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坤鵬論
-
2 # qwer89154921
從歷史上看,各國進行外匯儲備是為了保障因為有意外事件發生而導致本國貨幣貶值或阻礙本國出口能力時,能夠利用所持有的外匯儲備支付進口費用所採取的防範措施。依照過去的經驗,一個國家的外匯儲備應該至少等同於該國3個月的進口額。外匯儲備還可以用來抵禦投機者的攻擊,保護本國貨幣。
但如今的外匯儲備似乎更多的是干預外匯市場以阻止本國貨幣升值的副產品。也就是說,購買外匯相當於出售本國貨幣,目的是為了防止本國經常賬戶盈餘所導致的本國貨幣升值。所以,儲備水平則遠高於進口需要。
-
3 # 咖哩臘肉
購買本國完全沒有或不生產的商品時,由於本國貨幣不被接受,所以需要交換媒介。這種情況下,各國達成協議,使用一種通用貨幣,即美元,因此每個國家都需要用美元完成交易,支付採購費用給對方,來進口商品。各國儲備外匯不僅僅是為了日常所需,而且必須確保能夠應對長達半年,或是更久一段時間的任何形式的意外。
此外,用本國貨幣兌換美元或者用美元兌換本國貨幣時,供需規則會改變本國貨幣的價值。本國央行為緩解任何形式的貨幣價格波動,都會儲備外匯以便穩定匯率。
-
4 # 知我君
這是一個歷來不乏爭論的話題,本文觀點,僅供參考。
外匯儲備是怎樣出現的呢?最初是為了進行國際貿易的貨幣支付,這就是外匯儲備的首要意義。
舉例來說。美國公司要從中國商家進口一批衣服,兩家企業就要商量一下使用什麼貨幣進行支付。中國商家說,我只要人民幣。那麼,美國公司就要到美國的銀行或其他外匯兌換機構去支付美元,透過這些機構支付人民幣給中國商家。那麼,如果美國的銀行沒有人民幣,就需要到外匯市場上購買人民幣,每次交易都這樣做的話,非麻煩死不可。當然,中國商家也可以要求進行美元交易,但這些美元不會直接到企業賬戶,一般會存到這家企業在中國銀行或其他金融機構開設的賬戶上。
外匯儲備的第二個作用(意義)是進行國際貿易的清算。
舉例來說。美國一向是中國的貿易逆差國,也就是說,在中美貿易中,美國的貿易收入不如貿易支出多(兌換成另一方貨幣進行比較的結果,比如,以美方而言,等於需要支付更多的人民幣)。假如貨幣的兌換都在美國的一家銀行進行,並且交易方都要求以己方貨幣支付,那麼,這家銀行的人民幣就會不夠用,而外匯儲備就可以拿來進行清算,抵消貿易赤字。
外匯儲備的第三個作用是調節本國貨幣匯率。
舉例來說。如果中國進口美國商品,一定(?)是因為這種商品的價格比其他國家的同類商品價格要低,——兌換成人民幣後進行比較的結果。如果美國的匯率升高了,比如,原來1美元兌換7人民幣元,現在變成了1美元兌換8人民幣元,那麼,這件商品(以美元標價)的價格就升高了,中國可能就不要了。因此,為了保證出口,就需要穩定匯率。怎樣穩定呢?在外匯市場上賣出美元。市場上,貨幣的價格是根據供求關係決定的,供大於求就降價,供不應求就漲價。
外匯儲備的第四個作用是調節本國貨幣總量,調節物價。
貨幣總量從狹義到廣義主要分三個等級,如果貨幣僅指流通中的現金,則稱之為M0;狹義的貨幣M1,是指流通中的現金加銀行的活期存款(僅指企業的活期存款);而廣義貨幣M2,則是指M1再加上居民儲蓄存款和企業定期存款。
當貨幣總量超出流通商品總價值的時候,就會出現通貨膨脹,即錢不值錢了,通常意味著投資過熱,經濟處於過度繁榮狀態。當貨幣總量少於流通商品總價值的時候,就會出現通貨緊縮,即東西不值錢了,通常意味著投資緊縮,經濟不景氣。
外匯儲備對本國貨幣總量能夠產生直接影響,不過,這種影響通常也同時與調節匯率的操作密切相關。
