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遠涉重洋
-
2 # 24史小插曲
一定會,在冷兵器時代,地理位置重要可以說是致命的,國家的興衰後面均取決於戰爭,如果沒有進可攻退可守的軍事要地,想要反攻或者一統,都是不可能的。特別是在3分天下,三足鼎立的時代,地理位置更加重要了!
-
3 # 華夏問長安
不僅是變化,而且應該是根本性的變化,擁有關中,巴蜀,夜基本形成了當初戰國時秦國的土地資源,蜀漢也有了和魏國長期相持的底氣,完全可以積蓄實力,再東出爭天下,或者至少可以把三國時期延長很久。
-
4 # 劉坤忠120
如果關中地區屬於劉備的蜀漢,那就沒有三國了。屬於劉備,不屬於劉禪,應該劉備還在世,就不會有彝陵之戰了。劉備擁有荊州、益州、漢中、雍涼、漢中之地,佔全國一半的土地,五分之二的人口和資源,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劉備以諸葛亮為總指揮,就算219年開始進攻中原,應該比楚漢戰爭結束得更快。曹操自赤壁大戰之後,元氣大傷,兵力將領謀士損失較多。荊州方面以劉備為主帥,關羽為先鋒,關平劉封為副先鋒,趙雲居中軍,魏延留守荊州供應軍需,張良李嚴黃權為參謀。取樊城,攻宛城,進洛陽。關中方面以諸葛亮為都督,張飛為先鋒,吳懿馬岱為副先鋒,馬超居中軍,黃忠嚴顏為合後加糧草供給,出潼關,取滎陽,會師洛陽。。。再進許昌,攻訶北,取山東。中原既定,約兩年時間,再檄文孫權,不用打了,孫權願意歸順,不失封候。大漢繼續延續。
-
5 # 史海尋蹤
如果關中平原落到劉備手中,三國局勢會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到那時曹操苦兮兮,劉備笑哈哈。
就從諸葛亮費盡心思五次北伐說起吧,進軍主要有兩個方向,一是西北雍涼地區,再是關中地區,目的就是佔據克復中原的根據地。為何大多朝祁山進發?並非關中不重要,而是因為關中太過重要,曹魏陣營防守過於嚴密難於攻打,方才退而求其次往雍涼作大迂迴。
關中地區可是強秦雄漢的龍興之地,劉備的祖輩劉邦,當年就是以關中為大本營,取得天下的。關中戰略意義毋庸置疑,西出函谷關,可以直接威脅曹魏的腹心之地——河南。而且此地位居天下之中,也可據險而守,如果佔了關中,蜀漢可將都城直接由成都搬遷於此,這也是為何歷朝多將都城置於此地的原因。
三國時期,關中平原經過多年的開發,已經成為宜耕之地,人口繁盛,是當時重要的經濟中心。如果劉備得關中,不說強於荊州險地萬倍,單是人口、經濟實力就可以倍增。諸葛丞相也不至於擔心每次北伐斷糧了,興復漢室指日可待。
那時的實力對比,將是蜀國第一,曹魏行二,東吳墊底。三國均勢完全變化,魏吳會聯手對抗西蜀。而此時的蜀國又有個優勢,只要做好長江防禦,東吳完全不能威脅蜀國,兩國之間的通道只有長江。西蜀可以專心致志的對付魏國,而且很有可能演變為更一種格局。蜀、吳聯手,先做掉魏國,然後兩強再爭雄長。
-
6 # 北疆同心聊歷史
如果當年關中地區也屬於劉備的蜀國,那麼三國的局勢當然會有所變化,但是劉備能否就此,便能夠滅魏吞吳重興漢室,可就不一定了。試以三點回答本題。
一、蜀漢即便佔有了關中,也無法改變曹魏實力強大的現實。
