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鄭說豫見
-
2 # 丁公子說
嗨,大家好,我是@上谷丁公子,關於乾隆大婚,雍正含淚賜死兒子,才知父皇為何不對九子奪嫡下死手,這個問題我有不同看法,跟大家互相交流溝通就是我最高興和最感到幸福的事情,相識有緣,您能看到我的這段回答就是莫大的緣分,很榮幸為大家解答這個問題,讓我們一起走就這個問題,現在讓我們來一起探討一下。
載灃的父親醇親王一脈與大清皇脈緊緊相連 親上加親我覺得載灃是光緒的弟弟,妻子是朝廷重臣慈禧心腹榮祿的女兒,還是慈禧的養女,載灃的父親老醇親王奕環當初申酉政變幫助慈禧滅了咸豐立的八位顧命大臣,奕環又娶了慈禧的親妹妹,生下了載湉也就是光緒皇帝。
醇親王一脈與大清皇脈緊緊相連,這是慈禧一手策劃,親上加親,權力在自己心腹圈子裡傳承,這是帝制通病。
慈禧遺命的攝政王載灃是一個什麼樣子的人呢?我認為攝政王載灃原本是一個沒有多少政治野心的人。這從他書房裡懸掛的一幅自書“有書真富貴,無事小神仙”的對聯中可見一斑。辛亥革命爆發後,載灃辭了攝政王,一身輕鬆,回到家裡便對妻子說:“從今天起我可以回家抱孩子了。”氣得權力慾望顯然比他強的妻子痛哭一場。當初,當慈禧決定把溥儀立為皇嗣,任命他為攝政王時,他也曾叩頭力辭,惹得慈禧對他不爭氣的舉動大動肝火,當眾叱之曰:“此何時而講謙讓,真奴才也。”攝政王都不願意當,難道他會有野心當皇帝麼?。載灃的性格正是慈禧求之不得的,這樣的一個攝政王對她的權力是沒有威脅的。
以上的分享是我關於這個問題的解答,只是個人的意見與建議,希望我分享的這個問題的解答能夠幫助到大家。
如若慈禧不是很快死去,載灃的監國之名必形同擺設。我個人認為慈禧還企圖在確立一個小皇帝后,再透過一個馴服聽話的攝政王來繼續控制朝政。可以想見,如若慈禧不是很快死去,載灃的監國之名必形同擺設。
-
3 # 歷史壹加壹
慈禧太后之所以選擇溥儀,無非有兩個原因:一、溥儀是醇親王的後代;二、溥儀的外祖父榮祿是其心腹。那麼,問題來了,為什麼攝政王載灃不自己當皇帝呢?
說到底還是因為他對政治根本就不感興趣。
清帝退位之後,載灃竟然對家人說道:“今天起,我可以在家抱孩子了!”試問,這樣的攝政王又怎麼會想要當皇帝呢?
有所不足,還望諒解指出
-
4 # 魏青衣
溥儀是載灃的兒子,為什麼慈禧在臨終前不讓載灃當皇帝,而是讓三歲的溥儀當皇帝,並且還讓載灃當攝政王呢?作為一個正逢多事之秋的國家,讓一個三歲小孩來當國家領導人,那不是往國家往火坑裡推嗎?
