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哪怕不能治療,可以有所幫助嗎?如果可以,能否推薦一些課程、書籍,或者告訴我,如何去學習?我有很多話想說,目前有不錯的收入和工作,但是並不開心,願意讚美他人,卻總是糾結自己,有不開心的童年,所以格外的在意他人的看法和言語。
5
回覆列表
  • 1 # 壹城心理醫生安然

    所以,說心理學家得限定那個領域的專家。就我理解,題主應該指的是做心理諮詢與治療的專家吧。在我看來,有些問題肯定能解決,比如說自我壓力的除錯、焦慮的應對、非理性的恐懼等等。

    而且說句實際話,有一些專業的心理治療家,之所以走上這條道路,初衷也是為了解決自己的問題。

    當然,確實有些心理問題是心理治療家本身也無法處理的,此時需要同行的同輩督導或者心理治療師的上級督導來協助解決。這也是專業的心理諮詢與治療者,科學、規範執業的保障機制之一。

  • 2 # 家長百事答

    心理學的本質就是“人學”,表面上看區域性的心理學靠的是學習和研究,其實最本質的“人學”靠是“悟”和“修”。

    也就是說:“悟道者”如佛陀、老子那是完全能解決自己的心理問題的,其他在路上的修行者只能解決自己的部分問題,但無法解決全部心理問題。

  • 3 # 奮鬥149959359

    越是有心理問題的人越不能看心理上的書,會產生聯想或猜疑,對自己造成壓力,後果嚴重。其實學心理學的人是研究他人的心理,而不是針對自己有心理障礙的人學的。看一些輕鬆對心理沒有壓力愉快的書或活動,心裡要想著高興或充滿美好的希望理念,這樣對治療有意義,遠離負氣場。

  • 4 # 得道心理學

    讀心理學能治療自己的心理問題嗎?

    首先,我們瞭解一下什麼是“心理問題”。

    心理問題分為三種類型:一般性的心理問題、

    比較嚴重的心理問題(比如:焦慮、恐懼、強迫症、神經衰弱、歇斯底里、邊緣性人格等)、

    精神病(比如:躁狂抑鬱雙重人格、精神分裂等)。

    心理學中把這三種人群分別稱為健康人群、灰色地帶和嚴重疾病人群。

    一般性的心理問題屬於健康人群的範疇,透過自己調整就可以解決

    學心理學主要是對自己有正確的認知,掌握人際溝通技巧,糾正自己不良的情緒,正確面對自己所遇到的問題及困惑,可以每天開開心心的學習工作生活,特別是工作中的人際交往很有幫助,也有益於自己身體健康,減少疾病,當有了疾病後可以正確面對。在別人有困惑或有心理問題時,可以運用心理學的知識,及時發現及時提供幫助,在勸導別人時,能掌握他真實的想法,可以說到別人心裡,做到有的放矢。

    但是學習到實踐有一個漫長的過程,需要自己堅持下去,另外嚴重的如精神分裂,雙重人格等心理疾病還是需要專業的心理師梳理治療。

  • 5 # 沈宇諮詢師

    首先說明,我不認為自己讀心理學就會治療自己的心理問題,如果真的可行,心理諮詢師和精神科醫生,大概就得失業了。就像讀醫學著作成不了醫生,讀武術經典仍然不會武術一樣,讀心理學著作,也無法成為諮詢師,自然也無法治療自己。

    其次,讀書還是有用的,至少可以提升你的認知能力,(改變認知本身就是心理學的方法)比如你讀《非暴力溝通》,你就會知道你說話的目的是為了對方聽懂,你在溝通的時候你就不會在糾結於對方理解能力不佳,而會把注意力放到提升自己的表達能力上。

    再次,有些問題,心理學稱之為一般性心理問題,我把它叫做小困擾,是可以透過讀書,甚至於直接把問題交給時間,是能自愈的。就像是感冒,找醫生七天,不找醫生一禮拜,也會好,但找個醫生吃點藥,鼻子會舒服一些。

    真有困擾建議找諮詢師解決,如果不方便,可以學習一下正念,可以在網上找到方法,關注當下的感覺,會讓你拜託很多困擾。

  • 6 # 本科中藥師日記

    讀心理學,與心理問題的治療途徑

    請問,只看有關游泳技巧的書籍而不下水練習,能學會游泳嗎?

