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歷史知事
-
2 # 史是歷史的史
部分史學家把三家分晉作為春秋和戰國兩個時期的分割點。而春秋時期作為霸主的晉國之所以分裂,竊以為完全歸因為前期統治者對親情的極大不信任。
其實在晉國走向霸主的過程中所制定的一條制度導致了晉國的分裂。晉獻公死後,諸公子覬覦王位,互相殘殺,而最後的勝利者(晉文公)即位後,鑑於前車,防止自己的兒子再廝殺,凡沒有即位資格的公子一經成年便派遣到外國居住。此後公子居外,延為傳統。
試想,若晉王猝死而太子未立,或太子年幼。那會有什麼情況?王權勢必交與外族卿大夫之手。交權容易,收復卻難。所以造成了後來的六卿亂晉,繼而晉國公室失去統治地位和自御能力,被韓趙魏三國分裂。
如有紕漏,還望不吝指正
-
3 # 白sir讀書
晉國分裂為韓、趙、魏,歷來被視為春秋向戰國轉變的重要標誌。晉國分裂有遠因,亦有近因。
遠因可追溯至晉文公稱霸之前的晉獻公之時,為防公族威脅公室地位,晉獻公痛下殺手,滅掉了公族。從此晉國再無同姓公族,只有後來的異姓公族,而這些異姓公族逐漸坐大,讓公室成了擺設。
近因,可以從晉國大夫叔向的一段話中看出。
公元前539年,齊人晏嬰出使晉國,曾與叔向就“季世”這個問題進行過一次無可奈何的談話。季世就是末世,衰微之世,也就是傳統禮儀喪失、破敗,再也不可能挽回的時代。具體點說,就是公室敗落、卿族逐漸掌握政權的春秋時代晚期。
當晏嬰告訴叔向,齊國已至季世,田氏極有可能取代公室地位時,叔向發出了同樣的哀嘆:晉國比齊國好不到哪兒去,甚至可能更糟。
戎馬不駕,卿無軍行,公乘無人,卒列無長。庶民疲敝,而宮室滋侈。道殣相望,而女富溢尤。民聞公命,如逃寇仇。欒、郤、胥、原、狐、續、慶、伯降在皂隸,政在家門,民無所依。君日不悛,以樂慆憂。公室之卑,其何日只有?
叔向眼中的晉國已經一無是處:戰馬不駕戰車,卿不率領軍隊,公室的戰車沒了御者與戎右,步兵的行列亦缺乏官長;百姓疲敝不堪,宮殿裡的貴族們卻愈加奢侈;道路上,餓死的人一個挨一個,寵姬們家裡的財富卻數不勝數;百姓聽到國君的命令,就像遇到強盜、仇敵一般,避之唯恐不及;欒、郤、胥等出於姬姓的八個家族,其後人已經淪為平民乃至卑賤吏役;政令都歸了趙、韓、魏等家族,人民無所依靠;在這種情況下,國君卻不思悔改,終日沉湎於歡樂宴飲,公室的卑微,已在眼前了。
此後,隨著趙、韓、魏滅掉智氏,晉國的分裂已不可避免。
-
4 # 周洪劍的底層讀史
小宗夷滅大宗,曲沃代翼,獻公誅殺公族公子,導致晉國姬姓公族零落,又因為晉國制度,公候的公子不能待在國內防止威脅晉侯的權力,最終導致卿大夫專權,公族權力被架空!卿大夫專權導致晉國強大,也導致晉的分裂,最終韓趙魏三家分晉,晉國分崩離析!
回覆列表
晉國是春秋時期最強大的國家,沒有之一。
自公元前636年,晉文公即位,至公元前403年,韓、趙、魏三家列候,晉國穩居霸主地位一百五十多年;而由晉國分離出去的魏、趙兩國在戰國時期更是強橫一時,諸侯不敢掠其鋒芒,晉國之強,由此而知。
然而,正是這樣一個超級強國為何最終落得國破地分的下場,其中原因令人深思。
縱觀晉國曆史,對外攻殺征伐、開疆擴土固然奪人心魄,但其內部傾軋、派系爭鬥更令人膽顫心驚,而這正是晉國覆滅的主要原因。
自春秋初期開始,晉國公室內亂就沒有消停過,一次又一次的同室操戈不斷削弱王室力量,極大動搖了王室的統治基礎。
▲晉國(前11世紀—前349年),周朝分封的諸侯國,國號初為唐,唐叔虞之子燮即位後改為晉。
公元前754年,晉昭候把叔父成師分封到曲沃(山西曲沃)。由此晉國陷入長達六十六年的公室內亂,史稱曲沃代晉。成師封邑曲沃,城高溝險、土地肥沃、人口眾多,遠比晉國都城翼城(山西翼城)強大。
成師在曲沃修行仁政,民心歸附,勢力不斷強大。伴隨勢力強盛,曲沃城主野心也不斷膨脹。
公元前739年起,為奪取國君寶座,曲沃宗族共計發動五次叛亂,弒殺五任國君。
公元前678年,曲沃武公伐滅晉國大宗,盡出寶物賄賂周釐王,釐王冊封武公為諸侯。曲沃代晉是春秋初期影響最惡劣的事件,其不但動搖了東周禮樂國本,更為晉公室內鬥開了先例,從此以後,歷代國君都把打壓宗族作為穩固君權重要手段。