其實慈禧之所以立溥儀為皇帝,而不立載灃,最主要的原因還是與她的家族葉赫那拉氏有關。載灃的嫡母(不是生母)是慈禧太后的親妹妹,也就是說溥儀是慈禧太后妹妹的嫡孫子。
再有當溥儀繼位後,雖然攝政王是載灃,但宮中實際權力在隆裕太后手中,隆裕太后是誰?她是光緒的皇后,但還有一個身份,就是慈禧太后的親侄女,她的父親是慈禧太后的親弟弟,也是屬於葉赫那拉氏家族的人。
說句實話,慈禧太后其實不願意將權力交給任何人,但能立的人必須得是愛新覺羅氏,這個她改變不了,同時又得是與葉赫那拉氏很親近的人,那就只有載灃和溥儀兩人。
相比於已經成年的載灃,三歲的溥儀當然更好控制,也更容易為隆裕太后掌政奠定基礎,試想一下,如果是載灃繼位的話,那麼就沒有隆裕太后什麼事了,換句話說,也就沒有葉赫那拉家族什麼事了。
我們來看一下當時選定溥儀為皇帝的過程,光緒三十四年(1908)十月,光緒皇帝那時還沒死,不過他馬上就要死了(慈禧太后即將要把他毒死)。當時慈禧的病情已經很嚴重了,據說靈柩已在宮內準備就緒。
當慈禧病危的時候,曾召集軍機大臣世續、張之洞、那桐入內,奕劻正去東陵驗收慈禧地宮未回。“慈禧問諸臣近支王子入宮讀書相關的事,眾臣知道慈禧這是想要立新皇帝了。
因為當時的王子都很年幼,當時世續說:“太后擬選儲,為社稷萬世計,此周文武之用心,甚盛,甚盛!惟今內憂外患,交乘濤至,竅以為宜選年長者。”世續的意思是應該立一個成年的,而不是從那些年幼的王子中選擇。
慈禧拍床怒罵道:“此何等重事,而若敢妄言!”“實際慈禧上已胸有成竹,怎麼可能真正聽取大臣的意見?而且世續所說的,正好與慈禧的主意相悖,故遭怒罵。
張之洞看著勢頭不對,替世續說情:“世續承太后垂詢,據所愚慮,約略言之。立儲自宜承宸斷。”於是慈禧假裝沉默了好久才慢慢地說:“載灃子溥儀尚可,但年稚耳,須教之。”
張之洞說:“載灃懿親賢智,使攝政,當無誤。”他還引出順治初多爾袞攝政之事來佐證。太后說:“得之矣,趣擬詔。”第二天,軍機大臣奕勵從東陵回京,他也是主張立長的人,但是草召已經擬好,入時給他一看,他也就不敢說什麼了。
十月二十日,慈禧太后懿旨:“攝政王載灃之子溥儀,著入承大統,為嗣皇帝。”又懿旨:“前因穆宗皇帝未有儲二,曾於同治十三年十二月初五降旨,大行皇帝生有皇子,即承祧穆宗毅皇帝為酮。現在大行皇帝龍馭上賓,亦未有儲二,不得已以攝政王載灃之子溥儀繼承穆宗皇帝為嗣,併兼承大行皇帝之祧。”
又懿旨:“現值時事多艱,嗣皇帝尚在沖齡,正宜專心典學,著攝政王載灃為監國,所有軍國政事、悉秉承予之訓示,裁度施行。俟嗣皇帝年歲漸長,學業有成,再由即皇帝親裁政事。”
為此,載灃在光緒三十四年(1908)十月二十日的日記中寫道:“叩辭至再,未邀俞允,即命攜之入宮。萬分無法,不敢再辭,欽遵於申刻攜溥儀人宮。”載灃本來就沒有什麼政治野心,認為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況且,同治、光緒兩帝的命運,舉朝皆知,把不滿3歲的幼子送到火坑裡去,載灃捨不得,也完全在情理之中。可以預料,兒子當上愧儡皇帝之後,自己也將陷入困境,凶多吉少。但他畏懼慈禧權勢,不得不聽從。
當時溥儀去慈寧宮見到慈禧,那時候慈禧已經快死了,給小皇帝留下了非常可怕的形象,溥儀在《我的前半生》一書中記載:“我記得自己忽然處在許多陌生人之間,在我面前有一個陰森森的幃帳,裡面露出一張醜得要命的瘦臉——這就是慈禧。”
-
5 # 大明雄魂
