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手機使用者63606574056

    我知道唐朝的國號是唐高祖原來的封號是唐公。宋朝可能宋太祖起事的地點是宋州吧。|明朝是根據明太祖在明教幹過。

  • 2 # 宴之遨者

    第一,來自發跡地

    比如秦朝的祖先為周王養馬有功,被封在秦地,升為諸侯後,以秦為國號,宋太祖原為宋州節度使,便以宋為國號。

    第二,爵位

    比如隋朝楊堅的原來的爵位是隨國公,因隨不詳,便以隋為國號。李淵繼承了先祖唐國公的爵位,便以唐為國號。劉邦原被封為漢王,取得天下後,以漢為國號

    第三,文義 繼承前朝

    最著名的就是元朝,取自《易經》的一句,“大哉乾元”。有很多朝代稱為周朝,是以繼承周制來表示自己為正統,比如武周。

    在亂世割據時期,還有以佔據的地方為國號。比如三國蜀漢,劉備實際控制了益州,又自詡繼承漢室,便稱為蜀漢

  • 3 # 宋安之

    古代朝代國號一般根據開國皇帝之前的爵位、發跡地、或以某個強大王朝後人自居而重複使用其國號等。

    如大家熟悉的漢高祖劉邦定國號為漢,是因為統一天下之前是漢王,晉武帝司馬炎開國之前爵位為晉王,隋文帝楊堅開國之前爵位為“隨國公”因“隨”字有走的意思,取同音字“隋”定為國號,唐高祖李淵開國之前爵位為唐國公,還有一些割據王朝建立者也是以自己之前爵位為國號的。

    宋太祖趙匡胤發跡於宋州(今河南商丘),故立國號為宋,其他割據王朝也有這種例子,不過很少。

    元清為中國少數民族建立的大一統王朝,元朝其國號為元世祖忽必烈取自“易經·乾篇”中的“大哉乾元,萬物資始”,正式國號為“大元”,之後明清二朝也是在國號中加入大字,清朝早期國號為“金”,因為清朝皇帝所在的女真族曾經在宋朝輝煌一時,建立金國,靖康之恥滅北宋,故清太祖取國號為“金”,史稱後金,清太宗皇太極時改國號為“清”,至今沒有統一的說法,有一種說法是按五行來說“清”字克明朝的“明”字,所以改國號為“清”。明朝國號說法眾多,主流說法是因為明太祖朱元璋起於明教,所以立國號為“明”。

    像強漢由於在中國歷史上赫赫有名,因此後世很多割據朝代或以漢皇族後人自居或仰慕其強大而定國號為“漢”,如三國時期的蜀漢,五胡十六國時期的成漢,五代十國的後漢等等。

    周朝是夏商周三朝最後一個朝代,享國近八百年之久,因此後世很多朝代以周字為國號,如武則天稱帝以後改國號為“周”,五代第一明君周世宗柴榮的後周朝代也是如此,清朝三藩之亂時吳三桂自立為帝時也取國號為“周”。

    還有簡單粗暴型,南北朝中的南朝最後一朝陳朝國號取自開國皇帝陳霸先的姓,直接以姓為國號,僅此一家了…

    一般國號的取字都有淵源,與開國皇帝有莫大關係,如開國皇帝之前的爵位還有發跡地及其祖上什麼的,也有其他不按常理出牌的,或仰慕強大朝代直接重複使用,或如元朝按易經取名或如明朝朱元璋發跡於明教取國號為明的。

  • 4 # 亞馬孫蝴蝶

    1、據“封地”,如秦,以周封秦地建國;

    2、據“封王·爵”,如漢曾受封漢王,魏受漢帝封魏王,晉封晉王,隋為隨國公,唐受封唐國公等;

    3、據“龍興之地”,如宋,太祖龍興之地宋州建國;

    4、據“經·典”,如武周據《周禮》,元據“大哉乾元”;

    5、據“襲前任”,如明,承襲“小明王”立國;

