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上林院
-
2 # 畜牧大集網
2016年,溫氏共實現銷售收入593.55億元,同比增長23.05%,淨利潤122.38億元,同比增長84.40%。支撐靚麗業績的原因有多個:
1、 好行情。2016年生豬市場行情之好可謂前所未有,6月初豬價最高價創歷史新高,突破21元/公斤,而且全年豬價都處於高價位。溫氏2016年商品全年銷售均價為18.4元/公斤,而公司的完全出欄成本大概在11.4元/公斤,以115公斤出欄重計算,頭均盈利超過800元。
2、 出欄規模巨大。2016年,溫氏出欄肉豬1712.73萬頭,同比增長11.57%。
3、 飼料價格低。2016年玉米和豆粕等飼料原料價格持續低位,公司原料採購成本大幅降低,也是公司生豬養殖毛利大幅增長的一個原因。
4、 公司的技術和管理優勢。溫氏擁有養殖產業鏈全程管理的體系優勢。養殖產業鏈上下游各環節高效銜接,減少中間交易,降低中間成本,提高公司和合作農戶(或家庭農場)的養殖效率。
-
3 # 使用者75565015832李尊
那是技術方面才使幾十年從沒失敗,不過現在的豬肉,雞,鴨,一點營養都沒有,只求重量,沒求質量,病,死,還可以賣,還好,給龐大的群體沒有後固之優。
-
4 # 田野觀察AgriReview
我覺得有兩點比較重要。
第一是規模大,相比於散戶養殖,規模養只統一採購,統一技術指導,包括後期的品牌和銷售,都可以透過規模,降低各種成本。
第二點是股東構成,溫氏企業中大部分的農戶都是企業的股東,而農戶是養豬行業的核心,這樣農戶更有幹勁,更有責任感。
-
5 # 愛合夥
有這麼一家“創業”公司,養豬的利潤都可以比肩BAT!
提到“養豬”,各位讀者腦中展現的是什麼樣的形容詞?土包子?低端?農民戶?
有這麼一家公司,以養豬業為主導,僅僅在2016年就實現營收600億,淨利潤120億元,淨利潤率達到了20%,這一家土包子公司一年創造的利潤相當於創業板其他科技公司利潤的總和!即使在高大上的 BAT 面前,這家公司也絲毫不遜色。
這就是著名的溫氏集團,那麼,下面我們就來看看,這家神奇的公司到底是如何煉成的。
對內:全員持股,成就共享
全員持股,這種模式能夠充分調動員工的積極性,讓員工對企業持主人翁的態度,從而自覺維護企業利益。
在現代企業發展過程中,這種模式已經被很多創業者所熟知並運用,但是我們需要知道的是,溫氏集團才是中國最早實行全員持股模式的企業,早在1986年,溫氏的創始人溫北英就認識到人才是企業的發展根本,想要留住人才,必須要有一定的良性激勵機制。所以他提出了“溫氏食品,人人有份”的口號,開始推行職工全員持股制。
事實證明,溫北英的決策非常正確,當員工成為公司的股東時,就是實現了鼓動和員工利益的相對統一,持股員工在獲得合理勞動報酬的基礎上,還能獲得公司的分紅,給員工一種與企業共榮辱的感覺,從而在很大程度上調動了員工的積極性,為公司的前期發展獲得了一定的資金,同時也讓提高了員工對企業的忠誠度,一舉三雕。
據統計當時的溫氏集團,中高層以上的員工離職率不到2%,並且在骨幹員工穩定的情況下,不斷有新人湧入溫氏,為其發展壯大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對外:先人後己,鑄就共贏局面
