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御賤飛行

    賒刀人:別人笑我太瘋癲,我笑他人看不穿。

    在我上小學的時候,就見過賒刀人。印象還是挺深的,記得當時和小夥伴在玩捉迷藏呢,突然就來了一個身高矮小,挑著個擔子,裡面放著菜刀與剪子的老頭。看他的臉有些飽經風霜的感覺,眼神還有些呆滯,要是和他面對面,自己感覺還有點害怕呢。當時村裡的很多中年人還有老年人都圍了上去,看他們似乎都從這個人的擔子裡面拿了一把菜刀,說說笑笑的,不過自己忙著做遊戲,並不清楚這個人到底有沒有收錢。

    當時自己也不知道他就是賒刀人,就以為這人是專門來賣菜刀的呢,後來聽別人一說,才知道這就是賒刀人。當然,自己也不清楚,當初在我們村,是否留下了什麼預言。

    賒刀人似乎總是給人一種神秘的感覺,他們來也匆匆,去也匆匆,賒刀的時候,留下一句看似不可能的預言,待預言成真的時候便回來索要菜刀數倍的價格,若不成真的話,則不會回來要菜刀的錢了。

    看似是在做賠本買賣,實則暗藏玄機啊。

    賒刀人是鬼谷子徒弟?

    賒刀人給人一種江湖術士的感覺,感覺他們神通廣大, 能夠預言未來似得。更有意思的是,相傳他們乃是鬼谷子的徒弟。

    鬼谷子何許人也?可能是一個人,也有可能是一個門派,可能是真實存在的,也有可能是虛構出來的,反正是牛逼的不行。他可以說是什麼都會,並且桃李滿天下,什麼蘇秦,孫臏等戰國時期的牛人,都是他的徒弟。這個賒刀人,相傳也是鬼谷子的徒弟,本領很大,所以能夠精準地預言未來。

    這種說法其實是相當扯淡的,就算鬼谷子存在,那也是在春秋戰國時期的,賒刀人怎麼可能是他的弟子呢。

    賒刀人實際是依靠自己掌握的資訊差,來賺取巨大利潤

    話說在上個世紀的時候,資訊是極為不發達的。哪裡能夠像現在一樣,只要有手機,並且連上了網路,全球的資訊熱點,都能夠迅速瞭解,整個地球就真的連成了一個村莊。

    上個世紀的很多偏僻的村莊,由於地理位置等原因,使自己處於與外界資訊不對稱的狀態,什麼意思,也就是說沒有辦法及時瞭解外界的最新資訊。

    而賒刀人,習慣於走南闖北,自然能夠及時瞭解到最新的訊息,比如說政府要頒佈的相關政策或者其他食物的一些價格的升降。賒刀人便根據自己掌握的資訊差,同時再加上大膽的推測,便能夠預測一些事情。

    當他們預言失敗的時候,自己便不會去收取費用了,可是一旦預言成功的話,那數倍的費用,可是會讓賺翻了。

  • 2 # 父母年代記憶

    活了三十來歲,也僅僅見過一回賒刀人,那大概還是九十年代,我剛剛記事的時候,有的還記不清楚,大約當時來了一個賣菜刀的,村民紛紛來圍觀。

    賣菜刀的跟個藝人一樣,介紹菜刀還會唱,然後就講這刀是如何如何好,然後就說刀的價格,具體價錢我記不清了,反正是挺貴的,除了刀的質量好,最大的優勢是當時可以不用給錢,只要留下身份證號,簽上自己的名字,可以賒賬,賒賬的時間好像是十年。

    我家條件還行,也不缺菜刀,我奶就沒有買,但是我家一個鄰居買了,而且賒的人不在少數,至於這些村民賒賬的心態也很複雜,我記得有一天晚上我和奶奶到鄰居家竄門,說起了賒刀的事,鄰居是一個挺大歲數的人,她說到十年後死不死還是一回事呢,死了就是賺了。

    當然,我相信很多人認為十年太久,或許賒刀人就不來了,總之,家家可能都不是太缺一把菜刀,但是就感覺賒了刀就佔了便宜。

    其實有這種思想,也跟當時的經濟環境有關,當時做生意都流行拖欠,有時候拖一拖就黃了,當時的生產隊黃了的時候,村民的欠款也都黃了,後來有的村民跟某類似銀行的機構大量貸款,最後錢也沒還,即使是現在,人們談論起來都後悔當時沒有多貸點。

