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真的是像電視劇裡面說的那樣因為孝莊,還是怕被後人指責,還是其他的什麼原因導致他沒有登上皇位?
2
回覆列表
  • 1 # 宋安之

    多爾袞正當壯年時於38歲在塞北狩獵時猝死,這就是沒有當上皇帝根本原因。

    在清太宗皇太極死後,多爾袞為攝政王,大權在握,在他的堅持下,滿清趁李自成攻進北京城,崇禎帝以身殉國,明內部亂成一鍋粥之際,滿清以報君父之仇而入關,進入北京後安葬崇禎帝,迅速穩定局勢,入關後滿清上層深感李自成張獻忠及其南明勢力之大,有的覺得在北京搶奪一番退回關外就好,有的覺得努力一番佔據北方半壁江山,恢復宋之金國女真時期的巔峰就好,多爾袞堅持統一全國,在他的堅持下,清軍西破四川張獻忠,南破南明弘光政權,將李自成壓制的不斷流亡,最終不知所蹤,雖之後農民起義軍聯合南明餘下政權抗清,堅持了數十年之久,但是多爾袞一系列的大手筆之下,奠定了清朝統一中國的基礎,可以說順治帝福臨的世祖廟號基本上都是多爾袞之功。

    多爾大權在握期間,雖不是皇帝,但所行與皇帝相差無幾,皇帝釋出號令為聖旨,多爾袞釋出號令為令旨,為了防止順治帝親政,在多爾袞授意下,順治帝都沒有讀書識字,說他一點野心沒有那是不可能的,說他如忠心耿耿的商之伊尹更不可能,在建立不世之功後,廢順治帝自立皇帝更是一念之間,但是由於南明及其農民起義軍勢力依舊強大,太宗舊部支援順治帝的依舊有些影響力,為避免內亂,多爾袞並沒有行廢立之事,應該在等一個合適機會吧,卻沒想到在塞北狩獵時猝死。

    多爾袞入關之後立下不世之功,進一步鞏固自己的地位,權傾天下,可謂佔據天時地利人和,應該有更多謀劃,面對外敵並沒有急於實施,卻在狩獵時壯年猝死,就這樣戛然而止畫上句號。

  • 2 # 是我非我

    多爾袞是努爾哈赤最喜歡的兒子,想著把江山給他,可死的突然還沒安排好,皇太極就聯手幾兄弟接過了江山。為了穩固,逼死了多爾袞的親媽給努爾哈赤殉葬,皇太極死了,多爾袞就想搶位置,多爾袞多鐸倆兄弟掌握正,鑲倆白旗,可是在合法繼承上是皇太極長子豪格,皇太極掌握的倆黃旗勢力鰲拜他們支援豪格,豪格自己也是旗主,滿清八旗就分為四旗對四旗的對抗。

    豪格有名份,多爾袞有功績,而且支援的人多,在開了幾次會以後,豪格後來不想競爭了,可皇太極留下的心腹們還在堅持,按道理多爾袞應該可以上了,可這時有個女人出來了,這娘麼就是後來的孝莊太后,拉攏范文程為首的一些漢人官員在正統合法上唧唧歪歪,一邊和多爾袞講道理,拋媚眼,裝可憐,

    多爾袞出於滿清的整體穩定,孝莊的影響,還有福臨的年幼等等原因就妥協了,扶了順治,當了攝政王。

    後來攝政久了,估計又想當皇帝,可順治已經大了,在加上孝莊也一直在努力防範,就把多爾袞給辦了

  • 3 # 盧溝古橋寫江山

    多爾袞一生中曾有兩次機會與皇位擦肩而過。

    第一次是在天命十一年,努爾哈赤去世,多爾袞當時不滿十五歲,沒有任何威望與戰功,母親阿巴亥又被逼殉葬,他失去了最大的靠山與依仗。當時的後金漢化程度不深,還是遊牧民族靠拳頭說話的方式。也許努爾哈赤確實屬意於多爾袞,但是形勢比人強,未來的大汗只能在四大貝勒中產生。如果努爾哈赤能夠多活幾年,多爾袞必然建功立業,這場汗位之爭也不會連出手的機會都沒有。

