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生活小吃
-
2 # 博65773938
關於這個人的說法很多,但是看看這個名字愛新覺羅福全,就知道又是一個皇家的兒子啊。而且此人的身份還很高,是康熙的二哥。按照那會兒的立嫡的說法,他應該是皇帝的,但是最後卻是康熙。按照這個節奏,他應該會造反啊,但是並沒有,在歷史上他還是康熙的大忠臣。
在順治還活著的時候有這麼一件事,他問這兩個孩子:你們將來想成為什麼?康熙說的是明君,而福全說的是賢臣。在之後的歲月裡也的確是這樣做的。但是另外有一個說法是,福泉之所以沒有說想當皇帝,是因為他身有殘疾,心裡自卑。但是我個人覺得不可信,因為他後面還帶兵打仗呢。
愛新覺羅福全最有名的事件就是接受康熙賜封的撫遠大將軍,親自帶兵去遠征葛爾丹。如果福全身有殘疾的話,康熙又怎麼會把這任務派給他,這大清朝又不是沒有人了,所以這一說法不可信。而福全在帶兵打仗的時候也是盡心盡力,盡顯忠臣的責任,康熙在這過程中也親自去前線指導,而福全一直就是執行任務的那個人。在擊退葛爾丹之後,本應該趁勝追擊,但是福全卻下令退兵,並且沒有問過康熙的意見,這件事讓康熙甚是不滿。所以在回朝之後,等待他的不是封賞,而是責罰。
就算是這樣,福全也只是淚眼汪汪地接受了。另有一說福全曾經造反更是無稽之談,他這輩子沒什麼野心,也真的是隻做了大清朝的賢臣。
福全為什麼不是皇帝
這個原因說起來讓人覺得特別的隨意。按照那會兒立嫡的規矩,這福全是皇二子,輩分大於康熙,理應是皇帝。但是這福全為什麼不是皇帝呢?先來說說之前在順治身體好的時候,問過這兩個孩子一個問題:你們將來想做什麼呀?康熙說要做明君,福全卻說做個賢臣。雖然這不是主要原因,但是也是個參考。
在順治帝快不行了的時候,太皇太后就問群臣關於下一個皇帝的事兒怎麼看。因為之前吃過立嫡的虧,所以忠臣都是看著形式行事,畢竟出頭的那個是要擔大責的。所以這太皇太后就想出個投票的法子,最終無果。
而這福全最後沒有當上皇帝,康熙還要感謝湯瑪士的神助攻。湯瑪士是個外來的和尚,跑來大清朝騙吃騙喝,人家都說這外來的和尚會念經,這湯瑪士高鼻子綠眼睛還會看星星。所以他的話也會被皇太后和皇帝拿來作為重要的參考。
話說這一日,皇太后坐在順治的病床前,多這個不爭氣的兒子說:你為女人死我不想說你什麼,但是你得選好繼承人啊。這順治帝想想有理,就跟皇太后來分析。首先,這康熙的生母地位要比福全高;再來這福全懦弱,膽小怕事,沒有這個魄力鎮住全場啊。最後,他倆就徵求了湯瑪士的意見。
湯瑪士說:這康熙得過天花了,以後不會再得;而這福全沒得過,以後還是有這個風險的。所以這身體上是康熙勝了。皇太后和順治想想覺得在理。
所以這就是為什麼福全不是皇帝了。
這兩人是出了名的兄友弟恭,在我看來康熙這輩子最大的福氣就是有福全這個哥哥。至於康熙和福全之間的故事,就是很簡單的君臣兄弟之間的故事。就算有些曖昧的小故事也是廣大腐女們YY出來的。作為兄長應該繼位皇帝的福全,卻一輩子甘心在弟弟康熙之下,做他的一位忠臣,我也實在是佩服此人身在皇家卻毫無野心的這一態度啊。
先來說說這康熙的童年吧,相當的悲慘,二三歲的時候就得天花被送出宮去,爹不疼娘不愛的。最後終於回宮了,卻是來見順治最後一面的,所以他最親近的長輩就是太皇太后了。接著就是他的哥哥福全,對於缺失親情的康熙來說,福全基本就是他的感情依賴。在康熙治理國家諸多的變故中,他始終把福全放在自己最信任的位置,這一點也可以看出來康熙對福全是有依賴的。
