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在中央電視臺的《開講啦》節目裡,中國國家博物館副館長陳履生說“在博物館拍照的都很傻”他表示:網上都有高畫質圖片,為什麼還要拍照呢? 對於這種說法,你怎麼看?
14
回覆列表
  • 1 # 典雅至極

    我的看法是個人見解不同,其申美觀也不一樣,網上有高畫質圖並不是自己所拍有失其真實性。所以他們要親自拍自己的所見,來證實一件文物的真實存在。

  • 2 # 思旂

    言語不當,網上照片的拍攝者是不是也都是傻子呢?網照和自己拍的有時儘管畫面相似,甚至更好,但感覺則完全不同。眼見為實,而自己拍的照片更是“眼見為實”的進一步見證。每每看到自己的“大作”,便會將思緒拉回到了當年,那景、那人、那物、那情……,觸景會生情,而他人之作是難以讓人有情感融入的。

  • 3 # 怪蜀黍老囧曾

    首先需要說明,雖然有不少博物館都有高畫質照片,但不是所有的博物館都有將其所有展出展品都進行了數字化。即便是國家博物館也很難實現這點。因此,拍照應該是被鼓勵的。

    拍照還有幫助記憶的功能,同時可以選擇自己有興趣的角度進行拍攝,這點對於專業人員而言是很有必要的。事實上博物館的展櫃也是為拍攝做了準備,一般大型博物館都採用低反射度玻璃,配合特種燈光,最大限度還原文物的光感。國家博物館展線平均造價高達9萬元/米,裝置是非常先進的。

    當然,拍照是一種記錄方式,不過如果有時間,最好動起筆,把看到的畫下來。國外的一些博物館與美術館就鼓勵參觀者這樣做。

  • 4 # 我是王牌講解員

    當然不傻了。要是真傻,他自己也不會拍。

    陳先生之前在新媒體上搞過小專欄,叫做“跟隨Mr.陳看世界”,走遍世界各大博物館,不拍照怎麼上圖呢?

    我自己的體會有兩點:

    一,拍照如果真有什麼不好,那麼最大的不好就是看展品不仔細。

    心理學上有一個說法,大概是說,人的一些舉動類似“開關”,做了以後就表示之前的行為任務結束了,馬上要開啟新的任務。

    按快門就會起到開關的效果。

    看到展品,舉起相機,對焦,按下快門,咔嚓一下,這個任務就結束了,人會下意識移向下一個展品。拍了一張又一張,但回憶起來,發現對展覽印象不深。

    我個人體會,效果最好的方法是先看一遍展覽,不拍照,休息片刻後,從頭挑選喜歡的展品拍照。你會發現第一遍看的時候覺得許多展品都值得拍,但是看完一遍,回味一下,再來第二遍,你更容易看清哪些是最精彩的部分,或者說最打動你的部分。這時再拍,選出的展品都很精,印象就比較深。

    當然,這樣做的缺點是比較費時。

    簡便的方法是提醒自己先看展品後拍照,仔仔細細看完展品展牌後再舉起相機。養成習慣就好。

    二,有些展品不適合拍照,就別拍了。

    首先是書畫,尺幅要麼太大,玻璃反光嚴重;要麼太小,焦距不夠;要麼角度不正,方形拍成梯形。拍回去的效果幾乎必然比現場效果差,看照片的時候一點感覺都沒有,還不如帶個小望遠鏡,仔仔細細看一遍。除非畫作展示了網上看不清的題跋,懶得現場抄寫,拍照確實方便。

    絲織品也不利於拍照,尺寸也是有大有小,擺放方式常常平鋪為主,拍出的形狀都走樣。更重要的是,和書畫一樣,燈光往往是全博物館最暗的,普通相機拍出來是一團黑。

    傢俱過大也不適於拍照,同樣存在變形的問題。

    其他普通尺寸的文物,比如青銅器、瓷器、佛像,想要留資料、留紀念都值得一拍。尤其金銀器、玉石器,還特別“上相”,拍出來的效果比實物還要好。

    總之拍照肯定不傻,能留個美圖當然好,有時博物館有特殊規定不讓拍,比如參展方不讓拍,比如易損文物比較多(畢竟不能保證所有觀眾都不開閃光燈,所以有易損文物時可能完全不讓拍),也就罷了,畢竟還是現場感受最重要。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國際關係專業的學生應該看哪些電視劇或者是電影來娛樂和豐富自己的知識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