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老馬識途173246722
-
2 # 遇見你是藍色的
一.以文為詩
趙翼《甌北詩話》記載:以文為詩,自昌黎始,至東坡益大放厥詞,別開生面,成一代之大觀。尤其不可及者,天生健筆一枝,爽如哀梨,快如並剪,有必達之隱,無難顯之情。此所以繼李杜後為一大家也。
1.字法方面,使用通俗語入詩。
蘇軾重視提煉日常生活中的俗語方言入詩,使詩歌的語言清新活潑開朗詼諧幽默,充滿生機,實在可稱得上是一種詩歌語言的革新。蘇軾常常巧妙地使用各種藝術手法,將"至味"寄於"淡泊"的語言當中,如"三杯軟飽後,一枕黑甜餘。""但尋牛矢覓歸路,家在牛欄西復西。"
2.句法方面,用散文的句式、語法入詩。
句式更散更長,如"不畫長林與巨植,獨畫峨眉山西雪嶺上萬歲不老之孤松。"
古風式的七律
語法上在口語的判斷中系詞成為必需的句子成分。如"崎嶇真可笑,我是小乘僧。"處置式把字結構"欲把西湖比西子"。形尾"來"、"著"、"了"。如"算來九九無多日,喝著三三憶舊遊。"使用其他虛字虛詞,或在句子之間起承轉合,或承上啟下,更屬於典型的以文為詩。
3.章法結構方面,講求謀篇佈局(議論、敘說、抒情)。
蘇軾借鑑散文的章法結構,使其詩歌作品具有了跌宕生姿,行雲流水,層巒疊嶂之美,同時也使他的詩歌表達了更豐富,更曲折的內容。
二、以議論入詩
1.形象性。蘇軾議論的第一個長處是能自覺的,成功的藉助形象,在形象中生動自然的使自己的傾向流出。這些形象的議論無不縱橫如意,使蘇軾的議論詩增加了一種飄逸雋永,才氣橫溢,富有魅力的韻味。如《鶴嘆》
2.敘事性。和敘述緊密結合,邊敘邊議,使這些詩有淵博的學識,豐富的閱歷,敏銳的洞察做其堅實深厚的基礎。如《荔支嘆》
3.哲理性。議論本身,或警闢透徹富有哲理,或幽默生動富有諷刺性,或故作翻案語與前人頡頏,充分展示了作者思辨的敏銳,識見的卓絕。如《題西林壁》
-
3 # 容華淡佇1
杜甫,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被尊為“詩聖”。說到以文為詩就想起了他那首《又呈吳郎》
堂前撲棗任西鄰,無食無兒一婦人。
不為窮困寧有此,只緣恐懼轉須親。
即防遠客雖多事,便插疏籬卻甚真。
已訴徵求貧到骨,正思戎馬淚盈巾。
全詩情真意切,質樸無華,娓娓道來,詩人善良細緻的情感也融入其中。
自己顛沛流離、食不裹腹,卻依舊關心百姓疾苦,依舊高呼“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他更把議事論人發揮的渾然天成,如《蜀相》等名作。
杜詩之所以被稱作“史詩”也正緣於此。
回覆列表
詩言志。杜甫生逢國運衰微之時,加之本人仕途不濟。看到的都是民不聊生,生人離亂的社會現實。他又秉持儒家思想,憂國憂民,故感慨良多。這些思想情感透過詩歌這種藝術形式表現出來,自然沉鬱,憤懣的議論就多了。本人以為非他不會風花雪月,非他不擅靡靡之音,而是情勢使然吧。本人水平有限,承蒙相邀,感激錯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