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蠔尾
-
2 # 葦說歷史
曾經,在中國的歷史上出現過一支鬚髮皆白、滿目滄桑的軍隊,他們在內無糧草,外無救兵的情況下,孤守異域四十多年。他們用鮮血和生命,詮釋了他們的忠誠。
時間:公元808年
地點:大唐帝國安西軍都護府最後的領地龜茲城
此時的龜茲城外,十萬吐蕃大軍已經做好了最後的進攻準備,而城內只有幾千名大唐安西軍。在接下來的拼殺中,安西軍全軍覆沒,無一人生還,這是怎樣的一場血戰?
大唐王朝作為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王朝,曾經創造了無數的輝煌與榮耀,大唐貞觀十四年(公元640年),開國名將侯君集在交河城(今新疆吐魯番的雅爾郭勒)設立安西大都護府,開始正式經營西域。
貞觀二十二年(公元648年),安西大都護郭孝恪擊敗龜茲國,將安西都護府遷移至龜茲城(今新疆庫車縣),並建立了安西四鎮,威震西域長達一個多世紀之久。大唐天寶十四年(公元755年),大唐帝國爆發了由盛轉衰的“安史之亂”。
在勉強平定了安祿山、史思明之後,大唐帝國名將“汾陽王”郭子儀的侄兒郭昕,被委任為安西都護府留守,鎮守安西四鎮。
永泰二年(公元766年),大唐帝國的宿敵吐蕃國,趁唐王朝無力西顧之際,大舉出兵,攻陷了連線大唐與西域、北庭都護府的甘州、肅州,切斷了安西四鎮與唐帝國的聯絡,使安西、北庭都護府成了孤懸海外的飛地。
據《唐會要》記載,安西都護府負責經營西域,設安西四鎮於龜茲、焉耆、于闐、疏勒四國,其都護府設於龜茲城,統轄安西唐軍二萬四千名,但在平定安史之亂過程中,安西軍的精銳多被抽調至中原平叛,只剩下一萬老弱之兵,同時要面對吐蕃、回鶻的幾十萬大軍的夾擊,其艱難程度可想而知。
然而,這支承載著大唐軍魂的安西軍,仍然孤守西域。此時的大唐帝國因為通往安西四鎮的河西走廊被吐蕃軍切斷,朝中君臣都以為安西都護府及北庭都護府早已失陷,故而未曾有任何舉動。
唐德宗建中二年(公元781年),安西留守郭昕聯合北庭節度使李元忠,派人繞道回長安向大唐朝廷奏事,這時唐朝君臣方知安西和北庭都護府仍在唐軍的控制之下,安西及北庭兩都護府依然控制著西域五十七國及十姓突厥部。
唐德宗大悅,加封郭昕為安西大都護、武威郡王,李元忠為北庭大都護。這樣,滿門忠烈的郭府,在繼郭子儀授封“汾陽王”之後,又出現了一位“武威郡王”,而安西軍四鎮將士更是連升七級,這在大唐帝國的歷史上尚無先例,同時也是對這支承載了大唐榮耀的安西軍,給予了他們最大的褒獎。
公元787年,吐蕃大軍攻陷了北庭都護府,北庭大都護李元忠及七千北庭軍全部戰死,而郭昕所率領的安西軍也失去了最後的支援,完全成為了一支孤軍。吐蕃人曾多次試圖招降安西軍,但是他們卻用刀和箭向吐蕃人展示了大唐帝國的軍魂。
路過於闐時,見到了鎮守使鄭據,途經焉耆時,見到了鎮守使楊日佑,在到達龜茲後,他拜見了安西大都護郭昕。這一切都說明,當時的安西四鎮還在安西軍的控制之下,而此時的安西軍已經孤軍作戰了二十多年。
公元808年,已經圍困安西四鎮多年的吐蕃大軍,對安西軍最後控制的安西都護府所在地。
龜茲城發動了猛攻,當他們攻上城頭時,發現應戰的竟是幾千名蒼髯皓首,鬚髮皆白的大唐軍隊,經過四十多年的歲月風霜,這支威震西域的安西軍,已是六、七十歲的白髮軍了。曾經所向無敵的安西軍,現在已是步履蹣跚,舉不起刀槍、開不動強弓了。
