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老蟲

    馬新貽就是清末四大奇案之一“刺馬案”的主角。 馬新貽身為兩江總督,上任不到兩年就被人刺殺,雖然當場將兇手張文祥抓獲,朝廷的先後派了多名大臣去審理此案,但都沒有把張文祥的身份弄明白,最後也是以含糊其辭將張文祥定罪。

    電影《投名狀》就是根據“刺馬案”改編,電影裡面的故事情節,大致和刺馬案相一致。只是在故事性上,增添了一些誇張而已。

    馬新貽是回族人,出生于山東菏澤,他的祖父輩曾擔任過地方上的長官。馬新貽6歲入私塾,26歲中舉人,27歲中進士,從此就開始了官場生涯。馬新貽最先出任安徽建平知縣,後來太平天國運動爆發,馬新貽在鎮壓太平軍的過程中,屢建功勳,步步升遷。他先後擔任安徽按察使、安徽布政使、浙江巡撫、兩江總督兼通商大臣等職務。

    馬新貽之所以在兩江總督任上被刺,這與他在兩江總督上幹過什麼,沒有任何關係。而且他在兩江總督任上,也沒有什麼出格的表現。無非就是興辦學堂,修築河堤,賑濟安民,清查吏治,加強軍備以及辦理洋務。這都是馬新貽分內之事,而且還對當地經濟的恢復,起到積極影響。

    “刺馬一案”牽扯的因素太多,不但有清廷和地方大員之間的對弈,甚至還牽扯到洋人。這才讓辦案人員感到棘手,不知如何處理,最終使得這一案件顯得撲朔迷離。

    馬新貽是接替曾國藩的兩江總督職位,難免會讓湘系人士認為,這是朝廷有意對曾國藩貶抑。而且,兩江之地被湘軍經營老多年,他們怎麼會輕易將這塊肥肉,拱手讓給馬新貽。因此,馬新貽遭此殺身之禍,所有人的第一反應就是湘淮人士所為。

    曾國藩此時也是焦頭爛額,他身處高位,手握大權,早已被清廷忌憚,曾國藩解散淮軍也是出於這方面的考量。再加上他北上不利,奉命處理天津教案,被華人罵為漢奸走狗。

    現在又被調回任兩江總督,負責審理此案,曾國藩一度認為,這是清廷又在捉弄他,是不是陷阱還不可知。因此,曾國藩也不敢貿然作出決定,曾國藩不發話,別的官員更不敢說話,此案就這樣擱置下來。

    此時,清廷的態度也不明確。曾國藩為此還專門上京“恭請陛見”,正當慈禧過萬壽節。曾國藩趁著祝壽的檔口,小心地探尋慈禧的口風。可慈禧就輕描淡寫的說了一句“此事甚奇”,這讓曾國藩摸不著頭腦。但曾國藩也看出來了,清廷也不想趟這個渾水。

    回到兩江的曾國藩,沒有急於審理兇手張文祥。他要了解這件事的來龍去脈,於是派出心腹之人暗中調查。調查結果讓曾國藩大跌眼鏡,居然出現了兩種截然不同的說法,這讓這一案件更加難以定性。

    第一種說法是張文祥為了替義兄報仇。張文祥和曹二虎都是捻軍頭目,當年俘獲了還是知縣的張文祥。張、曹二人想投降清廷卻沒有門路,於是私放了馬新貽,並結為兄弟。張、曹也率領舊部投奔了馬新貽,被收編在山字營。山字營屢建功勳,馬也升為安徽布政使。但馬新貽卻和曹二虎之妻有染,還設計殺死曹二虎。張文祥逃脫後,就一直尋找機會為曹報仇。

    第二種說法是張文祥為民除害。馬新貽是回民,而且還受到西北迴王的資助,才讓馬新貽步步升遷,馬也想著要回報回王。張文祥從馬的親兵口中得到一個訊息,馬新貽要為西北迴王攻打中原做內應。張文祥認為馬新貽勾結西北迴王,就是背叛中原人民。再加上馬新貽整頓工商,而張文祥靠走私為生,這就被斷了生計。於是,便刺殺馬新貽為民除害,以洩私憤。

