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和諧131679225
-
2 # 清風竹影伴我眠
新冠疫情爆發後,武漢率先封城,之後全國各地都進行了人員流動的管理,提倡儘量少出門、不出門,適逢過年家裡大多儲存有豐富的食物,基本上沒有出現搶購的現象,只是封城時間較長,偶爾到超市補充一些生活必需品:大米、麵粉、蔬菜、麵條、泡麵、肉類(太貴,買的較少)等等。經歷過03年非典的洗禮,感覺中國老百姓還是比較淡定,加之物流不通蔬菜、肉類都比較貴,超市裡人也比較少,沒有見到搶購的情況。
後來看到日本和美國等西方國家疫情開始嚴重,在政府釋出訊息準備封國停航的訊息後,人們蜂擁進超市搶購生活物質,特別是搶廁紙令我疑惑不解,難道廁紙能當飯吃嗎?後來看到訊息,一位在日本的中國留學生也有這種疑問,問日本同學回答說:日本是個島國,日常生活的很多必需品都要靠進口,平時對廁紙、衛生紙的需求量比較大,在過去遇到地震、海嘯、災害時糧食不缺,最缺的是廁紙。而且在當地的社交軟體上也流傳著一些謠言,例如“衛生紙和口罩是同一種材料生產的,原本用來生產口罩的原料會被口罩佔用”,“ 日本在售的衛生紙大部分是從中國進口的,將要斷貨”等謠言,從而出現了恐慌性搶購的現象,本來正常供應的產品一下供應不上來了,於是就會有更多的人跟隨,最後變成大範圍搶購。
說到底,中國和日本、美國等國家在危機出現時都是憑過去經驗在購買可能會出現漲價、斷貨的物資。中國講究民以食為天,多儲存容易漲價的糧食、蔬菜,而中國是個製造業大國,平時什麼也不缺,除了有特定用途的東西外(如非典時期的碘鹽、大蒜、醋),一般不會搶購廁紙之類的東西。而外華人也是基於過去的經驗,搶購一些封城、停航後可能缺貨,對生活造成不便的物質。
-
3 # 2255874
對於這個問題。我想這就是我們中華民族和外國之間的不同。
首先宣告“搶”不是拿刀或者傷人工具去搶。
2002年非典時期我們搶過鹽,搶過醋,搶過板藍根。
如今這次疫情,看過新聞,民眾把超市的一切關於食物的還有能消毒的,84,酒精,都一掃而光,口罩成了華人一罩難求的必需品,因為口罩能防止飛沫傳播,最有效的限制了人傳人機率。
至今我也沒看見過哪個超市的紙被一搶而光。
不難看出,華人搶購的這些東西,都是為了生存下去的必須品,能
我不知道外華人制造紙業怎樣,但是相對於紙來說難道比食物還香些?
紙的用途,除了上廁所這一主要功能之外,其他的那些小功能都可以忽略不計。
回覆列表
冠肺炎疫情席捲著世界,引起了人們的焦慮和恐懼,感到了世界未日的到來,搞得人們談“新冠”就色變,無論外界傳出什麼事,都會引起人們一哄而上,導致最後的結果,就是兩個字:哄搶!1、廁紙紙的用途不僅
僅是用於上廁所,而有著其它多樣用途,比如擦汙、抹桌子、擦鼻涕等等,外華人的習慣就是擦了就扔進垃圾桶,一次性使用方便和便捷;2、在當前新冠肺炎疫情高峰期,人們本身精神就非常脆弱和敏感,對是非分辨能力低下,對一些謠言信以為真,多買一
點廁紙紙也是便於少出門,更好地做好防護和預防工作;3、廁紙價格不高,花少量的錢就可買到非常多的廁紙紙,對搞好疫情期間家庭衛生具有重要作用。外華人觀念是消費,購買廁紙也是一種消費,但是哄搶對商品在市場保證供應有著消極的副作用;4、
但也不排除不良商家故意和蠱惑人心,從中達到自己銷售商品的需要,只有在這個非常時期、恐慌時期、保命時期,消費者會不顧一切地購買所傳商品,直至買空買斷檔為止;5、廁紙對防疫沒有真正關鍵作用,但它對愛衛生的人來說,有還是比沒有好,因為它可以幫助人們幹很多事情,可以不接觸用後即扔等。所以說,哄搶廁紙不是一種素
質問題,而是一種不良消費行為和方式,它極易引起大面積過敏現象,把一個沒有源頭的事說成了事實,一二三再而四的傳播和蔓延,最後形成假的真的不容分辨,你怎麼辦我就怎麼幹,越傳越邪乎、越傳越神奇,以致發展成為今天的外華人哄搶廁紙的怪事。個人看法,就事論事,敬請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