然而,正是這支白髮蒼蒼的安西軍在安西大都護,被後世譽為鐵血郡王郭昕的率領下,與攻城的吐蕃軍隊展開血戰,最後竟全部為國捐軀,無一人投降。
(本文手稿)
一千多年過去了,曾經承載了大唐帝國輝煌與榮耀的安西四鎮,自那次失陷後,一直到大清帝國的乾隆時期,才再次劃入了中國的版圖,而當歷史的硝煙散盡之後,留下的卻是當年那支白髮安西軍,對大唐帝國最後的忠誠。
-
3 # 史家淺唱
安西都護府和安西大都護府乃是唐朝管理磧西的一個軍政機構的不同時期的名稱,其統轄安西四鎮,最大管轄範圍曾一度完全包括天山南北,並至蔥嶺以西至達波斯,在武周時代北庭都護府分立之後,安西都護府分管天山以南的西域地區。
龍朔二年(662年)之後,吐蕃和唐朝反覆爭奪安西四鎮,唐朝也兩次放棄安西四鎮:導致此處多次易手,直到唐德宗貞元六年(790年),安西四鎮相繼完全陷落。
-
4 # 留待來生渡餘年
安西大都護府
統轄安西四鎮,最大管轄範圍東起陽關,極於西海,北接大漠,南臨波斯。曾一度完全包括天山南北,蔥嶺東西,控制中亞五國。
北疆地區
唐高宗顯慶三年(658年),右屯衛將軍蘇定方平定阿史那賀魯之亂,收西突厥故地。二月,分西突厥置昆陵都護府、濛池都護府,皆隸屬於安西大都護府。
昆陵都護府:上都護府,以西突厥咄陸部(即“左廂五箭”)所置,轄處木昆、攝舍提、突騎施、鼠尼施、胡祿屋以及咄陸五部以外的葛邏祿、沙陀等部落,歸安西大都護府管轄。
金山都護府:上都護府,唐廷為管理天山以北的西突厥故地所置,治所設在庭州,管轄天山以北、巴爾喀什湖以南、金山以西、兩河流域以東的廣大地區,歸安西大都護府管轄。
庭州:昆陵都護府及金山都護府治所,興昔亡可汗牙帳所在地,位於今天新疆自治區吉木薩爾北破城子。
匐延都督府:以處木昆部置,其地在今新疆精河一帶,歸昆陵都護府管轄。
嗢鹿州都督府:以突騎施·索葛莫部置,其地在今天新疆伊犁河以東地區,歸昆陵都護府管轄。
絜山都督府:以突騎施·阿利施部置,其地在今新疆伊犁河至中亞楚河之間,歸昆陵都護府管轄。
雙河都督府:以攝舍提·暾部置,其地在今新疆博爾塔拉州博樂市、溫泉縣一帶,歸昆陵都護府管轄。
鹽泊州都督府:以胡祿屋部置,其地在今巴爾魯克山至艾比湖一帶,歸昆陵都護府管轄。
鷹娑都督府:以鼠尼施·處半部置,其地在今珠勒都斯河流域,歸昆陵都護府管轄。
陰山州都督府:以葛邏祿·謀落部置,遊牧於今阿爾泰山西南,歸昆陵都護府管轄。
大漠州都督府:以葛邏祿·熾俟部置,其地在今阿爾泰山西南瀕戈壁,歸昆陵都護府管轄。
玄池州都督府:以葛邏祿·踏實力部置,其地在今天山北麓西段,歸昆陵都護府管轄。
金附州都督府:由大漠州都督府析置,以葛邏祿·熾俟部置,其地在今阿爾泰山西部,歸昆陵都護府管轄。
金滿州都督府:以處月部置,其地在今吉木薩爾縣、奇臺縣一帶,歸昆陵都護府管轄。
沙陀州都督府:以射脾沙陀部置,其地在今巴裡坤縣、伊吾縣一帶,歸昆陵都護府管轄。
憑洛州都督府:以處密部置,其地在今阜康、米泉一帶,歸昆陵都護府管轄。
輪臺州都督府:以處密部置,其地在今烏魯木齊一帶,歸昆陵都護府管轄。
蒲類州:以處月部別種置,未見於文獻記載。
弓月城:北疆重鎮,西域古城名,以弓月部置,突騎施烏質勒曾以碎葉川為大牙,弓月城為小牙,其地位於今新疆霍城縣西北阿爾泰古城,歸雙河都督府管轄。
南疆地區
