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三家在電子商務上有不同的優勢側重點:百度的流量優勢,騰訊的使用者優勢,阿里的支付以及平臺優勢。而這三家不同的優勢也就造就了他們在盈利模式上的不同。
百度主要的盈利模式依靠的是其巨大的流量,畢竟作為全球最大的中文搜尋引擎,每天上億使用者的流量,想不掙錢都難。不過百度能成為中國第三大網際網路公司原因在於百度搜索的競價排名策略,所以說百度的盈利模式是有人主動來送錢,只要你給錢,我們就把你的搜尋排名往前靠,越往前靠,使用者搜尋的點選率就越高,帶給該網站的流量就越高。所以對於無論是PC端還是移動端,都佔據著巨大流量入口的百度,是有絕對的話語權來制定在入口方面網際網路盈利模式的遊戲規則的。
搜尋引擎作為網際網路的流量入口這句話是沒錯的,但是如果你只是單純的想到了“百度一下”那就是你的錯了。PC端瀏覽器是使用者主要的上網方式,而百度牢牢的霸佔著搜尋引擎這個流量入口,雖然前幾年遭受了360的突擊戰,被搶去了百分之二十左右的市場份額,但擁有的百分之七十多的市場份額我覺得更是一種穩固的存在,因為這樣看的話在搜尋引擎這塊大蛋糕上的分佈已經完全符合了網際網路的產品份額分佈模式即721的模式,所以這麼看我覺得百度在搜尋引擎的市場份額方面反而是更牢固了。
剛剛說了搜尋引擎只是百度在依靠流量盈利的重要戰略之一,在O2O戰場上雖然百度發力相較騰訊阿里晚了一些,但是取得的成效卻是驚人的,作為目前已知的移動端流量入口,我們來看一下百度在移動端產品的戰略佈局。首先還是其核心的搜尋業務百度搜索,其次是地圖業務百度地圖,團購業務百度糯米,還有百度輸入法,愛奇藝影片,去哪兒網等等這些能夠在自身產品線中佔據前幾位的產品。在這些產品中搜索、輸入法和地圖也已經被市場驗證了屬於移動網際網路的產品入口,而在這幾大入口中百度都有重量級的產品佈局,而正是這些入口級的產品帶給了百度巨大的流量,從而讓百度能夠在流量上遠遠超過騰訊和阿里,並依靠這些優勢獲得巨大利潤。
阿里 支付優勢及平臺優勢
在BAT裡面,阿里應該說是實力最雄厚的,說白了也就是最有錢的了,從無可匹敵的支付寶,到與京東撕扯的難分難解的天貓以及淘寶,阿里也正因為在網際網路中與商業聯絡的最緊密,所以也被看作是最早也是最成功的電子商務企業。也正是因為如此,阿里能夠在網際網路電子商務上比較迅速的實現盈利,而阿里的盈利模式分為兩部分:利用平臺優勢和支付優勢。在平臺優勢上,透過天貓和聚划算中商鋪透過支付寶的營業額收益收取佣金,以及線上營銷即廣告業務收取一定的費用。除此外,像天貓及淘寶首頁這樣的廣告位和旺鋪收取費用。總結起來就是在平臺上向商家要錢來獲得利潤。
在支付優勢上,支付寶的線上支付以及佔據了絕大部分的市場份額,雖然2014年春節期間被馬雲稱作“珍珠港偷襲”的微信紅包把支付寶打了個措手不及,但是在整個市場來看,支付寶仍然是穩穩的佔據了第一的位置。透過支付方面的優勢,第一,阿里透過向第三方網站收取支付寶使用費用來獲得利潤,京東不與支付寶合作的原因也是在此。第二,使用者透過使用支付寶,有大量的資金存在支付寶裡面,商家的資金也需要一週時間才能提現。而阿里則可以透過使用這些資金,進行資金週轉或者向中小企業貸款,獲得利息。透過這兩種方式在支付上獲得收益。而這也是阿里騰訊能夠在當年滴滴快的打車大戰中投入大量資金的原因:透過前期的投入獲得大量滴滴或者快的使用者。這些使用打車軟體的使用者則被引導使用它們自己家的支付方式(支付寶或微信支付),從而能夠得到大量的流動資金,透過這些流動資金來進行貸款獲取利息,最終實現增加使用者和獲得利潤的雙重效益。
從B2B、B2C、C2C到O2O,阿里一樣也沒落下的搶佔的網際網路這塊大蛋糕。但是需要承認的是,阿里在流量上是不及百度和騰訊的。但是從阿里的近期佈局來看,阿里已經不單單注重自己的網際網路商務平臺這一部分了,從一開始阿里有淘寶,有天貓,有支付寶到現在的聚划算、口碑外賣,阿里去啊和螞蟻金服以及近期一系列收購或入股的天天動聽和蝦米、UC和神馬搜尋,高德地圖、優酷土豆,新浪微博等在網際網路中的巨頭企業,阿里也已經在O2O戰場上做好準備了。而同樣,阿里利用在移動支付上的優勢,所以無論百度在移動端有多大的流量,由於自身支付上的缺陷,最後都會將流量匯入到支付寶,從而讓阿里能夠擷取到使用者的資料資訊。這也是阿里支付上的優勢,但目前不涉及盈利,而是目前很火的大資料方面的積累。
