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聯合防務

    這個題目其實很大,因為米格和蘇都是很大的家族,包括幾十種飛機,這些飛機之間的區別都非常大,很難說兩種系列飛機在外觀上有什麼系統的區別,而如果要一一區別就更難了。

    大體上說,米高揚設計局是蘇聯少數幾個老牌設計局之一,二戰之前就已經成立,並且有了米格-1、米格-3這樣還算不錯的產品,而且米格戰鬥機有個特點,那就是飛機型號全部是單數。二戰以後,米格系列以戰鬥機為主,兼及部分戰鬥轟炸機。蘇聯時期,米格戰鬥機是二戰後蘇聯空軍的主力前線戰鬥機,從米格-15開始,一直到米格-19、米格-21、米格-23、米格-29,中間只有米格-25、米格-31算是個異數,憑藉其高速和大航程,成為了國土防空軍的主力戰鬥機。外加米格-27戰鬥轟炸機這個改進型號。

    由於是空軍的主力戰鬥機,很多新技術都是在米格戰鬥機上首先使用,包括超音速戰鬥機、兩倍音速戰鬥機、變後掠翼戰鬥機、超音速巡航等等。

    蘇系列飛機在蘇聯的航空設計局中算是個小字輩,而且前期的產品以戰鬥轟炸機和攻擊機為主。二戰前,蘇霍伊設計的蘇-2攻擊機戰時的表現並不好,蘇霍伊設計局在50年代初甚至一度被解散。1953年,蘇霍伊推出了自己的翻身之作——蘇-7戰鬥轟炸機。此後,蘇霍伊設計局的主力產品就基本上是戰鬥轟炸機和攻擊機,包括蘇17/蘇-22戰鬥轟炸機、蘇-24戰鬥轟炸機、蘇-25攻擊機,期間雖然也有蘇-15截擊機這種國土防空軍的主力戰鬥機,但卻並不為人所知。

    蘇系列飛機的最大成就毫無疑問是蘇-27戰鬥機,這種戰鬥機最初也是為蘇聯國土防空軍研製的截擊機,但由於效能優異、可拓展性強,該型號及其衍生型號在30多年的時間裡一直是俄羅斯國內以及國際市場的寵兒。

    如果硬要給這兩個系列的飛機說一個區別的話,只能說米格系列戰鬥機由於長期是蘇聯前線航空兵的主力,因此航程普遍較短,但野戰勤務效能、可維護性都比較好,突出格鬥能力,便於大量生產。而蘇系列飛機多以戰鬥轟炸機為主,突出載彈量、抗損性、野戰維護性。到蘇-27的特點則是大航程、大載彈量和更大的平臺。

  • 2 # 老王談兵

    從外觀上要區分米格和蘇霍伊,沒有一定的直規,因為蘇聯戰鬥機的基本氣動外形都來自中央流體研究院,所以只要是同代的飛機,無論是哪個設計局,其基本氣動外形都是相似的。一定要區分的話,那就是米格長期為前線航空兵設計飛機,所以飛機普遍尺寸較小,單發多,普遍使用中推發動機。而蘇霍伊長期為防空軍和戰術轟炸部隊設計飛機,所以飛機普遍尺寸大,航程遠,採用的也是雙發或大推發動機。但這裡面也有三個異數,就是米格25和31這對完全不像米格的兄弟以及米格27這個米格家族唯一的對地攻擊機。另外蘇霍伊有強擊機和民用機,米格是沒有的。