外匯儲備的第五個作用是進行資本對沖,抵消國際熱錢的影響。
熱錢(Hot Money),又稱遊資,或叫投機性短期資金,熱錢的目的在於用盡量少的時間以錢生錢,是隻為追求高回報而在市場上迅速流動的短期投機性資金。
國家(或地區)的外匯儲備增加量 - 外商直接投資金額 - 貿易順差金額 = 熱錢
回答第二個問題的難度可能更大,這裡僅作簡要的敘述。外匯儲備可以分官方儲備和民間儲備兩種,中國的民間外匯儲備極少,因為中國的外匯儲備早期主要用穩定匯率,實行的是固定匯率制。後來隨著外匯儲備的急劇增加,開始實行有調節的浮動匯率。由於中國的外匯儲備已經居世界之最,外匯的持有成本問題開始被越來越多地討論。
外匯儲備過多可能造成匯兌損失(下圖一)、購買力縮水(下圖二)、外匯資產收益不足甚至虧損(下圖三)、外匯佔比大扭曲金融(2000年資料,下圖四)(來自丁志傑:鉅額外匯儲備成為負擔的表現)。
圖1
圖2
圖3
圖4
-
5 # 留研
各國為什麼要好匯儲備?一、世界上最早的交易是以物易物,其存在著諸多不便。如甲國盛產穀物10噸可換取乙方盛產的蝦米2噸。甲方運到乙方的穀物10噸乙方都需要,但乙方卻因氣候等原因無法提供2噸蝦米,就難以解決好雙方之間的以物易物中產生的矛盾與問題。二、隨著社會的進步的發展與發展,各國都以國家信譽發行了自己的貨幣,極大地便利了華人之間的交易便利。但是國家與國家之間的貨幣之間使用的是自己的貨幣,且幣值又各不相同,難以行成各國之間的有效交易。三、在世界的長期交往過程中世界各國逐步對一些國家的貨幣信用產生了信任。願意以自己的貨物出售給他國時接受換取該國貨幣。購買該國或他國貨物只能使用該國貨幣。在這個交易過程中,必須產生一定的順差,這個交易才有可持續性。這就產生了外匯儲備。四、外匯儲備很重要,沒有比較充裕的外匯儲備,就無法購買外國國內急需的產品與物質。中國需要世界,世界需要中國,互通有無,離不開外匯。
-
6 # CK12131418
美日兩國越來越心裡沒底了!不自信了!美日兩國國內經濟都已經空心化:泡沫化!曰本經濟己經完全迷失方向!日本經濟貨幣政策完全失效了!美軍年年發動戰爭燒了不少美金!同時美元在全球商品貿易間交易地位下降了!美元作為國際交易貨幣重要性降低!綠色環保新能源的消費比重在全球上升!石油等大宗商品美元控制力下降!各國被剪羊毛都剪怕了!美元失去交易意義了!各國貨幣直接匯兌成潮流!美軍如果不製造些地區危機就會沒有軍費養家人啦
-
7 # 不會架橋的架橋人
外匯貯備就如同三峽蓄水量,蓄水少了,旱情來了束手無策,聽天由命。蓄水多了,禾苗缺水,損失很大,說不定還有垮堤風險。
-
8 # 預審
怎樣避免經濟危機:眾所周知西方一直在利用匯率向全世界使用美元的國家剪羊毛,但這只是一個小手段而已,它們還會操縱全球股市,石油,以及黃金市場和軍火市場等!它們還會利用戰爭威脅來貪汙增加軍費開支以及分裂圍堵干預別國內政經濟和攪亂其它國家的市場投資來增強自身的吸金能力,因為主動權掌握在它們手裡!它們時常渲染戰爭威脅,也有時會申出橄欖枝,對中國更是接近瘋狂,中國股市有點好轉它們會瘋狂買進,然後造成戰爭緊張裝態,使股市爆跌!這一漲一跌它們心中有數早已把錢轉走,它們的總統是受到這些財團供養的,所以它們的總統工資待遇全世界最高。所以我建議華人不要過多介於股市,石油黃金低價可以適當儲存,我們可以利用各種合作平臺融資和合作!做多做大實體,降稅費鼓勵創新!我們應該清楚的認識到全球經濟危機就是西方的剪毛機器造成的!它們是真正的吸血鬼!我們應該和世界各國貨幣互換經貿互補逼免經濟危機,拋棄美元的操縱,才能逼免被吸血剪毛!