雖然在撫遠大將軍遠征葛爾丹,最後卻沒有趁勝追擊這件事情上,康熙很生氣。但是這康熙生氣的點在於福全竟然沒有事先問過自己的意思,自己擅自做決定。所以康熙對於福全是有著絕對的控制權的,這也可以看出福全是有多麼的忠心。在自己辛苦打完仗回來,還被康熙責罰了一通之後,不但沒有造反心,還繼續做自己的忠臣。所以這福全是康熙最大的福氣啊。
最後來說說這福全去世的時候,福全王府在辦葬禮。康熙本有要緊事還專程趕回來見福全最後一面,當然沒有見到。之後康熙全程參與葬禮,最後還讓畫師畫了一幅兩人童年玩耍的畫。
-
3 # 趙佳巖律師瀋陽
沒選福全,是因為孝莊的作用吧……
第一,當時福全和康熙都很小。在順治長子夭折の情況下,照理說,福全身為次子繼位,才是天經地義的!可是,不看野史,正史上順治是得天花死的!當時的天花比現在的癌症還可怕,即便是皇帝,得上了,也是個死……據說董鄂妃也是得天花死的!順治的英年早逝對於剛剛入關12年的清王朝來說,打擊是致命的!但是當時天花氾濫,是沒法預防的,得了也沒有特效藥,都是靠命大熬著。所以,可以說,天花已經威脅到王朝的統治了!必須選一個戰勝天花の人繼承皇位!說白了,這個人日後可以因為任何病死,但絕對不能因為天花而死了……當時順治的所有兒子中,只有康熙是得了天花的,而且還活了!也正因為得了天花卻痊癒了,讓孝莊高看一眼,認為這個所以是有福氣的?為什麼呢?說來也巧,順治和董鄂妃的四阿哥當時也是得天花死的……也就是說,當時是康熙和四阿哥一起得的天花,一個活了,一個卻死了……說回福全,他當時還沒有出過天花,所以老太后不敢讓他繼承皇位,怕他像順治似得,熬不過天花!
第二,就是福全の出身問題……大家都知道,順治最愛董鄂妃,也因此,孝莊最討厭董鄂氏!順治為了董鄂妃,可以說是搭上了性命,對於失去兒子的母親來說,孝莊對於董鄂妃是恨之入骨的!順帶著,她也討厭董鄂這個姓氏,這個大家都理解吧?問題就出在這兒了,福全的生母就是庶妃董鄂氏。大家都知道,其實滿族剛入關的時候沒多少人,大家都是親戚連著親戚。所以這個庶妃董鄂氏和董鄂妃,也可以算得上是遠房堂姐妹關係!又因為董鄂妃的四阿哥夭折了,對於姐姐的這個孩子可想而知經常照顧的。當然,也因為福全是實際意義上的長子,也是多得順治看重!可以想象,順治,董鄂妃和福全“一家三口”享受天倫之樂的樣子,也一定是刺激到過孝莊!所以,孝莊私心裡不會喜歡有些董鄂氏血液的孫子繼承皇位!
於是嘍,長子死了,次子血統不好,輪也輪到三子了啊!
-
4 # 穀雨_1951
康熙上位是因為他己經出過天花,並大難不死。貴族會議怕其他阿哥出天花致死,所以康熙上位最安全,當時已知道天花一生只得一次的規律,而且天花死亡率很高,不得不防。
-
5 # 蘑菇宿舍
愛新覺羅•福全(1653年—1703年),順治次子,母寧愨妃,董鄂氏。康熙五年後稱裕親王。康熙手下大將軍。愛新覺羅•常寧是清世祖順治帝第五子,生於順治十四年(1657年)十一月初四日,母庶妃陳氏。康熙十年(1671年)封為和碩恭親王。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在康熙親征噶爾丹的戰爭中,任安北大將軍,率領右翼軍出征。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六月初七日去世,享年47歲。愛新覺羅•常寧死後,第三子愛新覺羅•海善襲貝勒爵,後被奪爵,後常寧第二子愛新覺羅•滿都護襲貝勒爵,後被降為鎮國公,後愛新覺羅•海善的孫子愛新覺羅•斐蘇襲鎮國公。承公府,歷史上曾稱為恭親王府,貝勒斐蘇府,位於北京市東城區鐵獅子衚衕,是清順治帝第五子愛新覺羅•常寧被封為恭親王后的府邸。愛新覺羅•常寧死後,由其子息襲承,後降為鎮國公後,稱承公府。後愛新覺羅•斐蘇加爵為多羅貝勒後稱貝勒府。順治帝木的子女兒子(共8個有記載) O 皇太子(順治14年立)榮親王(順治18年立)愛新覺羅玄燁/康熙皇帝 O 皇長子愛新覺羅牛鈕 O 皇次子愛新覺羅福全 O 皇三子愛新覺羅玄燁/康熙皇帝 O 皇四子榮親王(未取名,幼年逝世) O 皇五子愛新覺羅常寧 O 皇六子愛新覺羅奇綬 O 皇七子愛新覺羅隆禧 O 皇八子愛新覺羅永幹