騰訊 使用者優勢
最後說騰訊,是因為騰訊相比較前兩者屬於最均衡的了,或者說是騰訊涉及的業務最廣,百度的流量優勢,阿里的平臺以及支付優勢,騰訊在這兩方面的實力都不容小覷,但騰訊最初的盈利模式還是基於使用者基礎之上的,從一開始的QQ到被稱作第一張移動網際網路門票的微信。騰訊在即時通訊業務上可以說是沒有對手,無論是百度家的百度Hi,阿里的來往,以及網易的易信,每次來勢洶洶的進攻,最後都是鎩羽而歸。沒有人能夠撼動騰訊在機上通訊上的地位,而騰訊也正是依靠擁有強大的使用者群優勢。從一開始的QQ會員、買鑽業務以及QQ秀等到微信上的表情包等一系列的付費業務來獲得收益。這裡需要說一下的是,不要小看這些不起眼的業務,實際上能夠給騰訊帶來巨大收益。舉個例子,拿QQ會員來說,每年給騰訊帶來的的收益額就達到了數十億元。
當然,這些也只是騰訊利用使用者優勢實現盈利的一小部分。透過其強大的使用者群體,騰訊可以透過利用微信這張門票迅速開啟支付的通道,推出的微信錢包功能迅速搶佔了支付寶的一部分市場份額,並得到市場認可,微信錢包也一樣可以做支付寶做的事情,來實現盈利。有了這張門票,騰訊不可能僅僅是學習模仿支付寶這一件事情,從PC時代就開始的騰訊遊戲業務也是騰訊在電子商務上實現盈利的一個重要途徑,PC時代的QQ到移動端的微信,騰訊依靠其強大的使用者群體,發力遊戲市場,使得騰訊一下子超越了最開始的盛大以及後來的網易成為遊戲市場最掙錢的網際網路公司。手遊市場也一樣,透過微信上前兩年火得一塌糊塗的打飛機就可以看到微信的影響力有多大了,透過微信的引導來讓使用者成為其手遊使用者,為手遊業務贏得大量的使用者基數。根據市場調研,一般會有百分之三的使用者會為遊戲付費,而正是這百分之三的使用者為騰訊端遊和手遊業務上獲取了大量的利潤。遊戲業務實現的巨大盈利提現了騰訊依靠其使用者基數實現盈利轉變的強大能力。
這三家在電子商務上有不同的優勢側重點:百度的流量優勢,騰訊的使用者優勢,阿里的支付以及平臺優勢。而這三家不同的優勢也就造就了他們在盈利模式上的不同。
百度主要的盈利模式依靠的是其巨大的流量,畢竟作為全球最大的中文搜尋引擎,每天上億使用者的流量,想不掙錢都難。不過百度能成為中國第三大網際網路公司原因在於百度搜索的競價排名策略,所以說百度的盈利模式是有人主動來送錢,只要你給錢,我們就把你的搜尋排名往前靠,越往前靠,使用者搜尋的點選率就越高,帶給該網站的流量就越高。所以對於無論是PC端還是移動端,都佔據著巨大流量入口的百度,是有絕對的話語權來制定在入口方面網際網路盈利模式的遊戲規則的。
搜尋引擎作為網際網路的流量入口這句話是沒錯的,但是如果你只是單純的想到了“百度一下”那就是你的錯了。PC端瀏覽器是使用者主要的上網方式,而百度牢牢的霸佔著搜尋引擎這個流量入口,雖然前幾年遭受了360的突擊戰,被搶去了百分之二十左右的市場份額,但擁有的百分之七十多的市場份額我覺得更是一種穩固的存在,因為這樣看的話在搜尋引擎這塊大蛋糕上的分佈已經完全符合了網際網路的產品份額分佈模式即721的模式,所以這麼看我覺得百度在搜尋引擎的市場份額方面反而是更牢固了。
剛剛說了搜尋引擎只是百度在依靠流量盈利的重要戰略之一,在O2O戰場上雖然百度發力相較騰訊阿里晚了一些,但是取得的成效卻是驚人的,作為目前已知的移動端流量入口,我們來看一下百度在移動端產品的戰略佈局。首先還是其核心的搜尋業務百度搜索,其次是地圖業務百度地圖,團購業務百度糯米,還有百度輸入法,愛奇藝影片,去哪兒網等等這些能夠在自身產品線中佔據前幾位的產品。在這些產品中搜索、輸入法和地圖也已經被市場驗證了屬於移動網際網路的產品入口,而在這幾大入口中百度都有重量級的產品佈局,而正是這些入口級的產品帶給了百度巨大的流量,從而讓百度能夠在流量上遠遠超過騰訊和阿里,並依靠這些優勢獲得巨大利潤。
阿里 支付優勢及平臺優勢