    小編倔奇兒時,在姥姥家的村兒裡,有一個不大不小的池塘,母親一再警告倔奇:一定不要去洗澡!(洗澡是我們那裡指代游泳的方言用語)。一次,倔奇差點沒淹著,現在想想都後怕。筆者清楚記得,在那個村子,有一個完小同學,嗬!人家洗澡像泥鰍似的,一個猛子扎進去,十幾二十幾米開外再露出頭來,讓筆者佩服得五體投地。他為啥水性這麼好?一則,有些天賦;二則,家離池塘近,近水樓臺先得月,有機會經常到水裡玩耍。

    實踐出真知。心理問題,一是求助專業的心理醫生,二是可以自己在日常學習、工作和生活中,學會領悟做人做事的道理,經常反思自己心理問題的癥結所在,久病成良醫。人們可以看到一個有趣的現象,即使藥店裡的專業藥師,在某些方面,也不見得比常吃一類藥的消費者經驗豐富,對於那些有高學歷背景的消費者,其在醫藥某些方面的專業素養是讓行內人士都非常欽佩的。

    總之,一般人即便下了決心,恐怕也很難能學到真正有用的東西,再以半瓶子亂晃盪的所謂專業知識來給自己治療心理問題,是不是有點兒太草率了?

  • 7 # 拙筆淡靜

    答:多學些心理學知識,尤其是系統學習,不該是“能夠治療自己的心理問題”,但一定能夠了解諸多“心理問題”的產生根源,有助於幫助自己自覺及時的進行心理調節或“修復”,抑或有利於未雨綢繆地防患於未然。

  • 8 # 心理諮詢師鄭莉

    學習、從事心理行業這麼久,我發現一個現象,那就是,確實有一部分人,自己或者自己家人有心理問題,但又諱疾忌醫,於是開始去學習心理學,想要間接地透過知識增長積累,去解決自己的問題。但是我也發現,一般這樣的人,學習動力會比較強,對於臨床心理學的興趣尤其較大,但到底學習能否幫助他解決心理問題呢?當然是很難的。

    心理問題的解決,最靠譜,最重要的途徑,應該是求助於合適的心理醫生或者心理諮詢師,而不只是透過自己學習、閱讀一些書籍,上一些課程來解決。因為,據我的經驗,不少心理問題的產生,是因為他在成長經歷上,遇到了一個有問題的客體(比如父親或母親),而又產生了自體上的缺失,人格發育遲滯等問題。從而心理素質較弱,導致了抑鬱、焦慮、恐懼、強迫等這樣或那樣的心理問題。

    那麼,學習心理學,可能只會讓你了悟自己的問題可能會在哪裡,也許可以運用什麼療法,但卻無法真正療愈這個問題。透過心理諮詢師的幫助,也許你才能在與諮詢師的關係中去重新揭示和領悟,自己早年的有問題的客體關係,而療愈的根本其實也是在你和諮詢師之間的良性有益的關係中產生的。諮詢師逐漸走進你的內心世界,成為一個良好的客體,從而慢慢清除並代替了那個問題客體對你的不良影響,透過和心理醫生的療程性、規律性會面,交流、溝通與治療,你和人的關係慢慢變得更與心理靈活性、彈性、信任感、互利互惠的感覺,這一切,也都是在幫助你療愈你自己的心理問題。因為不少心理問題,也都是在關係中產生的,不是嗎?

    透過規範的,卓有成效的心理諮詢,你能夠從中領悟到,一個健康的人格究竟是怎樣的,健康而互利互惠的人際關係到底是怎樣,該如何更好地去維繫?你學習到維護自己心理健康的良好方式,也學習到和重要他人(比如愛人、親友、同事、權威)等的正確相處方式,從而逐漸讓遲滯的人格進行發育成長,負面情緒逐漸得到調節,自體得到成長,問題客體自然地消除(或者你與問題客體之間的關係得到很好的調節),你學習到更好的自我修心之道,最終慢慢走出了自己的心理問題。

  • 9 # 維氏星運WAY

    多少有點幫助,但是心理問題來自性格、境遇、或日常生活中不調和的東西,並不是來自本身的無知,所以解決心理問題的根本,還是解決上述矛盾。

  • 10 # 暖心理

    題主你好,如果是輕微的問題,可以透過閱讀心理學書籍來緩解自己的問題。有的心理學書籍,能幫助你看到你的消極的認知模式,在這方面你可以找一些認知方面的書籍來閱讀,可以從比較淺的層次,對你有幫助。

    但是大多數人的心理問題不可能透過閱讀心理學書籍得到解決,因為心理問題的形成由來已久,很多心理問題是由於自己被不正確的對待形成的,尤其是和父母的互動中形成的不健康的思維情緒和行為模式,單憑心理學的書籍是沒辦法真正幫助到你。