    6、據“五德”,如清,明以火德居天下,清為水以克火,等等。

  • 5 # 南方鵬

    另一種方式是根據易義讖語,如南北朝時的南朝齊的國號,因當時社會流傳讖語“金刀利刃齊刈之”,該句被斷解為,金刀利刃指“劉”,“齊”割掉“劉”,便以齊為國號。《南齊書崔祖思傳》載,本來打算確定國號為梁,“祖思啟太祖曰:金刀利刃齊刈之,今宜稱齊,實應之,從之”。元朝國號則源於易義,忽必烈從《易》中的“大哉乾元”得到啟發,認為元有開始、混一之意,便改蒙為元。

  • 6 # 牧漁子

    一、根據出身所在部族的名稱

    夏朝和商朝為代表。夏朝脫胎於原始華夏部落,夏朝是在禹治理天下的基礎上建立的朝代,而“夏”本來就是部落族群的一個稱謂,建立了國家機器之後,夏就成了國號。商朝原本為夏東部的一個部族——商族,商人打敗夏之後,就以部族名稱為國號。

    二、根據建立者的原本統治區域地名或者天子給予的封地命名

    比如周,周部落誕生於周地,又稱周原。又比如秦,秦的祖先本是周王的車伕,因養馬有功,駕車護送周王東遷,故而得到了一塊封地——秦。同時春秋戰國時期,多數國家都是以分封的地名命名的,如鄭國封地原本就在鄭(陝西華縣),後來護送周平王東遷之後,得到了新的封地,就是今天鄭州地區,稱新鄭。這種命名方式在秦之前最為普遍。後來的宋朝也屬於此種類型,趙匡胤本來在宋州駐軍,發跡於此,故而以宋為國號。

    三、根據建立者的爵位名稱命名

    在秦之後,不再分封天下,分封制在漢朝前期,曇花一現。但封王的傳統在許多朝代還有,故而就出現朝廷只封王,不給權的情況。所以封的爵位僅僅是給了受封者社會地位和財富資源。但這些受封者往往都是皇帝同宗同族的血脈之親,或者是手握重權的大臣,所以他們是有條件利用各種方法得到皇位的。這些人得到皇位後,以自己當初首封的爵位為國號。比如漢王劉邦建立漢朝,魏王曹操之子曹丕代漢建魏,吳王孫權建立吳國,晉王司馬昭之子篡位建立晉朝。隋朝原本應該以楊堅的封號“隨國公”的隨字命名,但感覺寓意不妥,故而改為“隋”。李淵繼承先祖爵位唐國公,後來建立了唐朝。

    四、根據尊崇的信仰或學說命名

    這種代表有兩個,分別是元和明。元朝本是蒙古人建立的政權,怎麼會取了“元”這個漢字呢?因為忽必烈統一天下後,和往屆大汗不同的是,他極力推崇漢學,學習漢制。從今天來看,蒙古人學習漢文化那些年,學得真不咋地!但為了統治天下,取了傳統道教學說的“大哉乾元”的元命名,況且元本來就有大、首之意,也寓意至高無上。明朝的建立者朱元璋把國號命名為“明”更有意思。明教和摩尼教在民間有很廣的群眾基礎,白蓮教又結合了佛教、明教、摩尼教在百姓中傳播“彌勒下生,明王出世”。這個明王此時就不僅僅是明教的信仰,而是集中宗教的結合體。朱元璋利用白蓮教聚眾來壯大自己的勢力,客觀上形成了朱元璋軍隊的組成多數以信奉明王為主。所以,朱元璋乾脆以“明”為國號。

    清朝的國號是最說不清的,說法很多,你認為是哪種?

  • 7 # 溪風332

    國號是一個國家在國際社會中的代號,對於國號,國家總是十分看重的。那麼古代國家都是根據什麼命名的呢?其實國號由來約有七種方式。

    一、以發跡地名定國號。

    如夏朝,據傳禹曾受封於夏伯,因此稱其政權為“夏”。“夏”地名,在今河南陽翟一帶。又如北宋,後周恭帝繼位後,命趙匡胤為歸德節度使,歸德軍駐宋州(今河南商丘),趙匡胤為宋州節度使。“陳橋叛亂”後,因發跡在宋州,故國號曰“宋”。後梁,其都開封古為梁地,因命國號。西夏,拓拔思恭佔有夏州(今山西橫山縣),建國時以夏州得名,稱“大夏”。因其在西方,宋人稱“西夏”。

