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跟領導一起去參加還有大領導的會議,看到領導沒有帶筆記本,會議已經開始,到底去不去送個筆記本,圓形的會議桌
7
回覆列表
  • 1 # 此地人此地事

    自從電腦也叫筆記本之後,真正的筆記本就陷入了無名的尷尬……

    但更尷尬的是,更多的企業連會都不會開。大大小小各種會,什麼問題都沒有解決。

    領導者必須要將一些與開會接近的概念,區分開來。資訊披露和溝通與開會很相似,但不是會議,或者說不用開會。如果只是把一些資訊與一部分人分享,方法多得是,不用專門開個會。一些領導經常產生說話的衝動,動不動就開個會……

    關於會議的確有一些常識問題亟需梳理清楚。有一些與開會接近的概念,需要區分開來。資訊披露和溝通與開會很相似,但不是會議,或者說不用開會。如果只是把一些資訊與一部分人分享(一般表現為單邊的,不太急於得到反饋的)方法多得是,不用專門開個會。

    有很多人,特別是一些領導,無論想跟人說點什麼,甚至具體內容自己還沒想好卻產生了說話的衝動,動不動就要開個會,往往參會範圍還很寬(或者說不知道範圍應該多窄)。溝通雖然是雙邊的,需要及時得到確認或反饋,但一般範圍小,也不一定要開會,簡單三兩個人碰個頭,資訊互通幾個來回就清楚了。所以,能不開會的就藉助各類媒介分享資訊和通知事項而不用開會,能少數人溝通的就別把那麼多人叫上坐到一起來。很多公司需要討論的還不是怎麼開會,而是怎麼不開會。

    開會的主要目的是議事,沒有“議”的可能就不是會議,也就不用開會。比如教育、訓練,就不是開會,就不用以開會的方式進行。企業的員工教育一般是指思想的統一或改造過程,基本不屬於討論具體事的範圍,下屬多數沒有“議”的權利,只帶耳朵不帶嘴巴,處於被接受狀態。這本不是開會,也基本沒有多大用途,但領導往往認為自己有洗腦的能力,天真地掏出時間成本做這種沒有價值,至少價值微乎其微的事情。員工訓練的重點在於“練”,要動起來,還要到一線、到現場去,這就更不是開會的範圍。

    比如,一個質量指標的分析和認定、一個質量事件責任的認定,就應該是與質量管理或事件相關人員一起開會,而不應該是什麼級別堆在一起天南地北地縱談。企業當然存在某一個層級幹部集中決策的會議,但真正的議事更多是一事一議,自然一事一會,迅速召集,短時開完,避免許多無關者陪會浪費時間。領導們很不習慣會場有人進進出出,但是,講究實際的會議應該允許有人進出,什麼時間段討論你的問題你才進來,完事就可以出去,因為與你沒有太大關係。

    不要動輒就開綜合型會議,一個會參加人員複雜,討論議題涉及面極廣,甚至開會前都不知道有哪些事要議,有些主持人總喜歡說“哪位還有什麼事”,實在是無準備之會。難怪沒有必要的會議那麼多,會議根本就沒有進入受控狀態,或者說沒有會議管理。會議過程中的管理固然需要,比如“發言要簡練”“允許發表不同意見”,但更重要的是首先要杜絕沒有必要的會和沒有準備的會,那才是徹頭徹尾的浪費。企業人是有成本的,企業幹部有更高的成本,開沒有價值的會顯然是時間的巨大浪費。

    日本企業的會議成本計算公式是:

    參會人數 × 會議時長 × 人均小時收入 × 2 × 3 + 會議直接成本

    “×2”是一個有用的會需要一倍的時間去消化或分解

    “×3”涉及的是機會成本

    一個人開會浪費的會議時間所消耗的成本,實際上企業僱傭這個人是要他掙3倍以上的利益的,但用來開會就等於實際浪費了開會時間3倍的機會收益。領導隨意決定開一個會,想過它的成本多大沒有?

    深層次討論,習慣藉助會議來解決工作問題,在企業文化層面,很容易破壞企業的“法治”,使之更加顯現“人治”色彩。會議多,習慣開會解決問題,總是一大堆事塞在一個《會議紀要》裡,裡邊各種解決方案、各種指示、各種要求,文中大量的“必須”,結尾一個“遵照執行”;姑且不說這樣未必能解決問題,就算能解決也是行政命令式的,是官本位的。

    管理也必須“法治”,都靠領導開會下命令,始終不習慣藉助規則解決問題,不習慣以流程、步驟、標準解決問題,領導越來越忙,更何況領導在開會做決定時,下達新的指示時,每一條能否與過去的管理檔案相一致,哪些內容與企業幾經討論決定的管理規則是增加了、減少了還是乾脆衝突了,可能根本顧不上。企業管理的規則就經常被領導一次會議踢飛了,企業也就很難走向“法治”。

    企業不開會當然會失去更多人集思廣益的機會,但會議過多隻會使企業效率下降、管理成本增加,甚至使企業離規範管理越來越遠。無論說多少,開會的首要問題其實是開會幹什麼的問題。會議的實質是議事,是一兩個人確定不了的複雜事物的討論並形成決議的過程。如果對這一根本概念不認同,以上一切都是廢話,就不用再開一個會來討論怎麼開會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做了系統B超,需不需要做四維彩超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