小編的問題太可愛了,要是載灃能當皇帝,他會放著皇位不要?賻儀的皇位是老傅爺臨死前定的,在當時是最具合法性基礎的,載灃如敢越雷池一步,那就是找死呢。至於載灃這個人,電視劇《走向共和》裡有點將其醜化或是人格矮化了,其實載灃是個知識型、紳士型、道德型的人物,只不過生逢多事之秋,他的優點反而成了巨大缺點,就此也徹底葬送了大清。說實話,如果載灃不那麼紳士、不那麼講究傳統道德,中國目前依然是大清也尚未可知。
-
6 # 看遍山川
載灃是光緒的弟弟,妻子是朝廷重臣慈禧心腹榮祿的女兒,還是慈禧的養女,載灃的父親老醇親王奕環當初申酉政變幫助慈禧滅了咸豐立的八位顧命大臣,奕環又娶了慈禧的親妹妹,生下了載湉也就是光緒皇帝。
醇親王一脈與大清皇脈緊緊相連,這是慈禧一手策劃,親上加親,權力在自己心腹圈子裡傳承,這是帝制通病。
由慈禧遺命的攝政王載灃是一個什麼樣子的人,對於這個出過帝王的家庭來說,低調養晦,避免樹大招風是醇親王府平時的主旋律。載灃的弟弟載濤就說過,他哥哥載灃遇事優柔寡斷,人人都說他忠厚,實際上在政壇上忠厚就是無能的代名詞。
面對清末亂局,袁世凱北洋勢力的崛起,預備憲政的如火如荼,隆裕太后的刁難,整個官僚體系的凋敝,載灃焦頭爛額窮於應付,表現得也是軟弱無能,一再遷就。眼前又不是大清盛世,這個亂相,他恐避之不及,要不是慈禧把他推到火山口上,他絕對甘願在家做一個富家翁,何苦這般呢。
載灃絲毫沒有想當皇帝的念頭,做夢都沒有想過,憲政失敗,對他來說無疑也是一種解脫。想當初當年大清王朝新開張,國力欣欣向榮蒸蒸日上,順治年間攝政王多爾袞雄才大略,功高震主,但再怎麼覬覦皇位也不敢越雷池一步,何況現在載灃既沒有力挽狂瀾的慾望也沒有扶大廈將傾的能力。
載灃取而代之沒有法律基礎和道義支援,再說了如今大清這九五之尊早已經淪落成燙手的山芋。
-
7 # 三叔小記
光緒是載灃的哥哥,慈禧逝世,他已二十五歲,溥儀不滿三歲。那時,清朝風雨飄零,搖搖欲墜,繼承人選擇載灃明顯比溥儀合適,為什麼還選擇溥儀?看似矛盾,但政治上存在即合理。
慈禧是晚清的實際掌權人,類似以往雄才大略的皇帝,生前會佈局落子,依照宗法傳統,皇帝無嗣,先選胞兄弟之子,再選兄弟之子。而載灃是光緒的同胞之弟,符合條件。
規矩是這樣,但人是活的,說白了,慈禧不想讓載灃當皇帝,掌權大權,這根本不符合她自身利益。
慈禧病重,萬一病好了呢?她又可以垂簾聽政,就算逝世,葉赫那拉家的隆裕太后也可以繼續垂簾聽政。
而溥儀給了她這個理由,溥儀年幼無知,易於控制。並且,他過繼給光緒、同治做乾兒子,太后母親垂簾聽政,符合規矩。載灃能行嗎?他年長,有主見,非常不受控制,沒理由讓慈禧、隆裕控政。
後來,為什麼載灃不自己當皇帝?
一是載灃能力不突出。他當攝政王還是身不由己,硬是被慈禧推上,溥儀眼中他“懦弱無能”,載濤眼中他“優柔寡斷”,正是不合適,才合適做攝政王。
二是朝廷局勢制衡。
-
8 # 歷史鹹談
公元1908年11月14日,年僅38歲的光緒皇帝帶著無盡的遺憾在中南海瀛臺病死。慈禧太后當天連下兩個懿旨,一是封載灃為攝政王,二是讓載灃之子溥儀當皇帝。
溥儀成為皇帝,當時還不滿3歲。慈禧選擇溥儀主要原因有兩個,一是溥儀是醇親王的後代,二是溥儀的外祖父榮祿是她的心腹。
選擇載灃當攝政王,慈禧有她的考慮。載灃的弟弟載濤說了這樣的一句話,道出了真相。之所以意屬載灃,是因為她觀察皇族近支之人,只有載灃好駕馭肯聽話。
載灃的政治手段有限,在當時慈禧一言堂的清政府,載灃的那些手段根本就上不了檯面。內有慈禧,外有袁世凱,這兩個人物讓載灃的攝政王之位名存實亡。也讓他對政治不感興趣。
1912年2月,清帝退位後,載灃從宮裡出來,竟然無比興奮的對家人說,從今天起,我可以回家帶孩子了。試想這樣的攝政王,會當皇帝嗎?