    二、依據發跡地的某種特產定國號。

    如遼朝,“遼”的契丹語意為鑌鐵(精粹的鐵),因耶律阿保機的發跡地產鑌鐵,即用為國號。金朝也是這樣,《金史·太祖紀》中說,遼以鑌鐵為號,取其堅也,鑌鐵雖堅,終亦變壞,惟金不變不壞,所以國號大金。

    三、以樹立者的姓氏為國號。

    如陳朝,樹立者為陳霸先,以其姓為國號。

    四、以所封爵名定國號。

    這種國號來自創始人的爵名,如西漢,項羽封劉邦為漢王,後來劉邦打敗項羽,一致中國,國聲稱“漢”,史稱西漢。曹魏,漢獻帝曾封曹操為“魏公”“魏王”,曹丕代漢後便稱“魏”。

    五、以某種在社會上盛行的標語來定國號。

    如明朝,朱元璋是元末起義軍之一,是承繼郭子興而發展起來的,郭子興屬於白蓮教組織。白蓮教宣稱“漆黑即將過去,光明將要到來”,藉以鼓舞人民對立漆黑的元朝控制,所以又稱“光明教”。白蓮教的領袖韓山童稱“明王”(他的兒子韓林兒稱“小明王”),都體現其教義宗旨。朱元璋不僅曾經信仰白蓮教,而且承認自己是白蓮教起義軍的一支(他曾為小明王左副元帥)。朱元璋獲得政權後,國聲稱“明”。

  • 8 # 汪薩滿

    國號在夏朝就已經有了。《史記·五帝本記》:“自皇帝至舜、禹,皆同姓而異其國號。在古代國家中,國號即為國家的名號,也是政權的名號。

    而以前的古人有很多種方法確定國號。其中第1種就是以地域確定國號:比如周的國號。也是來自其始祖活動過的周原。國號曰周”;宋是因其建立人趙匡胤在後周時曾為宋州(今河南商丘)節度使而來。那再讓我們看看各朝各代如何卻定國號。

    1、夏: 據傳禹曾受卦於夏伯,因用以稱其政權為“夏”。另據歷史學家范文瀾先生說,禹的兒子啟西遷大夏(山西南部汾澮一帶)後,才稱“夏”。

    2、 商: 相傳商(今河南商丘南)的始祖契曾幫助禹治水有功而受卦於商,以後就以“商”來稱其部落(或部族)。湯滅夏後,就以“商”作為國名。後盤庚遷殷(今河南安陽西北)後,又以“殷”或“殷商”並稱。

    3、周: 周部落到古公亶父時,遷居於周原(今陝西岐山)。武王滅殷以後,就以“周”為朝代名。周前期建都於鎬(今陝西西安西南),後來平王東遷洛邑(今河南洛陽),因在鎬的東方,就有“西周”和“東周”的稱號。

    4,秦:據《史記》記載,早期的秦人給周王室養馬有功,被周孝王封在了秦地。周幽王時期犬戎攻入鎬京,當時的秦襄公因為保衛周王室有功,正式被封為諸侯國,秦從此成為國號。

    5、漢: 項羽封劉邦為漢王,領地在漢中一帶。以後劉邦擊敗項羽,統一中國,國號稱“漢”。漢朝前期都長安,後期都洛陽,故從都城上有“西漢”和“東漢”,從時間上有“前漢”和“後漢”之分。