龜茲軍鎮:滅龜茲國後置,後為安西大都護府治所,安西四鎮之一,其地位於今新疆庫車、新和一帶,歸安西大都護府管轄。
焉耆軍鎮:以焉耆國置,安西四鎮之一,其地位於今新疆巴音郭勒一帶,歸安西大都護府管轄。
疏勒軍鎮:以疏勒國置,安西四鎮之一,其地位於今新疆喀什地區,歸安西大都護府管轄。
于闐軍鎮:以于闐國置,安西四鎮之一,其地位於今新疆和田一帶,歸安西大都護府管轄。
渠黎都督府:具體部落不詳,位於今新疆庫爾勒地區,歸安西大都護府管轄。
七河地區
即流向巴爾喀什湖的七條河流流域,包括巴爾喀什湖以南、中亞河中以東,以伊塞克湖及楚河為中心的周邊地區,大致包含了今哈薩克阿拉木圖州、江布林州和吉爾吉斯斯坦以及新疆伊犁一帶。
濛池都護府:上都護府,以西突厥西部地區置都護府,領五弩失畢部落(即“右廂五箭”),下轄十一都督府。轄境相當今中亞楚河以西至鹹海、裡海一帶地區,歸安西大都護府管轄。
碎葉軍鎮:濛池都護府治所,繼往絕可汗牙帳所在地,位於碎葉水畔的碎葉川。調露元年,建碎葉城,為安西四鎮之一,其地在今吉爾吉斯斯坦托克馬克東。
哥系州都督府:以哥舒部置,其地在今中亞楚河以西,歸濛池都護府管轄。
孤舒州都督府:以哥舒部置,其地在今中亞楚河以西,歸濛池都護府管轄。
西鹽州都督府:以咽面部置,其地在今中亞伊克塞湖以西一帶,歸濛池都護府管轄。
東鹽州都督府:以咽面部置,其地在今中亞伊克塞湖以東一帶,歸濛池都護府管轄。
鹽祿州都督府:以咽面部置,其地在今中亞伊克塞湖一帶,歸濛池都護府管轄。
咽面州都督府:以咽面部置,其地在今中亞伊克塞湖至巴爾喀什湖一帶,歸濛池都護府管轄。
千泉都督府:以阿悉吉·泥熟部置,其地在今中亞阿克·貝西姆遺址處,歸濛池都護府管轄。
頡利都督府:以阿悉吉·拔賽幹部置,其地在今中亞楚河至伊犁河一帶,歸濛池都護府管轄。
俱蘭都督府:以阿悉吉·闞俟斤部置,其地在今中亞廬戈佛伊一帶,歸濛池都護府管轄。
河中地區
指中亞錫爾河和阿姆河流域以及澤拉夫尚河流域,包括今烏茲別克全境和哈薩克西南部,公元7世紀,唐朝在擊潰東西突厥汗國之後在此區域設定河中府。
康國:昭武九姓的宗主,在昭武九姓之中地位最高,是昭武九姓的中心,其國在粟特城邦東部,是東粟特的中心,歸唐後置康居都督府,其地位於今烏茲別克撒馬爾罕附近,歸安西大都護府管轄。
安國:其國在粟特城邦西部,是西粟特的中心,歸唐後置安息州,其地位於今哈薩克布哈拉附近,歸安西大都護府管轄。
曹國:在不同的時代及不同的記載中又分為東曹、中曹、西曹等,與康國關係密切,歸唐後屬康居都督府,西曹治瑟底痕城(今烏茲別克撒馬爾罕西北伊什特汗),中曹治迦底真城(在今撒馬爾罕西北之凱佈德),東曹首府布恩吉卡特。
石國:也稱者舌、赭時、柘析(Chach)等,位於粟特地區的東北端,歸唐後置大宛都督府,治瞰羯城,其地位於今烏茲別克塔什干地區,歸安西大都護府管轄。
米國:位於康國東南百里,歸唐後置南謐州,其地位於今烏茲別克片治肯特地區,歸安西大都護府管轄。
何國:位於康國與安國之間,是連線東西粟特的樞紐,又譯為“貴霜匿”,歸唐後置貴霜州,其地位於今撒馬爾罕西面,歸安西大都護府管轄。
史國:位於粟特地區的東南端,歸唐後置佉沙州,歸安西大都護府管轄。
火尋:即花拉子模,歸唐後置火尋州,其地位於今裡海東岸至阿姆河下游兩岸地區,歸安西大都護府管轄。
烏那曷:舊安息之地,都城在阿姆河西,東北去安國400裡,西北去穆國200餘里,歸安西大都護府管轄。