    曾國藩看著這兩份情節完全不同供詞,左右為難,這張文祥可為殺人犯,也可為民族英雄。這下曾國藩明白為何清廷要極力撇清關係了,他此時有種被愚弄的屈辱感。曾國藩知道清廷不會因為這個案子來為難他,但他能不顧百官和百姓的看法嗎?想想之前的天津教案,曾國藩就感到眼前一陣眩暈。

    隨著案件審理的深入,曾國藩發現自己還被牽扯其中。張文祥交代,他原本是湘軍鮑超屬下。鮑超所在的“霆軍”是湘軍主力,但鮑超有哥老會背景。湘軍解散時,“霆軍”在金溪譁變,就是哥老會在背後煽動的結果。張文祥後來逃到天目山的一所寺廟中,誰知道寺廟長老是天地會頭領。後來,長老在和馬新貽作戰中犧牲,張文祥是受長老所託,為天地會兄弟報仇。

    “霆軍”譁變是曾國藩身上的一個汙點,雖然已經平息,但背後還有很多隱情,就怕朝廷深究。一旦將這件事寫入供詞,難免會引起清廷的注意。目前,曾國藩已經是驚弓之鳥了,生怕出一點問題。清廷那把懸在曾國藩頭上的“達沃斯之劍”,不知什麼時候就會掉下來。

    就在曾國藩向儘快解決這一案件之時,此案的會審官卻拒不畫押,又讓此案陷入僵局。原來馬新貽曾血腥鎮壓反洋教運動,維護洋人利益,會審官認為馬有可能因此被殺。

    馬新貽曾經負傷接受天主教會的治療,隨後便入了教,此後就一直維護洋教利益。但民間反洋教運動高漲,朝中還有七王爺奕碞和陳國瑞等人,大力宣傳洋教殘害兒童等罪行。最終,釀成震驚中外的天津教案。

    而曾國藩奉旨處理此事,出於多方考慮,做出了維護洋人的決定,惹得一身罵名。朝中甚至有人上書要求嚴懲媚外官員,矛頭直指曾國藩。而馬新貽卻上書,要求嚴厲制裁陳國瑞等反洋教的官員。於是,便出現了七王爺奕碞、陳國瑞等人指使刺殺馬新貽的傳聞。

    曾國藩明白,再審下去,必將會牽連出自己放走陳國瑞這件事。曾國藩不顧會審官的反對,直接以初審供詞上奏朝廷結案。朝廷很快復批,以“刺殺總督大員”定罪,立即處死張文祥。

    馬新貽雖然死的不明不白,但他的身後事辦理得極為隆重,加封太子太保、入賢良祠,以總督陣亡例議恤,在南京、安慶、杭州、菏澤建立專祠。

    刺馬一案中,馬新貽死的確實冤枉。但可以肯定的是,他被捲入清廷和湘軍集團的博弈之中。兩江地區一直被湘軍認為私地,豈容他人粘指。不過,自馬新貽之後,兩江總督的位置,一直握在湘系人馬手中。這是不是從另一個方面說明問題了呢?

  • 2 # 藍白旗幟

    刺馬案是與“楊乃武與小白菜案”,“名伶楊月樓案” “太原案”並稱的“清末四大奇案”。有人說是老曾主使,其實是不是曾文正做的都不重要。為想要馬新貽死的無疑是湘軍的人,而作為湘軍的絕對領袖,誰殺了馬新貽,曾國藩都得負責。

    刺馬案被改成由李連杰主演的電影《投名狀》

    (1)何為刺馬案?

    刺馬案的主要故事十分簡單明瞭,在大清同治九年,風光無限的兩江總督馬新貽在校場閱兵完後,在返回督署的時候,被一名叫張汶祥的人所殺。此案震驚朝野,故稱刺馬案!