    6、魏: 漢獻帝曾封曹操為“魏公”、“魏王”爵位,曹丕代漢後便稱“魏”。以皇室姓曹,歷史上又稱“曹魏”。

    7、漢: 劉備以四川為活動地區,蜀指四川,其政權幫稱“蜀”。歷史上也稱“蜀漢”。漢指東漢的繼續。

    8、吳: 孫權活動於長江下游一帶,歷史上曾建吳國,曹魏曾封孫權為“吳王”,故史稱“孫吳”;又以地位在東,也稱“東吳”。

    9、晉: 司馬昭逼魏帝封他為“晉公”,滅蜀後進爵為晉王。後來他的兒子司炎繼承他的爵位,逼令魏帝退位,自立為皇帝,國號“晉”。

    10、隋: 隋文帝楊堅之父楊忠,曾被北周封為“隨國公”。隋文帝后襲用此封爵,稱為“隨朝”。他認為隨有走的意思,恐不祥改為“隋”。

    11、唐: 唐高祖李淵的祖父李虎,佐周有功,被追卦為“唐國公”,爵位傳至李淵。太原起兵後,李淵稱“唐王”,後廢楊侑建唐朝。

    13、宋: 後周恭帝繼位後,命趙匡胤為歸德節度史,歸德軍駐宋州(今河南商丘),趙匡胤為宋州節度使。故陳橋兵變後,發跡在宋州,國號曰“宋”。宋朝前期建都開封。而後期由於戰敗逃到南京(今商丘)從都城位置和時間上分別有南宋和北宋。

    14、西夏: 拓拔思恭佔據夏州(今山西橫山縣),建國時以夏州得名,稱“大夏”。因其在西方,宋人稱“西夏”。

    15、金:據說,當年完顏阿骨打建立女真政權,特別挑選了“金”這個字作為本朝的名稱。原因有這樣一種說法,因為是金國首都上京會寧府旁邊的安出虎水產金;一個說法是,遼國國名在契丹語中是鑌鐵的意思,而金是諸金屬之首,真金不壞,故此能剋制遼國。

    16、元: 據《元史》記載:“元”的命名,是元世祖忽必烈定的。是取《易經》上“大哉乾元”句中的“元”,有大、首等意思。但也有人認為與蒙古人的風俗與圖騰有關,有的認為與佛教有關。

    17、明: 朱元璋是元末起義軍之一,是繼承郭子興而發展起來的,郭子興屬於白蓮教組織。白蓮教宣稱“黑暗即將過去,光明將要到來”,藉以鼓舞人民反對黑暗的元朝統治。所以又稱“光明教”。白蓮教的首領韓山童稱“明王”(他的兒子韓林兒稱“小明王”),都體現其教義宗旨。朱元璋不僅曾經信仰白蓮教,而且承認自己是白蓮教起義軍的一支(他曾為小明王左副元帥)。朱元璋取得政權後,國號稱“明”。

    18、清:這有兩種說法。一說在改“後金”為“清”的前一年,皇太極已廢除“女真”族號,改為“滿州”。而“滿州”在滿語中音近“曼殊”,本是佛名,意為“清之帝王”,是佛的化身。因此他用“清”代“金”,對籠絡各族人心和進一步取代明王朝,作用都比“大金”或“後金”來得大。與此同時,皇太極還為推翻和取代明王朝大造輿論,說只有有德者才能統治天下,“唯有德者乃可稱天子”、“有德者受命,無德者廢棄”。這些話,便成為他思想的核心。而他所說的“有德”,便含“清”的意思,恰與“滿州”語意相合,所以就用“清”作國號。

    另一說恰好相反,系舍義而求音,在滿語中“清”即“金”的諧音,漢語的“清”即滿語的“金”,“金”改為“清”,是改漢不改滿,其目的僅是適應進攻明朝的需要,讓漢人易於接受罷了。因此據滿語音韻,“清”與“金”也音同無疑。此說還以瀋陽(即清朝舊京)的撫近門匾額為證。匾上漢文寫的是“大金”,而滿文寫的是“大清”。這塊匾額乃是天聰年間立的,那時尚未改號“清”,而滿文裡卻已稱“清”了。

  • 9 # 喬江寶

    那我們先看看一些主要朝代是怎麼確定國號的。

    首先是夏。實際上,《史記》對這夏的國號有清楚的記載:帝舜薦禹於天,為嗣…………天下諸侯皆去商均而朝禹。禹於是遂即天子位,南面朝天下,國號日夏後,姓姒氏。意思是:舜帝把禹推薦給上天,讓他作為帝位繼承人。天下諸侯都來朝拜禹,禹繼承天子位,國號為夏後,改姓為姒氏。由於上古時期對君王、天子尊稱為“王”或者“後",兩者意思相同,所以稱之為“夏後“。