    十七年後,崇德八年,皇太極猝死盛京皇宮,沒有留下任何遺詔。在諸王貝勒中,最有實力的競爭者是睿親王多爾袞和肅親王豪格。雙方爭執不下,兩黃旗包圍崇政殿逼宮,內訌一觸即發,這時有人提議立既是皇子又非豪格的九阿哥福臨,這算是一個折中的方案,大家都可以接受。福臨就在這種情況下當上了大清的皇帝,就是後來的順治皇帝。

    不得不說,順治的運氣實在很好。論嫡論長論賢,他一個不佔,卻成了大清入關的第一帝。他身後的廟號是“世祖”,而他的父親皇太極,廟號僅是“太宗”。

    公元1644年,多爾袞率八旗進軍關內,在山海關招降吳三桂,一片石擊潰李自成,一個月內就拿下了北京城,然後迎接順治車駕進入關內,從此開始了大清朝長達268年的統治。

    多爾袞功高天下,先後受封為皇叔父攝政王、皇父攝政王。後人對“皇父攝政王”這個稱號議論紛紛,再加上游牧民族向來有“兄死弟妻遺孀”的風俗,總覺得他肯定娶了孝莊,當了小皇帝的繼父,不然怎麼會有這麼個令人想入非非的封號呢?並由此得出多爾袞與孝莊少年定情,為了愛情放棄了江山的動人愛情故事。

    首先,皇父攝政王這個封號並不能說明兩人有情。周武王曾經稱姜子牙為“相父”,秦始皇稱呂不韋為“仲父”,項羽也曾稱范增為“亞父”,可知多爾袞的這個封號也不過是一個尊稱罷了。

    其次,根據《清史稿》等文獻的記載,多爾袞深諳漢學,受漢族文化影響頗深,既然做了華夏大地的主人,怎麼可能冒天下之大不韙,娶自己的嫂子呢?也沒有關於孝莊容貌才華方面的記載,後世所謂“智慧與才貌並重”的女政治家,完全是想象出來的。真實的她連漢話都不會講,而且思想保守,不喜歡漢學,這也是後來與兒子順治帝產生矛盾的原因之一。

    然後就是,這兩人幾乎沒有產生感情的機會。一個生在赫圖阿拉,後來搬到瀋陽,一個則始終長於蒙古科爾沁草原,幾乎沒有見面的機會。孝莊十多歲就嫁給了皇太極,後來住進瀋陽故宮。去過瀋陽故宮的人都知道,皇太極的五大后妃幾乎就是住在一個大院子裡,能有什麼相會的機會?

    多爾袞在攝政的七年裡,雖然權傾天下,叱吒風雲,卻始終沒有篡位自立,也並不是因為與孝莊有什麼感情,在筆者看來,主要有這幾方面:

    第一,江山未穩,因剃髮帶來的憂患在順治五年後一齊爆發,很多原本已經歸順的地方再起烽煙。如果在這個時候行廢立之事,很可能給南明小朝廷造成可乘之機。多爾袞以大局為重,為了大清萬世基業,放棄了稱帝的機會。相比南明宗室,為了殘破的政權還在打內戰,最終被清軍各個擊破。

    第二,沒有子嗣,後繼無人。多爾袞終生只得一女,過繼了多鐸的兒子多爾博。他死的時候,多爾博年僅九歲,比順治年齡更小,都是他的侄子,揹負罵名得來的皇位最後還是傳給了侄子,還有什麼用呢?所不同的是,如果廢掉了順治,他身後的結局也許會好上很多。然而他縱然謀略過人,也無法知曉自己身後之事啊!

    第三,常年多病,身虛體弱,以致心灰意冷。有記載他“身材細瘦”,豪格也曾說他“有病無福”,再加上順治六年,他最重視的兄弟多鐸因天花去世,沒多久結髮妻子也身赴黃泉,也令他心力交瘁。

    作為一個政治家,從來不會把個人感情放在軍國大事的前面,更不會為了兒女私情,放棄錦繡江山。

  • 4 # 有書共讀

    多爾袞一生戎馬倥傯,8歲,他便參預國政;14歲,晉封貝勒;16歲,出征蒙古察哈爾多羅特部,助皇太極在敖木倫大捷;

    17歲,與莽古爾泰等入明邊界圍攻北京,於薊州擊敗山海關援兵;19歲,出戰大淩河城,勝明朝總兵祖大壽;

    23歲,與豪格招撫林丹汗子額哲,喜獲元朝傳國玉璽“制誥之寶”,為皇太極所喜,晉封和碩睿親王。

    像這樣戰功赫赫,文韜武略的多爾袞為什麼離皇位只有一步之遙,卻沒有當上皇上?