    刺馬案的重點不在於行刺的過程,而在於馬新貽被刺後的各種戲劇般的畫面。馬新貽遇刺後,各種野史、筆記、小說將其刻畫成一個依靠假冒軍功、攀附權貴,透過跟匪首結義,上演收復失地的鬧劇,最終成為封建大吏的韋小寶人物。在成為封疆大吏之後,又侵佔了結拜兄弟的妻子,誘殺拜把子兄弟,後來另外的拜把子兄弟張汶祥前來刺殺馬新貽,後來這個案子也被改成由李連杰主演的電影《投名狀》。

    (2)馬新貽得罪了誰?

    那麼馬新貽得罪了誰,為啥他被張汶祥殺之後,朝廷不替他報仇(大家不會認為普通百姓真的有膽子殺封疆大吏吧)?答案很簡單,那就朝廷得罪了湘軍,而湘軍透過殺和醜化馬新貽來報復朝廷。在平了太平天國之後,湘軍軍力日盛,還佔據江南,朝廷怕了,這主要有兩點,一個是漢臣就此做大,一個是湘軍成了第二個太平天國。於是,朝廷派了馬新貽,打算讓湘軍勢力在馬新貽掌控下避免做大。

    馬新貽有三個特點讓朝廷看重,第一個他不是漢人,他是回族;第二個他有軍功,可以壓制住軍閥;第三個他是讀書出身,不是純粹的武將。不得不說朝廷想的挺周到了,但是湘軍們明顯不服,馬新貽試圖壓制這些湘軍使得他們大為不滿。在這樣背景下的刺馬案,自然讓人聯想到老曾的湘軍。畢竟除了湘軍誰也不敢這麼堂而皇之地殺人,又找了那麼蹩腳的藉口,還能一下子發動那麼大的輿論攻勢。

    但是朝廷死了一名封疆大吏,一定要追查,畢竟不是什麼阿貓阿狗,不能算了。於是慈禧太后交流曾國藩審理此事,但是大家有意模糊處理,最終只把張汶祥剖腹挖心就完事了。當然了,從老曾這麼處理,肯定知道不是那麼簡單。大家心照不宣,也大抵知道是誰幹的,那就是湘軍一夥人乾的,不過大概不是老曾指示的,因為老曾當時已經穩進中央了,沒必要再犯險,不過手下一眾兄弟卻不會放過馬新貽,於是就有了刺馬案。

    (3)結語

    不過這案子之後,湘軍雖然沒有被直接處理,不過朝廷開始打壓湘軍。以至於李鴻章說,“若非馬案,則裁(湘)兵日緊,終致海防日廢,列強日盛,戰禍不斷,則國運日衰也。”刺馬是湘軍一派對朝廷的反擊,也是朝廷制裁湘軍的一大原因。

  • 3 # 天邊的雁鳴

    刺殺馬新貽必是湘軍裡的哥老會所為,在當時大家也都心知肚明。只是牽一髮而動全身,當時那情形,誰也不敢真的讓誰去頂罪,不然說不定江南就真的亂了。所以最後不了了之…朝廷從此也失去了對江南的控制權,此後兩江總督都是湘系一脈。

  • 4 # 四川達州人

    只能說,大約是湘軍出身的中高階官員們乾的。

    不過,敢刺殺從一品總督,而且那末湊巧能夠知道馬新貽行動路線,身邊警衛鬆弛這些情況的,要說沒有曾國藩這個湘軍老大同意或最少默許,顯然是不大可能的。

  • 5 # 香茗史館

    “刺馬案”乃是晚晴四大奇案之一,這個案子真可謂撲朔迷離,真兇雖然伏法,但其背後的幕後黑手到底是誰,卻始終無人知曉。從案件始末來看,大機率是湘軍所為,可到底是湘軍中的哪些人?有人說是被裁撤併加入哥老會的湘軍,有人說是曾國荃等被迫下野的湘軍高層,還有人說是曾國藩,真相到底如何,因此案牽扯利益過大,已經無人知曉了。

    △刺馬案乃是清末四大奇案之一

    刺馬案始末,到底是為兄弟報仇,還是一場驚天陰謀?

