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星星月亮7
-
2 # 腦洞大開的歷史
背水一戰,如果你只知道韓信那次,要補充補充知識庫啦,不然以後出去吹牛都沒有新鮮的東西。今兒個要說的“背水一戰”很特殊,因為它失敗了——1927年8月孫傳芳與李宗仁等對陣的龍潭戰役(在今南京東北郊,時老蔣暫時下野)。幾年前,筆者曾與《現代快報》記者到現場走訪,瞭解得比較深入。
北伐軍把孫傳芳從南京老巢趕到江北後大意了,在徐州被對方擊敗。孫傳芳是個悍將,乘勝繼續南進,打算收復“故地”南京。他勢在必得,採取了“背水一戰”的戰法:
第一,用船把兵運到長江南岸後,下令把船開回北岸,並且讓“大刀隊”看管。也就是說,過江之後,只能是有進無退。
第二,孫傳芳作為最高指揮官,也過了江,坐鎮中國水泥廠督戰。老闆都過江了,士氣自然高漲。
開始,孫傳芳打得特別順利,把黃埔系主力第1軍22師打殘,嚇得何應欽要逃跑(被李宗仁阻止)。龍潭戰役打了6天6夜,可惜孫傳芳只打好了上半場,後面3天就不行了。
為什麼?
他似乎忘記了韓信當年成功的關鍵一著:派人繞到趙軍大本營遍插本軍旗幟,使趙軍軍心動搖,以為大本營已被韓信大軍攻佔,自己將遭到兩面夾擊,於是方寸大亂。龍潭之戰中,南京相當於當年趙軍的大本營,李宗仁便坐鎮那裡指揮。按理,孫傳芳在南京經營多年,勢力深厚,起碼應該搞點內應,至少在南京製造一點混亂,但他沒有。龍潭打得熱鬧,南京卻毫無戰事,非常安全,使李宗仁得以從容排程和指揮。當北伐軍站穩腳跟,緩過勁兒來,那就只能靠實力拼增援了,孫傳芳的部隊就不是對手了。
戰敗後,孫傳芳嘆道:“這都是我孫傳芳一人之過。”(見《我所知道的“北洋三雄”徐世昌、曹錕、孫傳芳》,第254頁)。
-
3 # 川軍六十六師馮天魁
如果忽略南京保衛戰的結果,南京保衛戰可以說是一場背水一戰的戰役。首先,南京保衛戰的背景是國民政府淞滬會戰上失利,大批國軍從上海撤下,國軍潰敗,日軍緊追。這時南京保衛戰就已經開始謀劃了,唐生智誓與南京共存亡,他沉毀了南京大部分的船隻(但他留了一部分船隻用於自己逃跑),以示他破釜沉舟的決心,同時他又收容了從淞滬戰場上的潰軍(不怎麼靠譜)。
最後,1937年12月4日,南京保衛戰打響了,日軍的效率比較快,12月12日,南京城外圍防線全部被日軍攻破,無數戰士為國捐軀,其中就有羅策群將軍,司徒非將軍,饒國華將軍等等。中華門攻破後,大部分的國軍不戰自潰,紛紛向長江撤退,長江頓時亂做一團,日軍攻入城內,城內殘餘守軍與日軍進行了激烈的巷戰。12月12日下午,南京保衛戰的進入了尾聲,南京憲兵司令蕭山令中將在雨花臺率領南京殘餘部隊就地阻擊日軍進攻,戰爭一直打到了黃昏,蕭山令和他的戰士用盡了最後一刻子彈,與日軍進行了慘烈的白刃戰,這場慘烈的戰鬥中,幾千名戰士壯烈犧牲,蕭山令戰至最後一人,為了不被日軍生擒,舉槍自盡。慘烈的南京保衛戰結束,南京失守。
1937年12月13日,南京淪陷,一場六個星期的大屠殺開始了,30萬人慘遭日軍殺害。
如果忽略南京保衛戰的結果,南京保衛戰是一場背水一戰的戰役,從南京保衛戰的開始和結束,都是慘烈的。那些國軍烈士用自己的生命和鮮血,與來勢洶洶的日本侵略者決戰,最後壯烈殉國,在臨死之前予敵重創,讓日軍每前進南京一步,就要付出極為慘重的代價。縱觀十四年抗戰,從九一八到江橋抗戰,從長城抗戰到綏遠抗戰,從七七事變到南京再到武漢會戰,再到日本投降,不正是有這些為國家而戰的烈士嗎?“一寸山河一寸血,十萬青年十萬軍”不正是屬於那個戰火紛飛的年代每一個熱血青年的夢想嗎?