-
9 # 執斧談史說事
溥儀的生父載灃為何不自己當皇帝?那是因為慈禧太后不讓當所以他沒有資格,而慈禧太后不讓他當皇帝原因我認為有三點。
首先我們要搞清楚的是溥儀在當時已經被過繼給同治和光緒皇帝為嗣了,所以儘管載灃是溥儀的生父可是在清朝皇室宗法上兩者已經不再是父子關係了,載灃見到當了宣統皇帝的溥儀竟然還要下跪。
因此如果攝政王載灃要自己當皇帝就屬於篡位了,而在清朝從來就沒有發生過明目張膽的篡位事件,更何況載灃也壓根就沒有任何篡位的力量根基,所以當慈禧太后沒有選中他時其就不可能當上皇帝了。攝政王載灃
慈禧太后沒有選他而是選擇其子溥儀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想給同治皇帝留香火。
我們知道同治皇帝載淳是慈禧太后和咸豐皇帝唯一的兒子,因此當沒有留子嗣的同治皇帝死後兩人的直系後代就此斷絕了,所以慈禧太后不得不選擇其妹夫咸豐的弟弟醇親王的兒子光緒皇帝載湉做為自己的嗣子。
事實上如果光緒皇帝和同治皇帝差不多大而且有兒子的話,慈禧太后絕對會選擇讓光緒的兒子過繼給同治皇帝繼位,而隨著同樣無子的光緒皇帝死去慈禧太后終於挑選了溥儀繼承同治皇帝兼祧光緒皇帝為嗣,如果選擇光緒皇帝的的弟弟載灃繼位的話,則前兩位皇帝從血緣和宗法上來講都絕後了。光緒皇帝
慈禧太后沒有選擇載灃繼位的第二個原因就是其和慈禧太后沒有任何血緣關係。
載灃雖然是光緒皇帝的弟弟可是卻不是慈禧太后妹妹所生因此兩人沒有任何血緣關係,慈禧太后之所以沒有一開始就選擇一位清朝皇室子弟過繼給同治皇帝繼他的位,而是選擇讓同治的堂弟兼表弟光緒皇帝繼位,大概是有肥水不流外人田的意思吧?
可是當同治皇帝和光緒皇帝都死後慈禧太后在清朝皇室中就再也沒有有血緣關係的子弟可以選擇了,因此這時候必然會選擇小一輩的人來繼承親子和養子的香火,至於載灃這個無關人等則只能是靠邊站了,而選擇載灃的兒子溥儀過繼大概也是因為這是妹夫的孫子多少帶了點親戚關係吧?慈禧太后
慈禧太后不選擇載灃繼位的第三點原因是其繼承了醇親王位而且有多個兒子。
事實上當時的載灃已經繼承了其父親的醇親王位算是這一支清朝皇室的正宗傳人了,而且載灃還有了溥儀和溥傑等多個子女,如果慈禧太后還要把這位醇親王過繼給自己的話顯然不合宗法將被人恥笑。
所以選擇讓載灃繼位就算慈禧太后同意整個清朝皇室也很可能不會同意啊,而且載灃本人也未必是願意拋棄自己的父親接手清王朝這個爛攤子,所以讓溥儀繼位載灃當攝政王在當時無疑是最好的選擇了。
-
10 # 鄧海春
慈禧為什麼挑選載灃之子溥儀來繼帝位?