捍(鈸汗):即拔汗那,歸唐後置缽和州,歸安西大都護府管轄。
穆國:位於粟特地區的西南端,今土庫曼馬裡地區。
畢國:位於安國之西,又名西安國,東安國歸唐後置木鹿州,歸安西大都護府管轄,西安國永徽中遣使入貢。
吐火羅道
龍朔元年(公元661年),吐火羅葉護國率中亞各國“款塞來附”,唐高宗同意了他們的請求,派遣王名遠前往該地冊封,於是以阿富汗的昆都士為核心,“于闐以西,波斯以東,凡十六國,以其王都為都督府,以其屬部為州縣”,在當地設立了“州八十八,縣百一十,軍、府百二十六”,於是包括伊朗東部、印度西北、巴基斯坦西部、阿富汗全部、土庫曼東部、塔吉克在內的烏滸水(今阿姆河)兩岸地區都變為了大唐國土。
吐火羅國(Tukhan):歸唐後設置月氏大都督府,治所在遏換城(今阿富汗的昆都士),歸安西大都護府管轄。
大都督府領州二十五:
藍氏州以缽勃城置。
大夏州以縛叱城置。
漢樓州以俱祿犍城置。
弗敵州以烏邏氈城置。
沙律州以咄城置。
媯水州以遊牧於塔吉克巴達赫尚的識匿部落置,州府以羯城置。
盤越州以忽婆城置。
忸密州以烏羅渾城置。
伽倍州以摩彥城置。
粟特州以阿捺臘城置。
缽羅州以蘭城置。
雙泉州以悉計蜜悉帝城置。
祀惟州以昏磨城置。
遲散州以悉蜜言城置。
富樓州以乞施巘城置。
丁零州以識匿國地置,位於今塔吉克尼莫斯,州府以泥射城置。
薄知州以析面城置。
桃槐州以阿臘城置。
大檀州以頰厥伊城具闕達官部落置。
伏盧州以播薩城置。
身毒州以乞澀職城置。
西戎州以突厥施怛駃城置。
篾頡州以騎失帝城置。
疊仗州以發部落置。
苑湯州以拔特山城置。
嚈噠國(Hephthalites):歸唐後設置大汗都督府,治所在活路城(今阿富汗喀布林西北馬紮裡沙里夫一帶),歸月氏大都督府管轄。
都督府領州十五:
附墨州以弩那城置。
奄蔡州以胡路城置。
依耐州以婆多楞薩達健城置。
犁州以少俱部落置。
榆令州以烏模言城置。
安屋州以遮瑟多城置。
罽陵州以數始城置。
碣石州以迦沙紛遮城置。
波知州以羯勞支城置。
烏丹州以烏捺斯城置。
諾色州以速利城置。
迷蜜州以順問城置。
盻頓州以乍城置。
利州以頌施谷部落置。
賀那州以汗曜部落置。
謝颺國(Arejhanadj):即訶羅達支國,國都在阿富汗加茲尼(伽色尼、哥疾寧),歸唐後設置條支都督府,歸月氏大都督管轄。
領州九:
細柳州以護聞城置。
虞泉州以贊候瑟顛城置。
犁蘄州以據瑟部落置。
崦嵫州以遏忽部落置。
巨雀州以烏離難城置。
遺州以遺蘭部落置。
西海州以郝薩大城置。
鎮西州以活恨部落置。
乾陀州以縛狼部落置。
帆延國(Pamyan):即繁衍那,歸唐後設置寫鳳都督府,治所在羅爛城(今阿富汗巴米揚地區),歸月氏大都督府管轄。
都督府領州四:
嶰谷州以肩捺城置。
泠淪州以俟麟城置。
悉萬州以縛時伏城置。
鉗敦州以未臘薩旦城置。
罽賓國(Kapica):位於今阿富汗喀布林河一帶,囊括克什米爾部分地區,歸唐後設置修鮮都督府,治所在遏紇城(今阿富汗喀布林),歸月氏大都督府管轄。
都督府領州十:
毘舍州以羅漫城置。
陰米州以賤那城置。
波路州以和藍城置。
龍池州以遺恨城置。
烏弋州以塞奔你邏斯城置。
羅羅州以濫犍城置。
檀特州以半制城置。
烏利州以勃逸城置。
漠州以鶻換城置。
懸度州以原罽賓國臣屬犍陀羅國(Gandhara)所置,位於今巴基斯坦白沙瓦,州府以布路犍城置。
骨咄國(Khotol):歸唐後設置高附都督府,治所在沃沙城(今塔吉克庫利亞布),歸月氏大都督府管轄。
