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經典守望者

    實際上在明代初年是有文臣公爵的,當中的代表就是文臣之首,南韓公李善長。當時的他的官稱是“開國輔運推誠守正文臣、特進光祿大夫、左柱國、太師、中書左丞相、南韓公,參軍國事”,可以說是位極人臣,權傾朝野。但是在胡藍之獄後,南韓公李善長受到了牽連,全家都遭到了大難。從此之後,國家對於文臣集團的爵位賜予就慎之又慎了。

    在古代社會中,爵位是身份的體現。而且官職坐到了一定的年限,出於身體的考量就必須讓位。可是爵位不僅可以終身享有,也可以在子孫中不斷傳承。甚至可以延綿多代而不絕,只要不犯罪基本上就不會被收回。所以爵位的含金量和影響力甚至要比官職來得更為實在。所以,不濫封爵位是傳統封建社會的共識。後來的太平天國之所以滅亡就是因為濫封爵位,造成了大面積的混亂。

    明代國家的正常運轉全靠文人集團管理的內閣負責,明朝的皇帝可以變著花樣怠政懶政,但是國家依舊保持良好運作。內閣的功勞是不可磨滅的。可以說是位高權重,幾乎已經凌駕於皇權至上。如果再賜予他們公侯之位,那麼他們的影響力就會進一步提高會非常影響皇權本身。

    明代自朱棣之後,對於官員集體實際上都懷有戒心,只是程度不一樣。王守仁允文允武,平定朱宸濠之亂才獲封新建伯,死後追封為侯。一代名相張居正生前官拜太傅,太師死諡文忠,但是也沒有封爵。可以看出明代對於爵位看的是比較重的,重臣不封爵似乎已經是共識。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高血壓不能吃葷的嗎?