    所以說,在當時的情況下,聽聞有賒的東西,一些村民自然躍躍欲試,想要賒一把,我們的村子不算大,也有兩三百戶,從當時的情況來看,也就賒了百八十把,但是他肯定不是就走我們一個村子,而是周邊好多村子,賒刀人具體賒出去多少刀誰也不知道,我只記得他的那個賬冊是真的厚。

    賒刀人後來有沒有來要錢我就不清楚了,因為我家沒有賒,而且我一直在外面讀書,除了寒暑假基本不在家,此後也再也沒有見過賒刀人。

    後來倒是在網上經常看到有關賒刀人的文章,有的文章說賒刀人能夠預言未來,往往是以大米價格漲到一定程度的時候來收賬,還有說他們是鬼谷子傳人,反正把賒刀人說成是一個很神秘的人,差點就成了半仙。

    其實這種說法並不可信,一個人如果真的有那個能力,不要說預言未來,就是能夠預感環境走勢,湊點錢到股市上殺一波,或者到樓市殺一波,早就盆滿缽滿,何苦揹著一堆菜刀走街串巷,風餐露宿,甚至還要“表演節目”。

    其實,我想說,讀書還是一個好東西,我學經濟的時候,學過一個複利計息,如果是年利10%,複利計息的話七年之後就可以翻倍,比如一千塊的投資,按照這個複利,七年就可以變成兩千塊。

    但是,做過生意的人都知道,10%的淨利潤並不好做,而且每年都要這個增長量,很困難,我們再來看賒刀人的價格。

    以我見過的那個賒刀人的營銷模式來看,一把菜刀在90年代賣的價格估計也就幾塊錢,但是他賒的價格,至少十塊錢或者二十塊,翻了幾倍都不止,然而對於大多數村民個體來說,幾塊錢和十塊二十塊,其實沒差多少,尤其是這個賒刀人在之前把這把刀吹得天花亂墜,感覺這把刀也值十塊錢了,和賒起來的價格沒有多大區別。

    這些賒刀人拿著不知道多少把菜刀,可以說這些人並非普通的小販子,肯定是和某些刀具廠合作的,價格低到我們想象不到,假設這把刀的價格成本兩塊錢,以十塊錢的價格十年來收款,複利計息的話大概是17%的利率,如果是二十塊的賒刀價格,複利可達26%。

    稍微懂點經濟常識的人,都知道這是一個好生意,而且我懷疑這些刀很可能是市場經濟不經濟的時候賣不出去的產品,透過這種手段可以很快的賒銷出去。

    可以說,這些賒刀人本身就是在對賭,只要十年後能夠找到你把錢要回來就很划算。

    實際上,對賭才是賒刀模式的核心,比如說以大米價格對賭的,正常情況下,可能會出現一塊錢的行情,但是他不會在這個時候去賒刀,而是在年景不好的時候,大概只有幾毛錢的時候,當時農民對糧食價格的心態肯定是悲觀的,認為不可能再次達到一塊錢的價格,所以就跟賒刀人賒了刀,農村人平時沒意思,也喜歡打賭,大多數情況下,大米的價格還是會出現到一塊錢的行情,這個時候賒刀人就來收賬了。

    當然,這種生意的唯一缺點就是回報週期太常,風險太大,現在為什麼都不搞了,一方面現在老百姓生活水平提高了,誰家也不缺菜刀,不像當時市場那麼大,而且現在老百姓都不缺錢,也不喜歡“賒”這種經濟行為了。

    當然,經濟行為來說,最主要的還是對賭的市場環境不在了,現在通貨膨脹率太高,有的時候跑贏利率,九十年代的錢跟現在的錢購買力上完全不一樣,估計那波賒刀人賠的褲衩子都沒有了。

    賒刀人是商人,逐利是本性,無利可圖自然就改行了,作為商人,沒有固定的營銷模式,只有變換的營銷套路。

  • 3 # 老泰迪講歷史

    【知史以明鑑,查古以至今!我是老泰迪】

    導語:

    “賒刀人”不過是利用大眾“迷信”“貪小便宜”之心理賺錢的聰明商人罷了。

    “賒刀人”解密

    “賒刀人”通常會在百姓面前擺出自己的刀具,此時有人來問刀怎麼賣,“賒刀人”會告知刀具任你拿去,現在不收錢;同時留下一個聽起來很離譜的預言,比如說豬價下降到XXX元,米價上升到XXX元,再來收刀錢;而大眾都認為這個預言很假,短時間之內肯定不會實現,所以百姓們貪小便宜拿走了刀具

    古代“狐假虎威”的“賒刀人”

    在古代這種“賒刀人”喜歡稱自己是鬼谷子先生的徒弟,以此狐假虎威,壯大自己的名氣。

    那麼為何“賒刀人”的預言往往會實現?