    同治三年(1864年),轟動一時的太平天國運動落幕,作為撲滅太平天國的絕對功臣,湘軍在攻破天京後,將太平天國多年來積攢的金銀財寶搶掠一空,人人發了大財,而曾國藩卻只給朝廷上繳了少量錢財,言稱天王府被大火燒的片瓦無存,並沒有多少財寶。朝廷雖心有疑慮,但卻又無可奈何,但湘軍這支曾經了立下汗馬功勞的軍隊,卻已經逐漸成為了朝廷的心腹大患。

    △曾國藩

    同治六年(1867年)十二月,浙江巡撫馬新貽升任閩浙總督,馬新貽於是按照慣例進京陛見請訓,在入京覲見之後,馬新貽乞賞假二十日回鄉祭祖,匆匆離京返鄉。

    同治七年(1868年)七月,曾國藩被調任直隸總督,兩江總督由馬新貽調補,同年九月,馬新貽抵達江寧,正式成為兩江總督。

    同治九年(1870年)七月二十六日,馬新貽在校場閱兵完畢,在返回督署的路上,被刺客張汶祥所殺,而兇手張汶祥,殺人後並不逃走,當場被捕。

    △馬新貽

    “刺馬案”發生之後,朝廷十分慌亂,慈禧太后親自出面,將正在處理天津教案的曾國藩調來審理這個案子,並對其面授機宜“馬新貽辦事很好”,目的顯而易見,就是為整個案子定下基本基調:馬新貽是好官,張汶祥是惡逆。不久之後,朝廷又接連派出刑部尚書鄭敦謹等人,參與此案審理。一番審理之後,張汶祥被以“漏網發逆、復通海盜”的罪名處決,並剜其心,祭奠馬新貽。

    然而不久之後,各種野史、筆記、小說、戲曲卻突然如雨後春筍般的冒了出來,在各種故事版本當中,馬新貽不僅是個依靠假軍功、結納權貴而爬上高位的壞官,且是個奸佔了拜把兄弟妻室、誘殺拜把兄弟的不義之賊,而張汶祥殺之則是為了為兄弟報仇。如此一來,馬新貽簡直成了一個罪惡滔天的小人,而張汶祥則成了為兄弟復仇的豪傑義士,而朝廷則成為了掩蓋真相的罪魁禍首。

    △張汶祥

    “刺馬案”一時名動天下,更令人奇怪的是,案犯張汶祥供詞閃爍,主審大員奏案含糊,朝廷與民間對此案的說法截然相反。然而不管馬新貽此人如何,從其在戒衛森嚴的督署重地被刺殺,再到輿論的突然一邊倒,如果說這背後沒有陰謀,恐怕沒人會信吧?

    案件的真相到底如何,恐怕已經無人知曉

    如果說“刺馬案”有幕後黑手,誰的嫌疑更大?毫無疑問,湘軍嫌疑最大,但要說具體是湘軍內部的哪股勢力,實在無從猜測。不過我想,曾國藩的可能性較小,他畢竟在官場混跡了數十年,要說打擊馬新貽,他或許樂見其成,但要說到刺殺朝廷重臣,恐怕做不出來。

    △曾國藩

    兩江地區乃是湘軍的根基,他們在此經營數年,曾國藩被調任直隸總督,著實有些明升暗降的意味在內。而馬新貽雖是文官出身、不懂軍務,但卻以做事精明幹練著稱,在其被升任閩浙總督僅半年多之後,便被調任兩江總督這個職位,朝廷的心思可想而知。

    在平定太平天國之後,湘軍將士多有不法之事,馬新貽到任之後,對於懲治這些將領士兵不可謂不嚴厲,這自然激起了湘軍上下的反感和牴觸。而更可怕的是,種種跡象表明,馬新貽升任閩浙總督、再調任兩江總督,極有可能擔負了查證曾氏兄弟和湘軍集團劣跡、追查太平天國金銀財寶下落的密旨,而奉命的時間便是在其升任閩浙總督入京之時。