從上面這張地圖中我們可以看到,即便蜀漢在赤壁之戰後,迅速攻佔了西川及漢中,並佔據了關中這一隅之地,也沒法與佔據了北方大部分地盤的曹魏比拼實力。
曹魏仍然可以憑藉其足夠的實力,抵擋住劉備集團的攻擊。況且當時的曹魏勢力之中心在許昌和洛陽,也因此長安這塊地盤的得失是傷及不到曹魏勢力的核心的。
不過假如劉備在佔據了關中之後,能夠收服馬騰,從而將關中與西涼連為一體,再加上兩川之地,則將會使其勢力達到一個新的高度。也必將大大改變蜀漢,在後來三足鼎立時的被動處境。
二、蜀漢即使佔有了關中,也不一定能夠堅守。
假如劉備集團是在曹魏勢力完全統一了北方之後,才得以奪佔了關中之地,那也並非完全是利而無弊。
如果劉備單單奪取了關中,而沒法攻佔涼州的話,那他的處境將更加被動(假設此時荊州沒丟,關羽尚在),為什麼呢?原因就在於:關中之地西有涼州的外族盤距,東有曹魏勢力的虎視。
再加上東吳又一心想要奪取荊州,劉備集團還得分心來應對。如此一來,劉備集團那本就沒有絕對優勢的力量,也就加分散了。
到了那時劉備既要東防孫權,又要防備盤距在涼州的外族人,還要防備曹魏重奪關中。那時,劉備集團必將陷入三面受敵的不利態勢之中。要出兵伐曹呢,則在實力上又沒有必勝的把握。若不伐曹,則曹魏也必將主動伐蜀。
而飛將軍馬超固然為外族人所敬重,也在那些人裡頗有威望。但他卻是早己因為失敗,而丟掉了那塊地盤的。而且那塊地方又被曹魏佔領過,因此實在難保那些原本服從過馬超的外族人的人心不變。
由此可見劉備集團單單佔據了關中之地,是既無法獲取戰略優勢,而又容易將自己陷入被動的、四面分兵防守的尷尬境地之中。也因此單單佔據關中,對劉備集團來說並非上策。
三、蜀漢即使佔有了關中,也無法獲取足以佔勝曹魏、東吳的優勢。除非荊州不失,奪佔西涼,再有關中互為呼應。
如果劉備集團能夠既佔有了關中,又佔有了涼州,還佔有荊州,那麼他所處的態勢將有極大的不同。
首先佔據了關中及涼州,並將它們與漢中、西川、荊州連為一體,那麼也就等於蜀漢政權由一個偏居一隅的閉塞政權,變成了一個可與曹魏比肩的地跨南北的強大政權。
那時候,劉備在關中以西將再無後顧之憂。並且在擁有了如此強大的實力後,就是東吳想要謀取荊州,也得三思而行了。而只要劉備能夠迅速完成對那些新佔領區的整合,再嚴令關羽只准守,不準攻。那就不會給東吳以可乘之機,荊州仍然會被劉備集團掌握。而孫劉聯盟,在很大可能上仍將勉強維繫下去。
屆時劉備集團就可以攻守自如了:要伐魏,則可以從關中和荊州兩地出兵,且更可以聯合孫權,形成三路出兵,共同伐魏的有利態勢。那可比後來諸葛亮,只能從轉運困難的,漢中一路出兵伐魏有利多了。
即使伐魏的時機不成熟,蜀漢政權也可以從容等待。畢竟蜀漢己經有了交通相對便利的荊州以及關中地盤,己經具備了與對手拼實力、拼消耗的資本。有極大可能可以避免諸葛亮所說的“不伐賊,漢亦亡也”的被動且無奈之困局。
-
7 # 盜帥夜留香YE
如果關中地區也屬於蜀國,那麼只能恭喜蜀國,諸葛亮北伐的目標基本已經達成了。
如此一來,蜀國就切斷了中原地帶與涼州之間的聯絡。蜀國只需派遣一員上將,比如馬超,讓其率軍進攻涼州,那幾乎不費吹灰之力,涼州就是蜀國的囊中之物。
這樣一來,三分天下的局勢就發生了驚人的逆轉。
蜀漢在左,吳魏在右。
這種局勢最大的好處就是,魏國依然是最大的勢力,但吳蜀之間卻達成一種勢力的平衡。蜀國無論是從地盤還是人口上來算,都有了明顯的進步,不至於出現在歷史上那種資源枯竭,無人可用的尷尬局面。