在BAT裡面,阿里應該說是實力最雄厚的,說白了也就是最有錢的了,從無可匹敵的支付寶,到與京東撕扯的難分難解的天貓以及淘寶,阿里也正因為在網際網路中與商業聯絡的最緊密,所以也被看作是最早也是最成功的電子商務企業。也正是因為如此,阿里能夠在網際網路電子商務上比較迅速的實現盈利,而阿里的盈利模式分為兩部分:利用平臺優勢和支付優勢。在平臺優勢上,透過天貓和聚划算中商鋪透過支付寶的營業額收益收取佣金,以及線上營銷即廣告業務收取一定的費用。除此外,像天貓及淘寶首頁這樣的廣告位和旺鋪收取費用。總結起來就是在平臺上向商家要錢來獲得利潤。
在支付優勢上,支付寶的線上支付以及佔據了絕大部分的市場份額,雖然2014年春節期間被馬雲稱作“珍珠港偷襲”的微信紅包把支付寶打了個措手不及,但是在整個市場來看,支付寶仍然是穩穩的佔據了第一的位置。透過支付方面的優勢,第一,阿里透過向第三方網站收取支付寶使用費用來獲得利潤,京東不與支付寶合作的原因也是在此。第二,使用者透過使用支付寶,有大量的資金存在支付寶裡面,商家的資金也需要一週時間才能提現。而阿里則可以透過使用這些資金,進行資金週轉或者向中小企業貸款,獲得利息。透過這兩種方式在支付上獲得收益。而這也是阿里騰訊能夠在當年滴滴快的打車大戰中投入大量資金的原因:透過前期的投入獲得大量滴滴或者快的使用者。這些使用打車軟體的使用者則被引導使用它們自己家的支付方式(支付寶或微信支付),從而能夠得到大量的流動資金,透過這些流動資金來進行貸款獲取利息,最終實現增加使用者和獲得利潤的雙重效益。
從B2B、B2C、C2C到O2O,阿里一樣也沒落下的搶佔的網際網路這塊大蛋糕。但是需要承認的是,阿里在流量上是不及百度和騰訊的。但是從阿里的近期佈局來看,阿里已經不單單注重自己的網際網路商務平臺這一部分了,從一開始阿里有淘寶,有天貓,有支付寶到現在的聚划算、口碑外賣,阿里去啊和螞蟻金服以及近期一系列收購或入股的天天動聽和蝦米、UC和神馬搜尋,高德地圖、優酷土豆,新浪微博等在網際網路中的巨頭企業,阿里也已經在O2O戰場上做好準備了。而同樣,阿里利用在移動支付上的優勢,所以無論百度在移動端有多大的流量,由於自身支付上的缺陷,最後都會將流量匯入到支付寶,從而讓阿里能夠擷取到使用者的資料資訊。這也是阿里支付上的優勢,但目前不涉及盈利,而是目前很火的大資料方面的積累。
騰訊 使用者優勢
最後說騰訊,是因為騰訊相比較前兩者屬於最均衡的了,或者說是騰訊涉及的業務最廣,百度的流量優勢,阿里的平臺以及支付優勢,騰訊在這兩方面的實力都不容小覷,但騰訊最初的盈利模式還是基於使用者基礎之上的,從一開始的QQ到被稱作第一張移動網際網路門票的微信。騰訊在即時通訊業務上可以說是沒有對手,無論是百度家的百度Hi,阿里的來往,以及網易的易信,每次來勢洶洶的進攻,最後都是鎩羽而歸。沒有人能夠撼動騰訊在機上通訊上的地位,而騰訊也正是依靠擁有強大的使用者群優勢。從一開始的QQ會員、買鑽業務以及QQ秀等到微信上的表情包等一系列的付費業務來獲得收益。這裡需要說一下的是,不要小看這些不起眼的業務,實際上能夠給騰訊帶來巨大收益。舉個例子,拿QQ會員來說,每年給騰訊帶來的的收益額就達到了數十億元。
當然,這些也只是騰訊利用使用者優勢實現盈利的一小部分。透過其強大的使用者群體,騰訊可以透過利用微信這張門票迅速開啟支付的通道,推出的微信錢包功能迅速搶佔了支付寶的一部分市場份額,並得到市場認可,微信錢包也一樣可以做支付寶做的事情,來實現盈利。有了這張門票,騰訊不可能僅僅是學習模仿支付寶這一件事情,從PC時代就開始的騰訊遊戲業務也是騰訊在電子商務上實現盈利的一個重要途徑,PC時代的QQ到移動端的微信,騰訊依靠其強大的使用者群體,發力遊戲市場,使得騰訊一下子超越了最開始的盛大以及後來的網易成為遊戲市場最掙錢的網際網路公司。手遊市場也一樣,透過微信上前兩年火得一塌糊塗的打飛機就可以看到微信的影響力有多大了,透過微信的引導來讓使用者成為其手遊使用者,為手遊業務贏得大量的使用者基數。根據市場調研,一般會有百分之三的使用者會為遊戲付費,而正是這百分之三的使用者為騰訊端遊和手遊業務上獲取了大量的利潤。遊戲業務實現的巨大盈利提現了騰訊依靠其使用者基數實現盈利轉變的強大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