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德才本末

    (1)寧錦之戰,袁崇煥以錦州為阻擋和消耗後金之地,派趙率教孤守;又吸取明軍多次被圍城打援的教訓,拒絕派主力援錦,只讓滿桂率騎兵在外圍虛應。當時,後金不過七、八萬丁,既無法承擔強攻錦州的重大傷亡,也沒有長期圍困的經濟實力,打援不成,無奈撤圍。寧錦大捷後,輿論指責袁崇煥畏敵避戰、不救錦州,魏忠賢並沒有因為袁崇煥在寧遠城給他修生祠而袒護,將其罷免。雖然不懂軍事,但是能講原則。

    (2)天啟朝最大的戰爭失利,是袁應泰丟掉遼陽。而袁應泰之所以被起用,是因為之前的督師熊延弼遭到了文官集團的彈劾,當時魏忠賢還未掌權,責任不應該讓他來背。遼陽失陷後魏忠賢查辦了許多當初彈劾熊延弼的文官,固然有打擊文官集團的私心,但是這些文官書生誤國,亦確為大弊。而後魏忠賢立刻起用熊延弼為兵部尚書,之後王化貞失陷廣寧,同在關外的熊延弼也受到株連,被傳首九邊。這裡熊延弼是受到王化貞的拖累而被殺,雖然他是由魏忠賢主張上臺的,但九堂會勘定案,實無免死之理,是沒有辦法的事情。(3)魏忠賢接連起用的兵部尚書趙南星、孫承宗及兵部左侍郎袁可立等,都是直臣、能臣,而且是骨子裡和自己作對的,但魏忠賢在邊關大事上還是容忍了這些清流官員;只是到了天啟晏駕前為了搶班奪權的根本利益,才臨時起用了自己的私人崔呈秀,並匆忙讓自己的心腹劉廷元替換掉屢與自己作梗而將要去南京赴任兵部尚書參贊機務的袁可立(時為天啟六年十一月二十二日事),這些情節都至少說明魏忠賢並非一無是處,他有愛國之心,非因大過而一無可取,他能做到極品太監也並非一步登天。因此有關崇禎皇帝在亡國前又想到了已被自己賜死的魏忠賢的說法似乎也不無道理。魏忠賢主政期間,國內形勢良好,遼東局勢平穩。袁崇煥一心獻媚魏忠賢併為其建生祠,但魏忠賢發現袁崇煥誇誇其談好大喜功不堪用,還是即時撤了遼東巡撫袁崇煥。想想為什麼魏忠賢當政時關寧防線得以組建,基本上沒什麼人造反,孫承宗修關寧防線不缺錢,袁可立組建和擴大登萊水軍後援勉強能跟得上,而東林當政後關寧軍防線那麼緊張,國內屢次造反?關於孫承宗與魏忠賢之間有需要補充的。孫承宗並非魏忠賢不想動,但孫承宗有一個很重要的身份——帝師,而且天啟皇帝對孫承宗非常尊崇,魏忠賢屢次想要除去,但皇帝不允。還有孫承宗的老相好袁可立,在去登萊之前也擔任過天啟皇帝的老師,後來,一系列有關不利於遼東的事件,為閹黨利用,導致孫去職。

    (4)從經濟方面來看,東林黨反對向士紳納稅,反對向商人手工業者和礦主納稅,代表了大地主和城市資產階級,礦業主的利益。但這實際上變相使帝國財政匱乏。而魏忠賢執政幾年,堅定地延續了萬曆的礦監政策,極力向中上層徵稅,使帝國不至於被財政拖垮,崇禎上臺重用東林黨,撤銷了這一政策和加徵三餉反而從側面肯定了這一政策的可行性。

    (5)沒有證據表明魏忠賢在執政時有過侵害百姓,肆意殺民的行為,和劉瑾、嚴嵩等人相比貪得實在不多,就算相比權勢也沒有多大,況且執政時間也不過區區三年多,要說為禍甚烈實在是欲加之罪何患無辭!