    △馬新貽的仇人太多

    總之,馬新貽的到任,可以說是觸碰到了湘軍上下所有人的利益,不管是已經被裁撤的將官士兵,還是仍然在任的將士,都不會允許他再如此的“為非作歹”下去。

    然而這裡有一個問題,刺殺朝廷重臣乃是官場大忌,朝廷中雖然派系林立、明爭暗鬥不斷,然而卻很少發生刺殺這種事情,這是因為官場爭鬥應該有其底線,畢竟誰也不想整天擔驚受怕的,你敢刺殺他人,誰又敢保證自己不會被他人所殺?這也是我判斷此事應該不是曾國藩所為的原因。

    △有觀點認為是哥老會所為

    現在有觀點認為或許是哥老會所為,我認為或許有些道理,哥老會本就是個黑社會性質的組織,湘軍裁軍之後,不少人參加了這個組織,而更有些湘軍本就是哥老會成員。這個組織成員可管你什麼朝廷的潛規則,殺人這種事情對於他們來說,簡直就跟打架鬥毆一般稀鬆平常。不過這也只能是猜測,並無直接證據。

    綜上所述,馬新貽被刺殺,雖然種種跡象指向了湘軍,但我並不認為是曾國藩所為,至於真相到底為何,幕後黑手到底是誰,恐怕已經無人知曉了。

  • 6 # 半輪滄海上

    能提出這個問題,或者能來回答這個問題的,再或者能進來看的觀眾,應該對刺馬案有一定程度的瞭解,過程大家都知道,那麼我就帶大家像一個偵探一樣的去看看這個案件吧。

    首先是一份案件時間表:

    同治九年八月二十一日,湘淮系江蘇巡撫丁日昌急赴天津,拜見曾國藩。八月二十二日,曾國藩回訪丁日昌,就在兩人閉門深談時,兩江總督馬新貽在離總督府不遠的校場遇刺。

    八月二十三日,曾國藩午睡,心不能靜。在他心不能靜的時候,馬新貽因傷勢過重,死了。

    八月三十日,曾國藩接到上諭,慈禧命他重任兩江總督,火速前往江寧查辦此案。

    但接旨後的曾國藩卻以自己右眼久已無光,左眼亦目力昏濁,江南庶政殷繁,自己病軀無法承受為由,請辭了慈禧的任命。

    見曾國藩耍老朽託辭,幾日之後,慈禧的另一道上諭又下來了。這道上諭的口氣十分強硬,只要你曾國藩還沒死,就必須回到兩江總督任上去。

    然後,我們在看看案發後當時的社會輿論:

    有的說張汶祥原是捻匪頭目,馬新貽曾做過他的俘虜,但後來張汶祥和二弟曹二虎、三弟石錦標一同隨馬新貽投奔了朝廷。張汶祥之所以殺馬新貽,那是因為姓馬的背信棄義,漁色負友,先霸佔了曹二虎老婆,又設計殺了結拜兄弟曹二虎。

    有的說,馬新貽這個回民根本就是混進朝廷的奸細,他一直在幹通回反叛朝廷的事,張汶祥殺他是為國除害。

    還有的說,張汶祥本是在浙江地界做小買賣的,因老婆錢財被人拐跑了,曾當街跪求時任浙江巡撫的馬新貽主持公道,但姓馬的直接把他的狀子扔到了路邊,張汶祥殺他是殺庸官,洩私憤。

    還有的說張汶祥殺馬新貽是受海盜所使,還有的說這是因為馬新貽肆意打擊湘軍遣散將領,不給人活路最終才招致當街被殺——

    總之,殺人的是義士,被殺的是朝廷走狗,這樣的大調調在社會上愈演愈烈,會出現什麼樣的局面,可想而知。

    猛然之間,江南之地儼然成了火藥桶,老百姓對朝廷怨聲載道,遣散沒遣散的湘軍各路人馬更是騷動不安。

    從上面的輿論我們可以看出,朝廷對湘軍的打壓是路人皆知的事情,而這個事的一線執行者就是馬新貽,輿論的製造者主要是散步兩點主要思想,第一,馬新貽不是好人,為人方面好色,通匪,是奸細,是庸官。第二,造反有理,打壓有功之人(湘軍),不給人活路。所以有人行謀逆之事。從這些輿論的背後我們可以看出,這是一起有預謀的政變或者造反的預演和演習。目的在試探朝廷的反應,朝廷如果應對不利,演習立馬就變實戰。

