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考古人許宏

    目前,歷史教科書的中國上古史部分的確存在“考古不足,神話傳說來補”的情況。神話傳說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當然有其重要價值和意義。但如果有同時期的考古發現及研究成果與其“相提並論”,顯然可增大歷史的可信度與厚重感。對中學歷史教科書的具體內容不太熟悉,至少在談夏王朝的時候會提及二里頭吧。

    按說,歷史教課書內容滯後於考古新發現及相關研究成果,是可以理解的。考古發現層出不窮,一直在修正甚至顛覆我們既往的認知,消化利用也需要有一個階段。但目前滯後的程度實在是不能令人滿意的。

    教材雖然因其教育功能而具有嚴肅性,但面臨日新月異的當代社會,需要與時俱進地做好科研成果的轉化工作。半坡、河姆渡遺址等,都是

    1950-

    1970

    年代的發掘收穫,而良渚、陶寺、石峁等,則是1980年以來的新發現。如果新世紀的教科書還僅見半坡、河姆渡等遺址的內容,那滯後的時間差在三十年以上甚至超過半個世紀了。在資訊大爆炸的今天,這實在令人難以接受。

    考古學家已經意識到不能再做象牙塔式的學問了,他們的社會責任感已被喚起,公眾考古活動方興未艾,成果層出不窮,但從社會效果上看,還任重道遠。

    同時,我們也呼籲中小學歷史教材的編寫者,關注最新的考古發現與研究成果,積極修訂教科書中陳舊的內容。知識內容的吐故納新並不難,史觀的突破與更新,恐怕是最難的。從“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封建社會”,和“邦國時代—王國時代—帝國時代”兩套歷史分期話語系統共存,可知在歷史研究成果的普及化上,我們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 2 # 龍舞於九天

    反感帶節奏的,也反感那些明顯對教材編寫無知而只知道一味噴的。教材是什麼?尤其是中小學教材,是選用典型的材料說明道理,而不是把所有新東西放進去,如果每出現一個重大考古學發現就放進教材,那麼導致的問題,第一,這本書就不應該叫中學歷史教科書,而應該是考古學教科書,第二,選用同質材料說明一個道理,你不嫌繁瑣,學生會覺得繁瑣!他們會罵編書的人的!他們會迷失在那厚厚的教材裡的。其實,老師如果覺得教科書材料太舊,可以自己補充新材料,這也是今天課程改革鼓勵、推崇的,這也給教師比較大的自由度。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委內瑞拉通脹超2000%,石油幣充當救世主靠譜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