    古時候的百姓和生活農村裡的人通常不會受到過多的教育,很少看書,地域訊息流通性可能也不強;“賒刀人”恰與他們相反,“賒刀人”往往走南闖北,可能很早就聽說了一些“小道訊息”;甚至知道很多其他地方已經發生,但是某些地方沒有發生的事,所以他們會憑藉著自己的小聰明,丟擲某些地方未來可能會發生的“神秘預言”,而這些預言也會隨著時間的推移漸漸實現。

    因此“賒刀人”只是一個賺取“資訊差價”的商人罷了!並沒有什麼特別的神秘面紗。

    接下來讓我們看看“賒刀人”的例子:

    《申報》中曾記載:咸豐年間有一位“賒刀人”,只賒刀不收錢,並留下預言:“等米價從80文跌到18文再來收錢。”百姓們都不信米價會跌得這麼狠,所以都紛紛上去“佔小便宜”,結果光緒初年,米價真的跌至了18文,大家驚呼高人!

    抗日時期曾出現了一群“賒刀人”,他們稱日本人被打跑再來收帳,結果沒過多少年,日本人就被打跑了!

    結語:

    其實這些“賒刀人”就只是抓住了人們“佔小便宜”的心理,利用“資訊差價”來賺取高額利潤;那麼在網路發達,資訊流通性強的現代,這些“賒刀人”也很快變得不見蹤影。

  • 4 # 正義的太陽騎士

    早些年的時候,會有一種人挑著貨擔子走街串巷買東西的貨郎。但其實這些貨郎裡面有一些是賒刀人。所謂賒刀人是指一些人隨身帶著很多菜刀,鐮刀等廚房用具或者農用刀具,但他們不是賣刀的,他們只賒刀,而且還存在著賒出去收不回來錢的情況。在如今的社會還存在賒刀人嗎?

    賒刀人是什麼組織

    賒刀人自稱是春秋戰國時期思想家鬼谷子的門徒。賒刀人這一職業最早出現在宋朝,據賒刀人始祖所說,他們都是思想家鬼谷子的門徒,但因為生活拮据所以只能依靠預言訊息和人們打賭,而刀就是憑據。賒刀人大都單獨行動,看準哪裡有商機就揹著刀往哪裡去。他們有著比常人高的見識和膽識,但他們沒有穩定的收入,主要依靠自己的見識總結出幾條自己對未來社會各個方面的判斷,比如,糧價的高低、土地的改革措施啊等等。

    賒刀人為什麼不來收錢

    如果賒刀人沒有回來取錢,說明賒刀人的預言出現了失誤。賒刀人選定自己賒刀的地點後,他們就會把自己的刀一把把攤開,等到人多的時候,他就說出某些預言,比如糧食的價格會漲還是會降。而刀就如同賒刀人賭注的見證一般,如果預測不對,刀不收錢,反之,賒刀人再回來取錢。如果賒刀人沒有回來取錢,那就說明他之前的預測是錯的。賒刀人是講究誠信的群體,既然預測失誤了,賒出去的刀具就輸給了人家,沒有再要回來的理。

    現在還有賒刀人嗎

    當今社會已經基本看不見賒刀人了。主要是由於現代交通和通訊都發達了,很少有閉塞不通訊息的地方。人們想要知道什麼事情,在網上一查,或者一看電視就知道了。已經不需要賒刀人把外面的訊息帶進來了。而且隨著交通越來越便利,一個地區的人員遷移的可能性變大。如果賒刀人在這個村莊賒完刀,等下次回來的時候,很多當時拿刀的人都出門了,錢也難以要回來。因為以上兩種原因,賒刀人只賠不賺,不如去做點穩妥的生意賺錢。也因此現在已經基本沒有賒刀人了。

  • 5 # 史味人生

    中國民間有很多神秘組織譬如墨家、洪門、明教、景教等,大多是宗派性質的群居性組織,而其中有一個神秘的組織往往獨來獨往,且蹤跡神秘,世人尊稱其為賒刀人。那麼,這個賒刀人為什麼要免費贈刀呢?賒刀人的歷史記載