當今社會,企業要想謀求所謂的單贏幾乎是不可能的,溫氏集團的另一個成功原因就在於它始終保持和客戶、農民之間的多贏關係,為企業的穩固發展保駕護航。在溫氏的利益分配機制中,農戶排在第一位,第二位是客戶,隨後是員工,最後是股東。
這種各方面的利益平衡,就是溫氏集團維持多贏局面的秘籍。
並且,這種關係的劃分並不僅僅憑藉口頭的重視,而是作出了一定的實際行動。
不管在什麼情況下,溫氏集團都保證農戶本身的利益,保證每隻雞的1-2元的利潤,即時是在非典時期,這種保證也沒有取消。而在客戶方面,為了協調公司和客戶之間的關係,溫氏集團特意成立了銷售客戶合作會,聽取客戶的意見,不斷改善產品質量、調整產品結構,滿足客戶的要求。
這種制度的實施,使得集團、客戶和農戶之間的關係聯絡更緊密,也加強了雙方之間的信任。
企業的發展和人的發展是相似的,正如馬克思所說,人是社會關係的綜合,同樣的,企業也可以被認為是社會關係的總和。一個企業,要想在社會上生存,要想具備強競爭力,就必須要學會處理各種關係,不管是對內的員工還是對外的客戶,這種關係的處理都尤為重要。溫氏集團巧妙地處理好這幾方面的關係,所以它成為一個能與 BAT 相媲美的成功企業,同樣的,創業者合理處理這幾段關係,同樣也能夠在創業的過程中越走越遠。
-
6 # 果然悠
溫氏作為國內最大的養豬企業,年出欄1400萬頭。而且溫氏還有養雞、養鴨、水產等多個板塊,一年賺100多億很正常。我們但就從養豬來說,他們是怎麼做到這麼賺錢的?
一、成本低這個成本包括飼料、獸藥和疫苗。飼料他們有自己的飼料公司,沒有廠家和中間商賺差價,自然價格便宜,飼料成本更低。獸藥和疫苗,他們首先有大華農自己的獸藥公司,其次因為溫氏體量巨大,所有的獸藥和疫苗企業都為進入溫氏採購目錄而擠破頭,自然這方面的成本比農村散養戶更低。
二、生產成績好溫氏的生產成績雖然不是國內最頂尖的,但是也是國內前列,他們擁有國內頂尖的技術團隊,也能最早接觸到國內乃至世界上最先進的養殖技術,目前他們母豬窩產仔數可達11頭-12頭,這個資料暫時還是比較理想的。生產成績好自然成本就會下降。
三、風險共擔溫氏完全是公司+農戶的養殖模式,沒有自己的育肥豬場,這樣他們就做到了風險同養戶共擔。比如仔豬21天斷奶後整天的死淘率比較高,若是自繁自養這樣死亡率就自家承擔,而若是公司+農戶就可以共同承擔。這種模式在行情好的時候收益便宜,但在行情不好的時候收益會高於自繁自養豬場。
雖然溫氏瘋狂擴張搶佔了農村散養戶的市場,這個確實讓農民朋友接受不了,但是他也是符合目前國內的政策導向。我們不可能阻止別人發展,但是我們可以提高我們的生產成績,當我們的生產成績比溫氏還好的時候養豬行業永遠都有我們的一口飯吃,你說對不?
-
7 # 惠農圈
現在很多巨頭都開始進入養殖行業,這些巨頭的市場調查肯定非常的詳細,自然是有足額的利潤才會投入到養殖行業的。畢竟商人只注重利益,可不會搞什麼噱頭。而溫氏的養殖行業做的風生水起,要知道它的利益已經可以媲美BAT,一年的淨利潤已經達到了120多億,可見這家公司的傳奇。那麼溫氏是如何能夠在生豬市場低迷的今天依舊能夠獲得這麼高的利潤?