-
9 # 鑾松
個人理解,就是錢不跟金銀掛鉤了,屯外匯跟屯金銀差不多,儲備也國力強的國家貨幣,一旦國內出現貨幣危機,外匯儲備就派上用場了,,,,不知道是不是這樣。看過一點貨幣戰爭,還是挺邪惡的,不知道是否全是真的,幾大家族統治了世界經濟
-
10 # 使用者何生華
還不是為了一點利益趨使,各國都在進行外匯儲備,就是手頭的錢,不讓他空著,按一定比例買進我們建設所需要的外匯,這樣滾雪球似的做法,透過外貿這樣的方式來逐步提高外匯儲備,我們的對外貿易部門做了大量的工作,終於在世界外匯儲備中佔有一席之地,我們的外匯儲備曾經排名世界第一,多得無法用出去,好在中國透過採取措施,中國的外匯儲備壓力減輕不少,現在只有1.2萬億美元左右,就這麼一點外匯儲備也引起美聯儲的不滿與關注。有點外匯儲備好啊!他成為牽制美國的重要利器,這就是對於美國來說,已經欠了大量的外債,也就是掌喔了該國的命脈,這對於像美國這樣的靠舉債了維持生計的國家會產生一定影響。這就是一場看不見的戰爭。
-
11 # StateofIsrael
經濟全球化,每個國家都要和其他國家做生意。每個國家的貨幣不同,這時就需要有個媒介,完成交易。
現在社會前,每個國家選擇黃金做為媒介。隨著經濟的發展,和金本位的退場。美元,歐元成為普遍接受的媒介。
外匯儲備就是每個國家財產的證明,你的外匯儲備多,經濟相對安全。如果缺少外匯儲備,很有可能像97年索羅斯狙擊泰銖一樣。在外國炒家的衝擊下,金融系統崩潰。
-
12 # 白刃行走
先來看看啥叫外匯儲備:
外匯儲備(Foreign Exchange Reserve)又稱為外匯存底,指為了應付國際支付的需要,各國的中央銀行及其他政府機構所集中掌握的外匯資產。外匯儲備的具體形式是:政府在國外的短期存款或其他可以在國外兌現的支付手段,如外國有價證券,外國銀行的支票、期票、外幣匯票等。主要用於清償國際收支逆差,以及干預外匯市場以維持該國貨幣的匯率。為了說明這個問題,我們來假設一個情況:
在古老的時代,有兩個部落A B,各自有各自的貨幣系統;
部落A 主要生產 水稻、棉花以及蘋果;
部落B 主要生產鐵製品、大豆和芒果;
兩個部落需要交易才能夠發展的更快,生活的更好,這個就很明顯的道理了。
但是,由於資訊不對稱以及道德風險的存在,雙方都不信任對方,那麼雙方怎麼交易呢?總不能以物易物吧,以來是尺度不同,二來是不方便;
現在部落雙方首領想到一個辦法;
首領A 和 B先約定A 用100噸棉花換了100萬的B幣,同時,B 用10噸鐵 換了100萬A幣,這就是最為原始的外匯儲備;
以後,雙方的民眾在與對方做生意前後,都可以到首領這來兌換貨幣;
實際上,外匯也就是雙方交易的保證金而已,這樣看來就會簡單得多;
外匯儲備的政策主要取決於需求;
比方說,貿易量比較大的國家外匯儲備就會多,因為可能面臨的兌換也會多;
貨幣剛性比較大的國家,如美國,則外匯儲備少,因為美元本身就是硬通貨;
國內的經濟政策等;
-
13 # 喪心病狂劉老溼
提示,本文較為詳細地梳理了外匯儲備的形成與演變歷史,所以篇幅較長,最好先收藏。
1.金子?金子!
馬聖曾經說過,金銀天然不是貨幣,但貨幣天然是金銀。(注1)在人類歷史上很長一段時期裡,金銀都是各國的主要貨幣。所以大家搞外貿的時候也很好辦:比如說14世紀的英華人要跟威尼斯人做生意,英華人用的是noble金幣威尼斯人用的是ducat金幣,大家幣制完全不一樣——然而沒關係!咱們直接上稱稱一下按照重量換算一下就好,只要你這金幣鑄造的真材實料,那這買賣肯定就是童叟無欺。
noble金幣ducat金幣
這就是前·外匯儲備時期。
這個時期大家在自己國內可以直接拿金銀做貨幣,到了外面,也可以直接拿金銀做貨幣,只要等重,一定等值,根本用不著搞什麼外匯儲備。
那麼聰明的你讀到這裡一定發現問題所在了——假如一個國家用的是十足真金,而另一個國家偷偷的往金幣裡摻了其他金屬,降低了黃金含量,那麼等重的貨幣還一定等值麼?
生產這些貨幣的政府一定會堅稱它們等值——然而大家也都不是傻子,既然你認為等值,那我就把含金量低的貨幣花出去,把含金量高的貨幣都留在自己手裡不就完事了麼?到時候就算是把這些貨幣融化了重新鑄造成含金量低的貨幣也是有賺頭的啊!