    多爾袞有兩次繼承皇位的機會,第一次是多爾袞父皇努爾哈赤去世時,第二次是皇兄皇太極去世時,兩位都崩逝得太突然,都沒來得及主儲君,當時多爾袞躋身後選人之列,只是造化弄人,一步之遙成了遙不可及。

    第一次多爾袞沒繼承皇位,是因為競爭實力不濟,條件不成熟。

    1626年,努爾哈赤身患毒疽去世,多爾袞年僅十五歲,他上面有四個異母兄長,個個身經百戰,有勇有謀,當時他的母親阿巴亥被逼殉葬,三兄弟自身難保,能活下命來,只得低調行事,自然無緣皇位。

    第二次是1643年皇太極崩逝的.時刻。

    多爾袞又一次與皇位有了一次親密的接觸,真只有一步之遙,但他卻不想血濺朝堂,天下再次縞素,與皇位僅一步之遙的他,主動退出競選,讓年僅6歲的福臨稱帝。

    當時格局是這樣的:可能繼承皇位有三個候選人,一個是皇太極兄長,已過花甲之年的代善,一個是皇太極的長子和碩肅親王豪格,一個便是皇太極弟弟戰功卓著的多爾袞,然代善只求清廷平穩過渡,無心於皇位之爭,那麼實際上的競爭對手便是豪格和多爾袞。

    再看看當時站隊的情況,豪格陣營中有圖爾格、索尼、鰲拜等朝廷重臣,掌管正黃、鑲黃、正藍三旗,勢力不容小覷。

    多爾袞陣營中有一奶同胞阿濟格和多鐸,又掌管著八旗中實力最強的兩白旗,是實力派戰將,又因文韜武略,有不少正黃、鑲黃等三旗中人暗中支援。

    還有鑲藍旗鄭親王濟爾哈朗雖與皇位無緣,他卻坐壁上觀,不做表態,不過他的決定卻能打破兩股勢力的平衡。

    兩股勢力在崇政殿上已劍拔弩張,當代善提出讓皇子繼位,名正言順時,豪格陣營便附和,大有志在必得。

    阿濟格則提出擁立多爾袞,還沒等多爾袞發聲,豪格陣營中人已手握劍柄,皇族內的血戰一觸即發。

    多爾袞見勢,主動退出競選,便提出立皇太極第九子福臨為帝,由鄭親王濟爾哈朗和多爾袞輔政。

    當這個提案一出,原來叫囂要立皇子的宗親自是無話可說,代善明哲保身自是首肯,其他朝廷重臣也滿意,因為只要是皇太極的兒子當皇上,他們的政治利益便不會有任何損失。

    而多爾袞退而求其次,用皇位換實權,鄭親王濟爾哈朗得到輔政的實權當然舉雙手贊成這個提案。

    就這樣皇位便由福臨接收了,這完全是兩股強大勢力各退一步的結局。

    多爾袞也就因為不想皇族內發生血戰的一念之差而與近在咫尺的皇位失之交臂。

    兩次與皇位失之交臂,攝政王多爾袞的政治抱負在輔佐福臨(順治)的過程中得到釋放,他被封為攝政王,皇叔父攝政王,皇父攝政王,真正的權力並不比皇上小,只是少了一件龍袍,少了些祭祀的禮儀罷了。但他一直忠於職守,雖然權傾朝野,卻從沒有廢帝自立的心思。

    在有書君看來,多爾袞打天下忠勇可嘉,讓天下義薄雲天,實是清朝統一天下的錚錚鐵骨英雄漢!