清聖祖康熙,名愛新覺羅·玄燁(1654年5月4日順治十一年三月十八日—1722年12月20日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十三日),清朝皇帝,通稱康熙皇帝。順治十一年三月十八日(1654年5月4日)生於北京紫禁城景仁宮,佟妃之子。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十三日(公元1722年12月20日)卒於北京暢春園清溪書屋。終年69歲。在位61年(1661年-1722年),是中國歷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康熙繼位時只有八歲,是順治的第三子。順治接受湯若望的意見因其出過天花具有免疫力而把他選為繼承人。康熙六年(1667年)七月初七在太和殿舉行親政儀式。在其祖母太皇太后孝莊文皇后的幫助下,在康熙九年贏得了與顧命大臣鰲拜的鬥爭,開始真正親政的階段。康熙執政期間,撤除吳三桂等三藩勢力(1673年),統一臺灣(1684年),平定準噶爾汗噶爾丹叛亂(1688年-1697年),並勝利地驅逐沙俄對黑龍江流域的侵略。他在京師東北的熱河營建了避暑山莊,將其作為蒙古、西藏、哈薩克等部王公貴族覲見的場所。康熙帝親政不久後,便宣佈停止圈地,放寬墾荒地的免稅年限。他還著手整頓吏治,恢復了京察、大計 (清)等考核制度。為了防止被臣下矇蔽欺騙,愛新覺羅玄燁還親自出京巡視,瞭解民情吏治。其中最著名的是六次南巡,此外還有三次東巡、一次西巡,以及數百次巡查京畿和蒙古。他還親自巡視黃河河道,督察河工,並下令整修永定河河道。康熙帝重視對漢族知識分子的優遇。他曾多次舉辦博學鴻儒科,建立了南書房制度,並親臨曲阜拜謁孔廟。康熙帝還組織編輯與出版了《康熙字典》、《古今圖書整合》、《曆象考成》、《數理精蘊》、《康熙永年曆法》、《康熙皇輿全覽圖》等圖書、曆法和地圖。但是,在另外一方面,康熙也存在保守和落後的方面。他在統一臺灣後開放了海禁,但是由於擔心米穀出境而明令禁止南洋貿易。他崇尚儒學,尤其是朱熹理學。此外在康熙五十年(1711年)還發生過戴名世《南山集》文字獄事件。
-
6 # 依海棠
康熙出過痘,對天花有了終生免疫力。而且康熙畢竟是一宮主位生的,比庶妃生的福全等人地位要高一點,比其他正宮生的皇子又要年長一點。所以他是最佳選項。
-
7 # 最後你等我了
順治皇帝雖然活的年紀不大,但兒子卻不少,他一共生了8個兒子。在這8個兒子中,他最最喜愛和最可能被立為太子的就是皇四子——也就是他最愛的董鄂妃的兒子。大家都知道,這個董鄂妃原來是順治皇帝弟弟的妃子,順治對她一見鍾情,強行搶過來當自己的妃子,寵愛的無以復加。董鄂妃在順治十三年(1656年)被冊為“賢妃”,僅一個月後,又晉封她為皇貴妃。這樣的升遷速度,歷史上十分罕見。順治十四年(1657年),董鄂妃生下皇四子,順治愛屋及烏,十分欣喜,頒詔給天下說“此乃朕第一子”!他的前三個兒子在他眼中都不算他真正的兒子了!