    在正史中壓根不存在賒刀人的文字記載,現今民間流傳的賒刀人的傳說也大都是口口相傳而傳下來的,所以這一行當便愈發的神秘。在1878年7月的《申報》上曾經登了一刊賒刀人的文章:

    浙之奉化縣境,當咸豐辛西年間,忽有外路人以舟載廚刀求售。每逢熱鬧之處,舟則維岸,刀則擺列岸上,如遇買主,但計價目而不收錢文,並雲今日米貴,每升已糶至八十文,待日後賤至十八文再來收錢,眾皆笑其痴。

    咸豐年間,在浙江奉化縣境內,突然有一天一個外鄉人開船載了一船做飯用的菜刀出售。每當遇到熱鬧的即使,則遣船靠岸,如果有人詢問便只說價錢但不收錢,並預言說等米價跌到了18文(當時市價80文)再來收錢,眾人皆譏笑他是個瘋子。

    迨光緒初年,寧波米價果糶至十八文一升,於是人皆信其言之有據,唯其人則已不可知矣。乃本月初奉化蕭廟前又來一外路人,船裝廚刀求售,其言與昔無異,並謂將來米價有貴無賤云云。人盡惑之,幸為奉邑尊風聞,立即飭差往拿,然已杳無蹤跡矣,惜哉!

    到了光緒初年,寧波的米家果然跌到18文一升,然而眾人卻再也沒見過當年開船賣刀的人前來收錢。突然有一天奉化蕭廟又來了一個外鄉人,開船賣刀如初,只不過他的預言是反著來的“如果將來米家漲了我再收錢”。人們都十分迷惑,當地官兵聽聞此事,立刻派兵前來捉拿此人,以免混淆視聽,然而卻找不到他的蹤影。

    以上就是“賒刀人”的傳說了,不僅浙江有“賒刀人”的傳說,很多地方傳說都有“賒刀人”的身影,筆者在河南省很多地市都聽說過賒刀人,無論鄭州、駐馬店、周口等地,甚至最近一起賒刀人的傳說還是在30多年前。

    關於賒刀人的猜想

    賒刀人的傳說固然眾說紛紜,但是卻有幾個相同的特點非常顯著:

    1、賒刀人賣的是“菜刀”,也有地方傳說賒小雞、瓦罐等,不過多是日常用品;

    2、賒刀人的預言多是“米、麥子、大豆”等農作物的價格走向;

    3、如果你非要買不賒,則賣價遠高於市價;

    由此便引出了幾個關於賒刀人的猜想:

    1、行善積德說

    賒刀人往往已大富大貴,或者因為一些塵世間的緣故,故作行商模樣,往往到落後的民間,明面上是賒刀,實際上是贈予,以消除罪孽或者為後世積福。這種思想在程朱理學宣導下的民間頗為流行。因此很多賒刀人往往賒出刀後不會再出現。

    2、期權避險說

    賒刀人往往所預言的事物是玉米、大米、小麥等糧食價格走向,而賒刀人的背後組織本就是各地大糧商,因此賒刀人往往是反向預言糧價走向,而且價格變動往往離譜的讓人無法相信。這本質上是為了規避風險,若糧價果如預言漲落,那麼糧商必然損失慘重,此時將賒刀錢收回,可以積蓄有生力量,以圖東山再起。

    3、營銷手段說

    也有說法賒刀人的“賒刀”只不過是一種高明的營銷手段,而菜刀只不過是引人入局的道具罷了,成本不會太高,就像農村上世紀的賒小雞一樣,都是一些低廉的農用品。然而一旦賒刀人的預言實現,那麼對於地方百姓來說賒刀人就成了“神人”。對於一個“神人”而言,恰錢就會變得很容易,到時候連本帶利,別說一把刀,每人身上十把刀也賺回來了。

    坊間也有人把賒刀人和鬼谷子聯絡起來,多半是因為其預言往往一語成讖,實際上兩者無甚關係,而賒刀人的神秘組織也只在資訊閉塞的上世紀七八十年代乃至明清出現,在今天反而銷聲匿跡了。這跟“相機鏡頭質量好了之後,不明飛行物和龍再也沒出現過了”有相似之處。