據《慈禧外記》中的說法,慈禧為解決繼嗣問題,於光緒三十四年(1908)十月二十日召見諸大臣於儀鑾殿。當時各種意見紛陳,有主張立溥倫的,有主張立恭王的,也有人主張立醇王之子。慈禧最後作出決定說:
“以前我將榮祿之女,說與醇王為福晉,即定意所生長子立為嗣君,以為榮祿一生忠誠之報。榮祿當庚子年,防護使館,極力維持,國家不亡,實彼之力。……今既立醇王之子,即封王為監國攝政王,此職較從前之議政王,名分尤高也。”立溥儀,作為對榮祿的忠誠之報,是慈禧決定選擇溥儀繼位的重要原因。
另外,溥儀之父載灃的胸無大志、庸懦無能未嘗不是慈禧選擇溥儀的另一重因素。載灃原本是一個沒有多少政治野心的人。這從他書房裡懸掛的一幅自書“有書真富貴,無事小神仙”的對聯中可見一斑。辛亥革命爆發後,載灃辭了攝政王,一身輕鬆,回到家裡便對妻子說:“從今天起我可以回家抱孩子了。”氣得權力慾望顯然比他強的妻子痛哭一場。當初,當慈禧決定把溥儀立為皇嗣,任命他為攝政王時,他也曾叩頭力辭,惹得慈禧對他不爭氣的舉動大動肝火,當眾叱之曰:“此何時而講謙讓,真奴才也。”攝政王都不願意當,難道他會有野心當皇帝麼?。
載灃的性格正是慈禧求之不得的,這樣的一個攝政王對她的權力是沒有威脅的。光緒死後,慈禧立即頒發了下列懿旨:
“攝政王載灃之子溥儀著入承大統為嗣皇帝。”“前因穆宗毅皇帝(同治)未有儲貳,曾於同治十三(1874)年十二月初五日降旨,大行皇帝生有皇子即承繼穆宗毅皇帝為嗣。現在大行皇帝龍馭上賓,亦未有儲貳,不得已以攝政王載灃之子承繼穆宗毅皇帝為嗣併兼承大行皇帝之祧。”“現在時勢多艱,嗣皇帝尚在沖齡,正宜專心典學,著攝政王載灃為監國,所有軍國政事,悉秉予之訓示裁度施行,俟嗣皇帝年歲漸長,學業有成,再由嗣皇帝親裁政事。”這後一道懿旨,說明慈禧完全無視自己已經病入膏肓的現實,還企圖在確立一個小皇帝后,再透過一個馴服聽話的攝政王來繼續控制朝政。可以想見,如若慈禧不是很快死去,載灃的監國之名必形同擺設。
然而,驕橫不可一世的慈禧終究無法抗拒自然規律。慈禧的病情迅速惡化,她不得不面對現實。在末日即將到來之際,不得已又頒發一道懿旨,稱:
“現予病勢危篤,恐將不起。嗣後軍國政事均由攝政王裁定,遇有重大事件有必須請皇太后(隆裕)懿旨者,由攝政王隨時面請施行。”光緒三十四年(1908)十月二十二日,掌握清朝政權48年之久的慈禧終於永遠地放棄了她的權力。
-
11 # 師明禮
並不是人人都想當皇帝的好嘛。
現代電視劇電影,全是皇帝文治武功,后妃佳麗,似乎當了皇帝,無所不能,為所欲為,以至於造成了一種皇帝情節,似乎人人想當皇帝。
但是你之蜜糖,我之砒霜,這個世界上有的人愛錢,有的人愛做官,有的人愛女人,有的人都愛,有的人喜歡冒險,有的人喜歡搞研究,有的人就想做一個謀士,有的人就喜歡輔佐別人,有的人喜歡花天酒地,無憂無慮,每個人追求不一樣的啊。
要飯三年,給個皇帝都不換。
釋迦摩尼啥都不要,什麼權力,金錢,地位,女人,對他都如浮雲,這是他的追求。
《天龍八部》裡的段家皇族子弟,看著皇帝寶座就像是燙手山芋,比如段正淳,就喜歡遊個山玩個水,追追美女少婦,你讓他當皇帝,他也不想當啊。
當然了,不做皇帝有兩種答案:
一種是想做,做不了。
一種是就是給他做,他也不想做。
載灃屬於後一種。
從載灃的一生處事風格來看,這個人一輩子追求的就是好好活著,他對政治沒啥興趣,他對如何好好活著興趣很大。
這個人一輩子都是順勢而為,做事也比較平和,對於政治的態度是,你給我我就接著,需要扔了我就扔掉,涉及到政治的人,不管好人壞人,能放則放,不和他們過不去。
比如,慈禧讓他做攝政王,他就做了;汪精衛刺殺他,最後放了;袁世凱搞破壞,讓他跑了;讓他兒子做皇帝,他就同意了;清朝溥儀退位之後,載灃索性不管政治了。
載灃下臺之後,看看他的後半生如何呢?
孫中山親自拜訪他,北洋政府給他尊崇,南京國民政府依然如故,日本人也沒有過分為難他,最後壽終正寢。
如果一個皇族子弟一輩子追求平安的好好活著,他可不就是達到目標了麼。
所以,有時候對一個人不做什麼,並不需要分析太多理由,他不喜歡,四個字就足夠了。
-
12 # 史論縱橫
我媳婦都知道,載灃未必想當,慈禧未必能讓他當!