這就是著名的劣幣驅逐良幣法則。
當一個國家同時流通兩種實際價值不同而法定比價不變的貨幣時,實際價值高的貨幣或銀子(良幣)必然要被熔化、收藏或輸出而退出流通領域,而實際價值低的貨幣(劣幣)反而充斥市場。——劣幣驅逐良幣法則很不幸的是,19世紀的法華人就遇到了這種事情。當時法國鑄幣的成色比較足,而義大利貨幣的成色則稍稍差一些,於是隨著大家彼此間的生意越做越大,法華人發現自己國家市面上流通的義大利貨幣越來越多,而法國的貨幣卻都全被儲藏了起來。於是一氣之下法華人表示你揚沙子,我就摳眼珠子:不就是降低貨幣成色麼?老子降的比你還少!
1864年,法國縮減其小額硬幣含金量,由0.9分減少到0.835分。於是歐洲迅速進入了一個比爛的階段,大家爭先恐後的製造出了質量越來越差的鑄幣。搞了幾次之後,歐洲人發現這不行啊,再這麼玩下去就沒人往金幣裡放金子了——這不石扯淡麼?於是大家最後坐下來開了個會,經過一系列的撕逼,最後到了1890年,法國、比利時、義大利、瑞士、以及希臘等國達成協議,將貨幣含金量統一確定為為0.835。
於是大家又可以愉快的進行國際貿易了,然後時光荏苒,隨著貿易的進一步擴大,金屬貨幣的種種不便之處開始變得難以忍受——比如說大宗生意我必須得扛著一大箱金銀這事實在是有點反人類。而且這段時間裡人類技術不斷進步,終於點滿了紙幣的前置技能,於是紙幣終於橫空出世,代替金屬貨幣成為了主流貨幣。
2.從真金到紙金
不過紙幣雖然有這樣那樣的好處,然而原先大家手裡捏的是真金白銀,你現在變成薄薄的一張紙了,那怎麼保證你這張紙的效力跟金銀一樣呢?這個事也好辦,國家專門對這個問題做出承諾,任何時候你拿著這張紙質貨幣到銀行都能自由兌換等值金銀,咱們說到做到,以法律的形式確立下來,撒謊是小狗。
比如說大英帝國就在1816年愉快的通過了《鑄幣法》,表示咱們大英帝國的英鎊絕對堅挺,每盎司黃金永遠掛鉤3英鎊17先令10.5便士——我拿日不落帝國的信用擔保,你就放心花。(注2)
於是各國之間的貿易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這一階段大家不再直接用金屬貨幣進行交易了,而是改用紙幣進行交易。那麼各國紙幣對應的金屬貨幣價值不等,所以就需要根據不同國家單位貨幣所能兌換的金子——為了方便理解,咱們這裡就忽略金銀複本位制的國家——來進行換算,這就是“匯率”的原型。
那麼這個時間裡匯率有沒有波動呢?有,但是極小。原因很簡單,假如咱們兩國貨幣匯率發生了波動,那大不了咱們不要用貨幣結算了,我直接把黃金給你拉過去不就完事了麼!所以這個時間裡兩國貨幣間匯率的波動上限最多不會超過從一個國家直接把黃金拉到另一個國家產生的運費波動,那麼這就是匯率波動的“黃金輸送點”(Gold Points)概念。
對英鎊而言,假設在英美之間運輸每單位英鎊的黃金費用為0.03美元的,英鎊兌美元的市場匯率為4.8665,則英鎊對美元的匯率將在(4.8665-0.03)到(4.8665+0.03)之間波動。那麼這個時期地球的扛把子正是大英帝國,它也是當時國際貿易與金融領域中當之無愧的NO.1,而既然每一英鎊在銀行中肯定都有對應的一份黃金,而大英帝國又國力強盛信譽良好,那我肯定不用擔心手上的英鎊變成廢紙對不對?所以從理論上來講,我持有英鎊跟持有黃金是完全等價的,而且英鎊還更方便一點——那我直接持有英鎊不就好了麼!