如果不出意外的話,順治肯定會立她這個最愛女人的兒子為太子的,那也沒有以後康熙皇帝什麼事了。但人算不如天算,這個孩子生下不到三個月就夭折了。本來董鄂妃年紀輕還可再生皇子的,但董鄂妃受此打擊也香消玉殞。至此,順治想立最愛女人的兒子為太子的希望徹底破滅。
順治臨終前,除了皇長子牛鈕和皇四子早夭外,還有6個兒子可供選擇。其中最大的就是皇二子愛新覺羅·福全9歲,三子玄燁8歲。皇五子常寧5歲,皇六子奇綬3歲,皇七子隆禧和皇八子永幹2歲。這6個兒子沒有一個成年的,也沒有一個是順治特別喜歡的!這時年紀最大的福全被選為繼承人的機率是很大的,順治也有過這個意願,但一個人的一句話使三子玄燁最終被選為接班人。
這個人就是湯若望。湯若望是德華人,神聖羅馬帝國的耶穌會傳教士,他在中國生活47年,歷經明、清兩個朝代。順治帝對湯若望非常信任和尊敬,認他為“義父”,隨後順治帝也尊他為“瑪法”(滿語,尊敬的老爺爺)。順治帝經常請“瑪法”到宮中敘談,無須太監們的傳喚,也免除謹見時的叩跪之禮。所以湯若望的建議和諫言對順治的影響是非常大的。
順治帝臨終議立繼承人,本來年紀最大的福全是他的最佳人選,但是他的母親孝莊太后不同意,她想讓玄燁繼位。順治帝一時拿不定主意,於是就徵詢湯若望的意見。當時順治帝因得天花,而當時朝廷中只有湯若望一人知道天花如果流行會造成什麼樣的後果,於是他就說一定要找一位得過天花的皇子來繼皇位。順治6個兒子中只有三子玄燁得過天花。原來玄燁兩歲的時候,就感染了天花,在清初,天花可謂是最可怖的病症之一,一旦感染就必須被隔離。因此,年幼的玄燁被送出宮去養育,最後竟然平安出痘好了,可謂福大命大。
在孝莊太后和湯若望等人的支援下,順治帝最終下定決心選擇玄燁繼位。1661年,玄燁登基,改年號為康熙。康熙即位後,和他的哥哥福全感情很好。康熙六年正月,封哥哥為裕親王。康熙二十九年七月,封哥哥為撫遠大將軍,征討葛爾丹。康熙四十二年,福全病逝,終年五十歲。
回覆列表
順治十八年(1661)正月初九日,順治皇帝病逝後的第三天,一個不滿八歲的小孩一身孝服坐在了紫禁城金鑾殿的寶座中,成為新一代少年天子,這個叫玄燁的小孩,就是康熙皇帝。
隆重的登基大典有條不紊地進行著,此時,站在前面的文武大臣,依稀會發現小皇帝的臉上竟然有幾粒稀疏的麻子。也許他們沒有想到,正是因為這幾粒麻子,小皇帝才能夠坐上今天的龍椅。
內幕是這樣的:
順治皇帝突然病逝時年齡不到二十四歲。此前對於接班人問題他並沒有太多心理準備,直到染病臥床不起時才開始認真考慮繼承人選。長期以來順治皇帝一直看好次子福全,想立為太子,而順治皇帝的母親孝莊皇太后則更傾向於立皇三子玄燁。雙方意見相持不下,只好求助於第三者的仲裁。這個第三者,是在宮中當差的西洋傳教士湯若望。湯若望在清宮服務有年,官至一品。他與順治皇帝及孝莊皇太后之間長期保持著某種親密關係,順治皇帝曾尊稱他為“瑪法”,滿語翻譯過來就是“爺爺”。
理智的西洋傳教士湯若望很快就幫孝莊皇太后和順治皇帝下定了決心:立皇三子玄燁為太子。理由簡單而充分——玄燁已出過天花,對這種可怕的疾病有終身免疫力。 天花,中醫稱“痘瘡”。作為一種烈性傳染病,它很早就已開始為害人類。考古發現,古埃及法老拉美西斯五世(公元前1160年)木乃伊上曾出現天花病菌。在中國,晉朝時就已有明確的痘疹病理記載。直到清初,天花依然被視為不治之症,令人談虎色變。實際上,清朝時期,天花曾多次氾濫,為害生靈。清史上多起清宮疑案也與它有關。 康熙早年的生活一直籠罩在痘魔的陰影下。他剛出生時,正值天花大流行。不得不由乳母抱出紫禁城,棲身於西華門外的一座宅邸(雍正時改為福佑寺)中“避痘”,長期得不到父母之愛。兩歲那年,他患上了天花。在乳母、正白旗漢軍包衣曹璽之妻孫氏悉心照料下,硬是從天花的魔掌中掙脫出來,臉上卻留下了與痘魔殊死博鬥的點點痕跡。
這個經歷,在康熙幼小心靈中留下了不滅的烙印。《聖祖廷訓格言》記載康熙晚年曾說:“朕幼年時未經出痘,令保姆護視於紫禁城外,父母膝下未得一日承歡,此朕六十年來抱歉之處。”躲過天花之劫,幼小的康熙進了紫禁城,但天花的陰影一刻也沒離去。灰色的宮中“避痘”歲月,像是一場噩夢。由於天花連年爆發,深宮中也常常一夕三驚。如果宮中有人得了天花,父皇等就會出宮“避痘”。如果城中有天花病人,四周就得用繩子圍起來,誰也不準隨便進出。這些驚恐與動盪的灰暗記憶填滿了康熙幼年的夢。 康熙很小就已出過天花,並且有幸存活下來,而且以後再也不會得天花了。於是,天花讓康熙登上了金鑾寶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