當然,這種局勢對於蜀漢來說,依舊不算穩定。蜀漢集團必須再進一步,拿下潼關,這樣才算真正的坐擁關中。
在派大軍鎮守潼關的同時,蜀漢政權就可以考慮遷都長安,真正做到興復漢室,還於舊都。然後以關中為跳板,東征曹魏,逐鹿中原。因為對於這種情況下的蜀漢而言,再定都益州,明顯就有些尾大不掉,不利於真正的爭霸天下。
只需遣一心腹上將坐鎮益州,不需要他多會大帳,只需要他好好的經略益州,為關中的蜀軍提供後勤保障,並且防止東吳偷襲,這樣就可以讓關中蜀軍安心的與曹魏競爭。
中國地勢西高東西,關中的蜀軍伐魏,那就是居高臨下,想要取得一定的戰果,相比也很輕鬆。如果蜀國可以攻佔全部司隸地區,拿下洛陽,兵臨兗、豫一帶,恐怕就要嚇得曹魏政權肝膽俱裂了。
如果我上述的這些,蜀漢集團就真的具備了統一天下的條件,三國的局勢也就從真正意義上發生了變化。
-
8 # 歷史笑春風
如果關中屬於了劉備,當然對三國的局勢產生深遠影響。有一點可以肯定,劉備的處境會好很多。
關中屬於劉備的時間,我們可以假設一下。一個是襄樊之戰時期。一個是夷陵之戰時期。
襄樊之戰前,劉備曾經允諾,如果取得涼州,就把荊州歸還孫權。但是這種允諾被孫權認為是託詞,沒有歸還的誠意。所以,孫權定下了武力奪取荊州的決心。
如果在襄樊之戰中,孫權沒有背盟,關羽最終會以水軍封鎖漢水,奪取襄陽。這樣,關羽會佔有一塊比較穩固的根據地。但是,要是按照《隆中對》裡的決策,既要保有荊州,又要出兵北伐,關羽的荊州是沒有這種實力的。
孫權在旁邊虎視眈眈,關羽的荊州始終在孫權的掌握之中。關羽一旦對荊州的控制力降低,馬上就有可能被孫權奪了荊州。也就是說,只要荊州不掌握在孫權手中,孫劉聯盟隨時可能破裂。
所以,《隆中對》的兩路北伐是不可能實現的。要保有孫劉聯盟,劉備只能把荊州歸還孫權才行。實際上,不管劉備願不願意,歷史也是這樣進行的。荊州最終不可能保留在劉備手中。
襄樊之戰後,丟失了荊州的劉備趁曹操已死,對孫權發起了夷陵之戰。這場兩敗俱傷的戰役,徹底斷送了孫劉兩家統一天下的希望。
當時很多人不贊成伐吳,趙雲在朝堂上明確說明了反對意見,要求把目標轉向關中。
現在我們看看,就發現趙雲的建議是符合實際的,荊州在劉備事業剛開始的時候,是一塊基業。但是,赤壁之戰後,荊州被三家所分,沒有大的險阻作為屏障,難以保有。
而且,劉備將荊州人力物力席捲一空,處於兩方夾擊之下的荊州,說好聽的話,是劉備的雞肋,說難聽的話,是蜀漢的一顆毒瘤。到後期放棄荊州,不管是主動的,還是被動的,對劉備只有利,沒有害。
如果劉備及早放棄荊州,把關羽的四五萬大軍和荊州行政人員帶到西川,西川的局勢會更加穩定。如果在後期,劉備不出兵夷陵,把西川的主力轉用關中,形勢也很好。
這樣一來,劉備的戰略方向就從過去不合理的兩路分兵,變成了一路進攻。與東吳的聯盟也不會破裂,守住長江水道,不需要太多人馬,就可以保證安全,比保有荊州要穩固的多。
這樣,如同漢高祖取天下一樣,劉備就有了取得天下的資本,很可能會取得天下。即便無法在有生之年取得天下,劉備也會給諸葛亮留下一支精銳的、各個兵種齊全的軍隊,蜀漢的形勢也會好很多。
有著這樣的軍隊,加上沒有在襄樊之戰和夷陵之戰損失的大批軍政人才,諸葛亮很可能會繼承劉備的遺志,一統天下。
-
9 # 豹眼看歷史