    你說你有不開心的童年,格外在意別人的看法和言語。我猜你小時候可能受到的批評和指責比較多,對自我有很多的懷疑和否定,因為自己對自己內在沒有一個穩定積極的看法,別人的言語和看法會更容易左右你的情緒,從而使自己陷入苦惱之中。能看到你也有很強的動力去改善這一點,比較好的方式就是與諮詢師建立一對一的關係,在諮詢關係中會一點一點探索你成長的經歷,在諮詢關係中得到校正性的對待,真正解決心理問題,需要更多的感受性的體驗。而看書是一個非常理性的過程。所以看書對解決心理問題的幫助會非常的有限。

  • 11 # 肖震宇的科學小屋

      我想,你問題的關鍵可能就是“有不開心的童年”。童年塑造著我們的早年人格,塑造著我們大腦的大部分神經連線,也塑造著我們對這個世界的情緒體驗方式。從你的描述可以看出來,雖然有著不錯的收入和工作,但卻並不開心。也就是說你的認知功能沒有問題,社會功能也正常,但是右腦對於情緒情感的體驗部分有些問題,格外在意他人的看法和言語。我猜想是不是童年的時候,你父母的教育方式讓你感覺到敏感,他們是不是對你有一些挑剔和指責,而缺少對你的無條件積極支援。

      心理學研究發現,一個孩子從小到大,得接受他人上千次的鼓勵,才能變得對自己比較自信、比較自我悅納,才能感覺到自己的價值感,也才能在人群中更加積極樂觀,做事也更容易透過努力達到目的。相反,如果這個孩子小時候受到更多的是挑剔、指責、或者疏離等,他就會變得自卑、膽小、退縮、自我矛盾或者否定,格外關心別人的看法,願意讚美討好別人,但對自己卻很糾結,不確定。這樣就算外在的學習成績再好,以後的工作再好,TA也很難由內而外感覺到開心,TA會有一種缺乏自我價值的空虛感,也就是俗稱的空心病。

      你是否能夠從學習心理學中去治療自己的心理問題呢?多少在某些部分是可以對你的這一心理有所幫助的吧。我建議你看馬斯洛的人本主義心理學書籍,比如《成為一個人》,羅傑斯的書,還有可以參加一些團體心理學工作坊,像亞隆團體等。也可以參與像CBT、MBCT等方面的認知行為療法心理學工作坊等。

      不過,透過學習和讀書,能幫到你的有限。最好的辦法,還是在閱讀和參與學習、工作坊之外,去尋找適合的心理諮詢的途徑。

      因為你的問題來自於童年,有時是童年的客體關係(與父母等重要養育者的關係)出了問題,導致了自體的不自信,缺乏一定的自我價值感,有一些抑鬱情緒,合適的心理諮詢師能夠幫助你看到自己問題的源頭,能夠和你一起觀照你的抑鬱,干預並且解析你的抑鬱,共同療愈發生於童年的那些創痛,並逐漸消除對你情緒上的那些低落抑鬱的影響,最後幫助你疏通負面情緒,建立高自信,高自尊,減少對別人的敏感,自我悅納,更積極而樂觀地面對人生,體驗到內在的幸福感和價值感,以及充實感。

  • 12 # 紫花地丁

    讀心理學的書能否治療自己的心理問題,首先要看自己到底屬於什麼型別的心理問題。有兩大類心理問題,恐怕是不能透過讀心理學的書來進行自我治療的。

    第一類就是超越了心理問題,構成精神疾病診斷的一些重性精神疾病,比如說雙相情感障礙或者重度抑鬱症。由於這些疾病發作非常迅猛,且患者通常在症狀的作用下無法保持完好的認知加工功能,甚至喪失與現實接觸和聯絡的能力。那麼在這種情況下,患者即便能夠讀書,恐怕也是不能起到任何治療效果的,還是需要在專業精神科醫生的指導下服藥甚至住院才能有所緩解和幫助。

    還有一些心理問題,雖然在症狀上看似達不到上述精神疾病那麼嚴重,但是發病時間比較久,且患者已經形成了較為穩定的行為習慣和思維模式,無法依靠自我的力量進行改變。那麼同樣是很難依靠讀書來進行自我治療的。這一類心理問題通常包括成癮類問題(酗酒、吸毒)和人格障礙(也就是人們經常說的性格問題)。這一類心理問題,也需要在專業的精神科醫生和心理諮詢師的配合下,共同對患者發揮作用。