    既然是要造反,那兇手就明顯了,案發地誰有實力造反,誰就是兇手,矛盾集中在哪?哪就是源頭,所以這是一起由湘系將領策劃並參與的案子。

    至於曾有沒有參加,從時間表上可以看出,曾不知情,但手下人的計劃是搞黃袍加身,讓曾做宋太祖,丁日昌作為自己人得到了訊息,但畢竟是搞政治的,知道事不可為,立即往曾處通風報信,目的是讓曾站穩立場,而曾的決定應該是不阻攔(應該也來不及了),不參與,但要藉此事,換大家一個平安著陸。所以才有了後面的回訪。曾有沒有動心,應該是有的,所以才有後面的心不能靜,天人交戰。

    慈禧其實政治上是非常厲害的人,很快看到了背後的東西,她處理得非常得當,政治眼光非常毒辣,首先,派出了朝廷官員前往案發地打探情況,在瞭解了情況後,立即就是一招狠招,下旨讓曾去兩江處理,這一招示了強,也示了弱,不是要做宋太祖麼,現在就放你去,試試看,能成不,顯示了朝廷能成功應對的信心,這是示強。讓你去處理,你要保護誰還不是一句話的事,這事由你斷,該放過的放過,這是示弱。

    曾當然不敢爽利答應,至少得表明自己不想當宋太祖後再去。所以,說了一堆身體原因,意思就是老都老了,不可能有政治地位上再進一步的想法。“不能承受”四個字是重點!既然表明不當宋太祖的意思,所以有了第二道旨意,強硬的語氣反應的就是一句話,你活該,自己的屁股自己去擦,這也是對你的懲罰!曾接了旨,答應了,但卻不動窩,當然不能走,生意談成了,可朝廷沒報價啊,政府沒有定調,我到底得做到什麼程度?所以他一直不動窩。這就有了慈禧的召見面談。看到了吧,慈禧的政治智慧是配得上駕馭曾這樣牛逼的人的。

    見了面以後,曾與慈禧兩人的對話其實也看得出一種心照不宣。兩人的對話很有意味,慈禧說馬的事真是奇事(言外之意:兩江這是有異動啊,但朝廷依然有信心掌控大局,這最多算個奇事而已)。曾回答,是很奇(言外之意就是確實如此,後面怎麼辦,朝廷的決策我會認同)慈禧說馬辦事很好(馬辦的是好事,也是好人,這就是定調。朝廷本來也沒想怎麼,這事不能亂潑髒水,讓組織難辦啊,)曾回答馬辦事精細平和(我是信任組織的,這只是誤會一場,我會替馬(組織)正名的)。

    最後,曾去了兩江,雙方各退一步,朝廷停止清算,湘系和平交出權力。至於馬的官方結案:這位先進的同志是死於長毛,個人恩怨,匪盜三股勢力的聯合。

    國家不太平,穩定還是要壓倒一切啊

  • 7 # 大獅

    關於馬新貽之死可謂撲朔迷離,一個身體健壯之武將突然暴斃,不得不令人懷疑其死因。

    馬新貽被刺事件,又稱“刺馬案”,與“楊乃武與小白菜案”、“淮安案”,“楊月樓案”並列晚清四大奇案。這四個案件不但被改編為評書詞話類作品,還被先後搬上熒幕。其中講述刺殺馬新貽案件的影片有張徹導演、姜大衛、狄龍、陳觀泰主演的《刺馬》,以及李連杰、劉德華、金城武主演的《投名狀》,只不過人物名字有所改變,故事內容大體一致。另外還有幾個電視版本,在此不提。