然而此時大英帝國雖然施行的是金本位制,但是可想而知的是並不會有多少人沒事天天往銀行跑去把自己手裡的英鎊都換成金子。所以英國這時候所發行的英鎊實際上有一部分是並沒有等值黃金儲備支援的——然而大家依然認同這些英鎊的價值,這就是所謂的“信用貨幣”了。不過考慮到我大英帝國此時基本上是天下無敵的,因此也自然不會有人去質疑這些英鎊到底能不能換來金子。
遊戲從這個時候開始變得複雜了起來,理論上我持有外匯跟持有黃金其實是等價的——然而現在我們知道,它們其實不是完全等價的,你持有的英鎊有一部分是英國政府透過國債抵押而產生的信用貨幣。那麼為什麼還大家還願意持有外匯呢?答案很簡單:持有外匯可以吃到利息,而黃金放起來要付儲存費。
既然如此,那麼大家顯然更願意持有那些國力強盛、政府比較有信用的外匯。所以英鎊是當時各國外匯儲備的首選,這裡有個表,大概說明了當時各國的外匯儲備情況
所以這個時期可以被稱為“黃金外匯儲備時期”,大家在這個時期的外匯儲備可以簡單的被理解為黃金儲備的變種。而到了1900年末,英國、美國、法國、德國、俄國這五國的黃金儲備佔到了全球總額的2/3。
然後……一戰了。
咱們前面說過,各國的貨幣制度本來是發行一塊錢就得有價值一塊錢的黃金跟著,那麼黃金是無限的麼?
顯然不是。
那麼眼下要打大仗了,造槍買炮要錢、整軍備戰要錢、集結軍隊要錢、這也要錢那也要錢,黃金不夠了怎麼辦?
超發貨幣唄!活人又不能讓尿憋死,反正又不會所有人忽然一起到銀行都要把貨幣換成黃金——就算有人這麼幹,大不了咱們行政干預,直接禁止兌換就完事了。於是穩定運行了幾十年的金本位制一下子被破壞殆盡,各國紛紛禁止黃金流動。於是各國貨幣間的匯率一下子就由固定匯率變成了浮動匯率,不過考慮到當時歐洲各國之間人腦子打成了狗腦子,大家彼此間的貿易也迅速下降,所以透過一系列手段遏制外幣交易業務之後匯率波動問題總體來說也得到了控制。而至於重要的戰爭物資購買——我們可以拿黃金買嘛!
於是等打完一戰之後,歐洲各國發生了可怕的通貨膨脹,而美國則在戰爭中大賺了一筆,搞到了不少金子。而英國為了結束通脹並穩定匯率,在這之後折騰了好長時間——不過這個過程比較複雜,咱們可以跳過不談,反正你知道這麼個事就成:一戰結束後20年,二戰又開始了,一戰中發生的事情又來了一次。
於是等到二戰結束之後,原來的金本位制死活保持不下去了——打完仗之後英法這些國家的金庫裡什麼都沒有,根本玩不下去了。而縱觀全球,只有美國有因為戰爭期間大發橫財而得到了天量的黃金儲備,有資格成為新的莊家。
那麼到了1945年,美國有多少黃金儲備呢?
大概價值200億美元。
假如這個數字讓你覺得沒什麼的話,那麼還有一個數字可能會令你動容——當時英國只有大約價值100萬美元的黃金儲備。也就是說,美華人的黃金儲備差不多是英華人的兩萬倍……
3.佈雷頓森林體系與美元崛起
所以美華人順理成章的成為了地球的新一任扛把子,順手搞出來了一個著名的“佈雷頓森林體系”。這個體系說穿了很簡單——大家還要一起建立一個“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奉美國為老大,規定美元與黃金掛鉤,其官方價格為35美元兌換1盎司黃金,或者1美元兌換0.888671克黃金,貨真價實,童叟無欺。而其他國家的貨幣則跟美元掛鉤,匯率固定,不得隨意變動——平時最多可以上下波動1%,超出這個限度政府就要出手維護匯率穩定。要是你國內真發生什麼大事了,可以在10%的範圍內波動,要是超過這個比例,就得到IMF開會去討論了。大家還要共同幫助老大維護美元與黃金的穩定兌換價格。
咱們來看看這個框架的偉大之處。比如說法國同時跟英國、美國、剛果布拉柴維爾以及其他亂七八糟的國家做生意,那麼一般來講,是不可能我向一個國家出口多少就正好進口多少的,對吧?可能我向英國進口了價值20億美元的貨物,卻向英國出口了價值100億美元的貨物,那麼這80億的差額怎麼解決?
在金本位時代,這事相當好辦——讓英華人直接給我價值80億美元的金子不就得了麼!但是一旦金本位沒了,這事就很難辦了:你直接給我英鎊,我是不太想收的,誰知道是不是你私下印出來給我的?而英華人也沒辦法直接給法郎——法郎不是憑空變出來的,咱們之間沒做過那麼多貿易,我上哪搞那麼多法郎呢?更關鍵的地方在於,假如我跟幾十個國家做交易,那豈不是要平時就準備出來幾十種貨幣?
