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創意風向標

    迷迷糊糊的剛要入睡

    突然腿就不由自主的踹了一下

    好像自己突然踩空

    猛的驚醒

    恐怕很多人都有這樣的體驗

    對此,微博上有個說法:

    這叫肌抽躍,睡覺時呼吸頻率降低的幅度太大,大腦會認為身體快要死亡了,所以它會發送一個脈衝使身體覺醒。

    然後得出一個結論——你的身體出問題了。

    這是真的嗎?

    當然是扯淡!

    肌抽躍是一種急速的肌肉不自主抽動,由於速度很快,因此常常呈現出的是類似觸電一樣的動作,這個症狀往往反映出中樞神經系統中某些抑制神經細胞的破壞或功能失調。不過,許多肌抽躍是正常的生理現象,與疾病無關,比如打嗝、睡眠中肌抽躍 、疲勞或緊張時出現的肌抽躍等等。

    所以說你睡覺的時候,突然抽搐著踹了一下腿,其實只是正常的生理現象罷了。而且,它其實還有個正經名字——

    入睡抽動

    入睡抽動是指人在即將入睡時,突然全身或部分肌肉不自主地抽動,往往還伴隨自由墜落感甚至是模糊的夢境,經常導致驚醒。一般入睡抽動不會影響睡眠,但若過於頻繁則可能導致週期性肢體抽動障礙(Periodic limb movement disorder)並導致失眠。

    至於原因嘛,說法很多,主流的觀點是入睡時,大腦皮層大部分神經處於抑制狀態,但仍有部分神經比較活躍,發出一些微弱的運動指令引起小腿抽動。另外,如果白天勞累過度,或長期處於高壓力狀態,也有可能引起睡覺時肢體的不自覺抽動。

    還有一種有趣的解釋,那就是由於人是基於爬行動物進化而來,因此仍然保留了一部分爬行動物的應激反應模式。在入睡時,肌肉放鬆,我們的大腦基於爬行動物的應激反應,會立刻指揮身體肌肉行動,在下墜過程中抓住什麼,最終導致抽動的發生。

    肌肉顫搐

    除了“入睡抽動”以外,還有一種睡眠狀態下肌肉抽搐的情況,那就是“肌肉顫搐(muscle twitch)”。

    我們在處於睡眠狀態時,會處於不同的階段,而在非快速眼動睡眠的第二個階段,會偶爾出現一種頻率較高(12~16週期/秒)、波幅較大的紡錘形腦電波,被稱為“睡眠錠”。由於腦電波大幅劇烈震盪,此時可能伴隨身體區域性肌肉的突然抽動。

    睡眠中的肌肉抽搐在嬰兒身上更常見。研究者認為這是大腦在學習或鞏固神經與肌肉之間的對應關係,而這一過程在沒有外界刺激干擾的睡眠時更容易完成。這倒也能說明為什麼嬰兒好像成天都在睡覺,原來他們是在刻苦地進行“抽搐睡眠學習”。

    抽動 vs 顫搐

    雖然都是與睡眠有關的肌肉抽搐,“入睡抽動”和“肌肉顫搐”其實完全不同。

    入睡抽動主要發生在睡眠的第一階段,也就是入睡的時候,常常會被驚醒,所以被看做是睡眠障礙的一種。不過要再次入睡也比較容易,對於睡眠的干擾其實並不大。

    肌肉顫搐則出現在睡眠的第二階段的睡眠錠中,同時睡眠錠本身有保護睡眠的作用。所以無論你的肌肉怎麼抽,都是不容易醒來的,但是有沒有吵到或者嚇到別人,那就另外再說了。

    總而言之

    只要不是一睡就抽搐

    偶爾的入睡抽動是完全正常的

    不用擔心自己的身體出了什麼問題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當你發現身邊都是些酒肉朋友,錦上添花的很多,雪中送碳的卻沒一個,你心裡什麼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