    不管是什麼原因,“賒刀人”的傳說流傳至今,成為民間文化的一部分,也是有其民俗意義在其中的,對於研究民間文化有一定的參考。

  • 6 # 湖北王海水

    我小時候見個三次賒刀人,走之後沒有回來過。我分析是這麼回事。當時八九十年代全國各地鄉鎮企業多與牛毛,競爭厲害,產品積壓嚴重。於是一些生產菜刀的工廠便組織營銷人員到各地推銷產品。當然一個地區不會是單個人,因為量大,所以會拉一車貨駐在中心城區,然後安排人員下去各鄉鎮推銷。當時賣刀人出廠價一元,現金購買八元,賒賬價二十元,要身份證號碼登記。老百姓聽他廣告宣傳的好,有買有賒的,總之廠家是不會虧的。若干年後有的,廠家倒閉了,有的推銷員離職了,再說物價工資都漲了,廠家請人去回收賒帳不划算,而且很多農村人出門打工了。賒帳難回收,最終不了不知。並不是大家說的什麼神迷組織。

  • 7 # 棍哥觀史

    賒刀人並不是什麼神秘組織,就是一種超常規的商業手段,目的則是為了獲取收益。由於賒刀人透過預言的方式獲利,所以就為這個群體新增上了一些神秘感。而預言的命中,大部分來源於資訊獲取的不平等,就像90年代的股市一樣,誰掌握了一手資訊,誰就是獲利最多的一方,賒刀人自比鬼谷子傳人,也是為了給預言增加神秘感,為收益最大化做鋪墊罷了。當然,我也並不懷疑隱士半仙兒的存在,但顯然精通卜卦預言的半仙兒都有一定“風骨”,不常以此方式獲利。

    (賒刀人)

    賒刀人從字面上理解,就是將刀具賒給有需求的人,且不收取任何費用。只是在賒刀的同時留下預言,行話叫“讖語”,倘若一段時間過後預言成真,賒刀人則回到賒刀處,向收刀人收取一筆費用,這筆費用往往是所賒刀具實際價格的幾倍甚至幾十倍。普通百姓很相信這種預言準確的“先生”,也就非常樂意付錢;地主、大商賈這樣的富戶,見到預言如此準確,為了圖個吉利,也會多給賞錢,或者請進家中款待一番。

    糧價預言的案例

    這種具體案例在1878年7月的《申報》裡有過記錄。說是咸豐辛酉年,當時的浙江奉化縣境內(今寧波奉化區),有人在鬧市賒刀,“如遇買主,但計價目而不收錢文”。一般來說,賒刀人不會在鬧市進行賒刀活動,原因有二。首先是不好確定賒刀人的身份和住所,這樣對回收刀款帶來不穩定性;其次,古代官府還是比較重視思想控制的,一旦賒刀人預言成真,必將引起軒然大波,認為他們有“妖言惑眾”之嫌。

    “並雲今日米貴,每升已糶至八十文,待日後賤至十八文再來收錢,眾皆笑其痴。迨光緒初年,寧波米價果糶至十八文一升,於是人皆信其言之有據,唯其人則已不可知矣。”——《申報》

    賒刀人當時留下的預言是米價走勢,從咸豐帝駕崩,到光緒帝即位,中間隔過去一個同治皇帝,也就是過去了13年,寧波的米價果然從80文跌到了18文。其實這並不是偶然,咸豐末年的清朝經濟已經到了一個低谷,而在慈禧太后實際控制政權的同治時期,是有一個短暫的中興,所以到光緒即位時,糧食價格普遍下降是必然的。(同治時期兩宮皇太后聽政)

    “康熙四十六年,蘇、松、常、鎮四府大旱,是時米價每升七文,竟漲至二十四文。”——《畏齋日記》

    最明顯的體現就是白銀與銅錢的兌換比例,據史料記載,在清代初期,因貿易順差,流入了大量的白銀,當時1兩白銀可以兌換700到1000文銅錢,銅錢的購買力非常強。據《畏齋日記》的記載,1707年時米價基本保持在每升7文錢左右,遇到旱災才漲到了24文。災情過後糧價就趨於穩定,基本維持在十六七文左右,雍正到乾隆時期,平均糧價也是這個水準。

    到了道光以後,清朝的經濟迅猛下滑,規模不一的農民起義開始爆發,社會購買力下降,所以錢也就越來越值錢,一兩銀可換一吊錢,也就是1000文。道光二十年(1840年),鴉片戰爭爆發,政府需要花錢,於是在準備金(銀本鈔)以外,增印寶鈔(紙幣),一定程度上造成通貨膨脹,促進貨幣貶值,所以一兩白銀就可以換到1600或1700文了。隨著鴉片流入中國市場,白銀大量流出,加之戰爭賠款,使清朝銀價猛增,一兩白銀竟然可以換到2200或2300文錢。所以糧食價格就會跟著暴漲,以至於賣到80文一升。