那麼現在有了佈雷頓森林體系,這個問題就好辦了!英華人可以直接支付美元——大家都認——也可以支付英鎊。那麼法華人是否會擔心英華人濫印英鎊專門來坑自己呢?一般來說是不會的,因為“各國貨幣則跟美元掛鉤,匯率固定,不得隨意變動”你要是濫發貨幣就會造成貨幣貶值,引起匯率波動,到時候大家會逼著你把帳給平了。(注3)
《協定》規定了各國貨幣自由兌換的原則:任何會員國對其他會員國在經常專案往來中積存的本國貨幣,若對方為支付經常項貨幣換回本國貨幣。考慮到各國的實際情況,《協定》作了“過渡期”的規定。《協定》規定了國際支付結算的原則:會員國未經基金組織同意,不得對國際收支經常專案的支付或清算加以限制。那麼要是我某一年內進口的太多、出口太少,外匯不夠了怎麼辦呢?沒關係,IMF貼心的給你提供了借貸服務。這個借貸當然不是無上限的,IMF成立的時候各國根據自己國力跟國際貿易比重向組織交了份子錢,所以當某國某年國際支付出現問題的時候,他可以向IMF借貸其繳納份額的25%——累積不得超過所繳納份額的125%,用於平帳,日後再把這錢給還回來。
這個時期各國的主要外匯儲備當然就變成了美元,而美華人則像個渣男一樣享受著美元成為國際貨幣之後的各種好處而不負責——理論上來講,調節匯率平衡這事是由其他國家負責的,美華人則可以肆意濫發貨幣,反正大家戰後重建都需要從國外進口各種裝置,美元這東西只會嫌少,不會嫌多。所以在一段時間內,這個體系執行的相當給力。
從佈雷頓森林體系建立到1949年,歐洲和日本因為戰爭導致經濟處於癱瘓狀態,國際儲備近於枯竭。這些國家為了恢復生產、重建經濟,不斷從境外進口技術和裝置,構成了對外匯的強烈需求,尤其是對美元的強烈需求。在這個期間,美國的商品和勞務收支都在60--70億美元之間,其中1947年高達115.3億美元,美國政府的對外援助和資金轉淨額都處在50億美元左右,美國的黃金儲備也一直處於上升階段,而其他國家的黃金儲備總額一直在下降。美元在世界上的緊缺以及美國黃金儲備的增長保證了美元的穩定性及其在國際貨幣體系中的優勢地位。然後……北韓戰爭、越南戰爭、歐日復甦了
大家表示,咱們是不是重新商量一下IMF裡的各種份額啊?尤其是美國你打這打那的,負債越來越高,美元越發越多,是不是稍稍剋制一下啊?
咱們之前說過,金本位時代英國就已經學會了發行信用貨幣,那美國對這一套就只會玩的更6——錢麼,紙麼,花麼,印麼!什麼?你問我拿什麼擔保?我可以發行國債進行擔保啊!什麼?你問中國債到期了怎麼辦?發行新國債唄……你們還敢看著美元崩盤是咋的。
於是美國的國債越來越高,相反,黃金儲備則越來越少。大家開始慌了。
美國負債與黃金儲備變化圖
實際上,佈雷頓森林體系下各國只有美元這一種主要外匯儲備,因此要是各國都很落後,美中國產生大量國際收支順差時,則必然產生“美元荒”;而要是美國玩飄了,狂印紙幣借債度日,而各國國力上升出口增加時,則又會產生美元危機。所以到了70年代,佈雷頓森林體系終於也搞不下去了,大家只能繼續換個玩法了。
於是經過若干年的大撕逼,1976年1月美英法等二十國在牙買加首都金斯頓舉行會議修訂條款,達成了《牙買加協定》。簡單來說就是大家達成了一個共識那就是應該維持國際貨幣體系的穩定,而且美國你不能繼續做渣男了!你要以後也得負起維護國際貨幣體系穩定的責任來!