如果關中地區屬於蜀國,這對三國的局勢將會有變化,但我認為,不會有很大的變化。
關中是指“四關”之內,即東潼關(函谷關)、西散關(大震關)、南武關(藍關)、北蕭關(金鎖關)。現關中地區位於陝西省中部,包括西安、寶雞、咸陽、渭南、銅川、楊凌五市一區。周朝就是從這裡起航,開創了八百年的基業。
大秦帝國也是從這裡開始起步的。
公元前905年,秦非子因為養馬有功被周孝王封為天子之附庸,號曰”秦贏“,秦國開始。
前821年,秦莊公擊敗西戎,被周宣王封為西陲大夫,再次賜以秦。
之後,秦襄公平定西戎,護送周平王東遷;秦穆公先後滅掉西戎十二國;秦孝公任用商鞅變法。經過幾代秦國君的經營,逐漸成為戰國中後期最強大的諸侯國。
前325年,秦惠文王稱王,前316年兼併巴國和蜀國。
前246年,秦王嬴政即位,於前230年至前221年十年時間滅掉六國,建立了第一個大統一的王朝--秦朝。
關中地區,自從戰國時期,鄭國渠修好以後,就成為了物產豐富、帝王建都的風水寶地。
楚漢戰爭時期,劉邦就是依靠蕭何坐鎮關中,源源不斷地把兵員和糧草提供給前線的劉邦,為劉邦最後戰勝項羽,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並從此開創了兩漢四百年的基業。
但是,由於漢末黃巾起義及諸侯相互混戰,特別是董卓脅迫獻帝西遷之後,關中地區連年征戰,經濟遭到嚴重破壞,人口大量流失,已經不再是原來的富庶之地。關中曾有天府之地的美譽,比天府之國的成都平原,經濟繁榮足足早了半個世紀。
由於諸侯混戰,大量人口遷徙到了漢中。後期,曹操在平定關中、涼州、漢中時,又把大量的人口遷徙到了東部地區。
東漢桓帝永壽三年(157年)時,全華人口5648萬,到了三國蜀漢滅亡的時候,人口下降到了767萬。
人口是最重要的戰略資源,不僅僅是兵員的保障,而且是農業生產最重要的生產因素。
在三國時期,人口迅速下降,人口的戰略意義就更加突出。
任何地區,都是大量的土地荒蕪。曹操每征服一個地方,都大批次的遷徙人口到許都、鄴城進行屯田。既保證了核心控制區的生產力,還減少了邊境地區叛亂的因素。可謂一舉兩得,此措施簡直是神操作。
沒有查閱到具體的史料,記載當時關中地區的經濟、人口狀況,從諸葛亮歷次北伐來看,多因糧草不繼而退兵。由此得知,漢中地區,儘管是被劉備佔據,但由於曹操征服張魯後,大量遷徙漢中人口到了鄴城,幾乎是留給了劉備一座空城。
諸葛亮北伐,還需要從成都調集糧草。張魯經營漢中近三十年,本來經濟發展很不錯,也由於人口不足,無法開展農業生產,不能給北伐提供足夠的後勤保障。
沒有了人力,即便是諸葛亮也無法在短時期內恢復生產。
從漢中的情況,可以推測一下關中的情形。
儘管後期曹操控制了關中,但並沒有在此採取措施,大力發展經濟。反而是除了掠奪財富,就是遷徙人口,對這一地區的破壞十分嚴重。
三國時期,曹魏人口最多,國土面積290萬平方公里,也僅有443萬。如此廣闊的北方地區,就這點人口,還不如現在一箇中等的地級市人口的數量,人口密度可想而知。
今天的新疆,國土面積166萬平方公里,人口2300萬。
由此可以想象,曹操留給關中的人口能有多少。魏華人口密度是1.527,新疆人口密度是13.855,魏國是新疆的十分之一左右。而人口又多集中在許都、鄴城地區。可見,關中等地區,人口多麼稀少。
蜀漢佔據了關中,可以說整個涼州也會控制,但有多大的經濟價值哪?