  • 5 # 青年史學家

    1643年,皇太極在盛京突然暴斃,在暴斃之前,皇太極並沒有指定皇位繼承人,因此在皇太極死後形成了多爾袞和豪格競爭的局面。多爾袞是皇太極的弟弟,努爾哈赤的第十四子,時年31歲,豪格是皇太極的長子,時年34歲,按輩分,多爾袞是豪格的叔叔,但是年齡上卻比豪格還要小。

    兄終弟及或者父死子繼在古代中國都是皇位繼承的原則之一,因此不論是多爾袞還是豪格都具備承繼大統的資格,且二人戰功卓著,也有這個能力。

    當時的皇室當中,普遍支援的是豪格,包括禮親王代善都支援豪格。但是豪格在關鍵時刻卻選擇了謙讓,認為自己並不具備當皇帝的能力和資格,這一謙讓給了多爾袞以口實,因而重新選擇皇位繼承人。

    最終雙方達成共識,共同推舉皇太極的第九子福臨繼承皇位,是為順治皇帝,由多爾袞和濟爾哈朗共同輔政,入關後,多爾袞還成為了攝政王。而豪格卻在入關後冤死獄中。當然多爾袞的下場也不是很好,最終落得個鞭屍的下場。

  • 6 # 我是趙帥鍋

    多爾袞沒有當上皇帝,是因為在滿清初期,以皇權為代表的力量非常強大。大家知道,滿清初期的皇權,是以皇太極控制的上三旗為基礎,包括正黃、鑲黃和正藍旗,這三旗的力量,代表著是滿清初期最精銳的軍事力量。

    與此同時,皇太極的老婆孝莊,是蒙古科爾沁部貝勒的二女兒,所代表的是蒙古最強勢的部落,他們和上三旗聯合起來,顯然是一股沒有任何人能超越的力量。

    反觀多爾袞,他的支撐力量只有兩白旗而已,從這方面來說,多爾袞本身就缺乏挑戰皇權的力量。更關鍵是,當時皇太極長子肅親王豪格早已成年,不論是軍功還是威望,都足以與多爾袞分庭抗禮。

    如果皇太極之子繼位,皇太極直屬的幾旗力量,以及蒙古科爾沁部的地位自然都可以得到保證;但如果多爾袞繼位,那多爾袞兄弟直屬的兩白旗,地位就會凌駕於皇太極直屬的上三旗之上。這種相爭,並不是簡單的皇太極之子與多爾袞兄弟相爭,而是幾大旗的力量在相爭。

    而且,基於豪格自身的利益,也絕不會希望多爾袞這種強勢親王當皇帝,因為一旦多爾袞當了皇帝,第一件事情肯定是要加強中央集權,而豪格這種擁有最強大軍事力量的親王,肯定是被清洗的物件。所以對於豪格來說,即便自己不能當皇帝,也絕不允許多爾袞當皇帝。當然,對於多爾袞也是一樣,即便自己不能當皇帝,也絕不允許豪格當皇帝。

    另外,限制多爾袞的力量,並不只這些,代善所代表的兩紅旗勢力雖然在皇太極時遭到嚴重削弱,但他們這系的力量卻仍然存在,並且以代善的資歷和兩個紅旗的實力,其態度所向仍然能左右事態的發展。

    基於代善和兩紅旗的利益,他們顯然不希望一個強勢的皇帝上位,一切是顯而易見的,如果皇帝太過強勢,以代善的資歷,哪個皇帝敢放心用?所以他依然會被壓制,而且他身後的兩紅旗,也會一直被壓制。

    還有,濟爾哈朗所代表的鑲藍旗,因為曾受到多爾袞的打擊,自然不希望看到多爾袞當皇帝。而以范文程、洪程疇、孔有德、尚可喜、耿精忠、吳三桂等為核心的歸降漢民族利益集團,他們也不希望一個強勢皇帝上位,因為強勢皇帝高高在上,帝國的主要權力就會由皇帝負責。如果弱勢的皇帝在位,帝國主要權力就會由權臣們共同行使。

    在這種背景下,多爾袞所代表的的力量,既無法在軍事上壓倒豪格所代表的力量,又無法拉攏以代善為核心的兩紅旗和歸降的漢族利益集團,他如果前行上位,只能讓他自己第一個被淘汰出去,所以他最終選擇退一步,推舉皇太極的第九子、年僅六歲的福臨當皇帝。