    刺馬案情節撲朔迷離,加之百年間各類文化的渲染,致使馬新貽這個人物生平模糊不清,各類傳聞更是不足為信。針對其人物經歷大抵是說馬新貽本身是朝廷命官,在與太平軍作戰時被俘。太平軍將領張汶祥敬佩其英雄氣概,也看穿太平軍多是烏合之眾,因此有意投奔清軍。

    後張汶祥與同僚曹二虎跟馬新貽結拜為生死兄弟,由馬新貽引薦投了清軍,反手對抗太平軍。殊不知馬新貽看中曹二虎之妻,兩人暗中勾搭連環發展出婚外情。後來東窗事發,馬新貽深恐太平軍出身曹二虎抖出自己當年被俘之事,從而影響自己仕途。因此暗中痛下殺手,要其性命,將曹妻據為己有。張汶祥逃過一劫後,揹負血海深仇的他在貴為兩江總督的馬新貽閱兵之時,趁機行刺,致使馬新貽傷重而死。張汶祥本人被當成抓住,處以凌遲之刑。

    除了這個版本之外,還有一個比較受到認可的版本。其中說馬新貽信仰回教,是山東曹州人。馬新貽先前對抗過太平軍,被封為封疆大吏,後來他暗中參與回變,準備相應東南諸省起兵。馬新貽所做致使他的漢人結拜兄弟張汶祥對他產生反感,為了阻止再次出現太平天國這樣的亂象,揹負民族大義的張汶祥刺殺了馬新貽,為清廷和漢人除一害。

    刺馬案發生後,朝廷派遣張之萬、曾國藩等大員審理此案,因此也牽扯出曾國藩暗中殺死馬新貽之說。這其中主要說的是陰謀論,認為馬新貽曾經與曾國藩的湘軍發生過沖突,並且在利益分配上,雙方都想拿大份。

    曾國藩的湘軍在剿滅太平軍時出力最多,因此認為自己可以多佔利益,而這正是馬新貽最不能容忍的事情,因此雙方暗中較勁,互相排擠,甚至出現兵戈。為使自己最大利益化,曾國藩和曾國荃兄弟合謀買通張汶祥,利用其殺掉眼中釘。而這件事情後來交於曾國藩審理,因此曾國藩給出了兄弟相殘的結果。

    至於真相是否如此呢?我想除了當時人之外沒人知道,總體評價馬新貽這個人物,也只能說他並非善類,因此死不足惜。

  • 8 # 有得觀史

    1

    這件事曾國藩是不會主動去做的,湘軍攻克天京後,他就向朝廷表明態度,主動裁撤湘軍,並讓曾國荃辭職回家。曾國藩這麼做實際上是為了保護自己及其家人。

    平定太平天國之後,湘軍已經具備了取代清朝的實力,只是這時曾國藩年齡大了,身體又不太好,心氣不高了。假如曾國藩稱帝,必然引起軍閥割據,解決軍閥割據不是短時間能奏效的,曾國藩沒有那麼多時間了。弄不好創業不成還會身敗名裂,家族不保。

    曾國藩不想造反,但是曾國藩的手下很多人都鼓動曾國藩黃袍加身,這其中他的弟弟曾國荃最賣力。工作沒做通,反而叫他辭官回家,曾國荃是有心結的。裁撤湘軍牽扯官兵利益,工作不好做,面對跟隨自己出生入死的湘軍弟兄,裁撤他們曾國藩自己都覺得棘手,這時候馬新貽來了。

    2

    馬新貽的任務主要有兩項,一項是裁撤湘軍,另一項是查詢太平天國財寶的去向。平定了太平軍,湘軍立了大功,本來應該得到獎賞,朝廷卻要裁撤湘軍,追查責任,湘軍對朝廷怨言很大,正沒地方撒氣,馬新貽代表朝廷來了,湘軍找到了發洩不滿的渠道。

    馬新貽接任兩江總督,他不知道這是一個燙手山芋嗎?知道。馬新貽被慈禧召見,是和兒子馬毓禎一起去的,馬毓禎在外等候,馬毓禎說,馬新貽出來時面色難看。上任之前馬新貽又回家一趟,專門向家人交代,他此去凶多吉少,一旦出現意外千萬不要告狀。