    湯的始祖是契,契邦助大禹治水有功,被舜帝封為司徒一職,負責推行五倫關係和類似於現代的道德文化教育。並將商地封給了契。契去世後,其兒子天乙繼位,天乙就是成湯。因夏朝最後一任君王夏桀荒淫無道,殘暴不仁,引起諸侯的不滿與反叛,於是成湯率領諸侯討伐夏桀,最終打敗了夏桀,登上天子之位,並將先祖的封地“商"定為國號。商朝為上古時期,那時的君王同後期的君王意義和權力是不同的,由於部落紛爭不斷,商朝經歷了三個大的歷史階段。第一階段是"先商”;這一階段由於成湯趕走了夏桀,救民於水火之中,在各部落有崇高的威望而受愛戴而被推舉為王。局面比較穩定。第二階段是“早商”;這一階段為政權成熟階段。第三階段為“晚商”,這一階段大家都知道,已進入商湯動盪階段,前後相傳17世31位君王,國祚延續了50O多年。

    接下來是周朝,周朝在中國歷史上是一個重要朝代,他是中國古代奴隸制社會向封建社會過渡的一個分水嶺。周的始祖為后稷,小名叫棄。這小名起的很怪,這是因為后稷的母親姜原踩了巨人的腳印而生下了他,所以認為他不祥,想把他丟掉,但是用了很多辦法都沒成功,這孩子都安然無恙地活下來,所以給他起了一個“棄"的小名。棄很有本事,學會各種五穀糧食的種植技術並推廣給人民,受到堯帝的稱讚,並將他封在“邰"地。並賜以姬姓。直到後人慶節繼承了官位,在豳邑建立了國都,子民被為周人。

    到了古公亶父這一代,由於遭受到戎狄等西北遊牧民族的侵擾,古公帶領部落的人民遷移到岐山下的平原地區居住下來。周朝分為“西周"和“東周"兩個階段。西周由周武王姬發以部落名稱為國號而創立。

    由此可以看出來,華夏文明是由中原地帶為主要發源地,並以這片富饒的土地為開端綿延蘊育了數千年的中華文明史,使華夏文明永遠地屹立在世界的東方。

  • 10 # 一品鏟史官

    國號是一個國家對外的稱號,中國古代歷史上重要朝代的國號對現在的我們依然有著很多影響。

    而國號的來源,有很多種,其中最主要的有以下幾種;一、最初的封地或爵位封號,這是國號最主要的來源;二、以某政權或朝代的血統繼承者,或精神繼承者自居,這主要出現在漢代以後;三、家族姓氏,大一統王朝中不多,但是總的來說也還不少;四、來自於經典、或者五行等;

    啟建立國家以後,因為家族最先被封於夏地,以為夏后氏,因此以夏為國號;

    商的國號源於湯家族最先被封於商地;周的國號,周這個字寫起來像一個田字,源於他們的祖先後稷擅長農業,後代一直以農為本。同時也跟周部落遷居周原而強大有關。

    秦的封號傳說是因為取春秋二字各半,然而事實上,源於他們之前的封地是秦地。

    漢的封號源於劉邦最初被項羽封於漢中,稱漢王。劉邦建立國家以後,便以漢為國號。由於漢的強大,我們的主體民族便以漢命名。

    晉朝是因為司馬昭被封為晉公、晉王,而最初的封地在今天的山西一帶。

    宋代,因趙匡胤發跡於商丘,屬於春秋時宋地;上位皇帝之前兼任歸德軍節度使,歸德舊稱宋州,因此趙匡胤就把國號定為宋。

    二、國號繼承

    這種形式有兩種情況,第一種是血緣上的繼承。東漢劉秀出自舂陵侯劉買,是漢景帝之子長沙王后裔,因此劉秀以漢成帝為皇考,表示自己西漢皇室血脈正統,因此繼承了劉邦的漢國號。

    東晉、南宋實際上也都是重建,但由於血脈出自前朝皇室,也同樣繼承了前朝的國號。

    而這種繼承有時也不太靠譜。蜀漢皇帝劉備自稱出自中山靖王劉勝,所以建國後繼承了“漢”的國號,然而他的漢室血脈一直受到質疑;匈奴劉淵建立國家後,以漢朝的外孫自居,同樣繼承“漢”的國號;後漢劉知遠同樣自認為劉邦的後裔,也建國號為漢,但已經完全無法證明。