諸葛亮第一次北伐,大軍一到祁山,南安、天水、安定三郡就叛魏降蜀。馬謖失街亭,諸葛亮撤軍,也僅僅把一千多人口遷徙到漢中,別無收穫。
就當時的情況看,漢中、關中、西涼等地,幾乎已經是荒蕪之地。
如果蜀漢佔據了關中地區,戰略價值自然是十分重要。但沒有強大的經濟基礎,又不能在短時期內恢復生產,估計也不會有大的作為。
如果關中不能提供足夠的軍事物質保障,蜀漢對曹魏用兵,還需要益州支援的話,那麼這個困難就更大了。
如果蜀漢能夠控制了這一地區,經過幾十年的經濟恢復,積蓄國力,然後對曹魏作戰,那這個局勢就很難說了。
但曹魏能否給與蜀漢幾十年的戰略間歇期,來從事這項人口、經濟恢復的工作嗎?
蜀漢佔據漢中幾十年,經濟又有多大的發展哪?
這也是一個很大的變數。沒有人口做基礎,經濟就不可能有大的發展。
因此,我認為,即便蜀漢佔據關中,依然不會有很大的作為,對整個三國的局勢產生的影響不是很大。
-
10 # 一國之君歷史研究
秦統一天下,憑藉的就是關中之地的居高臨下、易守難攻的地利,和巴蜀之地的糧草補給、人員物資的後勤補充,最終成功統一天下。
劉邦統一天下,以巴蜀之地為後方基地,以關中之地為跳板,定三秦,出函谷,滅諸侯,敗項羽,最終成功統一天下。
在秦漢時期,關中之地是成就帝王偉業、雄視天下的風水寶地,欲統一天下必先統一中原,欲統一中原必先安定關中。
關中對於劉備來說,就是統一天下的跳板和還於舊都的前提,如果關中屬於劉備,劉備必定統一天下,三國局勢將走向統一,劉備將再次以“漢”為國號,史稱“後後漢”。
劉備如果有關中,那麼涼州遲早是囊中之物,佔據關中,涼州就成了中原政權孤懸海外的領土一般,只有投降劉備才能生存,就算不投降也遲早會被劉備征服。
另一路可從荊州北上攻打襄樊,如此一來,曹魏必然遷都鄴城,因為中原腹地直接暴露在劉備的威脅之下,出函谷攻打洛陽,如果拿下洛陽,整個曹魏中原就會崩盤,洛陽在襄樊以北約400公里,洛陽如果失守,襄樊、宛城全部腹背受敵,許都也危在旦夕,曹魏如何選擇,況且洛陽無險可守。
就算劉備沒有荊州三郡,也沒有關係,因為有漢中,也一樣可以進行統一戰爭。你可以參考諸葛亮的北伐,諸葛亮歷經五次的北伐,目的都是為了奪取關中,而諸葛亮還分了兩步走,第一步先拿下隴右,第二步才是關中,你可以看到諸葛亮的北伐是多少艱難!就是因為沒有關中,就是因為穿越八百里秦川從漢中到關中有多少的艱難!