PS:從南京保衛戰中逃跑的國軍將領也在後來的戰鬥中一雪前恥,羅卓英在後來的上高會戰中殲滅日軍一萬餘人,俞濟時、王耀武在後來的戰鬥中數次給予日軍沉重打擊,殲滅了大量的日軍,張靈甫在張古山中奮勇殺敵身受重傷,孫元良在豫湘桂戰役中與日軍血戰,讓獨山成為了侵華日軍的終點站……
-
4 # 龍鎮
背水作戰,本是兵法大忌。秦末漢初,韓信以區區一萬新兵,背水列陣,大敗號稱二十萬的趙軍,震驚天下。背水一戰,遂成傳奇。
所謂傳奇,沒有可複製性。雖有韓信的成功經驗,背水作戰,仍是兵家大忌。不是傻到了家,或是逼不得已,誰願意讓自己背朝大河,自絕後路?你還別說,偏偏就有人不信邪,非要挑戰常識,他就是東晉名將,後來的宋武帝劉裕。
公元前416年,後秦皇帝姚興去世,其子姚泓即位。後秦的統治,歷來不太穩固,新君上臺之際,更是內憂外患——內有各族人民造反,外有赫連勃勃蠶食土地。劉裕當時是東晉的太尉、車騎將軍、開府儀同三司、錄尚書事、中書監,兼領荊州、楊州、徐州、兗州等各州刺史……說白了,就是東晉的實際控制人。他看準這是消滅後秦的時機,於是興兵北伐。
晉軍兵分四路,進展神速。第二年正月,劉裕親率水軍,從彭城出發。而此時王鎮惡、檀道濟、沈林子等將領,已經逼近潼關。北伐的形勢,一片大好。後秦向北魏求援,劉裕也向北魏提出借道。北魏既害怕劉裕得隴望蜀,消滅後秦後渡過黃河,順勢入侵北魏;又害怕劉裕用假道伐虢之計,直接進攻北魏。總之就是一個怕字——說句題外話,自西晉時期“北方少數民族內遷”以來,這些少數民族同胞還從來沒有這樣害怕過漢族同胞——於是採取保守策略,派了十萬大軍,在黃河北岸監視晉軍的行動,以不變應萬變。
本來,晉軍雖然強悍,也不至於渡過黃河去與騎兵佔絕對優勢的魏軍較量。再說劉裕當時的主要目標是後秦,座標長安,也不想在魏軍身上浪費時間和兵力。問題是魏軍不省事,偶爾有晉軍士兵漂流到北岸,不但不好酒好肉招待,反而抓了去砍頭,這就讓劉裕很不爽,覺得有必要敲打一下魏軍,讓他們認清楚形勢,不要再“搞搞震”了。
於是劉裕作了一個大膽的決定。他派部將丁旿率一千七百名士兵,帶一百輛車登上北岸,將車輛布成一個半圓形的陣勢,兩頭緊靠河岸,半圓形的最突出部位離岸也不過一百多步,名叫“卻月陣”。每輛車配七名士兵,插一根白旌作為標誌,迎風招展。
魏軍一看,這是典型的背水列陣,劉裕不按常理出牌啊!也不知道劉裕葫蘆裡賣什麼藥,一時不敢輕舉妄動。這正是劉裕希望看到的。他又命朱超石率兩千人,攜帶大弩一百張渡河。每輛車增兵二十人,配備大弩一張,而且在車轅上豎起大盾,形成了一座臨時城堡。
這樣一來,魏軍便坐不住了,開始向卻月陣發動進攻。魏軍大將長孫嵩親率三萬騎兵,將卻月陣團團包圍。晉軍有條不紊,忙而不亂,先用弓弩殺敵。大弩的威力驚人,射得魏軍人仰馬翻。但是,魏軍實在是太多了,如同洪水一般,很快湧到卻月陣前。朱超石早命人將長矛截斷,只剩三四尺長。晉兵依靠大盾的掩護,一人持矛刺敵,一人在後用大木錘錘擊矛尾。魏軍猝不及防,由於人馬過於密集,往往一矛便刺穿三四個人。卻月陣的戰線不長,小而堅固。魏軍在陣外重重疊疊,前面的人慘遭穿刺,後面的人還不斷向前擠。被殺死和被踩死的魏軍屍體,很快堆成了一座小山。魏軍驚恐萬分,終於潰散。朱超石乘勝追擊,又殺傷了上千人。
這一戰之後,魏軍再也不敢幹涉晉軍的行動。劉裕水軍順利西進,幾路大軍士氣大振,一舉攻入關中,佔領長安,消滅了後秦。
回覆列表
韓信攻滅趙國之戰。公元前204年10月,漢軍主帥韓信率一萬二千多人向秦末割據勢力趙王歇發起進攻。兩軍在井陘進行決戰。趙軍有二十多萬人,由陳餘為主帥。韓信命漢軍背水佈陣,趙軍陳餘盲目輕敵,拒絕部下李左車正確建議,錯失取勝良機。在漢軍主力背水列陣同時,韓信又悄悄派出兩千奇兵,埋伏趙營周圍,準備偷襲!趙軍依仗優勢進攻背水列陣漢軍,韓信命令說,我軍沒有退路,只有拼死戰鬥,置之死地而後生!漢軍前沿部隊後撤與主力會合後拼死抵抗頂住了趙軍進攻;與此同時漢軍兩千奇兵襲佔趙軍營寨,趙軍迅速潰敗,漢軍大勝!從此以後背水一戰成為斷絕退路,決一死戰以少勝多的成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