  • 3 # 業內老師傅

    兩大系列的戰鬥機在設計上的風格的確是有區別的。最明顯的的區別是垂直尾翼,米格系列大多采用兩段後掠角,而蘇系列沒有。

  • 4 # 秋128031395

    懂得的人這個區別太簡單了,不懂得的小白說個天花亂墜他也不明白。就好像你教一個不懂車的人給他講車型,他能看懂的只是顏色和四個車輪,其它的在他眼裡都一樣。

    能提出這樣的問題只能說提問者太小白了。

  • 5 # Sabot穿甲哥

    您這個問題,多多少少讓人有一點摸不著頭腦。就好比問,賓士和寶馬該怎麼區分?轎車的外形、整體佈局都是類似的,因此區分不同品牌的汽車,也只能在大同中尋小異了。

    ↑除了可以辨認公司logo之外,寶馬"兩撇小胡"式的進氣格柵也是大家得以一眼認出寶馬品牌的一大特徵。

    米高揚·格列維奇設計局和蘇霍伊設計局曾是蘇聯兩大飛機設計局。他們所製造的一代又一代赤色羽翼曾忠實地守衛著北方巨熊的天空。而和汽車一樣,這兩家人設計的飛機,若有著類似的效能需求,那麼相類似的氣動佈局和機身外形是不足為怪的。因此若真的要循著某種固定規律去加以區分,那恐怕這樣萬金油的規律是不存在的。這篇文章,我們就選其中尤其相似者加以對比區分。

    大側衛,小支點,傻傻分不清

    去年珠海航展,小編也混在茫茫人海之中去湊了個熱鬧。當然,不是掛證嘉賓,是和各位飛友、軍迷朋友一樣,苦逼買票排隊進去的『學生票哦』。小編自以為對航空知識略懂些皮毛,也就"自覺"地開始給身邊的吃瓜群眾做各種科普工作。

    當俄羅斯Swift飛行表演隊從大家頭頂掠過時,身邊便有人發問:"那個大飛機和那個小飛機長得好像,他們有什麼關係?"

    ↑米格29三檢視

    ↑蘇27三檢視

    既然只是從外表上區分,我們就拋開什麼設計思想,研發背景,只聊外表。從Swift飛行表演隊的那張圖片中不難發現,作為重型戰鬥機的蘇27其實比米格29要大一圈的。由三檢視也不難發現,蘇27是大長腿(起落架更長),而米格29採用了下反翼型。

    至於什麼翼身融合、邊條翼的氣動細節處理,就不是我們這些路邊軍迷能夠一眼看出門道的了。

    而27姬和29姬的另一大不同便是發動機——沒錯,這確實是外在的不同。航展當天,小編本有機會站在最前排的,但是看到眼前的四架米格29,我毅然站到了第二梯隊的最前排——米格29的發動機(追根溯源源於英國四十年代末賣給蘇聯的"尼恩"發動機)採用了軸流式壓氣機,在低速運轉狀態下易導致燃料燃燒不充分——也就是說,米格29在地面啟動發動機、滑行乃至低速飛行,都會向後噴出滾滾黑煙。

    ↑離心式壓氣機

    而蘇27的發動機採用的軸流式壓氣機則不存在這樣的問題。

    撞臉"黑歷史"

    除了大家津津樂道的米格29、蘇27"撞臉",蘇霍伊和米高揚的撞臉尬事遠遠不止如此。

    ↑上圖為蘇24,下圖為米格23

    雖然同為變後掠翼、機身也較為瘦長的飛機,但是蘇24和米格23還是相對比較容易區分的。二者最大的不同在於,米格23是單發機而蘇24是雙發機。其他一些細節差異諸如變後掠翼部分的不同、機頭形狀、垂為有無一段前沿等等,都是可以區分米格23和蘇24的。

    另外,米格23為戰鬥機而蘇24是戰鬥轟炸機,因此二者在部隊中所屬的部隊不同,塗裝也因此存在差異。由上面的圖片可以看出,蘇24多采用前線轟炸機部隊或是海航的銀灰色塗裝,而米格23是前線殲擊機部隊的銀白色或者迷彩塗裝。

    ↑另外一對撞臉兄弟就是米格21和蘇9了。當然二者的差異還是相當大的,只是類似的機頭進氣錐設計容易讓人將蘇9誤認為是名氣更大的米格21。米格21座艙位置更靠後且與機身相連,而蘇9作為專職的截擊機,為了獲得更佳的座艙視野,座艙位置靠前且為氣泡型。而且蘇9採用的是大角度後掠翼,而米格21是三角翼。

  • 6 # 懷疑探索者

    米格系列戰鬥機和蘇系列戰鬥機應該怎麼區分呢?下面,我來解答這個提問。

    米高揚·格列維奇設計局和蘇霍伊設計局曾是蘇聯兩大飛機設計局。他們所製造的一代又一代的米格系列和蘇系列赤色羽翼曾忠實地守衛著北方巨熊的天空。那麼,米格系列和蘇系列應該怎麼區分呢?可以從兩方面加以區分。