沒有荊州,劉備就可以避免與孫權的軍事衝突,就可以把全部力量調到關中,以關中、涼州、及益州、漢中等地為根據地,以秦國當初統一六國的氣勢和步驟,再來一次統一天下。
劉備佔據關中,如果曹魏要攻打劉備,就會非常難,要麼從關中東邊的函谷關攻打,要麼從關中南邊的武關攻打,又或者從長江三峽的入口處攻打,無論從哪一個地方攻打,曹魏都很難,從三峽攻打更是難上加難,那可是東吳與劉備的交界處,而且還要靠水軍,曹魏是沒這個能力從三峽攻打的,即使東吳與曹魏聯盟,東吳也不會允許。
曹魏不好攻打劉備,但劉備攻打曹魏卻非常方便,出了函谷關便是一馬平川,直達洛陽,這也是六國為什麼多次聯合攻打秦國,卻很難有收穫的原因,就是因為地勢阻擋了六國的攻勢。
在公元219年,劉備對曹魏發動的所有戰爭,都處於勝利,從漢中之戰到上庸之戰,從上庸之戰到襄樊之戰的早期,如果沒有孫權的偷襲,很難說曹魏能在襄樊之戰中擊敗關羽,如果劉備有關中就不一樣了,即使放棄荊州,也不會影響劉備統一天下的可能。
關中可是劉備夢寐以求的,劉備如果有關中,相信我,睡覺都會笑醒的,劉備如果有關中,就會省下很多時間,省下攻打關中的時間,要知道從漢中到關中,中間只有五條路,而且還隔著茫茫八百里的秦川,道路非常難走,運輸非常困難,當年強大的曹操與劉備爭漢中時,就是因為運輸困難,補給困難,才放棄漢中給劉備。
劉備可以用省下的時間做很多有利於統一天下的事情,比如拿下涼州,安撫好周邊的羌人部落,休養生息,提高糧食產量,增加實力。
另外,如果劉備有關中,很多人不會死,比如關羽不會死,張飛不會死,魏延不會死,劉備也不會去打夷陵之戰,並且劉備本人也不會那麼早死,而蜀漢精銳也不會毀於一旦,諸葛亮也不用那麼辛苦的北伐,而北伐的目的僅僅就是為了奪取關中。
劉備就算沒有荊州,只擁有益州、漢中和關中之地,包括後來佔領的涼州之地,就具備爭霸天下的實力,而且這實力是不會有風險的,不會再有東吳的偷襲。
要知道東吳雖然與蜀漢在巫山與永安一帶交界,但那裡也是今天的長江三峽,也同樣是易守難攻,無論是東吳,或者是曹魏,想要聯手攻打劉備,都是一件很艱難的事,因為所有進入劉備地盤的道路都是易守難攻,而劉備要打出來,則很容易,這樣就具備統一天下的實力。
而劉備如果有漢中,統一天下就只是時間問題了,三國鼎立到歸於一統,也是時間問題。
-
11 # 青史回聲
那當然了,如果關中納入劉備的手中,那麼當時天下的形勢將會發生巨大的改變。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關中對於蜀國實在太重要了。
自從關羽大意失荊州後,蜀國西出之路基本上就被堵住了,諸葛亮當年的隆中對中,令一偏師從荊州北上,這一北伐之路,可以說基本上無效了。也就是說,日後蜀國要想出兵北伐,只有一條路,那就是出秦嶺、入關中,別無他路。
當年諸葛亮六次北伐,都是為了佔據關中,以此為跳板,然後爭雄天下。即使敗了,也可以穩穩當當地坐鎮關中,進可攻、退可守,關中的地理位置可不是浪得虛名的。
這不是沒有先例,當初劉邦被項羽分封在漢中,還在關中封三秦,目的就是防止劉邦。而當時的劉邦為了打消項羽的顧慮,就燒燬了棧道,表示自己不再出川。可後來,任用了韓信,明修棧道、暗度陳倉,不費吹灰之力,就奪了漢中,從此就有了和項羽爭天下的資本。可見關中的重要性有多麼大!