這個協定充分體現了現代國際政治的智慧結晶,那就是宏觀願景講了很多,實質性有約束力的東西P都沒有(其實還是有一點的),因為這個協定完全沒有對本位貨幣及其約束機制、統一的匯率制度、國際收支調節機制進行強制約束,所以實際上等於什麼也沒說……不過為了維護國際貨幣體系的穩定,大家還是在IMF的框架內做了一點事情,那就是各國一起維護一個叫做“特別提款權”(SDR)的池子,這個池子價值390億美元,各國按照一定比例出資構成這個池子,一旦各國匯率發生變動,則可以動用自己的特別提款權來穩定匯率。
4.石油——美元體系
然而考慮到牙買加體系下美元跟黃金已經完全脫離,而且也完全沒有強制性手段來約束匯率平衡,所以各種么蛾子開始出現了。尤其是20世紀70年代美元經歷了大幅度波動之後,各國開始逐步著手調整自己的外匯儲備——你美元變動太劇烈了,我們能不能找點更靠譜、更穩定、更負責的國家,用他們的貨幣來做外匯儲備?此時恰好德國跟日本經濟強勢上升,兩國在國際貿易中的份額也不斷擴大,所以馬克跟日元也開始逐漸成為了國際儲備貨幣的有力競爭者。
而美國為了保證自己在國際貨幣領域裡的龍頭老大地位,做出了一個驚人的騷操作,算是奠定了未來40年的國際儲備格局。這個騷操作就是石油——美元體系。簡單的說,美國1974年跟沙特達成協議,約定沙特央行可以在正常的競拍機制之外購買美國國債,而美國則提供國債收益的保障。而作為回報,沙特則以美元作為石油出口的唯一定價貨幣。為什麼是沙特呢?原因很簡單,美華人意識到,自己並不需要控制所有的產油國,而只需要控制住最大的那個,讓他在世界石油生產中發揮一個緩衝器的作用,隨時填補上其他國家下降的產能,就可以間接的控制住國際油價了。而70年代沙特擁有世界石油儲量的四分之一,石油產量佔世界的8%,其石油產能與出口額都遠遠超過其他國家。因此沙特選擇了以美元作為石油出口的唯一貨幣之後,其他國家紛紛跟風效仿,與石油掛鉤的美元成為了世界上最堅挺的貨幣。其結果就是,無論是哪個國家,只要他還需要石油,就必須儲備大量的美元。
而咱們知道,石油是現代大宗商品之王,其交易額等同於其他所有大宗商品之和,它也是現代文明最重要的基礎資源——甚至沒有之一。所以無論是哪個國家,想要正常過日子就都得儲備美元,用美元來購買石油,所以到了20世紀末,各國依然需要大量儲備美元。
比如說美國要跟中國做生意,我賣給你1000萬件襯衫,你給我5000萬美元——那麼這個美元我肯定不能拿到國內直接進行交易,對吧?(注四)所以你到建設銀行去結匯,然後建行按照匯率給了你3億人民幣(不要在意匯率問題),把5000萬美元上交央行,國家就多了5000萬美元的外匯儲備。
那麼等你要進口石油的時候,把人民幣給銀行,銀行給你換成美元,然後拿著美元去買回來石油,這個外匯儲備就降低了一些——當然,你也可以去買晶片、買飛機、買火車,買這買那。
這裡你可能已經發現盲點了:憑什麼我賣東西得收美元、買東西還得付美元?我用人民幣付款不成嗎?
很遺憾,不成。因為國力跟其他種種因素,外貿中直接用人民幣進行結算的情況相當罕見——人家不認啊!那人家認什麼呢?認美元、認歐元、一些情況下還認日元,這些貨幣及其背後的國家已經在長期的歷史程序中證明了自己的實力併成為了國際貨幣體系的一部分,而人民幣暫時還不行(不過看樣子也很快了)。
可是對於中國來講,咱們也很不爽。咱們是外貿順差大國——什麼叫順差呢,就是說咱們的人特別能幹!生產出來的東西物美價廉,全世界都來買,所以咱們賣的多、買的少,手裡的外匯儲備越來越多。——然而這並不是什麼讓人開心的事情,你手裡的錢雖然多了,但是你卻花不出去!
為什麼呢?這裡面涉及到很多東西,然而最核心的地方在於,美國這些國家變相的關閉了你的投資渠道。比如說眼下中美貿易戰,美國表示你中國每年貿易順差兩三千億美元,淨從我們這掙錢了,這不行——可問題在於,中國想從美國買東西是受限制的!咱們想買高科技產品、先進武器、甚至是拿著這個錢到美國買個公司,這些美華人全都不賣!
不僅如此,這些外匯儲備捏在手裡花不出去可是要貶值的!中國曆年積累下來的外匯儲備現在足有幾萬億美元規模,這些錢只既然花不出去,只能投資美國國債,賺一點可憐巴巴的微小收益。而與此同時,美華人正在大肆開閘放水,狂印鈔票讓美元貶值——這個貶值的速度可比你那點收益多多了,因此透過這種方式,美國相當於變相轉嫁了自己國內的通貨膨脹,代價就是全世界持有美元儲備的國家一起遭殃。
這下又回到了那個老問題上:我不用美元行不行?
不行,美元現在是國際貿易中最常用的結算貨幣,而且全球大宗商品交易的主要結算貨幣就是美元,你脫離不開這個體系。
那麼問題又來了,既然石油——美元體系奠定了美元霸權的基礎,那麼這些賣石油的國家所持有的大量外匯儲備,難道就沒有貶值的壓力麼?