都督府領州二:
五翕州以葛邏犍城置。
休蜜州以烏斯城置。
護密國(Wakhan):位於今阿富汗巴達克山瓦克汗走廊,歸唐後設置鳥飛州都督府,治所在摸逵城(今薩爾哈德),歸月氏大都督府管轄。
都督府領缽和州,以娑勒色訶城置。
俱密國(Koumedh):位於今吉爾吉斯斯坦烏特庫爾幹,歸唐後設置至拔州都督府,治所在褚瑟城(今塔吉克的達爾瓦茲地區),歸月氏大都督府管轄。
都督府領至拔州。
解蘇國(Schouman):位於阿姆河北,歸唐後設置天馬都督府,治所在數瞞城(今塔吉克杜尚別地區),歸月氏大都督府管轄。
都督府領州二:
洛那州以原謝蘇國臣屬忽露摩國置,位於今塔吉克吐爾孫扎德,州府以忽論城置。
束離州以達利薄紇城置。
久越得犍國(Qawadhiyan):位於今塔吉克喬爾伯特,歸唐後設置王庭州都督府,治所在步師城(今塔吉克西南庫巴的安),歸月氏大都督府管轄。
都督府領王庭州。
多勒建國(Talakan):位於今阿富汗巴爾赫附近,歸唐後設置昆墟州都督府,治所在低寶那城(今土庫曼木爾加布河地區),歸月氏大都督府管轄。
都督府領昆墟州。
怛沒國(Tirmidh):位於阿姆河北岸,歸唐後設置姑墨州都督府,治所在怛沒城(今烏茲比克斯坦鐵爾梅茲),歸月氏大都督府管轄。
都督府領慄弋州,以原怛沒國臣屬赤鄂衍那國置位於今烏茲比克斯坦迭納烏,州府以弩羯城置。
烏拉喝國(Balkh):位於今阿富汗巴爾赫,歸唐後設置旅獒州都督府,治所在摩喝城(今土庫曼境內烏奇、阿治一帶),歸月氏大都督府管轄。
都督府領旅獒州。
石汗那國(Dogana):位於今阿富汗和巴基斯坦邊境,歸唐後設置悅般州都督府,治所在石汗那豔城(今阿富汗東北興都庫什山西北麓斯科特扎爾一帶,一說即今塔吉克杜尚別西南迭納烏),歸月氏大都督府管轄。
都督府領雙靡州,以俱蘭城置。
護時犍國:位於今阿富汗西北的希巴爾甘一帶,歸唐後設置奇沙州都督府,治所在遏密城(今阿富汗喀布林西北席巴爾甘南),歸月氏大都督府管轄。
都督府領州二:
沛隸州以漫山城置。
大秦州以睿蜜城置。
波斯國(Parres):原薩珊波斯帝國,時位於今阿富汗扎蘭季至伊朗霍拉桑一帶,為波斯帝國末代君主卑路斯居城,歸唐後設置波斯都督府,統波斯帝國舊地,治所在疾陵城(今伊朗扎博勒),歸月氏大都督府管轄。
回覆列表
安西:唐代安西都護府,在今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庫車縣
古西戎地,春秋時謂為瓜州,秦時大月氏民之,漢初為匈奴渾邪王地,武帝時為敦煌郡地,唐瓜州,清建安西府,旋降為直隸州,屬甘肅省,民國改縣,屬甘肅安肅道,地當新疆天山南北路之要道。
唐貞觀十四年(640年),侯君集平高昌,在其地設西州都護府,治所在西州。
同年9月在交河城(今新疆吐魯番西雅爾郭勒)設安西都護府,用以針對西突厥。
安西都護府第一任都護為喬師望,後由郭孝恪接任,開始時只有數千人的兵力。
貞觀二十二年(648年),郭孝恪擊敗龜茲國,把安西都護府遷至龜茲(今新疆庫車縣)。
唐高宗顯慶二年(657年)十一月,蘇定方在碎葉水平定阿史那賀魯的
唐高宗時西域最大版圖
反叛,從而平定了西突厥
將安西都護府治所遷回高昌故地。
顯慶三年(658年)五月,安西都護府又遷到龜茲(今庫車),
安西都護府升格為大都護府。唐高宗改變太宗時只重軍事而輕行政管理的做法,在突厥故地分設蒙池、昆陵兩個都護府,並將其附屬小國分別設定州府,西境直抵波斯,都隸屬於安西大都護府,