公元前669年,晉獻公(曲沃武公之子),擔憂同族威脅,接受大臣士蒍建議,開始血洗曲沃宗族,諸多公室成員被誅殺,晉國宗室再度凋零。
但事情遠沒結束,晉公室彷彿被詛咒一般,在宗族清洗後,獻公一族又因王位繼承權展開了新一輪爭鬥。
晉獻公有三個很爭氣的兒子:太子申生(歷代太子典範)、公子重耳(春秋五霸晉文公)、公子夷吾(以食言而肥、背信棄義出名)。
太子申生仁德賢惠,是國君不二人選,如果晉獻公不折騰,晉國宗族再次復興也不一定。壞就壞在,晉獻公寵妃驪姬生了公子奚齊,獻公愛屋及烏,打算把王位傳給奚齊,在驪姬蠱惑下,獻公誅殺申生,重耳、夷吾避禍出亡。
獻公死後,晉公室再次陷入內亂,驪姬大兒子奚齊、小兒子悼子接連被大臣裡克弒殺,而後在秦穆公協助下立晉惠公夷吾即位,惠公當政後背信棄義,以怨報德,誅殺大臣裡克,與秦國開戰,招致國內外怨恨。
公元前635年,晉惠公去世,晉文公重耳即位,誅殺惠公一族,晉國內亂告一段落。
▲晉文公
晉文公當政期間,晉公室人才凋零,加之文公流亡十九年,諸多外姓大臣患難與共,於是文公採取了重用外姓大臣策略。
有了新鮮血液加入,晉國國力與日俱增,內修德政,外威諸侯,一舉奠定了霸主地位。誠然,重用外姓大臣無疑給晉國帶來莫大好處,但也存在一個弊端。
春秋時期,土地是勢力的象徵,諸侯主要依靠土地封賞臣子。
雖然晉國四處開疆擴土,但所獲取土地大多封賞給了立功大臣,因此公室土地並未增加多少,這使得外姓大臣勢力不斷增強。
此消彼漲,帶來了必然是君權衰落。自文公、襄公後,權臣把持國政成了晉國主要現象。
公元前606年,趙盾弒殺晉靈公,立晉成公,趙氏宗族開始凌駕公室之上,晉公室與外姓大臣,以及外姓大臣之間的爭鬥拉開帷幕。
趙氏衰落後,欒氏、中行氏為打壓政敵,於公元前572年,發動政變,弒晉厲公,誅殺郤氏,晉悼公即位,此時魏、韓、智、範、中行、趙六宗族位列晉國六卿,把持國政。
公元前514年,晉頃公在位,公室宗族祁氏、羊舌氏與頃公發生爭鬥,六卿為了進一步削弱公室勢力,打著擁立國君旗號,夷平兩族,瓜分土地據為己有,六卿勢力進一步擴張,公室更加衰弱。
隨著時間推移,六卿內部矛盾不斷激化,公元前497年,六家宗族爆發了大規模衝突。事件起因趙氏內亂,當時,趙氏宗主趙鞅想把衛國進貢的五百戶人口從邯鄲遷往晉陽,邯鄲大夫趙午不同意,於是趙鞅私自捕殺趙午,引起邯鄲趙氏叛亂,晉定公派人攻打邯鄲平叛,晉國內亂爆發。趙午宗族雖屬趙氏,但與範、中行宗族是姻親,因此在邯鄲趙氏叛亂後,範氏宗主範吉射、中行氏宗主荀寅也發動叛亂,攻打趙鞅,兵臨晉陽。
▲晉文公復國圖
此時,另外三家態度各不相同,韓氏與趙氏世代交好,眼看趙氏落難,自然想要搭救;魏氏宗主魏侈因與範、中行有仇,陰謀除掉範吉射和荀寅,另立宗主,適逢亂起,絕對不會錯過良機;而智氏荀躒更狠,向晉君建言:“晉法,作亂者死,現在三家大臣作亂,只驅逐趙鞅,這不公平,這三家必須一併驅逐。”
於是荀躒、韓不佞、魏侈奉命攻打範、中行氏,沒取勝。範、中行氏反而開始攻打晉君,晉君會同三家兵力擊敗範、中行,兩家逃亡。韓、魏兩家為趙鞅求情,晉君赦免趙氏,內亂告以段落。
而後晉國六卿僅剩四家:智、韓、趙、魏。
從這一事件可以看出,六卿已有謀反之心,比如趙鞅沒有請示晉君即敢誅殺士大夫,範、中行兩家也敢攻打晉君,晉公室實力相比其餘六家強不到哪裡去,只能依靠外姓勢力才能勉強平定叛亂。
▲三家分晉
晉定公死後,公元前457年,晉出公在位,智氏宗主智伯夥同韓、趙、魏三家瓜分範、中行宗族土地,晉出公震怒,奈何自身實力不夠,想借助齊、魯兩國力量討伐四家。
四家宗族擔心被誅滅,先發制人,攻打晉出公,出公倉惶逃奔齊國,結果死在半路上。
至此,晉公室力量消耗殆盡,再也無力掌控晉國局面,後任國君淪為傀儡。
公元前453年,韓、趙、魏滅智氏,瓜分智氏封邑,三家代晉局面逐步形成。
此後晉公室土地不斷被三家蠶食,為苟延殘喘,晉君不得不開始朝拜韓、趙、魏三家國君。
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冊封韓、趙、魏三家為諸侯,超級強國晉國地分國滅,湮沒在歷史長河中,更加血腥殘酷的戰國時代來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