1.成本降低想要獲得養殖業利潤的最大化,那就要能夠減少生產中的成本問題,只有這樣才能提高利潤。大家都知道在養豬餵養的過程中,最大的成本就是飼料、疫苗、獸藥這些東西。很多農戶在養殖中都會因為這些成本導致自己的經濟利潤下降,但溫氏卻建立起了養豬過程中的全產業鏈,這樣一來自然會最大化的控制成本。同時因為規模上很大,他們也會採購其他家的獸藥疫苗等,但這些企業則會為了能夠和溫氏合作,紛紛降低成本。
2.養殖模式突出在溫氏是進行農民和公司互利互生的經營模式,且溫氏的股東都是這些飼養的農民。且是全員進行持股,這樣一來農民的幹勁十足,畢竟他們都是為了自己奮鬥和努力。這樣一來農戶的積極性高,且風險上也會大大降低,畢竟公司將會承擔一半的病死豬損失。
3.品種優異因為有著非常優秀的技術理念,在養殖的技術上自然是最優秀的,這樣的企業可以保障能夠培育出最優異的品種,同時也能保證母豬的產仔數量達到11頭以上,這樣一來利潤上自然會提高。 當然在18年的生豬市場行情中,溫氏也受到了很大的損失,但現在的生豬市場行情也開始好轉,目前已經穩定在6元大關,相信溫氏在明天會創造更多的奇蹟。
-
8 # 保健養豬
首先糾正下,溫氏賺百億不是去年,而是2016年,行情做最好得2年,得益於公司+農戶模式,溫氏養豬規模大增,溫氏其實自養得豬不多,都是農民(代養戶)幫養,自己養種豬,在全國20幾個地市建有種豬場,小豬斷奶後賣給代養戶代養,然後約定價格(有一定得浮動)回收肥豬。
溫氏股份2016年淨利潤118億元,同比增長89.70%。這種掙錢的速度,這創造了一個歷史記錄。2016年,溫氏集團擁有239家公司,分佈在23個省(市、區),總資產達417億元,包括養雞、養豬在內,有10大業務體系,其中養豬產業達集團總產值的60%。
溫氏養豬得成功,主要是公司+農戶模式,溫氏“公司+農戶”模式是公司保留種豬繁育和育仔階段,而將育肥階段以委託飼養的方式交由農戶負責。公司不需要提供仔豬育肥舍,由合作農戶按照公司的標準自己出資新建或改造現有的養殖場,並透過與公司簽訂委託協議,繳納一定的預付金(400元/頭),“代替”公司進行生豬養殖。生產週期結束,公司按照合同約定價格回購成熟的商品豬,並支付一定的託管費。
溫氏為農戶提供先進的技術指導、優質的飼料和疫苗採購等,並統一管理分散的農戶生產活動。在這個過程中,生豬的產權仍屬於公司,農戶的託管從傳統的“僱傭農工飼養-支付工資”變為“委託農戶飼養-支付託管費”,不過飼料等費用計入應收賬款直至合同履約時才能收回。這模式為溫氏擴張節省了大量得成本,同時降低了風險,但相對於於牧原得自養模式就是效率要差些。
再大得養豬企業也得靠行情2018年7月11日溫氏股份披露了2018年業績預告,公司上半年實現淨利潤8.5億元~9.5億元,同比去年下降47.52% ~53.04%。這個資料其實是比較好得,今年上半年得豬價養豬普遍虧本,溫氏養豬模式與代養戶承擔了大部分成本,溫氏可以不在養豬上賺錢,但可以在飼料、疫苗、獸藥等環節賺錢,另外溫氏養雞業是一大利潤來源。但相對比其他養豬大企業,資料就沒有那麼好看了,牧原卻虧了2億。
-
9 # 天豐4
都是騙人的把戲,什麼料肉北2.4。一具實都是養戶自己在外面買飼料新增,他自己的料又比處而之的貴不少,反正幫溫氏養豬不賺錢,也虧不了。
-
10 # 吳輝智
溫氏是2016年淨利潤約100仉,2017年約是60化,溫氏預告2018年上半年淨利潤是8.5億至9.5億。何來每年賺100化億?不要誤導投資者。
回覆列表
規模大,競爭對手少。沒有夕陽行業,只有夕陽企業。我們看上去覺得高大上的網際網路公司除了已經到了壟斷地位的BAT外大部分是每年虧損,靠投資砸市場的。而很多傳統行業企業看似消失在公眾視野,但這也使得他們所在的市場逐漸競爭性減弱,像溫氏、海螺水泥、魏橋紡織這樣每年淨利潤過百億也並不稀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