    (6)魏忠賢還向國家捐款,用自己的私產資助遼東戰事兵器馬匹等物品。遼東巡撫袁崇煥在獻媚魏忠賢的疏中稱:“廠臣魏忠賢功在社稷,海內之共見共聞,業已銘刻金石,無容職贅。至其身任邊事,誓圖恢復,梟滅逆虜,任用劉應乾、陶文、紀用等,而關內外禦敵之伏甲、軍器、馬匹、懸簾等項俱以家資置辦,日逐觧來,又助軍需。臣方一意巡緝嚴警,諸營將吏不敢貪懦營私,不敢饋遺隱串,改虛為實,化賈為真;易怯而勇,以有今日。從古內臣誰有出其右者?通侯之世賞宜也!” ——《明熹宗七年都察院實錄·卷十二》(7)兩浙受災,魏忠賢主張,免除為皇家輸送物品的專營戶向內庫交納的孝敬費用。徵用物品入庫,須交納小費,以便驗收合格,這是明朝管庫太監創制的惡例。廢除這個惡例,魏公公也算多了一件德政。甲字型檔是保管染料、布匹、中草藥的部門,裡面存放的物料,都是由江南一帶“歲供”上來的,內廷各監(二十四衙門)要是有用到的,就可奏準領取。這地方看似平常,其實是金字塔下層一個很不錯的階梯。因為只要管物,就有貪汙、勒索的機會,皇帝也不可能在這地方安置一個千里眼實時監控。有了貪汙的可能,就有了結交上層的資本金,路從此就活了。皇家內庫的貓膩,幾乎是公開的秘密。大太監得了好處,他不會說的。皇帝高高在上,也想了很多辦法禁止內庫貪汙的弊病,但他想不到,宦官為了貪汙能聰明到什麼程度。《明史》上說:“內府諸庫監收者,橫索無厭。”這就是說,內庫保管員的好處,不光是能夠直接從庫裡拿,還可以額外索取。宮裡的物品,一般是指定專業商戶來提供的,這叫“解戶”。解戶運送供物來入庫,管庫宦官可以在質量上卡你,說不合格就不合格,你得另外再去置備,折騰死你。這小小的權力,這麼著就能變錢——交了錢,就讓你順順當當入庫這甲字型檔,是個索賄的好地方,在明代這是出了名的。史載:“甲字、供用等庫,各處官解進納一應錢糧,被各庫各門內官、內使等人指以鋪墊為名,需索麵茶果、門單種種使用,致解戶身家傾斃。”這裡提到的所謂“鋪墊”,就是勒索的方法之一。明代設立內庫,倉庫保管員由宦官擔任,是一大發明。而這些倉耗子,同時也發明了形形色色的來錢之道。比較主要的兩種,就是“鋪墊”和“增耗”。鋪墊,始於嘉靖年間,是指內庫在接收商人所交的物料時,要求帶有相應的包裝、墊襯等物。這只不過是個名義,實質是伸手向商人額外要錢。這數目,可不是個小數,商人往往承受不起。宦官就把他們鎖住拷打,或者捆起來在烈日下暴曬,直到答應行賄為止。有的商人實在交不起,被逼破產,上吊投河的都有。增耗,這個法子是跟地方官學來的,即收東西的時候,要求比原定數量多出一部分,作為抵頂損耗之用。若多收百分之幾,倒也不奇怪,但是明代內庫的增耗大得驚人,白糧一石,公然加到一點八石才被收下,各項物料有被迫納賄四百兩銀才得以入庫的。正德朝時,奈米一百石,要加增耗銀六十至九十兩;到萬曆年間,加耗更高達十倍,江南白糧解戶,鮮有不破產者。此外還有“茶果饋儀”之類,我們現代人也很熟悉了,那就是喝茶錢、紅包。要是你不想給,就把你的東西撕爛、踹碎,或者索性沒收,讓你完不成任務,拿不到“批迴”(回執),自然有州縣官府治你的罪。那時候的倉門內外,往往是富戶痛哭就死,內官把酒相賀。魏忠賢廢掉此法,可見農民出生的他還是懂得百姓之苦。

    (8)魏忠賢為前線籌集馬匹。遼東戰事吃緊,急需馬匹,但這個問題一直難以解決。魏忠賢為國分憂,想了個好辦法。依明朝舊例,大臣有特殊貢獻者可賜給在宮中騎馬的特權,不過,作為條件,騎馬者逢年過節要向皇帝進獻好馬一匹。魏忠賢就一下子賜給幾百名太監在宮中騎馬的特權,而後就不斷地降諭旨讓他們進獻馬匹,逼得這些太監直罵娘。

  • 2 # 青衫不改舊人還zyf

    其實明朝很多太監做了很多大事,因為他們是六根不全的人,所以被人家看不起,還有明朝皇帝是很信任太監的,很多太監是被皇帝從小養大,教文化培訓很多技能的,還有是陪著皇帝長大,還有的是保護皇帝長大的,但是明朝的文人很多是耍嘴皮子,辦不了事情的,但是人家掌握筆桿子,真實的歷史是被這些人串改了。魏忠賢是打擊這些文人,沒有賣國,也沒禍害老百姓。最後死的也很慘的,如果他不是太監可能結局會另一個樣子!!

  • 3 # 使用者5232068721

    明朝後期,官僚體系已經腐敗但極點,尤其是張居正被死後清算,可見皇帝刻薄到了極點,後來的大臣不在有擔當,遇事能躲就躲,能貪就貪,官場糜爛不可收拾。官場如此老百姓就可憐了,本來就不公平的社會變得更加變本加厲,就開始官逼民反,明朝靠自己修復已經不可能,只能推倒重建。什麼魏忠賢當權無私和崇禎勵精圖治都是胡扯,看看南明的那些遺老遺少,那麼嚴峻的形式還在爭權奪利,還在互相碾壓,那個體系已經是一個無效體系,只是害苦了漢族人,讓滿族人撿了個大便宜。

  • 4 # hi向日葵

    這裡首先要說魏忠賢為什麼得勢,為什麼能當權,很多人以為是魏忠賢欺瞞皇帝獨攬朝綱,實際上真正瞭解了那段歷史才會發現最大的推手是東林黨。魏忠賢之前,東林黨稱霸朝野,打壓異己,魏忠賢得勢後那些不是東林黨的自然都會依附魏忠賢的淹黨。縱觀明朝歷史,閹黨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事例很多,但是從不威脅皇權,而正史對於魏忠賢的評價其實也在乎于思宗和魏忠賢的權力之爭。這種情況在明朝可以說是唯一一次。對於魏忠賢在國家政事方面的處理,從天啟皇帝開始,天啟皇帝利用魏忠賢打壓東林黨,從表面看魏忠賢在政事處理上肯定有偏差,但是總體上可以說是大事不亂,小事隨便,在安定大環境下,打壓異己。但是又把國家處理的穩穩當當。在邊關軍防上魏忠賢也做的得心應手,所以說如果不是他想染指最高權力,其實他還是不錯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那些喜歡地域黑的人,到底是一種怎樣的心理,看到有人黑自己的家鄉,你會怎麼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