究的老人來說,是非常的不習慣。

    四、感覺不自由,不習慣集體生活

    養老院的老人來自各個不同的家庭,每個人的生活習慣、性格都不一樣,大家一起生活看起來有伴,但是久了,產生的矛盾也會多起來,和別人一起住,有時候很不方便,有的老人生活很有規律,有的老人就不講究那麼多,多多少少會影響到另一方

    養老,也是我即將面對的問題。怎麼養老呢?我自己的想法是,能自己在家養老儘量在家,實在沒辦法了再考慮養老院。

    一、將來我的養老,我不會要求與兒女同住。因為與兒女同住,一家人各個年齡段不同,想法不一樣,難免會有些磕磕碰碰的,現在的孩子,很多人從初中就開始住校,到了大學,離我們更遠了,跟我們一起接觸越來越少,這樣孩子的很多習慣我們並不瞭解,與孩子一起住久了,難免有些在我們看來是不太好的,而孩子們早已經習以為常了,所以保持些距離,大家還會有牽掛,有些念想,相互之間還會融洽點,這可能就是所謂的距離產生美吧。

    二、在我還能自理的時候,我絕對不會太依賴兒女。

    在當下的大環境下,孩子們的壓力很大,作為父母,也要多替他們想一想,能夠幫忙的儘量幫忙,能夠不打擾他們的要學會適當地退出他們的生活,減輕他們的負擔。

    三、我可以回到農村,過田園生活

    小時候總是想象田園生活詩情畫意,很嚮往這種生活,我從來沒有嘗試過,很想體驗下這種生活。我在農村有房有點地,當初老公讀大學時生產隊沒有收回去,離我們現在住的城市並不是很遠,一百多公里,農村的房子離縣城也不遠,有三里左右,進出方便,因為離縣城不遠,還是有很多人住的,家裡的兄弟姐妹相處還不錯,有事能夠互相幫忙,想回去了可以去那裡住一段時間,種種菜,養養雞,無聊時可以看著太陽發呆。所以我的養老還是能有所選擇的。

    現在國家體諒老年人,不斷髮展和完善老年人的各種措施和設施,我認為居家養老也是一項很不錯的選擇,您覺得呢?

  • 17 # 半路夫妻的日常生活

    我就是一個70後,等我老了不能自理的時候 我願意進養老院 這樣就不會給子女帶去麻煩 ,因為我現在就帶著父母 ,說實話每代人的思想觀念不一樣,我也感覺很煩 ,但是又沒辦法 。所以我不想我的子女跟我一樣

  • 18 # 靈芝草9385

    對多數70後來說不是想不想進養老院的問題,而是形勢所迫而選擇入養老院。70後生育一個子女的佔絕大多數,到了養老的時候,子女要忙工作,忙孩子,老年人生瘡害病子女根本沒有時間來顧及。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中學歷史教科書只見河姆渡、半坡,緊接著就是炎黃、堯舜禹,不見良渚、石峁、陶寺和二里頭,你怎麼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