    經過同治中興的短暫恢復,清朝的經濟得以好轉,所以通貨膨脹得到一定遏制,所以糧食價格有所回落。而光緒元年(1875年)開始,清朝遭遇了“二百年未有之災”,即“丁戊奇荒”,為何在大型災荒時期,賒刀人還能命中糧價下跌的預言呢?(北方災民)

    其實這次災荒主要受災地區在華北,繼而波及山西、河南、陝西、河北、山東五省,受災人口規模在一億六千萬到二億左右,約佔當時全華人口的一半。其中重災區的兩千萬人口不顧政府封禁條例,直接闖出了山海關,直奔清朝龍興之地東北,俗稱“闖關東”。

    而這次災害的賑災工作其實並非由清政府承擔,政府將這個壓力拋給了地方大商賈,江南的商賈就要面臨白白捐糧的虧本買賣,與其這樣,倒不如低價清倉,所以江南的糧食價格一時間反降不增。(災荒下的維穩)

    再者,清政府在賑災時的主導思想並非人命關天,而是防止民變,所以“防流”思想凌駕於“救死”之上,因為在其看來,歷史上的饑荒流民往往都是重大暴亂的誘發因素。所以不管是清政府也好,民間富紳也罷,甚至是國外的傳教士,免費開設粥棚進行救濟。尤其是南方的商賈,將粥棚開在長江以北,阻礙災民南下,並在災民南下之前,儘快清倉,以免出現“搶大戶”的暴力事件發生。所以一時間出現較為奇特的現象,即北方一米難求,南方糧價惡性清倉大跌,相比較囤積居奇,保命顯得更重要。(等待開倉搶購低價糧食)

    經營模式分析

    從這裡可以看出,賒刀人的預言至少包含了兩種眼光,一是經濟眼光,二是政治眼光。但是具備這樣格局的人,還需要賒刀謀利嗎?顯然是不可能的,所以賒刀人的經營理念更多的是出於賭徒心理。賒刀人作為生意人,走南闖北獲得不對稱的資訊增量是可能的,古代地域差異下的糧食價格存在較大差別,這多表現為地域性的豐歉之別,雖然有糧倉作為調控市價的工具,但市場做出反應是需要時間的。所以這個時間差可以被賒刀人充分利用,但要說13年之久的準確預測,要麼真是“玄學大師”,要麼就得承認“有賭的成分”!

    不妨換一種思路,倘若賒刀人在此地預言糧價會漲,換了一個區域預言糧價會跌。兩個地方總會有一處言中,那麼一把刀算10塊錢,兩個地方各挑五位送出,成本一共100塊錢。由於賒刀人常常低調做生意,兩地收刀人並不願意分享收刀的事蹟,當有一處預言成真時,以五倍收費,也能收回250塊錢,兩處成本計算下來,共計盈利150塊錢,收益率150%,這就不存在堵的成分了,旱澇保收。

    若是有訊息靈通者,孤注一擲的定投一個方向則利潤更大。據一些見聞記錄的說法,很多賒刀人選擇偏遠地區做生意。古代資訊傳遞的滯後性,正是賒刀人成功盈利的機會。尤其是糧食價格,受區域性的自然災害影響較大,小農經濟下的尋常百姓守著一畝三分地,更不知曉周邊區域的糧食豐歉情況。對於賒刀人來說,只要是兩條腿跑的過訊息傳遞速度,那麼定投的把握就很大。同樣是10把刀,在一個村莊挨家挨戶的賒出,預言糧價三月之內上漲,待三月之後,市場規則主導糧價上漲,賒刀人則坐地收取500塊錢,刨去成本100塊,實際盈利了400塊,收益率為400%,這買賣在古代算是暴利行業了。

    綜上來看,賒刀人也可能具有“玄學背景”,但利用資訊差、營銷策略,而謀取利益的可能性更大。鬼谷子乃縱橫鼻祖,門下張儀、蘇秦、孫臏、龐涓,哪個不是無雙國士,要說賒刀人為鬼谷子嫡傳後人,真的難以信服。隨著社會的發展,賒刀人也就越來越少,因為網路使資訊普遍對稱,沒有了“出售”資訊差的空間。但特殊事項的一手資訊往往被特殊人群掌握,以此謀利的人倒是很像古代的“賒刀人”。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人生的意義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