    後唐、南唐等更是將自己原來的姓氏去掉,改姓為李,便堂而皇之的以唐帝國的繼承者。

    朱元璋明的國號繼承自韓山童和韓林兒的大小明王的稱號,也算是一種繼承。

    三、家族姓氏、五行相剋、立國長久、國學經典

    實際上以家族姓氏為國號的情況並不太多。比較著名的有,南朝陳霸先重建梁朝丟棄的國家秩序後,以自己的姓氏為國號,這也是唯一一個以自己姓氏命名的帝國。

    戰國時期,韓趙魏的祖先是晉國的屬臣,晉國國君分別以韓、趙、魏地封給他們的先祖,他們的後世便以此為姓,後來建立國家的時候也以此為號。

    蒙古帝國成吉思汗之孫忽必烈,一直以漢化為他的奮鬥目標,與阿里不哥爭奪最高統治者成功以後,便在周易中找到一句大哉乾元的話,將國號立為“大元”。一來,周易是周文王所做,表示自己才是中華的正統;二來,蒙古統治者首先建立了龐大的帝國,因此,首先在國號中加了一個“大”字。

    而另一個比較有趣的國號來自於五行相剋等情況。比如,皇太極為何以清為國號一直是一個謎,但一種最普遍的說法是,明為火,清左邊為水,水克火;清右側為月,與明的日相對。因此,皇太極以清為國號。

    希望立國長久的主要是遼、金兩國。契丹人建立國家的時候,希望給國家一種永久的寓意,而“遼”在契丹語中的意思是“鑌鐵”,而剛進入鐵器時代的契丹人心中鑌鐵就相當於鋼筋不壞的意思;女真人完顏家族建立國家的時候,為了剋制遼朝,完顏阿骨打說,鑌鐵還會生鏽而金才是永久不壞的,因此建立的國家便以金為國號。

  • 11 # 我來讀歷史

    國號,是一個國家或朝代的名稱。歷朝開國之君登基後,做的第一件事便是確立國號。國號很早就有,《史記•五帝本紀》載“自黃帝至舜禹,皆同姓而異其國號,以章明德”,當然這裡記載的國號不是真正意義上的朝代,僅僅是傳說時代的部落或部落聯盟。實際上,中國的第一個國號是“夏”,由夏啟所定。

    那麼國號是怎麼設定的呢?國號名稱的由來大體上有五種情況:

    一是根據開國之君發跡的地方來定國號。

    比如秦的祖先為“嬴”姓,因養馬有功被周封於秦地,遂以秦為國號;後升為諸侯,仍以秦為國號;秦王嬴政滅六國稱始皇帝,繼續沿用秦為國號。宋朝的開國之君趙匡胤曾在宋州(今河南商丘)任節度使,因此建國後便稱為“宋”。

    秦始皇(網路圖)

    二是根據開國之君所封爵名定國號。

    這種國號歷史上類似朝代最多。如漢高祖劉邦被項羽封為漢王,故稱王后便以“漢”為國號。三國時魏國建立者曹操曾受封為魏王,兒子曹丕承襲爵位後建國,仍以“魏”為國號。

    三是根據開國之君發跡地的特產定國號。

    如遼國開國之君耶律阿保機的發跡地產鐵(“遼”在契丹文中為“鑌鐵”的意思),於是建國後即以“遼”為國號。而金朝開國皇帝完顏阿骨打認為“遼以鑌鐵為號,取其堅也,鑌鐵雖堅,終亦變壞,唯金不變壞。”為顯示比遼更堅強,便以“金”為國號。

    四是根據讖語或文義定國號。

    如元朝的國號取《易》中的“大哉乾元”之意,而由蒙改稱為元的。而清朝國號之所以為“清”,系因前朝為明朝,清又是五行屬水,明屬火,水克火。

    五是以其他原因確立國號。

    如後周太祖郭威自認為是周朝王族姬姓的後裔,便以“周”為國號。王莽篡漢時,自認為“天下一新”,即以“新”為國號。春秋末期,晉國被韓、趙、魏三家瓜分,於是建立以這三家姓氏為國號的國家。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純種拉布拉多犬應該如何挑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