很多人說讓慈禧不讓載灃當皇帝是因為溥儀好控制,這是扯淡,在立溥儀的時候慈禧就剩最後一口氣了,即使慈禧的權力慾望再大,也不可能在那種情況下還考慮那些。
實際上,當時沒有比溥儀更合適的人了!
載灃沒有資格繼承皇位很多人認為載灃當時已經25歲,畢竟有一定的執政經驗,用他來當皇帝總比一個三歲的孩子要強吧!實際上,載灃根本就沒有資格繼承皇位。
慈禧是有意栽培載灃的,首先從關係上來說,載灃是光緒的親弟弟,媳婦又是慈禧最信任的下屬榮祿的女兒,7歲的時候就襲封醇親王,八國聯軍侵華事件後,18歲的載灃被慈禧任命為“頭等專使大使”出訪德國,兩年後20歲的載灃被任命為隨扈大臣,1906年23歲的載灃負責掌管健銳營,1907年授軍機大臣上學習行走,1908年正月擔任軍機大臣。
從這個任命來看,慈禧是有意把國家大權交給載灃,這個安排,實際上就是慈禧要放權的節奏,這麼短的時間一直做到一品大臣,估計整個清王朝也沒有第二個人。
為什麼沒有把皇帝之位傳給他,反而讓他當了監國攝政王,實際也是慈禧對他的器重,在清朝的歷史上,只有兩個攝政王,一個多爾袞,另一個就是年僅25歲的載灃。
為什麼載灃沒有資格呢?載灃7歲的時候就襲封為醇親王,從名分上來說他已經有爵位了,在清朝的爵位是繼承製,一旦你繼承了別人的爵位就沒有資格繼承皇位,這一點從多爾袞身上就能看出來,光緒可以當皇帝,是因為光緒當時沒有襲封為親王,而是以過繼給咸豐皇帝的方式登記。
所以,載灃從7歲時開始就失去了當皇帝的資格,尤其是清朝並不提倡兄終弟及的繼承關係,在同治死後,光緒繼位已經有違禮法,如果讓載灃繼承光緒皇位的話,那就更說不過去了。
載灃是父以子為貴而當上攝政王的如果溥儀繼位的話,很多禮法上的東西就能說得過去了,溥儀是溥字輩的,本身就比載字低一輩,溥儀繼承皇位,是把溥儀過繼給同治皇帝,同時兼承光緒帝之祧,一人祧兩房,說來慈禧還挺講究,也算照顧了一下光緒。
這樣的話,就都說得過去了,當然,即使這個皇帝由別人來坐,也要一人祧兩房,必須是溥字輩的。
為什麼是溥儀呢?因為溥儀的母親是慈禧的義女,是慈禧比較信任的人,縱橫大膽的推測,先有溥儀當皇帝,才有載灃當攝政王,是父以子為貴,為什麼這樣說,實際上慈禧晚年就一直在思考誰來繼承皇位的問題,1906年春天溥儀剛出生,慈禧就讓載灃負責健銳營(這是一個很重要的職務,負責衛戍京師),1908年正月載灃擔任軍機大臣,當年冬天就把溥儀抱到皇宮裡面養,實際上這就是個訊號。
立溥儀為皇帝,可能從溥儀生下來就認定的,而載灃則是因為要立溥儀,所以才不斷升官參與到政務中來。
這個配置實際上是最合理的,因為這樣軍國大權實際上是給了載灃,載灃不會去搶他兒子的皇位,換句話說,當時風雨飄搖的清廷,載灃還真就未必能去搶,還不如攝政王實在。
回覆列表
一般情況下皇位繼承是父死子承,特殊情況下兄終弟及。溥儀三歲登基,繼承的是光緒皇位,算是父死子承。由於光緒皇帝無子,溥儀是先過繼給光緒皇帝載湉,作為光緒皇帝的兒子繼承的皇位。載灃雖然是溥儀的親爹,也不能自己當皇帝。再往上追溯,光緒皇帝載湉的親爹是醇親王奕譞,也不是咸豐皇帝奕詝的親兒子,也是因為咸豐皇帝和慈禧太后的兒子同治皇帝載淳年僅19歲駕崩、沒有子嗣,載湉過繼給咸豐皇帝才繼承的皇位,算是兄終弟及。但奕譞仍然是醇親王,照樣不能當皇帝。因此準確來講,溥儀是過繼給載湉同時兼祧載淳,作為同治皇帝和光緒皇帝共同的兒子才繼承的皇位。