    這樣一來,以皇太極為代表的上三旗的地位依然可以繼續保持,上三旗自然沒有什麼話說,即便豪格再怎麼反對,如果沒有上三旗在背後支援他,他也無力迴天。同時,福臨上位,他的生母孝莊的地位顯然會大幅度提高,這樣蒙古科爾沁部的地位也會對應上升,所以他們也會積極支援。

    至於代善、范文程、洪程疇、孔有德、尚可喜、耿精忠、吳三桂等,肯定也非常希望看到一個六歲的幼童當皇帝,這樣他們的權力才能有進一步擴大的空間。

    當然,因為多爾袞在關鍵時刻選擇主動退一步,妥善地處理了十分棘手的皇位爭奪問題,所以作為回報,他也由此獲得了輔政大臣的資格,相當於權力又向前邁進了一步,這對於多爾袞而言,其實已經是最好的結局。

  • 7 # 雍親王府

    多爾袞一生一共有三次機會可以登上滿清政權最高統治者的位置,但是非常可惜的是,每一次多爾袞都與之擦肩而過。

    第一次是在努爾哈赤去世後,由於代善家族的“背叛”和自己母親阿巴亥的失誤,無緣後金汗位。

    後金天命十一年(1626年),努爾哈赤去世,儘管努爾哈赤沒有指定自己的汗位繼承人,但是從努爾哈赤生前的一些列安排來看,努爾哈赤則是希望由多爾袞繼承汗位。

    努爾哈赤生前先是將自己的親領的正黃旗和鑲黃旗共計65個牛錄中的45個牛錄,分給多爾袞三兄弟,即阿濟格、多爾袞、多鐸每人15個牛錄,並安排阿濟格統領鑲黃旗,多鐸統領正黃旗並且在自己死後繼承剩餘的20個牛錄。對於多爾袞,努爾哈赤很大意向讓他接手鑲白旗15個牛錄。

    與此同時,努爾哈赤希望代善及其家族統領的兩紅旗共計51個牛錄能夠支援多爾袞,並且想代善留下了遺言:

    九王子(多爾袞)應立而年幼,汝可攝位,後傳於九王。

    對此代善表示了同意。

    如果真的照此進行,多爾袞兄弟將掌握正黃、鑲黃、鑲白三旗共計80個牛錄,再加上代善家族51個牛錄的輔佐,多爾袞獲得的支援力量將遠遠超過皇太極統領的正白旗25個牛錄,莽古爾泰統領的正藍旗21個牛錄,以及阿敏統領的鑲藍旗33個牛錄,汗位也將非常穩固。

    但是就在努爾哈赤去世後,代善家族卻“背叛”了多爾袞。

    實際上,並不是代善本人選擇“背叛”,而是代善非常器重的兩個兒子嶽託和薩哈廉極力反對代善支援多爾袞,一方面,多爾袞等人並沒有功勞,並不為嶽託和薩哈廉所尊敬;另一方面,正是因為代善本人與多爾袞的母親阿巴亥有染的原因,才讓代善家族失去了汗位繼承的資格,這也讓嶽託和薩哈廉非常氣憤。

    於是,在兩個兒子的勸說下,代善家族優先表示支援皇太極。

    與此同時,多爾袞的母親阿巴亥又被“四大貝勒”逼迫殉葬。

    努爾哈赤去世後,阿巴亥只顧得傷心,一來沒有及時的與代善家族進行溝通,用利益交換的方式化解矛盾,二來,沒有拉攏阿敏和莽古爾泰等人,三來,更是沒有對其他潛在的汗位競爭對手做出有效的瞭解和判斷。而這也直接導致了阿巴亥被逼為努爾哈赤殉葬。