    一方面,從兩家航空設計局本身區分。研製生產米格系列和蘇系列戰機的兩家飛機設計局有較大差別。米高揚設計局是蘇聯少數幾個老牌設計局之一,二戰之前就已經成立,而且米格戰鬥機有個特點,那就是飛機型號全部是單數,如米格-1、米格-3,一直到米格-29、米格-31。而蘇霍伊設計局在蘇聯的航空設計局中算是個小字輩,而且前期的產品以戰鬥轟炸機和攻擊機為主。二戰前也沒有研製產生出較出色的飛機,在50年代初甚至一度被解散。1953年,蘇霍伊推出了自己的翻身之作——蘇-7戰鬥轟炸機。此後,蘇霍伊設計局的主力產品就基本上是戰鬥轟炸機和攻擊機,包括蘇17/蘇-22戰鬥轟炸機、蘇-24戰鬥轟炸機、蘇-25攻擊機和蘇-27戰鬥機。

    另一方面,從兩家研製生產的飛機區分。從外觀上要區分米格和蘇霍伊飛機,沒有明顯的直觀區別,因為蘇聯戰鬥機的基本氣動外形都來自中央流體研究院,所以只要是同代的飛機,無論是哪個設計局,其基本氣動外形都是相似的。如果硬要給這兩個系列的飛機說一個區別的話,只能說米格系列戰鬥機由於長期是蘇聯前線航空兵的主力,因此航程普遍較短,但野戰勤務效能、可維護性都比較好,突出格鬥能力,便於大量生產。而蘇系列飛機多以戰鬥轟炸機為主,突出載彈量、抗損性、野戰維護性。例如,作為重型戰鬥機的蘇27其實比米格29要大一圈的。由三檢視也不難發現,蘇27是大長腿(起落架更長),而米格29採用了下反翼型。

  • 7 # 重大現場

    從外觀上,根本沒法區別米格系列和蘇系列,因為它們不是一款飛機,米格和蘇為設計局的代號,後面的數字為產品序號,這二家設計局在前後幾十年間,先後研發幾十款飛機,它們之間除了一部分屬於改進升級關係外,通常是沒有任何聯絡,屬於不同的產品。

    想從外觀上區分,兩家同行企業的不同時期的不同產品,這是根本不可能的。它們都不是拍腦袋去設計飛機,也沒有什麼自家的設計風格可言。它們都是按軍方提出的要求,以各自的方式加以實施,也一直處於競爭的關係。

    這兩家設計局其實是同時期成立的,1939年,蘇聯為了解決新一代戰機的問題,成立了一批新的設計局,包括米格與蘇霍伊設計局,只不過它們當時的任務不同,米格設計局搞了米格1系列,蘇霍伊設計局負責了蘇2攻擊機。

    二戰時期,兩者的命運差不多,各自的主力型號被停產了,直到戰後,兩者才在噴氣時期發達起來,但是兩者的任務不同,米格設計局,以高空高速為基本點,搞戰鬥機的研發,尤其前線殲擊機,從米格-9開始,到米格-19、米格-21、米格-23、米格-29,只有米格-25、米格-31的重型機,以及米格-27攻擊機等型號。

    蘇霍伊設計局的產品要雜亂一點,主要是攻擊機,從蘇-7開始,直到蘇17/蘇-22系統、後來的蘇-24、以及蘇-25,它們的風格完不同,再有就是,為國土防空軍提供重型戰機,蘇9,蘇15,蘇27。

    這兩個系列只是不同企業的產品,沒法從外觀去區分,也這樣去試圖區分。

  • 8 # 白虎堂

    明確的說,在不知道型號的前提下區分是非常困難的。至少以大多數人的知識積累是做不到的。這裡就簡單的說下米格系列和蘇霍伊系列飛機的一些區別。

    冷戰時期,蘇聯戰鬥機基本是出自米格設計局和蘇霍伊設計局,也有少數拉沃契金設計局和雅科夫列夫設計局的產品。

    蘇聯空軍航空兵分為2個大類:前線航空兵,國土防空軍。

    區別在於,米格設計局的戰鬥機更側重空戰,而蘇霍伊設計局的戰鬥機則更側重截擊。當然偶爾也會有例外,比如MIG-25就是純粹的截擊機,而Su-27則是更側重於空戰效能。