    那麼除了上述這兩大類心理問題,不太容易依靠書籍來起到治療效果之外,對於其他絕大部分心理問題和疾病來說,閱讀心理學書籍,特別是有關心理治療自助手冊一類的書籍,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起到幫助的效果。

    以我個人的經驗來說,在我日常的心理諮詢過程中,就經常會給來訪者推薦一些書籍去閱讀,而大部分來訪者,都會表示他們在閱讀之後有所成長和進步。這種成長,有時候來自於從書中學習到了一些有效的技巧(常見的比如時間管理技巧和人際溝通技巧);有時候來自於透過閱讀,啟發了自己不一樣的視角(從自我中心轉變為更中立平等的視角);還有一些時候,成長來自於讀者從書中看到了與自己有相似經歷的案例,從而感受到自己並不孤獨,進而有了戰勝困難的勇氣。

  • 13 # 鵜鶘心理

    俗話說:“醫者難自醫”,知道自己得了什麼毛病,知道結果會向什麼方向去發展,但是沒有能力改變。醫生在所學的醫療範圍內不能解決的問題仍然很多,跨專業更是處處受限,例如讓骨科醫生治療內分泌疾病也會完全束手無策。心理問題的治療也是同樣道理,醫生自己得了毛病,還是需要別人醫治的,這就是醫學的侷限性,也是人的侷限性。

    讀了心理學業不是對自己的心理發展沒有一點用處,它對個人的影響是多方面的,下面筆者就來一一列舉分享一下。

    一、讀心理學的人會比其他人更能認識自己,從而改變自己的言行。人和人自己都存在不同的心理活動,然而讀了心理學的人更容易理解人們互動過程中的心理變化局勢,改變自身認知透過改變自己的言行予以應對。

    二、讀心理學的人有助於家庭關係的改善。例如親子關係的改善。讀了心理學後是我們能瞭解心理特徵,讀懂情緒背後的含義,甚至是影響性格的因素,這些技能足達到改善家庭關係的效果。

    三、讀心理學的人,有助於人際交往,提高工作效率。讀了心理學後,為人處世、思考問題會有意識的從心理學角度出發,遵循人的心理互動規律辦事。改善不同角色之間的應對方式,從而達到容易讓他人接受的心理氛圍和人際交往環境。

    四、讀心理學的人,會比常人多一份自我覺察,最直觀的表現就是比別人更自律。學心理學能對自己的情緒、語言、行為等有所解讀和控制,會有很好的自我管理自我控制的能力,在外人看來就是比一般人更自律。

    最後筆者要強調的是讀了心理學並不能將所有心理學知識窮盡,因此所學的心理學是有限的,要是得了心理疾病還是需要找專業的醫生尋求幫助。

  • 14 # Shapiro

    先說我的結論:並不能!

    假定你學習了十分豐富的心理學知識,那麼這對增強你的心理功能會有幫助。比方說,你學社會心理學,瞭解了“從眾心理”、“等門檻效應”等知識,你可能更知道如何在社交情境中靈活應對,這可以減少或者避免你在社交場合碰到的現實困擾。你學了時間管理的知識,這可以提高你的學習工作的效率,減少或避免你在學習上碰到的困擾。你修習了正念減壓訓練,可以提高你的身心健康狀況的自我覺察……學習豐富的心理學知識,這對增強你的心理功能會有幫助,降低你遭遇心理問題的可能性,但當你真的患上心理疾病時,知識卻難以治療好你的心理疾病。就好像運動可以增強你的免疫力,但當你生病發燒的時候,運動卻不能治好你的病痛。

    但當你真產生心理問題的時候,很難透過心理學的知識來幫助自己。因為心理問題的解決通常都是透過“諮訪關係”在起治療作用,而非透過知識或建議來得到幫助。

    比方說,大多數人都會有這樣的經歷或體驗:我們常常很擅長用各種各樣的話安慰別人。比方說,“天涯何處無芳草何必單戀一支花。”“過去的就讓它過去,只有現在才是最重要的。”“振作起來,挫折也是我們人生一筆寶貴的財富。”

    而當你自己碰到難題的時候,你試圖告訴自己,“沒關係,天涯何處無芳草何必單戀一支花。”“過去的就讓它過去,只有現在才是最重要的。”“振作起來,挫折也是我們人生一筆寶貴的財富。”你發現為什麼這些話安慰得了別人,可是對我卻沒什麼用。

    因為起作用的不是說了什麼話,而是有人願意聽你說話。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手機音樂播放器哪個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