使這一帶都置於唐朝的直接統治之下。唐朝貞觀十四年(640年)設定的安西都護府治所西(今新疆吐魯番東高昌故城),統安西四鎮,龜茲、疏勒、于闐、碎葉(今吉爾吉斯斯坦的托克馬克市),轄境相當今新疆及哈薩克東部、吉爾吉斯北部楚河流域。自顯慶元年(656年)至麟德元年(664年),這期間,是武則天為皇后輔佐高宗到垂簾聽政階段。顯慶、龍朔年間(661-663年),唐軍平定西突厥,轄區擴大至今阿爾泰山西至鹹海及蔥嶺的東西各部直至阿姆河兩岸城的諸城邦國,包括今吉爾吉斯斯坦大部分。
顯慶五年(660年),位於蔥嶺以西的西突厥都曼部降唐,朝廷派人去該部巡查。
龍朔元年(661年),又派遣吐火羅道置州縣使王名巡視蔥嶺以西,
在於闐以西、波斯以東十六國,設定十六都督州府,統轄八十個州,一百一十個縣,一百二十六個軍府,並在吐火羅立碑記述此事。
在此時,安西大都護府的管轄地包括安西四鎮、濛池、昆陵都護府(西突厥故地)、昭武九姓、吐火羅乃至波斯都督府,大體相當於今日新疆與中亞五國、阿富汗的總和。
唐蕃爭奪
咸亨元年(670年)四月,吐蕃軍隊攻陷了安西都護府。
咸亨四年(673年),唐朝恢復了安西四鎮,儀鳳三年(678年),又被吐蕃控制;儀鳳四年(679年),安西四鎮被唐將裴行儉收復,垂拱三年(687年),武則天被迫收縮戰線,放棄安西四鎮。
安西都護府治所移至碎葉
武則天長壽元年(692年),王孝傑收復了安西四鎮,在龜茲國恢復設定了安西都護府。
此後,安西都護府的府衙才在龜茲穩固下來。
長安二年(702年),北庭都護府設立,管轄原安西大都護府所轄天山北路、熱海以西的西突厥故地,安西大都護府只管轄天山南路、蔥嶺以東的地區,以達到抵制吐蕃對絲綢之路的北侵的戰略目的。
安西都護府全盛時代所統率的精銳騎兵又稱“安西兵”,唐肅宗至德年間(756年-758年),為平定安史之亂,唐政府在河西、隴右徵兵,
安西兵組成“安西行營”奉詔平叛,
幫助收復了兩京。但由於安西、北庭及河西、隴右駐軍大部內調,吐蕃乘機陸續佔領隴右、河西,因此安西都護府與唐朝的通道中斷,但安西四鎮留守軍隊仍孤軍堅守。
肅宗上元元年(760年),隴右軍鎮多被吐蕃攻陷。
代宗廣德元年(763年),吐蕃政權趁唐衰弱之際盡取隴右道。是年冬,吐蕃攻佔了唐朝的京城長安,半個月後才撤離。此後十餘年,吐蕃又奪去河西之涼、甘等州。
吐蕃的軍事行動,使安西都護府面臨重重困難,但仍有舊將李元忠守北庭,郭昕守安西都護府,二鎮和沙陀、回鶻相依,吐蕃久攻不下。
唐德宗建中元年(780年),李元忠、郭昕派遣使者間道奏事,德宗對其進行了嘉獎,封李元忠為北庭大都護,郭昕為安西大都護。
隨後,吐蕃聯合葛邏祿、沙陀攻擊唐軍、回鶻。
最終淪陷
德宗貞元六年(790年),吐蕃攻佔北庭,唐朝與安西失去聯絡,不知安西存亡。《資治通鑑》卷第二百三十三“及三葛祿、白服突厥皆附於回鶻,回鶻數侵掠之。吐蕃因葛祿、白服之眾以攻北庭……貞元六年(庚午,公元七九零年)……回鶻頡幹迦斯與吐蕃戰不利,吐蕃急攻北庭。北庭人苦於回鶻索求,與沙陀酋長朱邪盡忠皆降於吐蕃。……安西由是遂絕,莫知存亡,而西州猶為唐固守。”
安西最後陷落的時間,史料並無確切記載,這可能不僅是情報斷絕所造成的,而是事實上唐朝已經放棄了對安西的控制。
有學者推論,安西最後的陷落時間是唐憲宗元和三年(808年)冬