    在阿巴亥死後,年紀尚小的多爾袞兄弟自然是沒有資格、也沒有能力與“四大貝勒”對抗,多爾袞也敗下陣來,失去了後金汗位,而皇太極成為順利繼承了汗位。

    第二次是在皇太極去世後,實力不足成為多爾袞與大清皇位失之交臂的主要原因。

    崇德八年(1643年),皇太極去世,由於皇太極生前也沒有對皇位繼承人做出安排,進而朝堂之上再一次出現了滿清政權最高統治權的爭奪戰。

    皇位最開始是在豪格與多爾袞之間展開的。

    多爾袞兄弟三人齊心,又坐擁兩白旗的鼎力支援,對於皇位是虎視眈眈。

    豪格這面也同樣實力不俗,除了豪格自己統領的正藍旗,皇太極親領的兩黃旗也表示了對豪格的支援和擁護。

    除此之外,坐擁兩紅旗勢力的禮親王代善和作用鑲藍旗勢力的鄭親王濟爾哈朗,也表達了對於豪格的支援,這就使得豪格佔據了皇位爭奪的主動權。

    然而豪格的一句大言不慚的“福小德薄”,讓其痛失好局,但是多爾袞也不敢貿然稱帝,畢竟此時的殿外已經被兩黃旗包圍,而兩白旗也已經是劍拔弩張,一旦局勢發生風吹早動,一場大清內部之間的火併則將在所難免。

    在此情況下,鄭親王濟爾哈朗提出,由皇太子的第九子福臨繼承皇位。

    出於對新興的大清王朝的責任心,也是由於當時的實力受限,多爾袞接受了擁立福臨的方案,最終福臨登上了皇位,成為了順治皇帝,多爾袞和提出方案的濟爾哈朗成為了攝政王。

    第三次是在多爾袞成為皇父攝政王后,此時的多爾袞已即將步入生命的盡頭,並且沒有繼承人將是他奪取皇位的最大阻礙。

    順治登基後,多爾袞開始用盡一切辦法,排擠掉了濟爾哈朗,除掉了豪格,先後被封為了叔攝政王,皇叔父攝政王,並在順治五年(1648年),多爾袞強迫順治冊封其為皇父攝政王,至此多爾袞的權勢和地位到達了巔峰。

    但是順治六年(1649年)的時候,一直被自己當做接班人培養的多鐸因天花去世,使得多爾袞再無奪取皇位的可能。一方面,多爾袞的身體狀況是每況愈下,不見好轉,另一方面,多爾袞並沒有合適的繼位人選。

    與他關係最為親近的人,他的哥哥阿濟格,赳赳武夫,有勇無謀,完全不懂的治國;自己的樣子多爾博,比順治皇帝還小,並且在朝中沒有任何的基礎,就算扶保他,其位置也坐不穩。

    所以,順治只能寄希望於與順治皇帝修復關係,然後卻沒有留給多爾袞足夠的時間,順治七年(1650年)多爾袞死於古北口外喀喇城。

    多爾袞死後,順治皇帝出於平衡政局、穩定朝政,將多爾袞追封為“成宗義皇帝”。但是僅僅兩個月後在順治皇帝的授意下,濟爾哈朗、滿達海等人開始了對於多爾袞及其政治集團的清算,多爾袞本人也被憤怒的皇帝“削爵位、撤廟享、罷宗室、籍財產入宮”,並被扒墳掘墓、挫骨揚灰。直至一百多年後的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多爾袞才被平反,重新被封為“睿親王”。

    而多爾袞究其一生,也始終與皇位無緣。

  • 8 # 張生全精彩歷史

    多爾袞確實離皇位非常近。近到什麼程度呢?可以說,也就只差一個“皇帝”的稱號了。但最終多爾袞卻沒能當上皇帝,這是怎麼回事呢?

    (多爾袞劇照)

    我們先來看看,為什麼說多爾袞離皇位已經無限接近了。

    其實,在皇太極猝死,多爾袞與豪格爭奪皇位的時候,他也是最接近皇位的那個。當時代善已經年邁,雖然德高望重,但其實並不管事。而兩紅旗中碩託、阿達禮則是積極支援多爾袞的,可以說,兩紅旗其實還是偏向於多爾袞。

    鑲藍旗的濟爾哈朗雖然不願意參加競爭,其實暗中還是支援多爾袞的。包括正藍旗也有不少人支援多爾袞。

    兩白旗更不用說了,那是多爾袞與他的哥哥阿濟格、弟弟多鐸的大本營。

    這樣算起來,實際上只有兩黃旗的人比較支援豪格(之所以說是比較,是因為兩黃旗的人,其實也有不少在暗中支援多爾袞的)。

    但是,兩黃旗的人支援豪格,豪格本人卻說自己“德薄”,不配當皇帝。這樣一來,實際上兩黃旗的人就已經沒了抓手。他們支援豪格,但是豪格不幹,這怪得了多爾袞麼?