當然有啊!
1974年以前,產油國存放資金的傳統形式主要是用美元及英鎊活期存放到美國、英國和瑞士的商業銀行。1973年在美國和歐洲銀行存款的利息達20億美元,1974年約50億美元。與此同時,由於1971年和1973年美元貶位,產油國的損失據各方面估計為五億到7億美元。此外,由於用以存款的資本主義貨幣購買力下降,它們每年都受到虧損,結果它們的貨幣積蓄在1974年以前平均每年貶值4一5%,1974年和1975年為7一8%。還有由於銀行倒閉可能使產油國部分資產遭受損失。美國老爺是體面人,既然讓你上了我的車,那就肯定要給你點好處。所以美國採取的措施,是對中東產油國(以沙特為首)開放金融市場、向中東國家大量出售先進武器跟技術,甚至直接讓中東國家參與自己的國內投資,以從中東吸納天量的資本。不僅如此,美國還直接插手中東事務、鋤強扶弱,維護地區穩定(並不),確保中東這些產油國有動力把這個石油美元遊戲玩下去。
回覆列表
我們可以把國家看成是一個家庭,國與國之間的外交,看成是不同家庭之間的相互交往,然後來理解外匯的問題。外匯儲備可分為兩種情況:
1、被動儲備
因為國與國之間使用的貨幣並不相同,中國使用人民幣,俄羅斯使用盧布,但國與國之間是需要有貿易往來的,比如中國從俄羅斯買石油,但中國不印盧布,那怎麼辦呢?中國只能支付人民幣給對方,這樣俄羅斯相當於就有了人民幣的外匯儲備。但這個儲備並不是俄羅斯想要人民幣,所以這是被動儲備。
有人可能會問,那既然他不想要人民幣,為什麼還要呢?
原因在於,俄羅斯也需要從中國買東西呀。當他從中國買東西的時候,就可以使用人民幣了。這個時候,他儲備的人民幣就有作用了。
除了這種情況以外,還有比如本國居民拿著人民幣去俄羅斯,可俄羅斯國內不能流通人民幣呀,怎麼辦呢?銀行就會讓居民把人民幣兌換成人盧布。這樣,銀行手裡也會被動儲備一些外匯。
同樣的道理,中國也會因為相同的原因儲備很多其他國家的外匯。
2、主動儲備
還有一種情況是主動儲備,比如我們想從俄羅斯手裡買石油,可俄羅斯不收人民幣,只收盧布,可中國不印盧布呀。那怎麼辦呢?
中國政府平時也會賣其他產品給俄羅斯嘛,這個時候呢,就會和俄羅斯說,你直接給我盧布就行了,不用給我人民幣。這樣就主動儲備了一些外匯,等到需要用到的時候,就可以直接花這些外匯了。
有人可能會問了,世界流通貨幣不是美元麼?為什麼還要儲備其他貨幣呢?其實所謂世界通用呀,只不過是大多數人承認而已。
比如中國要從其他國家買點國內沒有的,人家不認人民幣,只收本國貨幣,可咱們又沒有他們國家的貨幣,但交易雙方又都有交易的意願,怎麼辦呢?雙方就商量,要不然你付美元也行。中國政府一想,美元咱們有呀,沒問題。於是交易達成。雖然雙方都不印美元,但卻是透過美元完成了交易。這樣的情況很常見,所以每個國家都要儲備美元。不管是買東西,還是還債,人家都認美元。
3、外匯儲備的作用
除了互相買賣東西以外,外匯還有一個作用是穩定本國貨幣。同樣是面值100元的人民幣和盧布,購買力是不一樣的,所以肯定不能等額交換,那怎麼辦呢?雙方就商量一個兌換比例,100元人民幣可以換500盧布。可這個兌換比例不是穩定的,而是動態變化的。國家為了穩定自己國家貨幣的兌換比例,也得有一部分外匯儲備。
比如說,現在有人出80元人民幣兌換500盧布,過幾天有人出50元人民幣兌換500盧布,政府一看,這樣不行啊,人民幣升值了呀,國內產品在俄羅斯賣不動了。那怎麼辦呢?政府繼續按100元兌換500盧布的標準把國內市場上流通的盧布都給兌換回來。盧布一看,500盧布還能兌換100人民幣,那誰會去換50人民幣呢?於是匯率穩定住了。
每個國家都要做好與其他所有國家做生意的準備嘛,所以各國外匯都要儲備一些,但因為交易額有所不同,所以儲備量也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