    所以實際上米格系列和蘇霍伊系列飛機的區別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前線航空兵和國土防空軍各自裝備的飛機的區別。

    蘇聯前線航空兵的任務是保護地面部隊推進,爭奪制空權,空中支援。

    國土防空軍的任務就是攔截敵方戰略轟炸機和偵察機。當然偶爾也會轉換角色,扔幾枚核彈。

    而同時期的國土防空軍裝備的飛機在總體效能上都更高。

    比如1958年服役的MIG-21,早期型號雷達都沒裝,作戰半徑也只有500km。

    而1959年服役的Su-9則有較為完善的電子裝置,一開始就有雷達。作戰半徑也達到了850km。(在那個使用渦噴發動機的年代,850km的作戰半徑算是很大了)。

    另外還有一點就是,在蘇聯解體之前,蘇霍伊設計局的飛機都是一概不出口的。蘇聯的衛星國盟友想買只能買到米格設計局的飛機,而且還是猴版。

    比如MIG-23MF,採用降級航電,雷達是MIG-21後期型的雷達。

    以及MIG-29B-12,採用降級航電,雷達是MIG-23的。

    但是明確的說,在飛機使用的技術上,蘇霍伊設計局和米格設計局是沒有什麼差別的。

    所以你會覺得從外形上看,米格設計局的飛機簡直就是蘇霍伊設計局那些飛機的縮小版。

    比如MIG-29和Su-27,設計這兩款飛機時,都是直接設定目標:新飛機要用中央升力體佈局。

    這一點和美國不同,美國的各個公司競標的方案完全自己決定。

  • 9 # 航空君

    米格系列和蘇系列的軍用飛機對於非資深軍迷有時是不好區分,下面就簡單講講目前還看得到的型號在外觀上有什麼特點。

    最大名鼎鼎的莫過於蘇-27系列,除了俄羅斯自己,中國、印度、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越南、委內瑞拉、烏克蘭等國都有裝備。體型較大,上端切尖雙垂尾,機頭略微下傾,氣泡式座艙蓋明顯,有明顯伸出機身外的尾椎。日常在新聞報道、公開航展甚至天空中上見到蘇-27的機率最大。蘇-27還有蘇-30,蘇-34等主要改型,外觀上大的區別主要在座艙、機頭形狀,尾椎形狀上,這裡不再細說。

    蘇-24也時不時能在新聞和航空飛鏢這樣的演習裡看到,這個好認,機翼是變後掠翼可以前後變化,後掠角很大的單垂尾,座艙是並列雙座,機身方正。

    蘇-25是種專用攻擊機,發動機艙在機身兩側,機翼後掠角很小較為平直,單垂尾,座艙前的機頭向下斜度較高,體積較蘇-27、蘇-24這些大哥小一圈。

    蘇-57還在研發階段,難得一見,簡單來說就是拍扁的蘇-27。在波蘭還有服役狀態的蘇-22,這個非常好認,機頭進氣,單垂尾,變後掠翼,這個外形別無分號,只能是蘇-22。

    米格機曾經是蘇聯空中力量的象徵,但現在米格公司大不如前,奄奄一息。這和米格的產品在蘇聯時代更多用於前線戰鬥,追求簡單可靠,用途較為單一。不適應冷戰後的世界空中作戰環境中追求多用途性,航程和速度機動性都要求較高的要求。

    現在還能看到的米格機數量最多的是米格-29系列,外形和蘇-27非常接近,同樣是雙發雙垂尾。和蘇-27系列外觀上最大的區別是米格-29系列的體積較蘇-27系列小一圈,座艙不是非常徹底的氣泡型,尾椎不如蘇-27系列尖銳和凸出機身那麼多,較為扁平,被人稱之為“海狸尾”,米格-29在地面停放時機頭高昂,不像蘇-27系列那樣機頭下垂。

    米格-31只在俄羅斯空天軍中服役,外形粗獷高大,機身方正平直,機翼安裝位置在機身靠上,串列雙座雙垂尾,機背有從座艙延續到機尾的凸起。它的前身米格-25估計已經難得一見了,米格-25對比米格-31會顯得機頭更加尖銳。