    其實這時候,多爾袞大可以用這個藉口當皇帝,兩黃旗的人也無話可說。

    (福臨劇照)

    不過,多爾袞非常謹慎,他並沒有這樣做。他採用了一個折中的辦法,立年幼的福臨為皇帝。這樣一來,他就團結了孝莊等後宮勢力。同時,他還處死了想擁戴他為皇帝的碩託、阿達禮。這兩個人支援他,他卻處死他們。雖然手段有些卑鄙,不過卻極好地化解了矛盾,贏得了八旗子弟的肯定。再加上他又讓濟爾哈朗和他共同執政,可以說,上上下下都進行了很好的安撫。

    在多爾袞執政的前幾年裡,代善去世,豪格被多爾袞幽禁至死,和他一同執政的濟爾哈朗也已經靠邊站。多爾袞又把兩白旗抬到上三旗中,兩黃旗下降到下五旗中。這樣一來,實際上就算鰲拜等人還在,也已經掀不起風浪了。

    除了掌控軍中的權力,多爾袞還掌控了朝廷中的權力。他先是利用投降清朝的明朝舊臣相互之間的矛盾,以及漢人大臣和滿人大臣之間的矛盾,排斥異己,打擊了那些不屬於自己勢力範圍的人。在朝中儘量地安插自己的人。把整個朝廷,完全變成了多爾袞的朝廷。

    接著,他又以方便辦事為由,把皇帝的璽印拿過來,放在自己的府上。這樣,他想說什麼就說什麼,想釋出什麼命令就釋出什麼命令,根本不用向順治皇帝請示了。

    當多爾袞把軍隊和朝廷的權力,完全掌控到他自己手中的時候,他便開始做最後一步工作。就是把“攝政王”改為“皇帝”。

    (豪格劇照)

    多爾袞先是把自己的儀仗隊的種類和規格,向皇帝靠攏。只是在數量上略微有一點減少,種類上和皇帝一致。

    接著,他把對他的稱呼從“九王爺”,改為“皇叔父攝政王”。有一些官員轉不過彎來,還要稱呼他為“九王爺”,或者在稱呼上少了一個字,立馬就會遭到革職處分。

    “皇叔父攝政王”已經向皇位挺得很近了,表明了多爾袞是順治皇帝的長輩,而不是他的臣子。而且與此同時,多爾袞也停止了對順治皇帝的跪拜。既然是長輩了,怎麼還可能向晚輩跪拜呢?

    不過,多爾袞還不滿足。他又把對他的稱呼,改為“皇父攝政王”。也就是說,多爾袞現在的身份,變成了順治皇帝的“父親”。這一稱呼的改變,也讓民間及後世對清宮多有猜測,認為多爾袞與孝莊有什麼曖昧關係,甚至認為多爾袞已經娶了孝莊。事實上,如果多爾袞真與孝莊有什麼曖昧關係,她肯定不會得到順治、康熙那般尊重。而且,從一個女人的角度來說,多爾袞是和她兒子爭奪皇位的人,一直在欺負著她的兒子,她怎麼還可能和這樣的人保持曖昧關係呢?再說了,多爾袞去世才兩個月,順治就對他實行掘墓毀屍。孝莊真和多爾袞有關係,她會同意順治這麼幹嗎?

    多爾袞之所以要改變這個稱呼,不過是為了他順利當上皇帝,排除的障礙而已。

    可以說,到那時候為止,多爾袞確實就差一個“皇帝”的稱呼了。

    但是,多爾袞最終沒有當成皇帝。並不是他還遇到了什麼人間的阻力,而是人算不如天算。他打獵的時候,墜馬跌傷而死。如果他不是遇到這個變故,相信他肯定就奪位了。

    但是有什麼辦法呢?命運對人是公平的,一個人不管爭得多少權勢,死亡那刻來臨的時候,都毫無例外的要撒手丟掉。

    (參考資料:《清史稿》)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有沒有可以找到好圖的網站或軟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