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鐵牛博士
-
2 # 玩童44975456
有學者專家說是中華文明來自於西方遊牧民族即古埃及古巴比倫。這種學說是也好,不是也好。他們畢竟是遊牧民族,遊牧民族他們的生存環境條件極其惡劣,有一部族逐漸向東遷徙。這部族也可以說是最優秀部族,這部族領導者就是黃帝祖先,他們翻過高山峻嶺又越過茫茫戈壁灘,經過艱難長途跋涉,來到到了黃河流域……
-
3 # 嚴維權
非也!黃帝在未戰蚩尤時,為有熊諸侯,也就是今日新鄭!新鄭地區為農耕地區!黃帝之所以三戰而勝,也因為他不是如蚩尤遊牧騎兵狠!
-
4 # 齊聲喚賢
現在主導觀點認為,黃帝乃公孫氏少典之子,生於姬水,即今陝西岐山,故姬姓。《辭海》等依據古代十多種典籍稱,黃帝之有熊氏,居具茨山,在今河南新鄭,後建都,曰有熊國。
關於黃帝來自遊牧民族,也有著大量史料。一說黃帝父親少典是生活在河南淮河流域遊牧部族領袖。更多的典籍稱,黃帝先祖是生活在西北崑崙山一帶的遊牧部族,經寧夏與甘肅交界地,來到隴東,此間均為純遊牧生活方式。只是後來到了陝西岐山一帶,才有了半定居的半遊牧生活。再下來到了中原,才有了穩定的定居生活,實現了農耕的初步文明。
-
5 # 冷清先生
【黃帝父族有熊氏是狩獵的農耕部族,黃帝的母族是種植的農耕部族。】
黃帝父親有熊氏部族不是遊牧民族,是華夏民族中定居的以狩獵為主業的農耕民族;黃帝母族有嶠氏是華夏民族中定居的以農耕為主業以狩獵為副業的農耕民族。為什麼會這樣呢?因為,在五千年前中原並非農耕發達的地區,農耕最發達的地區是甘肅和陝西。
關於黃帝的出生地和黃帝父母的記載不少,黃帝的父親是有熊氏酋長,黃帝的母親是有嶠氏之女,名附寶。黃帝出生之時,正值母系氏族社會向父系氏族社會過渡時期,當時流行的是“走婚制”,就是男人要到女人的部族去結婚,生了孩子長到六七歲,女人才正式的到男人的部族去生活。
《國語•晉語》載:“昔少典氏娶於有嶠氏,生黃帝、炎帝……黃帝姬水成,炎帝姜水成。故,黃帝為姬,炎帝為姜”。《史記•五帝本紀》開首對黃帝的記載非常籠統:“黃帝者,姓公孫,號軒轅,少典之子。”司馬遷的記載是非常不準確的,少典是“有媧氏”國號。漢•皇甫謐的解釋是:“有熊,新鄭也。”西晉•王子年《拾遺記》:“軒轅出自有熊之國。”
黃帝出生在天水有什麼依據嗎?有三種古代典籍有明確的記載:
秦代的《水經》記載:“帝生於天水軒轅谷”,“今城東南有谷與溪焉。”
班固的《漢書•人名錶》記載:“有嶠氏以戊己日生黃帝於天水。”
酈道元《水經注》:“南安姚瞻以為黃帝生於天水,在上邽城東七十里軒轅谷。”
為什麼在五千年以前,甘肅和陝西的農耕文化發達於中原地區呢?首先,和華夏民族的起源有關,華夏民族起源於六萬二千年前的甘肅天水,這個問題很大這裡不做論述。早期的人類,都是狩獵、採集部族,男人負責狩獵,女人負責採集,狩獵動物是人類的主要食物來源,採集野菜野果是人類的輔助食物來源。男人們在狩獵過程中,捕捉到一些野生動物幼崽,就圈養起來,經過上千年的馴化,人類懂得並掌握了畜牧業。女人在採集的過程中,逐漸的發現了種植的技術,經過上千年的演化,人類懂得和掌握了農業。
華夏民族的人文初祖伏羲,古代的時候有多種的寫法,比如“伏戲”,伏羲這個名字是和畜牧業有關的,意思就是馴化動物的意思。大約在一萬年前後,人類開始了第一次社會大分工,畜牧業和農業分工分化了,誕生了最早的遊牧部族和最早農耕部族。早期的遊牧部族和農耕部族,他們的主業是遊牧和農耕,但是自然環境的惡劣和野生動物叢生,不論是遊牧部族還是農耕部族,他們同時都是狩獵部族。但是,狩獵的目的已經改變,狩獵的目的不再是食物的主要來源,主要是保護部族的安全。
甘肅天水大地灣遺址,是中國迄今為止最早的古人類遺址之一,大地灣遺址的六個中國之最:最早的農作物標本;最早的彩陶;最早的文字刻符;最早宮殿式建築;最早的混凝土地面;最早的繪畫。大地灣遺址的考古成果,把中國的歷史推進到八千年以前,把中國最早的農耕文化也推進到八千年以前。從彩陶文化的放射狀傳播,可以清晰的考證出,向東向東南傳播的路線:仰韶半坡型別→仰韶文化→大汶口→河姆渡→良渚;向西傳播的路線:馬家窯→馬廠→兩河文明→古印度文明。