而幾百年後的三國,蜀國差不多和劉邦當時的情況一樣,一樣是割據蜀川,一樣是想奪取關中,以此為跳板,奪取天下。可結果卻大相徑庭。
所以啊,如果關中被蜀國所得,那麼魏國就頭疼了,也許其形勢就會發生大的變化。
回覆列表
唐初王勃在《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寫道:
“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與君離別意,同是宦遊人。”
那麼,所謂的三秦,指的是什麼呢?
關中三王。
<圖釋:項羽分封諸王——關中三王>
話說秦滅之後,項羽分封諸王,劉邦因率先攻入咸陽,依例被封為漢王,就地漢中。
為防止劉邦染指關中,逐鹿中原,項羽在關中地區冊封了三個秦軍降將為王。即雍王章邯,塞王司馬欣,翟王董翳。三王所在,皆為秦國故地,故而關中也被成為三秦。
此“三秦”,便是項羽壓制劉邦的棋子。
那麼,劉邦從何時開始,可以出蜀地,與霸王逐鹿中原的呢?
在暗度陳倉,襲取三秦之後。
<圖釋:明修棧道,暗度陳倉>
如此,便好回答了。
即使高明如劉邦,也需有關中才可與霸王爭鋒。同樣,劉備再起兩川也要如劉邦那般先拿下關中之地,再由此出兵,居高而下,攻取中原。
建安二十年,孫權向劉備索要荊州時,劉備以“得涼州為限,歸還荊州”,其目的便在於此。
《三國志•先主傳》:二十年,以先主已得,使使報欲得荊州。先主言,“須得涼州,當以荊州相與。”
需要注意的是,東漢十三州里並沒有雍州。曹魏在統治涼州後,分其為二,以東段合司隸西部為雍州,治所長安。
<圖釋:東漢十三州>
因劉備不承認曹魏在大漢國土內的一切非法舉措,故而其所言“涼州”包括曹魏統治時的“雍州”+“涼州”,即西至西域都護府,東至長安、潼關的大部分土地,當然也包括關中。
誠然,劉備即使拿下涼州,也大機率不會主動歸還荊州,但起碼有一點可以肯定的,於劉備而言,涼州比荊州更重要。畢竟,長安如何沒落,於大漢而言,也要強於南郡、武陵。
前漢都長安。劉備若取得雍涼,進可奪回高廟,中興大漢;退可割據涼益,一方稱雄。事實上,無論是劉備決斷,還是諸葛亮執政,季漢政權皆未放棄奪取關中這一計劃。建安二十二年漢中之戰的爆發一方面是劉備全益州,守兩川之策;另一方面,也是在為拿下關中做足準備。
然而,荊州丟失,雲長身隕,打破了劉備西取涼州的原定計劃。陸遜一把大火,焚盡桃園一夢。及諸葛亮接手,季漢已是叛亂四起,岌岌可危。
即便如此,諸葛亮在平定叛亂之後,亦是馬不停蹄趕回成都,作《出師表》,決意北伐,是為“興復漢室,還於舊都(長安)”。
<圖釋:出師表>
只是未能遂願。
如題主所言,若關中亦屬劉備,那蜀漢便不再是偏安政權。是時,皇叔劉備於舊都長安振臂高呼,召兵勤王,只在氣勢便已超過了曹魏。
益州險峻,成都平原沃野千里。如此崇山峻嶺圍繞起來的天府之國,最易使羈旅之人沉迷於此,漸消鬥志。只有拿下涼州,才不致出兵無路,進退維谷。
須知,深溝高壘,雖擋住了敵人,卻也鎖住了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