    馬新貽的行為至少說明三點,第一,他對自己的危險處境有預知;第二,危險並不來自個人恩怨,一個封疆大吏個人恩怨幾乎很少有擺不平的;第三,危險來自政治勢力,而且勢力比較強大,足以讓馬新貽畏懼,而且朝廷也沒有能力替他維持公道。把這三點合起來看,馬新貽的危險矛頭直指曾國藩。

    3

    曾國藩有能力收拾馬新貽,可他向朝廷表了忠心,刺殺兩江總督這樣的事,會讓朝廷嫌疑,容易讓自己若上一身騷,曾國藩是政治老手,他不會幹這種事情。但是這種事曾國藩的弟弟曾國荃能幹得出來,曾國荃火爆脾氣,打仗很厲害,政治能力很一般。

    慈禧也是政治高手,馬新貽被殺是誰幹的她能分析個差不多。慈禧認為這事和曾國藩脫不了干係,於是下旨讓曾國藩去審理這個案子。兩江是曾國藩的大本營,情況熟,誰幹這事可能性大他更能分析個八九不離十。

    曾國藩接到命令,推說自己眼病嚴重去不了,曾國藩有眼疾是事實,這邊直隸總督能幹,過去查案就不能幹了,曾國藩這是在避嫌,他心裡清楚案子和湘軍有關,沒法秉公辦理。實際上曾國藩也想去,他得去滅火,不然這事鬧大了,鬧明瞭,老九曾國荃有可能造反,這是他不願看到的。慈禧當然也不想湘軍造反,這事只有曾國藩能壓得住,所以他必須去。慈禧再次下令,只要還有口氣就趕緊去。戲演到這份上也差不多了,於是曾國藩到了兩江。

    4

    和曾國藩一起派去審理案件的還有鄭敦謹,審理案子的過程中整個都是鄭敦謹問話,曾國藩一言不發。曾國藩不說話,並不能說明他不管事,實際上他在觀察案件發展,以靜制動。

    鄭敦謹和曾國藩接受刺馬案時,案子已經有了初步結果,正是因為朝廷不滿意才讓他們兩個進一步審理。鄭敦謹接手的是燙手山芋,糊弄了事慈禧不滿意,真要查清案件的幕後主使,恐怕鄭敦謹很難走出兩江地界。

    不過鄭敦謹是個聰明人,隨著案件審理的深入,當他感受到案件背後存在強大的幕後黑手時,他把球推給了曾國藩。曾國藩說,就按以前的結論定案吧!

    以曾國藩當時的實力除了朝廷他怕誰,他完全可以把案子查個水落石出,不用有任何擔心,再說曾國藩也不是那種做事稀裡糊塗的人。可見曾國藩心裡有數,他已經知道事是湘軍乾的,他要保護他的弟兄。

    曾國藩不讓鄭敦謹再往深裡查了,如果鄭敦謹不聽話,下場不會比馬新貽好。可是他不深入查,沒法給慈禧一個交代,慈禧那兒他過不了關,沒辦法,一結案他就給慈禧遞交辭呈,回家養老了,根本沒敢回京,他怕慈禧要他的小命。

    互關互動,互利共贏!

  • 9 # 日新社之夜行少年

    主使是不是曾國藩不好說,但是應該是湘軍將領策劃的,事後調查階段,曾國藩進行了極力遮掩。這件事才不了了之的。

  • 10 # 於莊有雷達

    廣義上是狹義上不是,這麼高位置的人不會髒了手,一句話都不會說!下面自有人謀劃行動,而且還知道,做完之後,大帥會給你收尾!

  • 11 # 星疏月明

    具體指使,曾國藩不會的。但心中有數,揣著明白裝糊塗,是肯定的。

    馬新貽,岀任總督,是慈禧的旨意。目的在打擊湘軍集團。久經沙場,己經抱團的湘軍,豈能善罷甘休。假它人之手,除掉馬新貽,順理成章。依曾國藩之智,焉能不知。只是裝糊塗而己。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一般人買珠寶首飾都有什麼誤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