歷任安西都護、大都護編輯以下列出歷任安西都護和安西大都護。
初建之安西都護府共四任都護(640年-658年):
第1任:喬師望(貞觀十四年至貞觀十六年,640年一642年):
第2任:郭孝恪(貞觀十六年至貞觀二十三年,642年—649年);
第3任:柴哲威(貞觀二十三年至永徽二年,649年—651年)
第4任:麴智湛(永徽二年至顯慶三年,651年—658年)
再建之安西都護府共七任都護(667年-685年):
第1任:陶大有(乾封二年至總章二年,667年-669年):
第2任:董寶亮(總章二年至咸亨二年,669—671)
第3任:崔智辯(咸亨二年至上元二年,671—675)
第4任:杜懷寶(咸亨二年至儀鳳四年,671—679)
第5任:王方翼(調露元年至開耀元年.679—681)
第6任:杜懷寶(開耀元年至永淳元年,681一682)
第7任:李祖隆(永淳二年至垂拱元年,683—685)
三建之安西都護府都護(689年-691年):
第1任:昝斌(永昌元年至天授二年,689—691)
安史之亂後可考之安西都護
朱某:(永泰元年至大曆十三年,765年—778年)
安史之亂後正式冊封的安西大都護:
郭昕:(建中二年至約元和三年冬,781年—約808年)大曆十四年繼任都護,建中二年(781)七月初一日朝廷任命攝安西都護、四鎮留後郭昕為安西大都護、四鎮節度觀察使。興元元年(784)五月又加封郭昕尚書左僕射。直至興元元年五月,他的官職總共為開府儀同三司、尚書左僕射兼御史大夫、檢校右散騎常侍兼充安西大都護、四鎮節度使,封爵為武威郡王。
初建之安西大都護府共五任大都護(658年-667年):
第1任:楊胄(顯慶三年至龍朔二年,658年—662年)
第2任:蘇海政(龍朔二至三年,662年—663年)
第3任:高賢(龍織三年至麟德元年,663年—664年)
第4任:匹婁武徹(麟德元年至二年,664年—665年)
第5任:裴行儉(麒德二年至乾封二年,665年—667年)
再建之安西大都護府共二任大都護(686年-689年)
第1任:王世果(垂拱二年至三年.686年—687年)
第2任:閩溫古(垂拱三年至永昌元年.687年—689年)
三建之安西大都護府共十二任大都護(693年-752年)
第1任:許欽明(長壽二年至萬歲通天元年,693年—696年)
第2任:公孫雅靖(萬歲通天元年至聖曆元年,696年—698年)
第3任:田揚名(聖曆元年至長安四年.698年—704年)
第4任:郭元振(神龍元年至景龍二年,705年一708年)
第5任:周以悌(景龍二年,708年)
第6任:郭元振(景龍二年至景雲元年.708年一710年)
第7任:張玄表(景雲元年至開元二年,710年一714年)
第8任:呂玄璟(開元二年至三年,714年一715年)
第9任:郭虔瓘(開元三年,715年)
第10任:靖德太子李琮(遙領,開元四年至十五年,716年—727年)
副大都護:張孝嵩(開元四年至十二年,727年—735年)
副大都護:杜暹(開元十二年至十四年,735年—737年)
副大都護:趙頤貞(開元十四年至,737年—)
第11任:延王李玢(遙領,開元十五年至二十五年,727年—737年)
第12任:李林甫(遙領,開元二十五年至天寶十—年,737年?—75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