    其它還在服役米格機應該還有米格-21,最大的特徵就是機頭進氣,體積較小,三角形主翼,單垂尾,整個機身和細長的筆筒一樣。米格-23/27系列應該在印度、伊朗等地還有可能看到,兩側進氣變後掠翼,巨大的單垂尾,也很好認。

  • 10 # 軍武資料庫

    哈哈 問對人了。W君就不廢話說什麼兩個設計局的歷史什麼的屁話,直接簡單粗暴的告訴你外觀的區分方法。

    戰鬥機是有血統論的。新一型號的戰鬥機一般的來說都是會延續著之前型號的戰鬥機的科技樹一路走下來的。尤其是歐洲、俄羅斯、中國。實際上美國的戰鬥機如果將其歸類到各自的生產廠家來看也是能找到很多延續老一輩的基因的。

    越是系統工程的東西越能看出他們的“共同祖先”。

    說回題主的問題,米格系列和蘇霍伊系列該怎麼區分。還是從設計基因上能夠很快的區分出來。

    米格和蘇霍伊都是在二戰末期開始推出第一架飛機的,由於各自走的設計路線有一些設計思路的不同,我們在他們的第一架戰鬥機至他們各自最新的戰鬥機上都可以看到幾十年前的設計基因是如何演進的。

    先說米格

    從螺旋槳的米格-1開始說起1943年推出的米格1主要使用做戰鬥機和對方戰鬥機進行空戰格鬥而設計的,主要的設計特點是操縱上的靈活性。在米格-1上就深深的種下了米格系列的一個基因種子,以至於後面的所有米格機都是按照這個基因種子來設計的。

    上圖是米格-3看起來和米格-1的外觀十分相似。當然也很像二戰末期的所有戰鬥機。

    再看米格-9 雖然換了噴氣式發動機但是還有米格-1的影子。但繼續看後面的型號大家會發現某一個基因特性竟然保持了二十代!

    到了米格15 米格機的垂直尾翼前部上緣一直是弧形,垂直尾翼的後緣一直是收小那麼一點點。這是米格機的重要設計基因!

    來自於米格-1的橢圓形垂尾設計,有助於在飛行過程中減少尾部湍流,提高垂尾的效率。

    後面再看

    米格21是個特例,只保留了垂尾前部分的弧度,後面沒有收起是吧。但是這裡是W君開的玩笑!

    蘇聯原裝的米格21垂尾是什麼樣子的?是不是還是有弧度?

    這就是米格最早設計的強大基因,也就是這麼一點點的設計造就了米格飛機的靈活性。

    再看後面的幾代

    米格23的尾部開始對尾部改進 改進成了一個切角。原理和弧形尾部相同但是會提高高速飛行效能

    從米格25起繼續沿用了米格23的尾部形式。

    看到米格29的尾部是不是和米格25有相同的設計呢?

    尾部頂端的處理是典型的米高揚設計風格,難能可貴的是從米格1到米格35都有米高揚設計局處理垂尾的統一設計基因。

    現在說蘇霍伊的設計

    很巧的是蘇霍伊的設計基因恰恰也和米高揚在同一位置卻有著蘇霍伊設計局自己的見解。

    蘇霍伊的第一架飛機是高空截擊機,很有意思的是su-1的尾部還是和二戰期間各國飛機的尾部很相似屬於當時的主流設計。

    但到了噴氣式時代Su-7則改進成了小後掠角的設計。和米格-9的設計就完全不同了,並沒有保留太多螺旋槳時代的影子。從su-7開始奠定了蘇霍伊的設計基因。

    然後的蘇-17依舊採用了類似的角度設計,但需要注意的是垂尾的頂部漸漸的變平了不是米格機的弧形或切角處理。

    蘇-24雖然整體輪廓和蘇17有很大差別但是尾部還是驚人的相同。

    從su-25開始基本奠定了蘇霍伊的尾部設計

    蘇-27尾部的設計就再延續su-24尾部的樣式只不過頂端改得更平了。

    su-35的這張圖片更容易看出設計的延續性。

    一直到su-57垂尾的設計還是相同。

    這就是蘇霍伊設計局對垂尾的處理風格。

    對於米格機或者蘇式戰機基本上看一眼垂尾就能立刻區分了。技能GET!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職場上,老闆應該怎麼管理不聽話但有能力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