古代人類文明最重要的標誌,就是人工取火和使用火。火可以燒製食物,這是人類用火的基本功能。古人文明程度的高低,主要是古人掌握火的溫度,燒製陶器的成熟技術。人類掌握並熟練使用“火”,已經有了大約兩萬多年的時間,自從人類熟練的“人工取火”,在燒製食物的過程中,發現地下的泥土被火燒過之後,板結成堅硬的“粗陶”,人類開始燒製最早的“陶器”,大地灣遺址第四文化層,距今20000年至13000年,出現了大地灣一期陶片,說明,在兩萬年前大地灣人,已經掌握了燒製“粗陶”。
人類文明不論是東西方文明,必須經歷掌握使用“火”的過程,掌握和使用“火”的溫度逐漸升高的過程,就是人類文明進化的過程。火的溫度的掌握和逐漸升高,就是人類燒製陶器到煉製金屬的過程。這一過程的演變是不可逆轉的:粗陶(500度)→素陶(600度)→彩陶(800度)→青銅(1000度)→黑陶(1200度)→大型青銅器。當人類熟練掌握煉製青銅的時候,國家就誕生了。中國考古發現最早的青銅刀是:距今5000多年前,甘肅臨洮馬家窯文化。如果,一個文明先出現青銅器,而後才出現彩陶,那麼這個文明一定是造假產生的,違反了使用“火”的自然規律。
甘肅大地灣最早的旱作物標本和最早的彩陶,證明了甘肅是華夏文明的發祥地,華夏文明的農耕文化的根就在甘肅。最早的宮殿式建築證明,在距今4700年以前,甘肅天水是華夏文明的中心。在炎黃二帝東遷之前,甘肅、陝西是農耕最發達的地區。黃帝的父族不是遊牧民族,是中原的農耕民族中的狩獵部族,那個時候中原地區的農耕技術是很不發達的,狩獵是保護部族生命和補充食物來源的重要手段。當4800年前後,炎帝部族和黃帝部族逐漸東遷之後,中原地區的農耕文明就突飛猛進到一個更高的階段。龍山文化的誕生和炎黃二帝東遷,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龍山文化向南跨過長江,直接影響到良渚文化。
回覆列表
最近江湖又開始流傳:說華夏文明中的黃帝是遊牧名族。鐵牛還是要分三個方面來論證:
第一點,人類在農耕之前是遊牧嗎?
人類歷史在農業活動出現之前,我們的祖先主要靠狩獵和採集食物生活。大約公元前9500年-公元前8500年,人類開始逐漸進入農業社會。大約公元前9000年到公元前3500年時間,人類逐漸把小麥、稻米、小米、山羊、豬等動植物分別馴化成農作物和家畜,來滿足人類的生活。我們經常把遊牧與漁獵和家畜養殖搞混淆。遊牧是帶著畜群逐水草而居,和我老家大伯農閒之餘放羊不一樣。遊牧活動比農耕更為複雜困難,對生產資料要求更高,遊牧的重要標誌是馬,馬的馴服時間比較晚:大概發生在公元前4000年。
第二點, 華夏早期是遊牧文化嗎?
被認定是華夏早期文化之一的紅山文化,最早是在內蒙古赤峰發掘。從發掘的位置來看,有人會問紅山文化是不是遊牧文化。這需要看出土證據,紅山文化出土了大量的石鋤、石磨盤等農耕工具。除此之外,出土了豬、狗為主,羊和牛為輔的家畜動物骨骼,同時兼有漁獵行為。說明紅山文化的先民以農耕+家畜養殖(不等於遊牧)+狩獵為生。眾所周知,四大文化中的河姆渡文化、半坡文化、龍山文化、仰韶文化均以農耕文化為主。就目前證據表明華夏早期不是遊牧文化。
第三點,黃帝是遊牧部落首領嗎?
提出這個說法的人,多是看到《史記五帝本紀》說提到一段話:“而邑於涿鹿之阿7。遷徙往來無常處,以師兵為營衛”。他們開始說,你看黃帝遷徙往來居無定所,這是遊牧部落的表現。實際這是一種斷章取義。我們來看看上文:天下有不順者,黃帝從而徵之,平者去之,披山通道,未嘗寧居。東至於海,登丸山,及岱宗。西至於空桐,登雞頭。南至於江,登熊、湘。北逐葷粥6,然後才是“遷徙往來無常處”。聯絡上下文這明明是描寫黃帝四處打仗的場面,打仗絕對不是遊牧啊。另外,史記中接著上面段話又記錄了:黃帝居軒轅之丘,這證明黃帝除了就征戰定居了啊,這都沒法說明黃帝是遊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