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國家人文歷史
-
2 # 補點歷史
絲綢之路分為陸上和海上,而要說有名的古城,肯定要從陸上說起。為了能讓您一目瞭然,我會按照自東向西的順序來羅列一下中國古代陸地絲綢之路上的歷史名城。
從漢代張騫打通絲綢之路開始,一般都是以都城作為其起點。西漢是以長安為始發點,東漢以洛陽為始發點,而至唐代則長安、洛陽並重。
出都城一路向西,首先要經過的重鎮是甘肅蘭州。漢代時期其名為“金城”,據說是霍去病為抵禦匈奴而建城,因“築城時掘地得金”故得名“金城”,直至五百多年後的隋朝時期更名為“蘭州”,並且一直沿用到今天。
出蘭州往西走就是河西四郡。經過的第一個郡是武威,它是為了紀念漢軍抵禦匈奴而建立的,後改名“涼州”。相信大家對這個地名一定不陌生,唐代著名詩人王之渙有首《涼州詞》“黃河遠上白雲間,一片孤城萬仞山。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說的便是這裡。第二站是張掖,隋煬帝楊廣重開絲路時到過的地方。張掖不僅僅是因為其在絲路上的重要地位而知名,更重要的是因為張掖內的一條河——黑河而聞名。在《山海經》上,黑河又被稱為“弱水”,它象徵著愛情,《紅樓夢》中的“任憑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更是將其昇華。日本音樂家喜多郎有首曲子叫《黑水城的幻想》描繪的也是這個地方。第三站是酒泉,也就是現在的衛星發射基地。第四站是敦煌,這個地方可以說已經是家喻戶曉了。
再往西就是玉門關、陽關了,這裡是與新疆的交界處,上學時學過很多的詩詞都與這兩座關口有關。
絲路因為天山、沙漠的阻隔,不得已而分為了幾路。首先要經過的就是哈密、鄯善,這些地名都是根據少數名族的語言音譯過來的。提起鄯善您可能不熟悉,但要談起它另一個名字“Murano”,大家肯定是如雷貫耳,“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Murano終不還”說的就是這裡。Murano古國對絲綢之路的影響實在太大了,直到現在依舊是專家學者研究的物件。
接下來便是安西四鎮——碎葉、 龜茲、疏勒、于闐,它們是唐代為了保護絲路而設立的軍鎮。其中最為出名的便是于闐,清代時改名“和田”,和田玉便是產於此地。
越過這些名城古鎮,便來到了帕米爾高原,再往西就可到達波斯、阿拉伯,甚至是羅馬了!不得不佩服古人的勇敢與智慧,我覺得張騫打通絲路對於後世的影響絲毫不亞於玄奘西行的影響,就世界經濟和民族文化多元化的發展來看,可以說是有過之而無不及!
-
3 # 貊拾
“絲綢之路”是指起始於古代中國。“絲綢之路”分為“陸上絲綢之路”和“海上絲綢之路”。陸上絲綢之路其實還有一個說法,即為沙漠綠洲絲綢之路。我想對於絲綢之路的路線度娘那裡已經有非常多的回答,我就不再一一列舉了,那就直接進去正題。以下列舉的城市沒有先後順序,只是個人愛好為先。
正所謂“春風不度玉門關”。“春風不度玉門關”。玉門關在古代中國是一個很重要的關隘。玉門關又稱小方盤城,建於公元前111年左右。為絲綢之路通往西域北道的咽喉要隘,位於敦煌城西北90公里處戈壁灘中。
其次,是陽關。“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陽關、玉門關是絲綢之路上敦煌段的主要軍事重地和途經驛站,通西域,連歐亞。名揚中外,情繫古今。在離開兩關以後就進入了茫茫戈壁大漠。陽關,斷了多少古人的腸。
再者,是敦煌。敦煌莫高窟到現在也吸引著無數海內外的遊客慕名前來。在我看來,敦煌是一個非常神秘的地方,充滿了宗教色彩。漢宋之際,絲綢之路是通往西方的交通要道,敦煌也由此成為絲綢之路上的一顆璀璨明珠。
綜合絲綢之路的路線,我認為古絲綢之路經過的重要城市有玉門關,陽關,敦煌,長安,虢縣(今寶雞),洛陽,張掖,瓜州,就列舉三個我最喜歡的吧。
回覆列表
巴士拉地處巴格達以南,位於底格里斯河與幼發拉底河交匯處附近,因成為大批中國貨物上溯美索不達米亞平原的中轉站而被阿拉伯史家稱為“中國商港”。這與巴士拉因河網密佈被日後的西方人稱為“東方的威尼斯”還挺相映成趣的。當時從海上來的東亞的或者是南亞的貴重商品都要經過波斯灣在巴士拉上岸或者繼續轉載上行,一路開到巴格達。在中世紀的時候巴士拉是美索不達米亞平原重要的出海口,但是現在因為地理環境變遷的原因,海岸線已經被外推,因此現在去看巴士拉,它已經距離波斯灣很遠了。
此外,巴士拉還有一點十分的特殊,就是當地工匠對於中國燒窯技術的模仿與仿製,由於缺少很多中國這邊的技術以及相應的環境,不過正是因為這樣,反而燒製出了很有當地特色的產品,既帶著點中國的特色,但是在工藝上又不是。雖然當地缺乏基本原料又沒有高溫的燒窯技術,但工匠們就地取材,採用伊拉克南部的黃色黏土,模仿中國陶瓷的形狀和顏色創造出自己的產品。值得注意的是他們非常注重視覺效果,努力用黃色黏土製造出不透明的白釉碗,從而根本性地改變西亞陶器的狀況及其作用。最先,美索不達米亞平原的古陶器在700℃—800℃下燒製,而巴士拉工匠曾仔細觀察了中國陶瓷,然後模仿其形狀,採用了中國的製坯成形技術,將窯溫提高了近200℃,從而製作出自己的產品。早期巴士拉飾有藍鈷的陶器傳到遠東後反過來給中國工匠以啟發,他們嘗試著將白色、青色聯合運用在陶瓷上。直到14世紀,工匠們克服了技術上的困難,能在高溫下使用藍鈷,最終成功地製作出精緻的青白瓷,給陶瓷世界增添了一朵奇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