宣統皇帝溥儀
在民間也是如此,如果自己沒有兒子,可以從親近的兄弟那裡過繼個孩子,當成法理上自己的孩子,算是自己的續了香火,這個孩子法理上就不是兄弟家的孩子了。還有一種情況是兼祧,兼祧人不脫離原來家庭的裔系,兼做所繼承家庭的嗣子,由於光緒和同治均沒有子嗣,過繼給光緒當兒子的溥儀,同時也兼祧作為同治的兒子,算是一子兩祧。
溥儀繼位詔書
在封建宗法制度下,這種倫理關係是非常嚴格的。明朝時期,明武宗朱厚照駕崩且無嗣,張太后(明武宗的母親)和內閣首輔楊廷和決定由武宗的堂弟朱厚熜繼承皇位,是為嘉靖皇帝。由於明武宗遺詔中只說朱厚熜繼承皇位,沒有說清楚繼承誰的皇位,嘉靖皇帝繼位前後與大臣開展了曠日持久的“大禮議”之爭。楊廷和堅持主張嘉靖皇帝繼承的是朱孝宗的皇位,應認朱孝宗為法理上的父親(皇考),嘉靖皇帝堅持只認朱孝宗為皇伯考(伯父),而且要追尊自己的父親興獻王為皇帝,還要入太廟。結果嘉靖皇帝不顧大臣們的反對,對大臣採取了罷官、庭杖、下獄等手段,才取得最後勝利。而本來應有擁立之功的楊廷和一敗塗地,張太后也完全失去了太后資格。
攝政王載灃
溥儀能夠當皇帝,完全是慈禧太后的一手安排。按照慈禧太后的打算,繼承皇位的應是光緒皇帝的載字輩的下一輩溥字輩的皇室成員,同時年齡又不能太大,要先過繼給光緒皇帝還要兼祧同治皇帝(自己的親兒子)。這樣光緒皇帝的皇后,也就是自己的侄女葉赫那拉氏·清芬才能作為皇太后名正言順地垂簾聽政,同時還藉助皇帝親生父親的力量輔佐朝政。多方權衡下,選擇了年僅三歲的溥儀繼承皇位,而溥儀的親生父親載灃則作為攝政王,贊攝朝政,但攝政王的地位仍然低於皇太后,隆裕皇太后有最後的決策權。
應該說,這是慈禧太后玩弄權術的最後傑作,滿足了愛新覺羅皇室的需要,也實現了孃家葉赫那拉氏繼續掌權的需要,但對於國家來說,則意味著連續三個幼年天子繼位,皇太后繼續垂簾聽政,對於處在風雨飄搖和多事之秋大清來說,絕對不是個福氣。當時的清朝,有一個年富力強經驗豐富長君在親自執政,則會省去很多麻煩,國有長君,社稷之福。
隆裕太后和宣統皇帝劇照
實際上,這種安排也確實不穩固,結果也不太好。雖然在慈禧太后時代就著力培養,載灃曾作為專使出訪德國,不辱使命,擔任隨扈大臣和正紅旗都統等職,並進入軍機處,但擔任攝政王時年僅25歲,仍顯歷練不足、缺乏魄力、能力有限。載灃擔任攝政王后大肆任用親貴,排除異己,罷黜袁世凱,搞皇族內閣,自以為軍權在手,天下無憂,結果不僅已經掌握地方大權的漢族官員更加離心離德,年齡較大和關係疏遠的滿族大員也心懷不滿,不僅革命黨持續起義,原本支援清政府的立憲派也失去希望,轉而與革命黨合作,載灃執政三年,國內外局勢更加激烈動盪,載灃也頗感回天乏術。1911年,湖北一省發難,各省群起響應,攝政王載灃掌握的軍隊卻指揮不靈,不得不請袁世凱出山,攝政王從此退歸藩邸,不再過問政事。孤兒寡母的溥儀和隆裕太后在革命黨和袁世凱的步步緊逼下,方寸大亂,很快放棄抵抗,接受優待條件,頒佈了退位詔書。從此中國結束了幾千年來的封建帝制,進入了共和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