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淘戰史
-
2 # 創史人
杜甫曾做過一首描述戰場屍橫遍野悲慘景象的詩,其中說到:君不見,青海頭,古來白骨無人收。之前說過,戰場上的陣亡者無法選擇自己的身後事。打掃戰場這種事一般都是由戰勝的一方來做的,因為失敗者連逃都來不及呢,更別說好好安葬自己同伴的屍體呢。而戰勝方肯定是會好好對待自己同伴的屍體的,甚至還可以被帶回家中交於親屬處理,讓這些英雄魂歸故里。然而如何處理戰敗者的屍體,那就需要看勝利者的心情是怎樣的了。心存善念的會在戰場附近挖一個大坑,讓這些屍體入土為安,而運氣的不好的,則會被棄屍荒野,成為野獸的食物。
築京觀所謂築京觀,就是指將戰勝方的戰士屍身悉數堆積在路途的兩旁,然後用土將這些屍身悉數夯實,築成一個無窮的金字塔形土堆,以此辦法來最大程度地誇耀軍功。
-
3 # 遺產君
古代國家的內戰以及朝代的更換是避免不了戰亂以及暴動,同時古代都是冷兵器時代,兩軍交戰必定會造成無數的死傷,但是關於眾多的屍體在古代又是如何很好的去處理,一時之間也引起一些科研人員的興趣。
其實在古代如何去處理因為戰役而逝世的“堆積如山”的屍體確實讓人覺得困難;同時戰勝方和戰敗方在面對如何處理屍體的時候也是經常絞盡腦汁,如果不及時處理,很有可能引起瘟疫或者是屍臭的味道,所以在戰爭結束後都會及時處理掉屍體,其處理屍體的方法下面也做相應的介紹。
首先,也是最簡便的方式,挖一個很大很深的坑,簡單的埋起來,省時省力又可以避免不及時處理而帶來的其他弊端。同時,這種工作都有戰勝國家的俘虜去完成這個使命,本來看起來簡單的方式,後來演變到連活人也一起埋葬,就是後人常說的活埋,一般都是有戰勝國的俘虜收拾完戰場之後,這些俘虜又會被戰勝國的統治者下令一起陪葬,這就是古人口中的“坑殺”,是一種慘不忍睹的間接殺人方式。據《史記》記載,早在秦國時期就曾經出現過秦軍坑殺40萬趙軍,後有考古開掘,歷史中的白骨坑,萬人坑都相繼出現。
其次,曾在《左傳》中記載,古代戰勝國家出現過一種用以羞辱戰敗國的方式就是將戰敗國的屍體築城無窮的金字塔形的土堆,用以表示軍功,古人稱之“築京觀”,可謂古人的智慧讓我們難以想象,築京觀後來被形象的描繪為“骷髏臺”,這種方式極度的羞辱戰敗國,是一種比較下流卑劣的手段。
再次,古代也有一種比較乾淨的處理方式,就是“火化”,用火化的方式在古代是一種很普遍的方式,,這麼做可以有效的避免由於屍體腐爛而帶來的瘟疫或者會引起傳染疾病,同時在西方國家,處理屍體的大部分辦法都是火化。火化屍體在古代後來演化成一種宗教信仰,認為火焰的力量可以淨化人的靈魂,使他們早日超度,協助死去的人早日登上極樂世界。
再次,處理屍體很噁心的一種方法就是“吃”,作為軍糧,古代也有很多類似的“黑店”就是把人殺死,用人肉做成包子,把人當做一種高階的動物。然而在古代的戰場由於實物欠缺,身體透支,在沒有食物補給的情況下,就會吧屍體吃掉,早在《三國志》中也有記載關於吃人的典故。
最後,古來白骨無人收,杜甫《兵車行》中記載:君不見,青海頭,古來白骨無人收。古代面對屍體的處理,有時候需要看待戰勝國的心情以及戰勝國的道德素質,但是對於那些喪盡良知的統治者一般都是無暇顧忌那些屍體。馬革裹屍有時候也是屬於勝利者的,至於戰敗國一般就是任由屍體被風化或者是被飛鳥走獸啃食殆盡。
綜上所述,古往今來,成王敗寇,只有勝利者才有權利和資格做出選擇,失敗的一方有時候連自己的身後事都無法處理,更何況是處理一起征戰沙場的同胞將士的屍身。
-
4 # 蜜罐先生
漫漫的歷史長河中,很多歷史變革都是由戰爭決定的,但是,這麼多大規模的戰爭,留下的屍體該如何處理?這個影片中會給你答案。
回覆列表
一般來說古代打完仗後,屍體都是由勝利者處理。
打掃戰場這種事情一般都是獲勝的一方才會去做的,失敗的一方跑路還來不及,更不用說妥善處理同伴的屍體了。勝利一方的屍體自然會被好好安葬,甚至會被同伴帶回家中交予親屬處理,魂歸故里,馬革裹屍是古代將士最理想的死法,但條件是你是勝利者。而失敗一方的屍體怎麼處理就要看勝利者的心情了。趕上好的給你挖個大坑都埋了,也算是入土為安,一旦遇上那種不以佔領地盤為目的的軍隊,失敗者的屍體就只能棄之荒野,任由野獸分食。君不見,青海頭,古來白骨無人收。杜甫的《兵車行》所描寫的真就是那種屍橫遍野的悽慘景象。
還有更慘的一種處理屍體的方法,敵軍的屍體直接就變成了獲勝方的軍糧,這種極其殘忍滅絕人性的做法縱觀歷史也並不多見,但確實存在過。《三國志·魏書·程昱傳》中就有過這麼一段記載:“初,太祖(曹操)乏食,昱略其本縣,供三日糧,頗雜以人脯”曹軍軍糧斷了,便把人肉作為軍糧,吃了三日。古往今來,成王敗寇,只有勝利者才有資格做出選擇,失敗的一方連自己的身後事都是沒有自主權的。
火葬也普遍存在於古代的戰場上,能夠很好的避免屍體腐爛變質帶來的瘟疫,在《伊利亞特》對於特洛伊戰爭的記載中,就有關於雙方協定休戰各自焚燒己方士兵的描述,可見火葬也是古代一種處理戰後屍體的方法。火葬在古代多帶有宗教色彩,人們相信火焰的力量能夠淨化人的靈魂,幫助死去的人早生極樂,或是上天堂。
據史料記載,早在春秋戰國時期中國就有了火葬,但當時的火葬被人們認為是一種恥辱和刑罰,戰後用火焚燒的也大多是敵人的屍體,以示對敵人的一種侮辱。284年,燕軍圍攻齊國即墨,掘城外墓地,大燒死屍,即墨人從城上望見,皆涕泣,俱欲出戰,怒目十倍。可以看出來烈火焚屍對敵人的嘲諷效果是多麼的大。東漢後,隨著佛教傳入中國,印度僧人習慣火葬的習俗也隨之傳入。民間信奉佛教的信徒也逐漸採取火葬的入殮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